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一次飑线内MVs和后向入流对地面大风形成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赵向军
丁治英
+2 位作者
阿不都外力·阿不力克木
王瑾婷
刘瑾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0-651,共12页
通过实况资料以及WRF模式对广西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飑线内中尺度涡旋MVs(Mesoscale Vortices,MVs)和后向入流与地面大风的成因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涡度收支和涡线分析得出,弓状回波中存在东西涡旋对,其生...
通过实况资料以及WRF模式对广西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飑线内中尺度涡旋MVs(Mesoscale Vortices,MVs)和后向入流与地面大风的成因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涡度收支和涡线分析得出,弓状回波中存在东西涡旋对,其生成主要是散度项造成,中间相对弱的反气旋涡旋是涡线拱起产生的水平涡度向垂直涡度转换引起。通过计算正负涡旋对引起的旋转风从而量化了涡旋对对地面大风的贡献。结果发现,本次过程中涡旋对引起的旋转风在地面大风中占有较大比重,约40%~50%。当去除涡旋对引起的旋转风时,地面大风的强度减弱,位置偏移。由三维流线可以看出后向入流的下沉是产生地面大风的另一个影响因子。通过对浮力加速度和动力加速度进行诊断发现,后向入流的下沉主要是由于负的浮力加速度引起,水平方向的密度不均匀是负浮力加速度产生的主要因子,但在风速突然加强时,动力加速度也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S
后向入流
涡线
旋转风
地面大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次东北冷涡下槽后强风与飑线后向入流演变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
7
2
作者
张乐楠
丁治英
+1 位作者
王咏青
张璐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8-501,共14页
本文利用NCEP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数值模拟结果,对2016年7月30日发生在华北、辽宁附近的一次强飑线过程中后向入流的演变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飑线发生在中纬度新生冷涡槽前,低层有水汽辐合区...
本文利用NCEP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数值模拟结果,对2016年7月30日发生在华北、辽宁附近的一次强飑线过程中后向入流的演变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飑线发生在中纬度新生冷涡槽前,低层有水汽辐合区和地面辐合线对应,且过程中伴有较强的对流有效位能释放。飑线后部中层(冷涡槽后)一直存在α中尺度西风大值带,此大风速带造成了上下层相反的水平涡度,并形成喇叭形环流结构,该结构不同于经典飑线结构。飑线后部水平方向上水平涡度分布不均匀,并形成水平涡度旋度上正下负的分布,即导致中层强风区上部上升运动、下部下沉运动,该下沉运动引发飑线中的后向入流和低层强风速带形成。在中层,飑线的后部边缘始终有较强的风速大值带伴随飑线的发展,该大值带的形成与对流强弱和非热成风涡度有关,对流过程中低层非热成风涡度为负,中上层非热成风涡度为正,导致飑线后部中层西风加速和低层西风减速,有利于后向入流的发展和飑线的维持,当对流减弱时,非热成风涡度与后向入流均减弱。文中给出了后向入流形成演变的概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后向入流
东北冷涡
水平涡度
非热成风涡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次弓形回波结构和演变机制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
15
3
作者
金龙
赵坤
+2 位作者
谢利平
张小玲
杨洪平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1-601,共11页
基于单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和双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对2009年6月3日河南商丘发生的一次弓形回波的结构和演变机制进行细致分析。系统发生前的环境均具有中等对流有效位能和中等偏弱低空垂直风切变。雷达分析显示,该弓形回波从超级单体开...
基于单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和双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对2009年6月3日河南商丘发生的一次弓形回波的结构和演变机制进行细致分析。系统发生前的环境均具有中等对流有效位能和中等偏弱低空垂直风切变。雷达分析显示,该弓形回波从超级单体开始,经过风暴合并发展而成的经典弓形回波结构,生命史约3 h。在超级单体阶段,具有中纬度典型超级单体的低层钩状回波、中层有界弱回波区和中气旋结构。超级单体减弱后,因强降水拖曳和降水蒸发冷却,引起云内强的下沉运动,将云外干冷空气带到云内,形成中层后方入流,并在地面形成强冷池,触发干冷后向入流,回波逐渐演化成为弓形。弓形回波成熟阶段,风暴相对后向入流急流在对流区后部2 km高度加速下沉,系统前沿增强至20 m·s-1。在中层,系统后侧南北两端形成气旋和反气旋涡旋对,此中层涡旋对后向入流强度贡献约20%。在系统前缘低层(1.5 km)、出流边界附近,存在一气旋式涡旋。受后向入流急流和此低层涡旋的共同作用,在顶点附近产生超过32 m·s-1的最大地面相对风速。至减弱期,低层出流扩展至系统前方20 km,截断了低层暖湿入流,使其快速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弓形回波
后向入流
急流
涡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次模态变异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模拟与分析
4
作者
汪兰
张述文
+1 位作者
柴旺
任星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1-679,共9页
利用NCEP FNL分析资料及南京多普勒雷达观测,借助WRF模式,对2017年8月19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模拟和诊断分析。此次MCS组织模态PS(Parallel Stratiform)型和TS(Trailing Stratiform)型共存,开始为带状结...
利用NCEP FNL分析资料及南京多普勒雷达观测,借助WRF模式,对2017年8月19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模拟和诊断分析。此次MCS组织模态PS(Parallel Stratiform)型和TS(Trailing Stratiform)型共存,开始为带状结构,最后演变为强弓状飑线。气旋切变和低空急流是此次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而午后强烈发展的地面锋触发了此次强对流。在垂直风切变和冷池共同作用下,西侧初始对流发展为PS型模态,东侧发展为TS型模态。由于PS型模态的中低层垂直风切变发生转向,导致其消散。TS型模态附近冷池和垂直风切变相配合,且在后向入流(Rear Inflow Jets,RIJ)作用下发展成为强弓状飑线;RIJ受中低层涡旋对影响而发展增强,其中气旋式涡旋主要由涡度方程中拉伸项决定,而反气旋式涡旋则主要由倾侧项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PS型
TS型
弓状飑线
后向入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飑线内MVs和后向入流对地面大风形成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赵向军
丁治英
阿不都外力·阿不力克木
王瑾婷
刘瑾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海洋大气科学中心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出处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0-651,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975054,41530427)。
文摘
通过实况资料以及WRF模式对广西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飑线内中尺度涡旋MVs(Mesoscale Vortices,MVs)和后向入流与地面大风的成因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涡度收支和涡线分析得出,弓状回波中存在东西涡旋对,其生成主要是散度项造成,中间相对弱的反气旋涡旋是涡线拱起产生的水平涡度向垂直涡度转换引起。通过计算正负涡旋对引起的旋转风从而量化了涡旋对对地面大风的贡献。结果发现,本次过程中涡旋对引起的旋转风在地面大风中占有较大比重,约40%~50%。当去除涡旋对引起的旋转风时,地面大风的强度减弱,位置偏移。由三维流线可以看出后向入流的下沉是产生地面大风的另一个影响因子。通过对浮力加速度和动力加速度进行诊断发现,后向入流的下沉主要是由于负的浮力加速度引起,水平方向的密度不均匀是负浮力加速度产生的主要因子,但在风速突然加强时,动力加速度也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MVS
后向入流
涡线
旋转风
地面大风
Keywords
MVs
the rear inflow
vortex line
the cyclostrophic wind
the surface strong wind
分类号
P46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东北冷涡下槽后强风与飑线后向入流演变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
7
2
作者
张乐楠
丁治英
王咏青
张璐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科学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太平洋台风探究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出处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8-501,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41530427)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4KJA170005)
+1 种基金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4LASW-B08)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2015LASW-A07)
文摘
本文利用NCEP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数值模拟结果,对2016年7月30日发生在华北、辽宁附近的一次强飑线过程中后向入流的演变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飑线发生在中纬度新生冷涡槽前,低层有水汽辐合区和地面辐合线对应,且过程中伴有较强的对流有效位能释放。飑线后部中层(冷涡槽后)一直存在α中尺度西风大值带,此大风速带造成了上下层相反的水平涡度,并形成喇叭形环流结构,该结构不同于经典飑线结构。飑线后部水平方向上水平涡度分布不均匀,并形成水平涡度旋度上正下负的分布,即导致中层强风区上部上升运动、下部下沉运动,该下沉运动引发飑线中的后向入流和低层强风速带形成。在中层,飑线的后部边缘始终有较强的风速大值带伴随飑线的发展,该大值带的形成与对流强弱和非热成风涡度有关,对流过程中低层非热成风涡度为负,中上层非热成风涡度为正,导致飑线后部中层西风加速和低层西风减速,有利于后向入流的发展和飑线的维持,当对流减弱时,非热成风涡度与后向入流均减弱。文中给出了后向入流形成演变的概念模式。
关键词
飑线
后向入流
东北冷涡
水平涡度
非热成风涡度
Keywords
squall line
rear inflow
Northeast cold vortex
horizontal vorticity
non-thermal wind vorticity
分类号
P458.12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弓形回波结构和演变机制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
15
3
作者
金龙
赵坤
谢利平
张小玲
杨洪平
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育部国家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
出处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1-601,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430101)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006007
+1 种基金
GYHY200906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75011)
文摘
基于单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和双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对2009年6月3日河南商丘发生的一次弓形回波的结构和演变机制进行细致分析。系统发生前的环境均具有中等对流有效位能和中等偏弱低空垂直风切变。雷达分析显示,该弓形回波从超级单体开始,经过风暴合并发展而成的经典弓形回波结构,生命史约3 h。在超级单体阶段,具有中纬度典型超级单体的低层钩状回波、中层有界弱回波区和中气旋结构。超级单体减弱后,因强降水拖曳和降水蒸发冷却,引起云内强的下沉运动,将云外干冷空气带到云内,形成中层后方入流,并在地面形成强冷池,触发干冷后向入流,回波逐渐演化成为弓形。弓形回波成熟阶段,风暴相对后向入流急流在对流区后部2 km高度加速下沉,系统前沿增强至20 m·s-1。在中层,系统后侧南北两端形成气旋和反气旋涡旋对,此中层涡旋对后向入流强度贡献约20%。在系统前缘低层(1.5 km)、出流边界附近,存在一气旋式涡旋。受后向入流急流和此低层涡旋的共同作用,在顶点附近产生超过32 m·s-1的最大地面相对风速。至减弱期,低层出流扩展至系统前方20 km,截断了低层暖湿入流,使其快速减弱。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弓形回波
后向入流
急流
涡旋
Keywords
Doppler radar
Bow echo
Rear-inflow jet
Vortex
分类号
P44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模态变异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模拟与分析
4
作者
汪兰
张述文
柴旺
任星露
机构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雅安市气象局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1-679,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5088、4157509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502101)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NCEP FNL分析资料及南京多普勒雷达观测,借助WRF模式,对2017年8月19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模拟和诊断分析。此次MCS组织模态PS(Parallel Stratiform)型和TS(Trailing Stratiform)型共存,开始为带状结构,最后演变为强弓状飑线。气旋切变和低空急流是此次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而午后强烈发展的地面锋触发了此次强对流。在垂直风切变和冷池共同作用下,西侧初始对流发展为PS型模态,东侧发展为TS型模态。由于PS型模态的中低层垂直风切变发生转向,导致其消散。TS型模态附近冷池和垂直风切变相配合,且在后向入流(Rear Inflow Jets,RIJ)作用下发展成为强弓状飑线;RIJ受中低层涡旋对影响而发展增强,其中气旋式涡旋主要由涡度方程中拉伸项决定,而反气旋式涡旋则主要由倾侧项决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PS型
TS型
弓状飑线
后向入流
Keywords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PS mode
TS mode
bow-shaped squall line
rear inflow jets
分类号
P458.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一次飑线内MVs和后向入流对地面大风形成影响的模拟研究
赵向军
丁治英
阿不都外力·阿不力克木
王瑾婷
刘瑾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一次东北冷涡下槽后强风与飑线后向入流演变及成因分析
张乐楠
丁治英
王咏青
张璐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一次弓形回波结构和演变机制的观测分析
金龙
赵坤
谢利平
张小玲
杨洪平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一次模态变异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模拟与分析
汪兰
张述文
柴旺
任星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