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伦理时代的精神病理学探赜:诊断与治疗
1
作者 谈际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6期24-34,152,共12页
同历史上疾疫大流行一样,新冠病毒肆虐撕裂了原有社会肌理结构,可谓既是一场针对社会关系本质属性的病理考验,也是一场校验时代伦理状况的思想考验。在新冠疫情全球性干预之理论与实践双重反思的背景中,病理学在经过理论拓值和方法延展... 同历史上疾疫大流行一样,新冠病毒肆虐撕裂了原有社会肌理结构,可谓既是一场针对社会关系本质属性的病理考验,也是一场校验时代伦理状况的思想考验。在新冠疫情全球性干预之理论与实践双重反思的背景中,病理学在经过理论拓值和方法延展之后可以用来研判时代状况,进而为健康之精神生活提供一种学理上的支持。事实上,在精神现象学启发下精神病理学方法从一开始就被社会理论家纳入对于现代性之缘起问题的考察中,这一研究范式经由韦伯理解社会学到鲍曼道德社会学的一路传承与推进,至今依然在诸向度的批判性社会理论中大放异彩。国内学者亦自觉到了这一方法的时代意义,以此设置出的"后伦理时代"议题清晰勾画中国人一个多世纪以来精神转型的质性及其蕴含的深层问题。"后伦理"亦是晚期现代性或自反性现代化正相面对的价值情境,不管是面对全球化现代性的高歌猛进还是"新冠"之后的逆全球化或去全球化,只有期待伦理与道德的"一起到来",方才能够建造稳固强健的精神生活,从而成为各方共同应对不确定之痛的信心之源和信念之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伦理时代 精神病理学 道德觉醒 道德责任 新冠疫情
下载PDF
从“后伦理时代”到“伦理精神时代”——《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思想进路
2
作者 谈际尊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1-216,共6页
《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用精神哲学方法探讨伦理道德的历史、理论和现实形态,回应现代伦理道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实现伦理道德向精神家园、精神哲学体系和精神哲学形态的回归,借以把握中国伦理型文化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独... 《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用精神哲学方法探讨伦理道德的历史、理论和现实形态,回应现代伦理道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实现伦理道德向精神家园、精神哲学体系和精神哲学形态的回归,借以把握中国伦理型文化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独特贡献。该书基于对时代精神的清醒判断,直击当代文明缺失之质性和根源所在,试图通过精神哲学独特运思方式,将主导现代道德哲学的"我应该如何生活"句式转换成精神哲学的"我们如何在一起"句式,架起个体之"我"通达整全之"我们"的伦理纽带,推动人类伦理共同体的建构,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该书视角独特,结构宏大,创新之处颇多,理当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 伦理道德 后伦理时代 伦理精神时代
下载PDF
后伦理语境下乡村共同体的“新乡愁”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华伟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11-117,共7页
伦理衰退和共同体解体成为后伦理语境下最具时代印记的符号,其利益元素明显多于伦理元素,市场主体明显高于伦理主体,有形的、无形的和个人的、社会的乡土均受到现代文明的挤压而处于悄然消失中,乡土裂变与伦理空白已经成为新时代乡土世... 伦理衰退和共同体解体成为后伦理语境下最具时代印记的符号,其利益元素明显多于伦理元素,市场主体明显高于伦理主体,有形的、无形的和个人的、社会的乡土均受到现代文明的挤压而处于悄然消失中,乡土裂变与伦理空白已经成为新时代乡土世界不争之事实。通过想象和寻找乡土社会的“新乡愁”,希望可以唤醒尚未完全沉睡的乡村乡民,重新发掘出乡土中国的伦理式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共同体 伦理 后伦理语境 新乡愁
下载PDF
后资本主义还是“后伦理”:价值危机的现代性线索
4
作者 包大为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7-106,共10页
"后伦理"或"礼崩乐坏"是对普遍化的价值虚无和行为失范的社会症候的直观描述。但这一描述并不足以揭示现代性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与伦理危机之间的内在关联。一方面,启蒙运动以来新旧伦理体系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并... "后伦理"或"礼崩乐坏"是对普遍化的价值虚无和行为失范的社会症候的直观描述。但这一描述并不足以揭示现代性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与伦理危机之间的内在关联。一方面,启蒙运动以来新旧伦理体系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相互融合与妥协的进程,因此并不存在某个"终结"传统价值秩序的历史"拐点"。另一方面,近代以来持续突破传统社会的道德和秩序的个体化理性,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伴生物,也是现代性政治的合法性来源,故而停留于伦理现象的批判并不能"击中"危机的历史机制。事实上,停留于伦理维度的反思在当代所生成的犬儒主义趋势,再一次证明,只有再次承认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反思的当代路径,才能为个体的真正自由寻找到公共的基础,同时为公共理性与福祉的实现找到个体的自觉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伦理 规范 价值 意识形态 现代性
下载PDF
《虚拟偶像爱朵露》中的二进制婚姻:后伦理选择时代的寓言
5
作者 郭雯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8,共12页
威廉·吉布森在《虚拟偶像爱朵露》中将大数据与大众文化相结合,想象了一个充满拟像的消费社会。小说围绕歌星雷兹迎娶虚拟偶像东英零这一不可能的二进制婚姻事件,通过天才分析师莱尼和少女歌迷琪雅探寻真相构成双线叙事,展现了科... 威廉·吉布森在《虚拟偶像爱朵露》中将大数据与大众文化相结合,想象了一个充满拟像的消费社会。小说围绕歌星雷兹迎娶虚拟偶像东英零这一不可能的二进制婚姻事件,通过天才分析师莱尼和少女歌迷琪雅探寻真相构成双线叙事,展现了科技对传统伦理空间、伦理主体和伦理关系的影响。莱尼和琪雅为代表的两条伦理线体现了不同的伦理观念和伦理选择,莱尼对“欲望机器”的主体性产生质疑,而琪雅等青年人则对拟感技术生成的虚拟空间无比向往。在新旧伦理冲突与张力之中,小说一方面以赛博技术挑战了传统婚姻模式和交际空间,另一方面在朋克精神中仍不乏温暖的人性关怀。最终,开放式结局为解开二进制婚姻“伦理结”提供了打破人与拟像空间壁垒的可能性,突出了人机联姻的隐喻,一场信息革命迎来了后伦理选择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偶像爱朵露》 后伦理选择时代 二进制婚姻 伦理 数据
原文传递
“后伦理时代”的来临 被引量:14
6
作者 樊浩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6,共12页
"上帝死了"、"打倒孔家店",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相继出现的这两个口号,具有重要的精神史尤其是伦理精神史意义。它是一次"伦"之"殇",标示着"伦"或"人伦"传... "上帝死了"、"打倒孔家店",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相继出现的这两个口号,具有重要的精神史尤其是伦理精神史意义。它是一次"伦"之"殇",标示着"伦"或"人伦"传统的终结;它是一次"理"之"祭",标示着"理性"对"精神"的僭越;从"人伦"到"人际"、从"精神"到"理性",它宣示:"后伦理时代"来到了。"后伦理时代"是"伦理"传统的断裂。"解放"与"破碎"的纠结,"伦"的世界的碎片化;"启蒙"与"祛魅"的纠结,"理"的世界的"苦恼意识";"自由"与"失依"的纠结,"伦—理"世界中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的矛盾;单一性与普遍性的纠结,"集合并列"的形式伦理,四个方面构成"后伦理时代"精神世界的整体镜像。"后伦理时代"具有必然性,但内含巨大而深刻的文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死了” “打倒孔家店” 后伦理时代”
原文传递
后伦理选择时代的科学选择 被引量:7
7
作者 苏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51,共15页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人类文明三阶段论视域出发,目前人类正在经历的由伦理选择向科学选择过渡的时期可被称为“后伦理选择时代”。通过对《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神经漫游者》《羚羊与秧鸡》《别让我走》《克拉拉与太阳》等科幻文学...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人类文明三阶段论视域出发,目前人类正在经历的由伦理选择向科学选择过渡的时期可被称为“后伦理选择时代”。通过对《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神经漫游者》《羚羊与秧鸡》《别让我走》《克拉拉与太阳》等科幻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后伦理选择时代的科学选择究其实质仍是伦理选择,不仅由于科学选择的主体仍是伦理的人,基因编辑技术、克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仍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制约,而且科幻作品对科学选择的想象性描绘亦在伦理选择的视域中展开。同时,科学选择亦对伦理选择主体提出了诸多挑战,不仅违背了伦理选择主体的自然禀赋,可能侵犯其自主权、知情权和隐私权,而且也有可能构成对其生命和尊严的伤害,加剧伦理选择主体的分化与不平等,导致科学人与伦理人的关系发生异化并动摇人类的主体性地位。面对一系列科学选择带来的挑战,人类应坚持以真和善为伦理价值取向引领科学选择,以人类为主体建构一体多翼的后人类共同体,这既是人与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作为伦理选择主体的必然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选择 伦理选择 后伦理选择时代” 人类文明三阶段论 文学伦理学批评
原文传递
从文化伦理看当前的道德困境
8
作者 刘怀光 赵昆鹏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69-71,共3页
伴随社会转型,我国政治主导下的伦理型一体化社会解体,社会各领域分化、断裂,社会生活走向“后伦理型社会”的崭新时代,产生了种种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的努力并没有扭转道德混乱的局面。传统的道德建设方式无法解决社会结构整体变迁... 伴随社会转型,我国政治主导下的伦理型一体化社会解体,社会各领域分化、断裂,社会生活走向“后伦理型社会”的崭新时代,产生了种种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的努力并没有扭转道德混乱的局面。传统的道德建设方式无法解决社会结构整体变迁产生的道德问题。解决道德困境应立足于传统文化超越的基础之上的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伦理 后伦理型社会 中轴理论 道德
下载PDF
Fission of the End of the Century——Analysis on the Non-Rationalism Ethics Thoughts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European Music
9
作者 Liu 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年第5期124-125,共2页
In the creation works of European musicians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it has more profound philosophical and ethical foundation, and its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f music art on social li... In the creation works of European musicians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it has more profound philosophical and ethical foundation, and its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f music art on social life, but it is also a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European romanticism non-rationalism eth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non-rationalism ethics
下载PDF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n the French Novel of the 20th-21st Centuries
10
作者 Ruth Amar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5年第6期279-293,共15页
Happiness, as much a poetic as a philosophical,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ncept, has been, through the ages, at the heart of the needs each individual seeks to fulfil. But today, in a world dominated by techno... Happiness, as much a poetic as a philosophical,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ncept, has been, through the ages, at the heart of the needs each individual seeks to fulfil. But today, in a world dominated by technology, driven by productivity and dictated by efficiency, what about Happiness? Does it feature in works of fiction in any significant way? May it not have adopted different guises? ls that "duty of happiness" that Pascal Bruckner was talking about present in the French novel of the 20th-21th centuries? And if it is, has its force strengthened or weakened?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French Novels (of the 20th-21th centuries) that are devoted to or associated with Happiness in a direct or indirect manner. It will contextualize and analy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Happines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events that influenced that period: the Holocaust, consumerism, postmodernism, structural social changes, the various as yet unarticulated new modes of life they created, and so on. To that end,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discursive philosophical concept of happines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French novel. In so doing it will focus on the explicit discourse behind the motifs, the choices made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and the attitudes taken, considering the theme of happiness. Doing so, a significant discussion will be included regarding the paths of happiness, its agen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motifs and metaphors linked to the theme of happiness. The author will also address the dialectical role of the happiness theme in the constitution of an emerging literary discourse reflected in the French novel. By exploring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dogmas, ideas of the intellectual leaders of the 20th century (e.g., Jean-Paul Sartre, Simone De Beauvoir, Albert Camus) as well as the ones of the 21th century (e.g., Pascal Bruckner, Andr6 Comte-Sponville, Gilles Lipovetsky) new insights concerning the hybrid nature of the supposedly "authentic happiness" will be revealed. The author intend to inspect the theme of Happiness around four dialectical axes as a relevant ethical basis for delimiting the various fields of research: (1) Love, passion, and conjugality; (2) Ageing; (3) "The experience of everydayness"; and (4) "The era of emptiness". Focusing on the narratives, the article takes into account their specificity in the four distinct fields, all connected to existential and ethical issues, Finally, this article will attempt to analyse the assumed role of literature as a conduit of cultural aware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nch novel HAPPINESS love conjugality MORALITY ageing everyday life postmodemism EMPTINESS PASSION
下载PDF
伦理道德现代转型的文化轨迹及其精神图像 被引量:24
11
作者 樊浩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6-113,共8页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理性判断与经验感受的纠结之中:分明感受到宗教需求的增长,也期盼法治社会的到来,伦理却是生活的主流与主宰;大量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令人忧虑,人们又对当下伦理道德格局基本满意;家庭在伦理型文化中被赋予本位使命,而...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理性判断与经验感受的纠结之中:分明感受到宗教需求的增长,也期盼法治社会的到来,伦理却是生活的主流与主宰;大量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令人忧虑,人们又对当下伦理道德格局基本满意;家庭在伦理型文化中被赋予本位使命,而严重瘦化的家庭又承担不了伦理文化的重任。但是,无论中国文化失根现象多么严重,调查结果都表明:现代中国文化依然是伦理型文化,只是它以矛盾纠结的方式展现,构成了后伦理型文化的独有精神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五伦、新五常 后伦理型文化 “同行异情”
原文传递
韦伯“理想类型”与现代伦理形态 被引量:5
12
作者 樊浩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04-214,共11页
人类伦理道德发展的古典形态,经过"伦理—道德—道德哲学"的辩证发展,在近代精神哲学综合中完成,"上帝死了"、"打倒孔家店"标志着古典形态由完成走向终结,进入"后伦理时代"。在诸神之争的伦理... 人类伦理道德发展的古典形态,经过"伦理—道德—道德哲学"的辩证发展,在近代精神哲学综合中完成,"上帝死了"、"打倒孔家店"标志着古典形态由完成走向终结,进入"后伦理时代"。在诸神之争的伦理学"丛林"中,现代伦理道德发展最具表达力和解释力的综合性概念是什么?就是韦伯的"理想类型"。"理想类型"以"理想"、"类型"以及思辨与历史同一的构造,体现"后伦理时代"的话语气质;以"复合作用"的论证方式,建构价值生态的伦理精神的"后伦理形态",体现现代文明"内心的东西和本质";以"类型"向"范型"的演变,预示由"理想类型"向"伦理资本主义"、"文明帝国主义"推进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时代意志。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复合作用"下,将伦理置于"后",即还原于现代文明的价值生态,使之成为现代文明的价值归因,是理解"理想类型"之成为"价值生态的伦理精神"的现代伦理形态的关键。"拒绝遗忘的过时命题"、"非伦理学家完成的伦理论证"、"谦逊的霸权主义",是内在于韦伯"理想类型"中的三大悖论,从中可以透析其成为现代伦理形态的哲学秘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类型 现代伦理形态 后伦理时代 话语气质 价值生态
原文传递
后人类进程中的伦理与政治 被引量:5
13
作者 唐代兴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3,共10页
高速发展的航天业、临床医学、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已从不同方面推动人类进入后人类进程,它以"会聚技术"方法建构起"以技术为基础"的社会联系方式,形成以技术统治人为取向的后环境社会。在后人类进程中,后技术主义... 高速发展的航天业、临床医学、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已从不同方面推动人类进入后人类进程,它以"会聚技术"方法建构起"以技术为基础"的社会联系方式,形成以技术统治人为取向的后环境社会。在后人类进程中,后技术主义抛弃"以生物为基础"和"以文化为基础"的社会联系方式,通过技术改变人的依赖性对象及方式,使人不断丧失存在关联性,进而将人从个性引向任性,在任性中放弃责任,层累起根本的伦理困境和政治冲突:前者敞开技术准则与人性准则、自然律法的不可调和,后者突显技术权力与人性权利的根本对立。由此开启如何突破后技术主义重构后伦理纲领和后政治框架的可能性:仅前者论,就是确立伦理优先的律法体系,即自然律法引导人性,人性准则规范技术;就后者论,必须构筑人权优先的制度-法律体系,即人权规范引导技术、技术权力服从人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进程 后技术主义 后技术时代 基因编辑 会聚技术 后环境社会 后伦理纲领 后政治框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