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拼装视角下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的地理过程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喆
胡志丁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6-1572,共17页
拼装关注人和非人的“异质生成空间”,强调“后关系本体论”导向的过程逻辑,被界定为异质元素相互作用和关系动态变化的过程,为地理学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哲学新方式。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国际通道建设的地理过程分析框架,即该地理...
拼装关注人和非人的“异质生成空间”,强调“后关系本体论”导向的过程逻辑,被界定为异质元素相互作用和关系动态变化的过程,为地理学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哲学新方式。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国际通道建设的地理过程分析框架,即该地理过程可以通过物质的/表意的组成轴向,或领域化/去领域化、编码/解码等变化轴向分析。以中缅印度洋新通道为例,解析百余年来异质元素组成与时空关系协同作用下的地理过程变化。研究发现:以临沧一线的地理区位优势为物质基础,滇缅铁路的历史创伤与百年梦想,以及21世纪的国家宏观主导与地方先行先试,共同促成该通道的跨地联通。其中,滇缅铁路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军入侵而遗憾“夭折”,让当地产生伤痛的历史记忆,成为推动日后拼装实践的情感力量;国家自上而下的倡议编码与铁路基建,临沧同中国科学院、中国西南省市企业、缅方的主动协作,一道实现21世纪通道拼装中的跨尺度权力耦合。不过该通道建设仍面临双边政策编码不足、跨境基建水平低、缅甸地缘环境局势不稳等风险,需在未来精准应对。本文在学理上有助于提升对拼装的过程性和整体性认识,补充拼装对地缘关系和主体功能的识别,也启发着对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探讨和创新,以及国际通道建设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拼装
国际通道建设
地理过程
中缅印度洋新通道
异质生成空间
后关系本体论
原文传递
拼装理论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
13
2
作者
蔡晓梅
曹婧
刘俊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33-2649,共17页
在法国“五月风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拼装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提出了以根茎思维为基础的动态生成哲学观,批判地揭露了现有研究以网络结构为主,忽视空间拓扑的局限,为人文地理学开辟了新的知识空间。一方面,拼装理论在“空间...
在法国“五月风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拼装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提出了以根茎思维为基础的动态生成哲学观,批判地揭露了现有研究以网络结构为主,忽视空间拓扑的局限,为人文地理学开辟了新的知识空间。一方面,拼装理论在“空间生产理论”“异托邦”和“第三空间”等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异质生成空间”,强调属性不同的元素互动的同时,更关注时空不断生成、变化的逻辑;另一方面,拼装理论重构了关系,强调“客体的能动性”和“外部联系”,生成“后关系本体论”,承认所有事物都是通过关系进行拼装的。随着拼装理论在人文地理领域的运用,现有的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于政治拼装与流动性、城市拼装与批判城市化、日常生活拼装与非人的能动性,以及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复杂性理论的比较研究。为了阐述拼装理论的内涵,增强理论的应用性,本文以案例的形式详细解析了边界拼装蕴含的拼装逻辑。此外,基于拼装理论为人文地理学注入的过程逻辑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以及该理论特征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耦合性,期望国内地理学者能批判地运用拼装理论解释中国情境,以便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拼装理论
后关系本体论
流动性
异质性
生成性
根茎
原文传递
题名
拼装视角下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的地理过程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喆
胡志丁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地理系
出处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6-1572,共1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38)。
文摘
拼装关注人和非人的“异质生成空间”,强调“后关系本体论”导向的过程逻辑,被界定为异质元素相互作用和关系动态变化的过程,为地理学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哲学新方式。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国际通道建设的地理过程分析框架,即该地理过程可以通过物质的/表意的组成轴向,或领域化/去领域化、编码/解码等变化轴向分析。以中缅印度洋新通道为例,解析百余年来异质元素组成与时空关系协同作用下的地理过程变化。研究发现:以临沧一线的地理区位优势为物质基础,滇缅铁路的历史创伤与百年梦想,以及21世纪的国家宏观主导与地方先行先试,共同促成该通道的跨地联通。其中,滇缅铁路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军入侵而遗憾“夭折”,让当地产生伤痛的历史记忆,成为推动日后拼装实践的情感力量;国家自上而下的倡议编码与铁路基建,临沧同中国科学院、中国西南省市企业、缅方的主动协作,一道实现21世纪通道拼装中的跨尺度权力耦合。不过该通道建设仍面临双边政策编码不足、跨境基建水平低、缅甸地缘环境局势不稳等风险,需在未来精准应对。本文在学理上有助于提升对拼装的过程性和整体性认识,补充拼装对地缘关系和主体功能的识别,也启发着对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探讨和创新,以及国际通道建设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拼装
国际通道建设
地理过程
中缅印度洋新通道
异质生成空间
后关系本体论
Keywords
assemblage
international corridor construction
geographical process
China-Myanmar Indian Ocean New Channel
heterogeneous spanning space
post-relational ontology
分类号
K901.4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拼装理论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
13
2
作者
蔡晓梅
曹婧
刘俊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文化空间与社会行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华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研学旅行与休闲教育研究中心
出处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33-2649,共1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191,42071189,42101232)
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2022WSYS004)。
文摘
在法国“五月风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拼装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提出了以根茎思维为基础的动态生成哲学观,批判地揭露了现有研究以网络结构为主,忽视空间拓扑的局限,为人文地理学开辟了新的知识空间。一方面,拼装理论在“空间生产理论”“异托邦”和“第三空间”等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异质生成空间”,强调属性不同的元素互动的同时,更关注时空不断生成、变化的逻辑;另一方面,拼装理论重构了关系,强调“客体的能动性”和“外部联系”,生成“后关系本体论”,承认所有事物都是通过关系进行拼装的。随着拼装理论在人文地理领域的运用,现有的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于政治拼装与流动性、城市拼装与批判城市化、日常生活拼装与非人的能动性,以及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复杂性理论的比较研究。为了阐述拼装理论的内涵,增强理论的应用性,本文以案例的形式详细解析了边界拼装蕴含的拼装逻辑。此外,基于拼装理论为人文地理学注入的过程逻辑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以及该理论特征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耦合性,期望国内地理学者能批判地运用拼装理论解释中国情境,以便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发展。
关键词
拼装理论
后关系本体论
流动性
异质性
生成性
根茎
Keywords
assemblage theory
post-relational ontology
mobility
heterogeneity
becoming
rhizome
分类号
K901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拼装视角下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的地理过程
张喆
胡志丁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原文传递
2
拼装理论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蔡晓梅
曹婧
刘俊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