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人工智能与后人类美学
被引量:
21
1
作者
王晓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5-93,共9页
随着非人类智能体的出现,一种超越人类场域的交互关系诞生了。在这种新的语境中,人类主义成为告别的对象,后人类话语(包括后人类主义、后人类中心主义、后人类人文学科)则应运而生。相应的位移虽然还远未完成,但其影响已经延伸到美学领...
随着非人类智能体的出现,一种超越人类场域的交互关系诞生了。在这种新的语境中,人类主义成为告别的对象,后人类话语(包括后人类主义、后人类中心主义、后人类人文学科)则应运而生。相应的位移虽然还远未完成,但其影响已经延伸到美学领域。从正在诞生的理论踪迹来看,后人类美学既"不局限于人类的判断",也不"特别聚焦人类主体性",而是注重"事物的个体性和互补性"。它倡导面向事物自身的后人类本体论,强调协调人类智能体和非人类智能体的交互性法则。由于强调事物自身的自我组织能力,相应言说展示了超越传统感性学的特征:其一,它是一种涵括了人类、机器、自然存在的交互美学;其二,它是彰显人类-机器连续性的具身性美学;其三,它是涵括了机器主体的加强版的生态美学。随着想象中的鸿沟(如人类-机器、生命-技术、有机-无机)被填平,未来的后人类美学将具有更丰盈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非
人类
智能体
交互性法则
后人类本体论
后人类
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工智能与后人类美学
被引量:
21
1
作者
王晓华
机构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5-93,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体论美学视野中的西方身体艺术研究”(17BZW067)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随着非人类智能体的出现,一种超越人类场域的交互关系诞生了。在这种新的语境中,人类主义成为告别的对象,后人类话语(包括后人类主义、后人类中心主义、后人类人文学科)则应运而生。相应的位移虽然还远未完成,但其影响已经延伸到美学领域。从正在诞生的理论踪迹来看,后人类美学既"不局限于人类的判断",也不"特别聚焦人类主体性",而是注重"事物的个体性和互补性"。它倡导面向事物自身的后人类本体论,强调协调人类智能体和非人类智能体的交互性法则。由于强调事物自身的自我组织能力,相应言说展示了超越传统感性学的特征:其一,它是一种涵括了人类、机器、自然存在的交互美学;其二,它是彰显人类-机器连续性的具身性美学;其三,它是涵括了机器主体的加强版的生态美学。随着想象中的鸿沟(如人类-机器、生命-技术、有机-无机)被填平,未来的后人类美学将具有更丰盈的形态。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非
人类
智能体
交互性法则
后人类本体论
后人类
美学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人工智能与后人类美学
王晓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2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