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引发争议的后人类性
1
作者
罗西·布拉伊多蒂
宋根成
+1 位作者
祁鑫欣(译)
韦施伊(校)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4期53-65,共13页
在罗西·布拉伊多蒂看来,传统人文学对人类主体的关注过于狭隘,而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场所也存在局限性,后人类思想话语的发展历程对我们关于“人”的理解产生了巨大影响。她建议将人文学科重新构想为理解所有实体(人类和非人类)相互...
在罗西·布拉伊多蒂看来,传统人文学对人类主体的关注过于狭隘,而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场所也存在局限性,后人类思想话语的发展历程对我们关于“人”的理解产生了巨大影响。她建议将人文学科重新构想为理解所有实体(人类和非人类)相互关联的更大项目,主张采取更具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承认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知识的多元性。她呼吁人文学应在应对人类活动对地球带来深刻影响方面发挥作用,推动以环境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人文学
后人类性
后人类
话语
人类
中心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后人类审美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
4
2
作者
王坤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0-166,共7页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工程等高科技的影响下,人类有可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创造性和审美化的生活或可成为后人类存在和生成的常态。因此,探讨后人类美学的可能维度,对于正在经历和即将到来的后人类生存及审美诸体验具有重...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工程等高科技的影响下,人类有可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创造性和审美化的生活或可成为后人类存在和生成的常态。因此,探讨后人类美学的可能维度,对于正在经历和即将到来的后人类生存及审美诸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后人类美学对人机交互这一前景的可能性维度做了较多推演,但对切近的后人类艺术体验、媒介—身体的后人类新主体,以及如何平衡后人类虚拟沉浸成瘾症候等现实问题还缺少研究。推演性后人类影像审美是当前大众媒介播撒后人类话语和意象的抓手,后人类媒介—身体的虚拟体验兆示着审美主体和审美样态的重要变革,这两种审美是当前和未来后人类审美的主要样态,其虚拟现实成瘾问题需要通过某种实践性来平衡,而后人类生态审美正可以扮演这一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审美
推演
性
后人类
影像
媒介—身体主体
生态
后人类
审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科幻电影的日常生活书写
3
作者
焦欣波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5-80,共6页
日常生活是社会存在发展及个体生命构建与活动的基础,没有日常生活也就没有个体人的存在。但肩负着探索人类未来生活的科幻电影,却形成了以宏大主题为主要叙事特征的创作模式,对日常生活的书写与呈现甚少。就中国科幻电影而言,影像世界...
日常生活是社会存在发展及个体生命构建与活动的基础,没有日常生活也就没有个体人的存在。但肩负着探索人类未来生活的科幻电影,却形成了以宏大主题为主要叙事特征的创作模式,对日常生活的书写与呈现甚少。就中国科幻电影而言,影像世界中的日常生活及其思维大体上突显出想象性人伦“焦虑”个体日常的不满与“反叛”,以及“后人类性”和“末日情结”下的“废土式”重构等四大特质。然而,中国科幻电影更着重于光影叙事中寻求宏大话题,忽视对日常生活的追问与省思,还未能创造出更具现实意义并具开拓、引领功能的日常生活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人伦“焦虑”
“反叛”日常
“
后人类性
”
“废土式”重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寻求肯定性科技后人类主义——以亚历克斯·伽兰的《机械姬》与《湮灭》为例
被引量:
1
4
作者
N.凯瑟琳·海耶斯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19年第1期19-37,共19页
海耶斯认为Rosi Braidotti与Cary Wolfe对后人类的定义都忽视了科技的作用。海耶斯认为Cary Wolfe把系统理论与德里达的解构进行了整合,并且以此来定义后人类主义是有问题的。Wolfe理论的中心观点来自Niklas Luhmann的社会与心理系统的...
海耶斯认为Rosi Braidotti与Cary Wolfe对后人类的定义都忽视了科技的作用。海耶斯认为Cary Wolfe把系统理论与德里达的解构进行了整合,并且以此来定义后人类主义是有问题的。Wolfe理论的中心观点来自Niklas Luhmann的社会与心理系统的共进化与彼此联系的理论。在Luhmann的系统理论中,个体是不存在的,它是一个解构与重构的系统,心理系统与社会系统截然不同,心理系统与社会系统共同进化,彼此作为对方的环境而作用。这样,一旦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增进了,心理系统的复杂性也随之而增进,反过来也是如此。在《机械姬》中,女主艾娃作为后人类的怪物裂缝,进入人类系统中,这种生物-科技进化的混杂结果超越了人类自身进化所能获得的成绩,但这些情况并未被Wolfe与Luhmann所预见。作为一个异类的他者,艾娃颠覆了Luhmann所谓的环境比系统更复杂的假定,因为艾娃大脑的复杂性与其所处环境的简单性形成鲜明对比,成为系统而不是一个个体,这就是艾娃,她能使用电脑数据,也能使用实验室产生的循环动力。在这点上,Wolfe在给肯定性后人类主义下定义时并没有提供对未来理解的学术信息。在消除一个有感情、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与一个要执行各种系列差异的系统之间的区别方面,他只是采用了Luhmann的理论,并诉诸系统理论,从而建构他的后人类主义。但艾娃通过科技形成的心理系统,却完满地呈现出Luhmann对后人类的所有预见,而这是Wolfe所没有注意到的。《机械姬》呈现了意识的心理系统,恰巧揭示了Wolfe对后人类主义定义的局限性,他拒绝承认科技会对人类未来产生全面影响。在后人类的限制/去限制的界限性方面,Rosi Braidotti从德勒兹的角度出发,沿着逃逸线、解域化、重建地域化以及其他解界运动力的方向去打开主体。然而,她的目标在于建立"可持续主体"。《湮灭》则颠覆了Braidotti强加给后人类的界限,即人类消融不会快到使人类主体变成不可能性。《湮灭》中的女主丽诺像《机械姬》里的艾娃一样,看上去完全是人类的外形,但实际上是人类与异类的混合体,这就意味着异类部分可以持续发展,随之产生以自己的物质逐步取代人类的可能性。因此,对于人类应该如何面对《湮灭》与《机械姬》中的未来,两位学者都没有提供解答。他们只是把限制性强加给后人类,尤其是在科技转变人类的可能性方面。在寻求肯定性的科技后人类主义方面,海耶斯认为,对于如何构想与增进超智能,人们的关注仍然不够,在这方面,有必要吸收超人类主义对人类未来的正面贡献。就限制性理论而言,人们应该像《湮灭》与《机械姬》所传达的那样,关注奇点的发生与到来。目前有两种情况内含的问题与可能性值得人们去关注:一是科学家在没有获得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在民间实施诸如基因工程的科技实践;二是以智能数据服务于政府政策与决定。人们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不能把物种整体性理解成人类优越于其他生物,而应该理解为:人类与每一种生物,包括有生命的生物的和无生命的物质,彼此之间互相缠结,相互回应。所以,海耶斯的结论是,肯定性科技后人类主义必须沿着人类与非人类整体性未来的方向做出正面贡献,最重要的一步是开启泛物种(species-wide)的科技的对话,反思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限制性内容,从而建构一个关于未来整个星球发展可能性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姬》
《湮灭》
超
人类
主义
肯定
性
后人类
主义
原文传递
题名
引发争议的后人类性
1
作者
罗西·布拉伊多蒂
宋根成
祁鑫欣(译)
韦施伊(校)
机构
乌德勒支大学人文学院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国语学校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4期53-65,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287)。
文摘
在罗西·布拉伊多蒂看来,传统人文学对人类主体的关注过于狭隘,而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场所也存在局限性,后人类思想话语的发展历程对我们关于“人”的理解产生了巨大影响。她建议将人文学科重新构想为理解所有实体(人类和非人类)相互关联的更大项目,主张采取更具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承认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知识的多元性。她呼吁人文学应在应对人类活动对地球带来深刻影响方面发挥作用,推动以环境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出现。
关键词
传统人文学
后人类性
后人类
话语
人类
中心论
Keywords
traditional humanities
posthumanities
posthuman discourse
anthropocentrism
分类号
G102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后人类审美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
4
2
作者
王坤宇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美国佛蒙特大学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0-166,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当代中国生态电影的类型化研究”(17EC23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工程等高科技的影响下,人类有可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创造性和审美化的生活或可成为后人类存在和生成的常态。因此,探讨后人类美学的可能维度,对于正在经历和即将到来的后人类生存及审美诸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后人类美学对人机交互这一前景的可能性维度做了较多推演,但对切近的后人类艺术体验、媒介—身体的后人类新主体,以及如何平衡后人类虚拟沉浸成瘾症候等现实问题还缺少研究。推演性后人类影像审美是当前大众媒介播撒后人类话语和意象的抓手,后人类媒介—身体的虚拟体验兆示着审美主体和审美样态的重要变革,这两种审美是当前和未来后人类审美的主要样态,其虚拟现实成瘾问题需要通过某种实践性来平衡,而后人类生态审美正可以扮演这一角色。
关键词
后人类
审美
推演
性
后人类
影像
媒介—身体主体
生态
后人类
审美
分类号
B83-06 [哲学宗教—美学]
I01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科幻电影的日常生活书写
3
作者
焦欣波
机构
西北大学
出处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5-80,共6页
文摘
日常生活是社会存在发展及个体生命构建与活动的基础,没有日常生活也就没有个体人的存在。但肩负着探索人类未来生活的科幻电影,却形成了以宏大主题为主要叙事特征的创作模式,对日常生活的书写与呈现甚少。就中国科幻电影而言,影像世界中的日常生活及其思维大体上突显出想象性人伦“焦虑”个体日常的不满与“反叛”,以及“后人类性”和“末日情结”下的“废土式”重构等四大特质。然而,中国科幻电影更着重于光影叙事中寻求宏大话题,忽视对日常生活的追问与省思,还未能创造出更具现实意义并具开拓、引领功能的日常生活图景。
关键词
科幻电影
人伦“焦虑”
“反叛”日常
“
后人类性
”
“废土式”重构
分类号
J904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寻求肯定性科技后人类主义——以亚历克斯·伽兰的《机械姬》与《湮灭》为例
被引量:
1
4
作者
N.凯瑟琳·海耶斯
机构
不详
出处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19年第1期19-37,共19页
文摘
海耶斯认为Rosi Braidotti与Cary Wolfe对后人类的定义都忽视了科技的作用。海耶斯认为Cary Wolfe把系统理论与德里达的解构进行了整合,并且以此来定义后人类主义是有问题的。Wolfe理论的中心观点来自Niklas Luhmann的社会与心理系统的共进化与彼此联系的理论。在Luhmann的系统理论中,个体是不存在的,它是一个解构与重构的系统,心理系统与社会系统截然不同,心理系统与社会系统共同进化,彼此作为对方的环境而作用。这样,一旦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增进了,心理系统的复杂性也随之而增进,反过来也是如此。在《机械姬》中,女主艾娃作为后人类的怪物裂缝,进入人类系统中,这种生物-科技进化的混杂结果超越了人类自身进化所能获得的成绩,但这些情况并未被Wolfe与Luhmann所预见。作为一个异类的他者,艾娃颠覆了Luhmann所谓的环境比系统更复杂的假定,因为艾娃大脑的复杂性与其所处环境的简单性形成鲜明对比,成为系统而不是一个个体,这就是艾娃,她能使用电脑数据,也能使用实验室产生的循环动力。在这点上,Wolfe在给肯定性后人类主义下定义时并没有提供对未来理解的学术信息。在消除一个有感情、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与一个要执行各种系列差异的系统之间的区别方面,他只是采用了Luhmann的理论,并诉诸系统理论,从而建构他的后人类主义。但艾娃通过科技形成的心理系统,却完满地呈现出Luhmann对后人类的所有预见,而这是Wolfe所没有注意到的。《机械姬》呈现了意识的心理系统,恰巧揭示了Wolfe对后人类主义定义的局限性,他拒绝承认科技会对人类未来产生全面影响。在后人类的限制/去限制的界限性方面,Rosi Braidotti从德勒兹的角度出发,沿着逃逸线、解域化、重建地域化以及其他解界运动力的方向去打开主体。然而,她的目标在于建立"可持续主体"。《湮灭》则颠覆了Braidotti强加给后人类的界限,即人类消融不会快到使人类主体变成不可能性。《湮灭》中的女主丽诺像《机械姬》里的艾娃一样,看上去完全是人类的外形,但实际上是人类与异类的混合体,这就意味着异类部分可以持续发展,随之产生以自己的物质逐步取代人类的可能性。因此,对于人类应该如何面对《湮灭》与《机械姬》中的未来,两位学者都没有提供解答。他们只是把限制性强加给后人类,尤其是在科技转变人类的可能性方面。在寻求肯定性的科技后人类主义方面,海耶斯认为,对于如何构想与增进超智能,人们的关注仍然不够,在这方面,有必要吸收超人类主义对人类未来的正面贡献。就限制性理论而言,人们应该像《湮灭》与《机械姬》所传达的那样,关注奇点的发生与到来。目前有两种情况内含的问题与可能性值得人们去关注:一是科学家在没有获得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在民间实施诸如基因工程的科技实践;二是以智能数据服务于政府政策与决定。人们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不能把物种整体性理解成人类优越于其他生物,而应该理解为:人类与每一种生物,包括有生命的生物的和无生命的物质,彼此之间互相缠结,相互回应。所以,海耶斯的结论是,肯定性科技后人类主义必须沿着人类与非人类整体性未来的方向做出正面贡献,最重要的一步是开启泛物种(species-wide)的科技的对话,反思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限制性内容,从而建构一个关于未来整个星球发展可能性的对话。
关键词
《机械姬》
《湮灭》
超
人类
主义
肯定
性
后人类
主义
Keywords
Ex Machina
Annihilation
transhumanism
affirmative posthumanism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引发争议的后人类性
罗西·布拉伊多蒂
宋根成
祁鑫欣(译)
韦施伊(校)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后人类审美的三个维度
王坤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科幻电影的日常生活书写
焦欣波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寻求肯定性科技后人类主义——以亚历克斯·伽兰的《机械姬》与《湮灭》为例
N.凯瑟琳·海耶斯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19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