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以人为本”理念在后博物馆时代中的体现——以第十六届国际最佳遗产利用大会获奖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
4
1
作者
雷倩萍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3,共6页
2017年9月在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古城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最佳遗产利用大会(TBH),介绍了全球博物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利用方面的经验和最佳实例,其中体现出了深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可以作用一种方法和价值观,分析...
2017年9月在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古城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最佳遗产利用大会(TBH),介绍了全球博物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利用方面的经验和最佳实例,其中体现出了深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可以作用一种方法和价值观,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以及包括常州博物馆在内的中国博物馆的一些实例,并探讨以人为本理念在后博物馆时代中的作用和价值。博物馆应当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要尊重观众、理解观众、关心观众,不断满足观众的全面需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第十六届国际最佳遗产利用大会
后博物馆
时代
以人为本
观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后博物馆”展示理念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中的体现
被引量:
3
2
作者
张镱怡
《美与时代(城市)》
2019年第6期88-89,共2页
"后博物馆"是博物馆理论家艾琳·胡珀-格林希尔提出的概念,其认为博物馆不再是用权威的声音讲述"真理"的展示空间,而是一个平等的,"以人为本"的,注重观众的选择、互动和乐趣的灵活多变的社会空间。...
"后博物馆"是博物馆理论家艾琳·胡珀-格林希尔提出的概念,其认为博物馆不再是用权威的声音讲述"真理"的展示空间,而是一个平等的,"以人为本"的,注重观众的选择、互动和乐趣的灵活多变的社会空间。文章认为上海自然博物馆趋向于形成多参与、多视角、多层次、娱乐化的多元展示方式,而这些展示特征体现了"后博物馆"的理念,通过对其"后博物馆"式的展示特点进行分析,展现出"后博物馆"的积极变化,在这个消费体验时代,让我们对于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更深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后博物馆
”
上海自然
博物馆
多元展示
平民化
展示方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后博物馆时代的后博物馆美育探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徐望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4-150,共7页
博物馆随着社会文化的演进而演进,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转向中,后博物馆时代来临。处于后博物馆时代的博物馆融入“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媒介技术与形态向着数字化演进。后博物馆时代是博物馆在文化传播、经济业态、媒介形态等方面交互演...
博物馆随着社会文化的演进而演进,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转向中,后博物馆时代来临。处于后博物馆时代的博物馆融入“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媒介技术与形态向着数字化演进。后博物馆时代是博物馆在文化传播、经济业态、媒介形态等方面交互演进、多维创新的一种时代潮流,后博物馆是这股潮流中博物馆发展的新现象,后博物馆美育则为一种伴随状的博物馆美育新现象。后博物馆美育对于社会文化具有现实的建构意义,其现象表征为营造审美景观、增进审美消费、运用数字媒介技术等。后博物馆与后博物馆美育现象反映了博物馆及其美育的升级。后博物馆美育要不断强化服务社会的文化功能,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注入博物馆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博物馆
后现代文化
博物馆
美育
博物馆
景观
原文传递
后博物馆时代我国文博机构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4
作者
张晓洋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9-24,共6页
面临日渐趋近的后博物馆时代,我国博物馆教育宗旨会相应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新时代,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应当审时度势,认真分析博物馆教育当下存在教育内涵单调、教育受众单一、文物资源利用方式陈旧、教育机制离散的主要问题,在实践和理论...
面临日渐趋近的后博物馆时代,我国博物馆教育宗旨会相应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新时代,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应当审时度势,认真分析博物馆教育当下存在教育内涵单调、教育受众单一、文物资源利用方式陈旧、教育机制离散的主要问题,在实践和理论中寻找解决方案。那么,开发具有特色的项目、加强受众群体广度、教育体制定约、培养专业人才等方法是让博物馆教育取得进步的有效途径,而如何正确创新性地利用文物资源则是根本。要以适应新时代的方式合理利用好文物才能使大众群体正确认识博物馆及文物,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蕴含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博物馆
时代
文博机构
教育
对策
原文传递
后博物馆时代——在传承与蜕变中构建多元的泛博物馆
被引量:
25
5
作者
陈同乐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共3页
自世界上第一家现代公共博物馆诞生至今,博物馆经过不断的传承与蜕变,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高度,特别是当今新时代下其性能、功能、职能、效能等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可提出"后博物馆时代"和"泛博物馆"的概念...
自世界上第一家现代公共博物馆诞生至今,博物馆经过不断的传承与蜕变,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高度,特别是当今新时代下其性能、功能、职能、效能等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可提出"后博物馆时代"和"泛博物馆"的概念,并藉此推动中国博物馆体系建设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博物馆
时代
性能
功能
职能
效能
泛
博物馆
原文传递
浅析“后博物馆”的展示诠释
被引量:
10
6
作者
胡凯云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2-108,共7页
现代主义思维下的博物馆展示倾向于用权威的声音讲述不容辩驳的"真理",通过建立统一的秩序对观众实行"教化"。20世纪晚期,后现代主义兴起,"一元论"受到质疑,知识转而被视为流动的、可变化的,意义的多元...
现代主义思维下的博物馆展示倾向于用权威的声音讲述不容辩驳的"真理",通过建立统一的秩序对观众实行"教化"。20世纪晚期,后现代主义兴起,"一元论"受到质疑,知识转而被视为流动的、可变化的,意义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受到重视。面对认识论的剧烈变迁,博物馆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于如何通过合适的诠释呈现多元观点,尊重观众在诠释中的自主性,引导观众进行自由的思考和学习。而"多视角"、"多信息层次"、"多参与性"这三条展示策略,可以针对性地解决上述展示实践中的问题,有助于博物馆探索如何提供多元意义、激发开放式对话的展示诠释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后博物馆
展示诠释
多元意义
原文传递
再论中国博物馆的当代性问题
被引量:
2
7
作者
赵甜甜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111,共5页
21世纪中国的“当代性诉求”表现为精英建构立场的“现代性反思”与大众文化取向的“后现代性解构”交错混融。体现在博物馆发展层面,即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现象。全民热...
21世纪中国的“当代性诉求”表现为精英建构立场的“现代性反思”与大众文化取向的“后现代性解构”交错混融。体现在博物馆发展层面,即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现象。全民热潮背后,民族身份建构行动、后博物馆理念和泛博物馆浪潮共同构成当代博物馆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在地域性、叙事性、技术性三个层面深刻影响着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博物馆开始以积极的文化生产者姿态参与到当代文化的动态生成过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当代性
博物馆
热
数字科技
后博物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博物馆与非物质遗产:一种“非常规”关系的活力
8
作者
玛丽莱纳·阿里维查图
高振华(译)
《艺术博物馆》
2021年第6期34-45,共12页
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在收藏、展览制作和与社群合作等领域会对博物馆产生重大影响。依托于胡珀-格林希尔(2000)展望的“后博物馆”模式,某些非物质遗产概念影响博物馆实践的方式在此得到检验。围绕博物馆与非物质遗产关系的局限和关切得到...
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在收藏、展览制作和与社群合作等领域会对博物馆产生重大影响。依托于胡珀-格林希尔(2000)展望的“后博物馆”模式,某些非物质遗产概念影响博物馆实践的方式在此得到检验。围绕博物馆与非物质遗产关系的局限和关切得到了分析,未来的挑战被指明。希望本文将提供实用洞见,并有助于解释非物质遗产概念如何能有利于围绕“后博物馆”的讨论。其目的在于,所探讨的问题可以提高有关非物质遗产影响的意识,并邀请博物馆将其关切从器物本身延伸到器物所固有的人文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品
社群
展览
非物质遗产
后博物馆
原文传递
题名
“以人为本”理念在后博物馆时代中的体现——以第十六届国际最佳遗产利用大会获奖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
4
1
作者
雷倩萍
机构
常州博物馆
出处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3,共6页
文摘
2017年9月在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古城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最佳遗产利用大会(TBH),介绍了全球博物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利用方面的经验和最佳实例,其中体现出了深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可以作用一种方法和价值观,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以及包括常州博物馆在内的中国博物馆的一些实例,并探讨以人为本理念在后博物馆时代中的作用和价值。博物馆应当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要尊重观众、理解观众、关心观众,不断满足观众的全面需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博物馆
第十六届国际最佳遗产利用大会
后博物馆
时代
以人为本
观众
分类号
G269.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后博物馆”展示理念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中的体现
被引量:
3
2
作者
张镱怡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出处
《美与时代(城市)》
2019年第6期88-89,共2页
文摘
"后博物馆"是博物馆理论家艾琳·胡珀-格林希尔提出的概念,其认为博物馆不再是用权威的声音讲述"真理"的展示空间,而是一个平等的,"以人为本"的,注重观众的选择、互动和乐趣的灵活多变的社会空间。文章认为上海自然博物馆趋向于形成多参与、多视角、多层次、娱乐化的多元展示方式,而这些展示特征体现了"后博物馆"的理念,通过对其"后博物馆"式的展示特点进行分析,展现出"后博物馆"的积极变化,在这个消费体验时代,让我们对于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更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
“
后博物馆
”
上海自然
博物馆
多元展示
平民化
展示方式
分类号
F812.42 [经济管理—财政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后博物馆时代的后博物馆美育探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徐望
机构
南京艺术学院紫金文创研究院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出处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4-150,共7页
基金
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元融通视域下的新时代文化消费研究”(22BH143)阶段性成果。
文摘
博物馆随着社会文化的演进而演进,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转向中,后博物馆时代来临。处于后博物馆时代的博物馆融入“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媒介技术与形态向着数字化演进。后博物馆时代是博物馆在文化传播、经济业态、媒介形态等方面交互演进、多维创新的一种时代潮流,后博物馆是这股潮流中博物馆发展的新现象,后博物馆美育则为一种伴随状的博物馆美育新现象。后博物馆美育对于社会文化具有现实的建构意义,其现象表征为营造审美景观、增进审美消费、运用数字媒介技术等。后博物馆与后博物馆美育现象反映了博物馆及其美育的升级。后博物馆美育要不断强化服务社会的文化功能,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注入博物馆的力量。
关键词
后博物馆
后现代文化
博物馆
美育
博物馆
景观
Keywords
post-museum
postmodern culture
museum aesthetic education
museum spectacle
分类号
G260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后博物馆时代我国文博机构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4
作者
张晓洋
机构
故宫博物院
出处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9-24,共6页
文摘
面临日渐趋近的后博物馆时代,我国博物馆教育宗旨会相应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新时代,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应当审时度势,认真分析博物馆教育当下存在教育内涵单调、教育受众单一、文物资源利用方式陈旧、教育机制离散的主要问题,在实践和理论中寻找解决方案。那么,开发具有特色的项目、加强受众群体广度、教育体制定约、培养专业人才等方法是让博物馆教育取得进步的有效途径,而如何正确创新性地利用文物资源则是根本。要以适应新时代的方式合理利用好文物才能使大众群体正确认识博物馆及文物,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蕴含及意义。
关键词
后博物馆
时代
文博机构
教育
对策
分类号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后博物馆时代——在传承与蜕变中构建多元的泛博物馆
被引量:
25
5
作者
陈同乐
机构
南京博物院
出处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共3页
文摘
自世界上第一家现代公共博物馆诞生至今,博物馆经过不断的传承与蜕变,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高度,特别是当今新时代下其性能、功能、职能、效能等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可提出"后博物馆时代"和"泛博物馆"的概念,并藉此推动中国博物馆体系建设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
后博物馆
时代
性能
功能
职能
效能
泛
博物馆
Keywords
post-museum era
performance
function
duty
efficacy
pan-museum
分类号
G260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浅析“后博物馆”的展示诠释
被引量:
10
6
作者
胡凯云
机构
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出处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2-108,共7页
文摘
现代主义思维下的博物馆展示倾向于用权威的声音讲述不容辩驳的"真理",通过建立统一的秩序对观众实行"教化"。20世纪晚期,后现代主义兴起,"一元论"受到质疑,知识转而被视为流动的、可变化的,意义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受到重视。面对认识论的剧烈变迁,博物馆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于如何通过合适的诠释呈现多元观点,尊重观众在诠释中的自主性,引导观众进行自由的思考和学习。而"多视角"、"多信息层次"、"多参与性"这三条展示策略,可以针对性地解决上述展示实践中的问题,有助于博物馆探索如何提供多元意义、激发开放式对话的展示诠释方式。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后博物馆
展示诠释
多元意义
Keywords
postmodernism
post-museum
exhibition interpretation
multiple meanings
分类号
G260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再论中国博物馆的当代性问题
被引量:
2
7
作者
赵甜甜
机构
安徽博物院
出处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111,共5页
文摘
21世纪中国的“当代性诉求”表现为精英建构立场的“现代性反思”与大众文化取向的“后现代性解构”交错混融。体现在博物馆发展层面,即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现象。全民热潮背后,民族身份建构行动、后博物馆理念和泛博物馆浪潮共同构成当代博物馆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在地域性、叙事性、技术性三个层面深刻影响着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博物馆开始以积极的文化生产者姿态参与到当代文化的动态生成过程之中。
关键词
博物馆
当代性
博物馆
热
数字科技
后博物馆
分类号
G269.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博物馆与非物质遗产:一种“非常规”关系的活力
8
作者
玛丽莱纳·阿里维查图
高振华(译)
机构
不详
《艺术博物馆》杂志
出处
《艺术博物馆》
2021年第6期34-45,共12页
文摘
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在收藏、展览制作和与社群合作等领域会对博物馆产生重大影响。依托于胡珀-格林希尔(2000)展望的“后博物馆”模式,某些非物质遗产概念影响博物馆实践的方式在此得到检验。围绕博物馆与非物质遗产关系的局限和关切得到了分析,未来的挑战被指明。希望本文将提供实用洞见,并有助于解释非物质遗产概念如何能有利于围绕“后博物馆”的讨论。其目的在于,所探讨的问题可以提高有关非物质遗产影响的意识,并邀请博物馆将其关切从器物本身延伸到器物所固有的人文元素。
关键词
藏品
社群
展览
非物质遗产
后博物馆
Keywords
collections
communities
exhibitions
Intangible Heritage
post-museum
分类号
G260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112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以人为本”理念在后博物馆时代中的体现——以第十六届国际最佳遗产利用大会获奖博物馆为例
雷倩萍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18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后博物馆”展示理念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中的体现
张镱怡
《美与时代(城市)》
2019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后博物馆时代的后博物馆美育探析
徐望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3
1
原文传递
4
后博物馆时代我国文博机构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张晓洋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23
0
原文传递
5
后博物馆时代——在传承与蜕变中构建多元的泛博物馆
陈同乐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25
原文传递
6
浅析“后博物馆”的展示诠释
胡凯云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10
原文传递
7
再论中国博物馆的当代性问题
赵甜甜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博物馆与非物质遗产:一种“非常规”关系的活力
玛丽莱纳·阿里维查图
高振华(译)
《艺术博物馆》
202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