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2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程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
1
作者 谷李欣 马孝宝 +4 位作者 金玉莲 陈向平 郑贵亮 杨军 陈建勇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C-BPPV)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C-BPPV)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HC-BPPV患者49例,根据发病至复位时间分为短病程组33例和长病程组1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转椅辅助下的Barbecue或Gufoni耳石复位治疗,成功复位后7~10 d进行复诊,复位前后均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进行评估,比较两组复位前后DHI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差异。结果 复位前后,长病程组DHI总分均高于短病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前,长病程组DHI-F评分高于短病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长病程组DHI-F评分、DHI-P评分、DHI-E评分均高于短病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前后,两组DHI各维度评分差值及总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BPPV复位后,出现残余症状的风险与复位前病程有关,病程越长,复位后出现残余症状的风险越大,残余症状可表现在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心理障碍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规管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病程 耳石复位 残余症状
下载PDF
个体化手法复位治疗颈部活动受限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疗效
2
作者 卢肖慧 蒋海娇 +1 位作者 季永红 付亚峰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4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手法复位治疗颈部活动受限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BPPV,PC-BPPV)的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9年1月~2022年7月间收治的PC-BPPV患者163例,分为观察组(57例)、对... 目的探讨个体化手法复位治疗颈部活动受限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BPPV,PC-BPPV)的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9年1月~2022年7月间收治的PC-BPPV患者163例,分为观察组(57例)、对照1组(51例)、对照2组(55例)。对照1组接受改良Epley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和对照两组实施个体化Epley手法复位。比较三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并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前庭症状指数(vestibular symptom index,VSI),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以及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各维度评分。结果三组治愈率[84.37%vs.81.82%vs.80.70%]、有效率[11.76%vs.10.91%vs.12.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PC-BPPV患者VSI、DHI各维度评分降低(P<0.01),BBS评分升高(P<0.01),三组VSI(23.19±3.88 vs.23.70±4.01 vs.23.46±3.92)、BBS评分(45.56±5.02 vs.45.14±4.98 vs.44.84±5.11)、DHI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Epley手法复位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状况,治疗颈部活动受限PC-BPPV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管 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 后半规管 颈部活动受限 改良Epley手法复位 个体化
下载PDF
不同责任半规管BPPV与主诉症状关系分析
3
作者 张雪晴 邓巧媚 +4 位作者 刘瑶 温超 刘强 黄晓邦 陈太生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1130-1133,1138,共5页
目的分析确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位置性眩晕主诉特征,以及主诉症状与BPPV责任半规管定位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2022年2-3月因位置性眩晕就诊于该院患者100例完成详细病史问卷调查,以视频眼震图位置试验进行BPPV客观定位诊... 目的分析确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位置性眩晕主诉特征,以及主诉症状与BPPV责任半规管定位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2022年2-3月因位置性眩晕就诊于该院患者100例完成详细病史问卷调查,以视频眼震图位置试验进行BPPV客观定位诊断,分析确定诊断BPPV与病史主诉的关系。结果100例患者中以坐起-躺下、左右翻身为眩晕主要主诉者分别为39、56例,两者分辨不清5例;位置试验阳性75例,其中BPPV确定诊断63例,其他前庭周围性眩晕12例。分析63例确定诊断BPPV患者的主诉症状,以坐起-躺下眩晕确诊垂直、水平半规管BPPV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7%和94.4%、5.6%和29.3%,以左右翻身眩晕确诊水平、垂直半规管BPPV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4%和70.7%、29.3%和5.6%。进一步分析63例BPPV患者其位置性眩晕的首发体位,以坐起-躺下者确诊垂直、水平半规管BPPV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6.9%和55.6%、44.4%和23.1%,左右翻身者确诊水平、垂直半规管BPPV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55.6%和76.9%、23.1%和44.4%。对30例可明确表述眩晕诱发较重体位侧别的BPPV患者进行分析,右侧位为较重侧13例,左侧位为较重侧17例,余33例对诱发眩晕的左右侧分别描述不清。结论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主诉症状中,“坐起-躺下”和“左右翻身”性眩晕主诉分别对垂直、水平半规管BPPV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符合Ewald′s定律;而首发体位及症状较重的体位侧别,对BPPV责任半规管侧别定位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不高。位置性眩晕患者主诉症状对BPPV快速筛查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确定定位诊断要依靠位置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规管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主诉症状 位置试验 眩晕 耳石 关系分析
下载PDF
基于仿生物理模型的半规管壶腹嵴顶变形
4
作者 张文萱 张禹 +3 位作者 文先华 戴俊杰 边义祥 姜亚妮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4-531,共8页
目的 探讨人类半规管在3种基本旋转感知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响应。方法 采用3D打印技术及水凝胶物理交联技术成功制备了与人体等比例的一维可视化半规管物理模型,并通过施加恒定角速度刺激、恒定角加速度刺激以及正弦摆动刺激来探究嵴顶的... 目的 探讨人类半规管在3种基本旋转感知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响应。方法 采用3D打印技术及水凝胶物理交联技术成功制备了与人体等比例的一维可视化半规管物理模型,并通过施加恒定角速度刺激、恒定角加速度刺激以及正弦摆动刺激来探究嵴顶的响应变形情况。结果 仿生半规管模型的时间常数基本稳定在3 s左右,且与人体时间常数数值接近,壶腹嵴顶运动的位移变形与施加的角加速度成正比;在0.07~5.00 Hz正弦摆动刺激下,半规管的增益从1.54μm/°上升到42.34μm/°,但相位差从109.72°下降到11.27°。结论 制备的仿生半规管模型能够准确模拟人体半规管的工作机制,有望在人体前庭半规管的机理研究和疾病诊断中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管 物理模型 壶腹嵴顶变形 角加速度
下载PDF
内淋巴囊减压联合部分半规管填塞术治疗Ⅲ、Ⅳ期梅尼埃病的临床观察
5
作者 张国平 王楠 +3 位作者 张粉 蒋佳霖 冯书怡 周义德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目的 观察内淋巴囊减压联合一个或两个半规管填塞术治疗Ⅲ、Ⅳ期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听力损失情况。方法 收集经规范性保守治疗无效的、且有保留残余听力期望的Ⅲ、Ⅳ期梅尼埃病患者43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成三组:内淋巴囊减压联合... 目的 观察内淋巴囊减压联合一个或两个半规管填塞术治疗Ⅲ、Ⅳ期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听力损失情况。方法 收集经规范性保守治疗无效的、且有保留残余听力期望的Ⅲ、Ⅳ期梅尼埃病患者43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成三组:内淋巴囊减压联合后外两个半规管填塞术组13例,内淋巴囊减压联合外半规管填塞术组14例,单纯淋巴囊减压术组16例,评估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眩晕、耳闷、耳鸣及听力情况。结果 内淋巴囊减压联合后外两个半规管填塞术组、内淋巴囊减压联合外半规管填塞术组、单纯内淋巴囊减压术组术后眩晕发作次数均明显降低,眩晕控制率分别为92.3%、78.6%及62.5%;眩晕的严重程度也均较术前显著减轻,其中联合半规管填塞术的两组患者术后眩晕改善率(100%)显著高于单纯内淋巴囊减压组(68.8%)。三组患者的耳鸣、耳闷均较术前显著改善,耳鸣改善率分别为46.2%,50.0%及43.8%,耳闷改善率分别为61.5%,57.1%及50.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中术后听力下降患者的比例分别是15.4%、7.1%、1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淋巴囊减压联合部分半规管填塞术能够有效控制经保守治疗无效的Ⅲ、Ⅳ期梅尼埃病患者的眩晕等症状,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残余听力,避免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埃病 内淋巴囊减压术 规管填塞术 眩晕
下载PDF
半规管冲突刺激训练在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治疗中的价值
6
作者 赵颖 孙怡君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750-755,共6页
目的 评价SRM-Ⅳ眩晕诊疗系统半规管冲突刺激训练在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康复治疗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38例,采用随机信封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12例、治疗1组13例、治疗2组13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治疗1组... 目的 评价SRM-Ⅳ眩晕诊疗系统半规管冲突刺激训练在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康复治疗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38例,采用随机信封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12例、治疗1组13例、治疗2组13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治疗1组采用药物治疗+前庭康复训练,治疗2组采用药物治疗+前庭康复训练+半规管冲突刺激训练。分别在治疗1周、2周、4周时比较3组旋转试验转阴率、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评分。结果 治疗2组在治疗2周、4周的旋转试验转阴率与对照组和治疗1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3组DHI评分、SAS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治疗2组降低趋势最明显,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RM-IV眩晕诊疗系统高强度前庭功能训练在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治疗、评估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其疗效好、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规管冲突刺激训练
下载PDF
4000 Hz oVEMP辅助诊断上半规管裂一例
7
作者 郭蔷 林颖 查定军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上半规管裂综合征(superior canal dehiscence syndrome,SCDS)的听力学表现及检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SCD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前庭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给予手术治疗,探查确认瘘口,以筋膜、骨粉和... 目的探讨上半规管裂综合征(superior canal dehiscence syndrome,SCDS)的听力学表现及检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SCD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前庭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给予手术治疗,探查确认瘘口,以筋膜、骨粉和骨蜡夹击法填塞上半规管瘘口。结果患者主诉“双耳听力下降伴反复眩晕3年”来院就诊。纯音测听示双耳低频混合性聋,声导抗双耳呈A型鼓室图,CT提示双侧上半规管局部骨壁菲薄伴破裂,500 Hz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右侧阈值降低至65 dB nHL,右侧振幅671.1μV较左侧振幅(97.60μV)异常增大;500 Hz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右侧振幅27μV,左侧未记录到波形;4000 Hz oVEMP右侧引出,左侧未引出。结合患者症状和体征最终确诊为右侧SCDS。术后1年电话随访患者术耳听力无明显下降,眩晕发作明显减少。结论SCDS不能仅依据影像学发现进行诊断,4000 Hz oVEMP可辅助鉴别诊断及确定受损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管裂综合征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CT
下载PDF
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分析骨半规管及前庭导水管的解剖学意义
8
作者 航盖 冯煜 +5 位作者 谢杭 龚宇康 姚国杰 宋健 徐国政 谢天浩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分析骨半规管及前庭导水管的解剖学意义。方法收集40例(男女各20例)无内耳器质性病变的病人的80侧颞骨的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数据,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内听道重要解剖结构...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分析骨半规管及前庭导水管的解剖学意义。方法收集40例(男女各20例)无内耳器质性病变的病人的80侧颞骨的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数据,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内听道重要解剖结构三维空间定位数据。结果三维模型显示,内听道后唇呈椭圆形,后缘锐利,位置固定,较易识别。选择三维模型内听道后唇为P点,男性P点至前庭导水管的距离为(9.412±1.687)mm、至后半规管的距离为(10.422±1.701)mm;内听道的长度为(9.847±0.870)mm。女性P点至前庭导水管的距离为(9.068±1.133)mm、至后半规管的距离为(9.858±1.089)mm;内听道的长度为(8.727±0.964)mm。男性和女性上述测量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内听道后壁至前庭导水管的距离比到后半规管更短,提示术中磨除内听道后壁时更容易导致前庭导水管的损伤。前庭导水管外口和内淋巴囊靠近内听道后壁的硬脑膜,提示术中剪开硬脑膜时应避免造成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规管 前庭导水管 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 影像解剖学
下载PDF
Epley耳石复位法联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9
作者 梁波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4期32-34,38,共4页
目的:观察Epley耳石复位法联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东平县中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99例PC-BPPV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三组,A... 目的:观察Epley耳石复位法联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东平县中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99例PC-BPPV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三组,A组(38例)给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B组(23例)给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C组(38例)给予Epley耳石复位法联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比较三组首次治疗疗效、前庭症状指数评分(VSI)头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并记录3个月复发率。结果:首次治疗后,C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高于A组、B组的68.42%、69.56%(P<0.05);治疗后三组VSI评分、DHI评分均显著降低,且C组VSI评分、DHI评分均显著低于A、B两组(P<0.05);随访期间,C组复发率为2.63%,低于A、B两组(10.50%、13.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ley耳石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联合治疗PC-BPPV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的Epley耳石复位法、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Epley耳石复位法 Semont管石解脱法
下载PDF
改良翻滚法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的疗效观察
10
作者 吴兢 邹忆怀 +2 位作者 徐雯琰 马洪明 黄丽贤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662-665,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翻滚(barbecue,BBQ)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C-BPPV)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市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单侧HC-BPPV患者465例,根据手法复... 目的探讨改良翻滚(barbecue,BBQ)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C-BPPV)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市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单侧HC-BPPV患者465例,根据手法复位方法分为Gufoni组(166例)和改良BBQ组(299例),其中Gufoni组采用Gufoni复位法,改良BBQ组采用改良BBQ复位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变位试验时间。结果465例患者中男140例,女325例,年龄16~89岁,平均(55.2±13.7)岁。两组临床疗效、复诊情况及dix-hallpike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BBQ组roll-test时间[288.0(230.0,370.0)s]低于Gufoni组[315.0(189.0,425.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BBQ复位法对HC-BPPV的疗效与Gufoni相当,但用时更短,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翻滚法 Gufoni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水平规管 手法复位 疗效
下载PDF
个体化Epley手法复位联合尼麦角林治疗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11
作者 郭改艳 宋倩 +2 位作者 刘春霞 吴瑞 高亚军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24期3554-3557,共4页
目的观察个体化Epley手法复位联合尼麦角林治疗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02例PC-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目的观察个体化Epley手法复位联合尼麦角林治疗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02例PC-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改良Epley手法复位联合尼麦角林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个体化Epley手法复位联合尼麦角林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前庭症状指数(VIS)评分和计时平衡试验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患者的上述评分分别为(8.17±2.49)分、(8.41±2.21)分、(8.34±2.4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46±3.98)分、(13.24±3.16)分、(10.97±3.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SI评分与计时平衡试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SI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为(19.94±5.5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91±6.60)分,而两组患者的计时平衡试验均显著变长,且研究组为(114.25±11.53)s,明显长于对照组的(97.08±6.4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Epley手法复位联合尼麦角林治疗PC-BPPV疗效显著,且能显著改善DHI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Epley手法复位 尼麦角林 个体化 疗效
下载PDF
HRCT的双斜位MPR对上半规管裂的诊断价值分析
12
作者 刘本波 夏海泓 王剑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6期958-960,共3页
目的探讨利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的双斜位多平面重组技术(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重建上半规管,观察上半规管裂(SSCD)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取接受颞骨HRCT检查的1988例患者... 目的探讨利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的双斜位多平面重组技术(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重建上半规管,观察上半规管裂(SSCD)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取接受颞骨HRCT检查的1988例患者的CT图像,利用HRCT的双斜位MPR后处理技术,评价有无上半规管裂,记录病变发生部位、形态,观察影像学表现。结果存在上半规管裂的11例患者中单侧SSCD 9例(81.8%),其中左侧4例(36.3%),右侧5例(45.5%),双侧SSCD 2例(18.2%)。发生部位:顶壁偏前1个(7.7%)、顶壁正中7个(53.8%)、顶壁偏后5个(38.5%)。结论HRCT的双斜位MPR后处理技术能明确显示SSCD骨质缺损的部位,对SSCD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管 双斜位多平面重组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动静结合针刺法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症状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恋秋 叶海敏 +2 位作者 陈壮志 石学慧 张鹏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4期654-657,共4页
目的观察“动静结合”针刺法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动静结合”针刺法,两... 目的观察“动静结合”针刺法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动静结合”针刺法,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后的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治疗完成后评估临床疗效;第6个月时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的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DHI、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2个疗程后较治疗1个疗程后降低(P<0.05);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组DHI、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6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C-BPPV患者复位后伴随残余症状者,在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基础上,加用“动静结合”针刺法,可促进前庭功能恢复、改善残余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复发率,且“动静结合”针刺法为辅助治疗的方法起效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后半规管 残余症状 动静结合针刺法
下载PDF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不同复位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科 李可亮 +2 位作者 张新海 杨娟娟 谭海川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 观察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C-BPPV)经不同复位方法复位后残余症状(residual dizziness, RD)的情况,以及对患者眩晕主观感受改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 目的 观察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C-BPPV)经不同复位方法复位后残余症状(residual dizziness, RD)的情况,以及对患者眩晕主观感受改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1月就诊于阜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的原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并复位治疗成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Epley复位法治疗,观察组使用改良Semont复位法复位,随访两组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情况及症状持续时间,同时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评分,并对两组患者的上述统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RD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RD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患病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现RD的女性及左侧发病的患者明显较多;观察组治疗3天后复诊时在DHI总分、DHI-E(情绪)、DHI-F(功能)评分方面要低于对照组(P均<0.05),在DHI-P(躯体)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1月后两组在DHI总分、DHI-P、DHI-E、DHI-F评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BPPV经原理不同的复位法复位治疗后均会出现RD,与Epley复位法相比过程快速的改良Semont复位法RD发生率更低,RD持续时间更短,短期主观感受在情绪和功能方面的改善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余症状 手法复位 后半规管
下载PDF
经乳突入路上半规管部分切除治疗迷路上型岩骨胆脂瘤1例
15
作者 姚智群 孙鹏程 +2 位作者 姜振 韩月臣 王海波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15-117,共3页
岩骨胆脂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累及颞骨岩部的表皮样囊肿样病变,大多为先天性,部分为后天性,临床主要表现为面神经麻痹、听力下降、耳漏、耳鸣、眩晕等,早期很难发现。手术切除是岩骨胆脂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我科收治1例迷路上型岩骨... 岩骨胆脂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累及颞骨岩部的表皮样囊肿样病变,大多为先天性,部分为后天性,临床主要表现为面神经麻痹、听力下降、耳漏、耳鸣、眩晕等,早期很难发现。手术切除是岩骨胆脂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我科收治1例迷路上型岩骨胆脂瘤患者,术前听力检查为混合型听力下降,上半规管受累,通过手术切除胆脂瘤以及部分迷路结构,但患者面神经及听觉功能保留完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听力检查 颞骨岩部 规管 表皮样囊肿 迷路 耳漏 听觉功能
下载PDF
头部震荡法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瑞艳 张薇 +2 位作者 李召晨 刘晓微 贾伟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头部震荡法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怀柔医院眩晕门诊经Dix-Hallpike和Roll Test试验... 目的探讨头部震荡法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怀柔医院眩晕门诊经Dix-Hallpike和Roll Test试验确诊的单侧HC-BPPV患者21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9例,其中试验组给予头部震荡法联合常规复位法,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复位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即刻、1 d、1周、1个月和3个月的效果。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受累耳侧、耳石分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梗死病史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即刻、1 d和1周后,两组疗效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两组疗效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头部震荡法联合常规复位法治疗HC-BPPV短期效果显著,且操作简洁,但中期效果并不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水平规管 头部震荡法 手法复位
下载PDF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冬君 黎永军 +1 位作者 陈春阳 孔路遥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5期891-894,共4页
目的探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PC-BPPV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根据复位后残余症状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PC-BPPV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根据复位后残余症状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有残余症状组与无残余症状,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C-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100例PC-BPPV患者复位后有17例出现残余症状,发生率为17.00%,其中头晕5例,占比29.41%,不稳2例,占比11.76%,颈部不适4例,占比23.54%,合并2种残余症状5例,占比29.41%,合并3种残余症状1例,占比5.88%。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不是PC-BPPV患者复位后发生残余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半规管受损、复位次数≥3次、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41分、眩晕残障量表(DHI)得分、焦虑抑郁量表(HADS)得分均为PC-BPPV患者复位后发生残余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半规管受损、复位次数≥3次、VSI评分≥41分、DHI得分、HADS得分均为PC-BPPV患者复位后发生残余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改良式耳石复位法 残余症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180°翻滚法与Barbecue法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比较
18
作者 赵颖 李伟 +1 位作者 王利军 孙怡君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180°翻滚法和Barbecue法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的疗效有无差别。方法将确诊的268例HSC-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Barbecue法(130例)和180°翻滚法(138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第1、... 目的探讨应用180°翻滚法和Barbecue法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的疗效有无差别。方法将确诊的268例HSC-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Barbecue法(130例)和180°翻滚法(138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第1、2、3次治愈率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进行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后旋转试验眼震慢相速度不对称比判断半规管轻瘫(canal paresis,CP)值正常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HSC-BPPV患者,180°翻滚法与Barbecue法治愈率、治愈后DHI评分、治愈后旋转试验CP值正常例数比较均相当;180°翻滚法在临床中操作更为简单,更节约时间,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水平规管 耳石症 180°翻滚法 Barbecue法 眩晕残障评定量表
下载PDF
左侧后半规管管石症并发胸椎压缩型骨折的一例报告
19
作者 贾凡 冉向群 +2 位作者 穆学芳 张芳君 贺永进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747-748,共2页
患者女,66岁,以“位置性眩晕1 d”于2021年7月5日就诊。患者1 d前早晨卧位坐起时出现剧烈眩晕,持续约1 min,伴恶心、呕吐,躺下及向左侧翻身时均可诱发短暂眩晕。无耳蜗症状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发病当日头颅CT、DWI未见异常,肌注异丙嗪... 患者女,66岁,以“位置性眩晕1 d”于2021年7月5日就诊。患者1 d前早晨卧位坐起时出现剧烈眩晕,持续约1 min,伴恶心、呕吐,躺下及向左侧翻身时均可诱发短暂眩晕。无耳蜗症状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发病当日头颅CT、DWI未见异常,肌注异丙嗪、静滴天麻素、倍他司丁后症状减轻。发病次日晨起位置改变时仍出现短暂眩晕。自诉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各种急慢性病史及外伤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置性眩晕 慢性病史 后半规管 卧位 神经系统症状 头颅CT 异丙嗪 天麻素
下载PDF
家庭改良Epley法与Semont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比较
20
作者 甘壮钦 杨辉 +3 位作者 符金岛 王英霞 王祥香 周世玲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529-532,共4页
目的比较家庭改良Epley法与Semont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100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随机采用Semont法或家庭改良Epley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残余症状发生率、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目的比较家庭改良Epley法与Semont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100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随机采用Semont法或家庭改良Epley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残余症状发生率、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严重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 d后,家庭改良Epley法组DHI、VAS、疗效明显优于Semont法组(P<0.01或0.05)。治疗1周后,家庭改良Epley法组残余症状明显低于Semont法组(P<0.05),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改良Epley法治疗BPPV具有较好效果,残余症状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后半规管 EPLEY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