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刀为主综合治疗后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翁文水 王金鑫 +5 位作者 薛铭福 苏良喜 洪如意 成彦斌 徐杰 廖伟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以针刀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后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泉州市正骨医院针灸推拿科收治的82例后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针刀结合手法、药物、牵引等综合疗法治疗。记... 目的探讨以针刀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后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泉州市正骨医院针灸推拿科收治的82例后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针刀结合手法、药物、牵引等综合疗法治疗。记录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颈椎功能障碍情况、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结果(1)痊愈20例(24.2%),显效36例(43.9%),有效19例(23.2%),无效7例(8.5%),总体有效率为91.5%。(2)治疗前,患者平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5.268±0.969)分;治疗后,VAS评分为(2.317±0.9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为(434.965±4.182)分;治疗后,NDI评分为(12.122±4.4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患者平均生活质量调查问卷(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core30 items,QLQ-C30)评分为(50.622±10.426)分;治疗后,QLQ-C30评分为(82.136±3.9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期间1例患者因针刀对颈椎的刺激而发生血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结论针刀为主综合治疗后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肯定,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是治疗此疾病的一种较理想的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后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综合治疗 VAS评分 NDI评分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影像三维重建安全辅助单孔分体内镜治疗L_(5)/S_(1)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2
作者 冯志萌 孙宁 +3 位作者 孙兆忠 李岳飞 刘昌震 李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76-1882,共7页
背景:单孔分体内镜作为一种新型的内镜技术,适用于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但目前国内外针对L_(5)/S_(1)这一发病率极低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资料甚少,尚无详尽描述单孔分体内镜治疗L_(5)/S_(1)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 背景:单孔分体内镜作为一种新型的内镜技术,适用于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但目前国内外针对L_(5)/S_(1)这一发病率极低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资料甚少,尚无详尽描述单孔分体内镜治疗L_(5)/S_(1)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解剖学资料。目的:通过影像三维重建确定骨性标志点,并以该标志点准确定位L_(5)出口神经根、L_(5)/S_(1)椎间隙及其他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辅助单孔分体内镜经后外侧入路实现对L_(5)出口神经根的减压,治疗L_(5)/S_(1)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29例L_(5)/S_(1)单侧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48-74岁。将患者的腰椎CT数据资料导入Mimics 21.0软件中重建腰椎三维模型。测量L_(5)/S_(1)相关参数:①在横突根部下缘与峡部外侧缘的交点(H)所在矢状面上测量:H分别至L_(5)出口神经根上缘、下缘的垂直距离(a1,a2);H分别至L_(5)下终板、S1上终板的垂直距离(b1,b2);H至L_(5)椎弓根下缘的垂直距离(c);②H至L_(5)椎弓根内侧壁所在矢状面的左右水平距离(d);③H至硬脊膜外侧缘所在矢状面的左右水平距离(e);④H至L_(5)下终板最外侧缘所在矢状面的左右水平距离(f);⑤在L_(5)下终板最外侧缘所在矢状面上测量:H所在横断面分别至L_(5)出口神经根上缘、下缘的垂直距离(g1,g2);H所在横断面分别至L_(5)下终板、S1上终板的垂直距离(h1,h2);⑥H至L_(5)出口神经根最后缘所在冠状面的前后水平距离(i);⑦骶骨翼后缘最高点至L_(5)下终板最后缘所在冠状面的前后水平距离(j)。结果与结论:①男女之间各相关测量参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a1,a2,b1,b2,c,d,e,f,h1,h2,g1,g2,i,j患侧与健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观测发现,a1与c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椎弓根下缘即为L_(5)出口神经根上缘,L_(5)出口神经根紧贴椎弓根下缘并经L_(5)椎体后方向前外侧走行,H均位于L_(5)出口神经根上方;④以H作为骨性标志点,无需向上探查,无需磨除峡部,只需向下、向外侧磨除部分骨质显露L_(5)出口神经根与椎间隙,向内侧有足够的安全距离避免损伤硬脊膜来完成侧隐窝、椎间孔区域的探查减压;⑤术者可在H、L_(5)下终板最外侧缘所在的矢状面及L_(5)横突与骶骨翼构成的“矩形区域”内进行操作,越靠近内下方区域(Kambin三角)越安全;⑥提示单孔分体内镜经后外侧入路治疗L_(5)/S_(1)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镜下以H作为骨性标志点定位L_(5)出口神经根及椎间隙,能实现对L_(5)出口神经根的精准、安全、有效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椎间盘突出 单孔分体内镜 影像三维重建 骨性标志 数字化软件
下载PDF
经皮后外侧入路脊柱内镜治疗中下段胸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忠铭 杨洋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46,共4页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较低,仅占椎间盘切除术人群的0.15%~4%,75%病变节段位于下胸椎(T_(9)~L_(1))[1~3]。目前临床治疗中,胸椎间盘突出仍采用开放手术的方式居多。近年来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发展迅速,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具有...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较低,仅占椎间盘切除术人群的0.15%~4%,75%病变节段位于下胸椎(T_(9)~L_(1))[1~3]。目前临床治疗中,胸椎间盘突出仍采用开放手术的方式居多。近年来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发展迅速,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创伤较小、手术时间短、病人痛苦较少、恢复时间短、严重并发症少等优点,通常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将该技术应用到胸椎间盘突出的报道较少,应用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技术处理不同类型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工作通道建立、内镜下精准定位等问题尚无深入分析的文献资料[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后外侧入路 椎间盘切除术 脊柱内镜 病变节段 下胸椎 椎间盘突出 内镜下
下载PDF
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4
作者 刘奇 陶熔 王静 《交通医学》 2024年第4期388-390,394,共4页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联合胶原...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腰椎障碍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术后3个月椎间盘突出物缩小程度。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4.12%,高于对照组的76.47%(P<0.05)。疼痛VAS评分观察组术后1周[(2.59±0.50)分vs(3.26±0.62)分]、术后1个月[(1.56±0.50)分vs(2.15±0.44)分]、术后3个月[(1.09±0.29)分vs(2.03±0.39)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观察组术后1周[(17.62±2.13)分vs(14.03±1.75)分]、术后1个月[(20.76±1.92)分vs(18.32±1.43)分]、术后3个月[(23.50±1.75)分vs(21.24±1.52)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ODI评分观察组术后1 d[(19.18±3.26)分vs(22.47±3.15)分]、术后1周[(16.21±2.42)分vs(18.53±2.36)分]、术后1个月[(15.50±2.62)分vs(17.59±2.34)分]、术后3个月[(12.53±1.58)分vs(16.00±1.50)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椎间盘突出物缩小率91.18%,高于对照组70.59%(P<0.05)。结论: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疗效,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腰椎功能,改善腰椎障碍,促进椎间盘突出物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外侧 射频消融术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
下载PDF
单通道脊柱内镜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观察
5
作者 顾红林 周敦 +5 位作者 施凤超 许步伟 祁玉贵 金顺利 姚旺林 吕成堂 《交通医学》 2024年第2期196-198,共3页
目的:观察单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extraforaminal disk herniations,EFDHs)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单通道脊柱内镜治疗的21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合并椎间孔轻度狭窄,对... 目的:观察单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extraforaminal disk herniations,EFDHs)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单通道脊柱内镜治疗的21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合并椎间孔轻度狭窄,对于合并椎间孔狭窄患者采用镜下可视环锯技术及镜下动力磨钻技术行腰椎间孔扩大成形。术前、术后1、3、6个月及1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腰腿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前疼痛VAS评分为7.14±1.11分,术后1、3、6个月及1年VAS评分依次递降,分别为2.67±0.86分、2.33±0.80分、1.67±0.80分及1.43±0.93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ODI评分为65.64±4.67分,术后1、3、6个月及1年ODI评分依次递降,分别为34.24±3.85分、29.21±2.86分、24.42±4.17分及21.60±4.12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手术优良率为90.48%。结论:单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改善患者腰腿疼痛及腰椎功能,疗效高,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椎间盘突出 单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腰腿疼痛程度 腰椎功能 手术优良率
下载PDF
计算机导航辅助单一体位下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步应用
6
作者 赵海恩 董鑫 +6 位作者 任坤 乔欢欢 鲍小明 郭卫东 闫康 张小平 廖博 《骨科》 CAS 2024年第5期410-416,共7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内镜减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伴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5例L5/S1椎间盘突出伴狭窄病人,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50~7...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内镜减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伴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5例L5/S1椎间盘突出伴狭窄病人,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50~79岁,平均65.5岁。采用导航辅助下单一体位内镜直接减压联合OLIF间接减压治疗。观察并记录病人责任椎体间高度、椎间孔高度、椎管的矢状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椎间融合率和椎间融合器下沉情况等。结果所有病人随访1年以上,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90 min、术中失血量104 m L、下床时间54 h、住院时间10.6 d。术后1年,病人VAS评分、ODI、责任椎体间高度、椎间孔高度、椎管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随访期间腰椎CT显示2级以上(完全融合、坚固融合)融合率为92%(23/25),未发生椎间融合器下沉。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下单一体位实现内镜减压联合OLIF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症,初步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腰椎间融合 椎间孔镜 计算机辅助导航 单一体位 椎间盘突出 腰椎管狭窄
下载PDF
O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分析
7
作者 刘立博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8期74-76,共3页
目的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疗效。方法48例LDH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观察组经OLIF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功能... 目的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疗效。方法48例LDH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观察组经OLIF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情况及影像学参数。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为(150.23±17.45)min,对照组为(145.23±13.25)min。两组手术用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74.15±52.34)ml少于对照组的(356.56±53.24)ml,住院用时(8.10±1.89)d短于对照组的(12.25±3.61)d(P<0.05)。治疗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分别为(2.29±0.35)、(15.53±2.12)分,观察组VAS、ODI评分分别为(2.13±0.33)、(14.51±2.44)分;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VAS、ODI评分更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分别为(11.52±2.13)、(7.22±1.35)mm,观察组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分别为(12.05±2.31)、(7.95±1.53)mm;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更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OLIF治疗LDH效果显著,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临床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椎间盘突出 疼痛程度 并发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5
8
作者 鲁凯伍 瞿东滨 +2 位作者 张树芳 杨波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外侧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7年3月共收治40例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5岁(17~63岁),突出节段L5/S18例,L4/530例,L... 目的:探讨腰椎后外侧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7年3月共收治40例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5岁(17~63岁),突出节段L5/S18例,L4/530例,L3/42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C型臂X线透视引导下定位,后外侧入路经皮穿刺进入椎间孔,工作套管逐级扩张,显露突入椎管后外侧的椎间盘组织,在内窥镜直视下行突出髓核组织切除术。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本组无术中硬脊膜破裂和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5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一过性痛觉过敏,经保守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平均手术时间70min(40~150min),出血5~20ml,平均术后下床时间36h(24~48h),平均住院时间5d(3~10d)。随访时间12个月,下肢坐骨神经痛VAS评分术前为8.5±1.2分,术后3d时为3.5±1.4分,末次随访时为1.5±1.1分;术前、术后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MacNab标准临床效果评定结果为优3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90%。结论: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视野清晰、操作精细、术后恢复快、手术效果优良,是治疗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优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外侧 内窥镜 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9
作者 谭健 李平元 +2 位作者 欧军 苏小桃 卢政好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7月-2013年3月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年龄34~54岁,平均42.1岁;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评入院时和椎...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7月-2013年3月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年龄34~54岁,平均42.1岁;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评入院时和椎间孔镜术后(术后即刻、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患者腰痛、腿痛的VAS评分由术前的(6.87±1.38)和(8.58±1.42)分下降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2.45±0.52)和(1.55±0.45)分,术后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术后优良率均为91.3%,1例患者于术后出现腰背部疼痛,于卧床休息服用非甾体消炎药3 d后症状消失。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技术 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切除术
下载PDF
全脊柱内镜下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3
10
作者 陈小明 张洁 +3 位作者 颜学亮 杨铁军 陈亮元 曹奇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7-61,共5页
目的评估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9月该科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FLDH 27例,年龄41~64岁,平均52.3岁,通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 目的评估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9月该科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FLDH 27例,年龄41~64岁,平均52.3岁,通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术前及术后患者腰腿痛情况,改良Mac Nab评分评估患者腰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单节手术时间为69 min(58~109 min)、术中出血量为18 ml(11~40 ml)、住院时间为5.0 d(3.0~10.0 d),术前VAS评分(8.12±1.25),术后第3天VAS评分(2.80±1.12),术后3个月VAS评分(1.59±1.06),末次随访VAS评分(1.31±0.89),术后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估,优良率为88.9%。结论 PELD治疗FLDH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椎间盘切除术 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 微创治疗
下载PDF
钉棒置入与椎间融合修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腰椎稳定性随访 被引量:12
11
作者 史瑞明 李国胜 +3 位作者 张义峰 黄震源 孙利 王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0期6464-6470,共7页
背景: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种腰椎间盘突出类型,目前的治疗方法多样,但治疗效果和复发率报道不一。目的:探讨应用腰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修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 背景: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种腰椎间盘突出类型,目前的治疗方法多样,但治疗效果和复发率报道不一。目的:探讨应用腰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修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1月行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治疗的19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目测类比评分标准及Macnab评价标准进行疗效判定,观察治疗后腰椎稳定性,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方法评估腰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修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3年。所有患者治疗后即有下肢及腰部疼痛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前目测类比评分为(7.3±1.3)分,治疗后为(2.1±0.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根据Macnab评价标准,优15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断钉、断棒及松动现象,所有椎间融合器均达到融合,未发生继发性腰椎管狭窄。提示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修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缓解快,内固定牢固,可获得良好的腰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椎间盘突出 外侧 椎弓根 椎间融合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40
12
作者 段丽群 张文志 +4 位作者 刘鹏飞 张锋 贺瑞 李旭 葛畅 《颈腰痛杂志》 2016年第3期214-218,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08—2015-01,共有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我院行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腰腿疼痛缓...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08—2015-01,共有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我院行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腰腿疼痛缓解情况进行评价,采用ODI功能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5-125min,平均85min,住院时间3-6d,平均4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访18个月,手术前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8.6±2.5)分,术后当天为(2.0±1.1)分,末次随访(1.8±0.8)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P〈O.05)。术前ODI为(65.4±21.8),末次随访为(12.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例患者出现感觉异常;1例出现髓核残留,另有1例术后9个月复发,均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翻修后症状缓解。按照Macnab标准评定,其优良率为9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微创 经皮 内镜 外侧 椎间盘突出
下载PDF
臭氧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元 殷世武 +5 位作者 项廷淼 高宗根 潘升权 张惠林 龙海灯 王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89-791,共3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臭氧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FLLDH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0例患者单行注射臭氧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行臭氧联合RFA,... 目的观察并探讨臭氧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FLLDH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0例患者单行注射臭氧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行臭氧联合RFA,两组患者其他辅助无差别,每组患者治疗后随访1周和1、3、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技术成功率100%,对照组30例患者治疗后1周,1、3和6个月优良率分别为73.3%、76.7%、70.0%、60.0%,研究组分别为70.0%、76.7%、83.3%、90.0%。3、6个月时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臭氧联合RFA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 射频消融 臭氧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后外侧与极外侧突出并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7
14
作者 叶正云 吴小松 +1 位作者 洪琦 林海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4-165,共2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大多数为后外侧突出型,极外侧突出型较少见,而后外侧和极外侧突出同时存在更为少见。我院自2004年3月2009年1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84例,手术治疗445例,发现后外侧和极外侧突出并存者6例,经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大多数为后外侧突出型,极外侧突出型较少见,而后外侧和极外侧突出同时存在更为少见。我院自2004年3月2009年1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84例,手术治疗445例,发现后外侧和极外侧突出并存者6例,经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外侧突出 手术治疗 后外侧 诊断 2009年 骨科临床 突出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导航经皮脊柱内镜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探讨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俊 冉兵 +7 位作者 陈新荣 钟琼 付敏 刘勇 温新院 吴韵 邓欣 魏俊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66-870,共5页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xtreme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ELLDH)是因椎间盘组织脱出于椎间孔内、外,压迫同节段出口神经根,从而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放射性疼痛麻木等下肢神经损伤症状的腰椎疾病[1~4]。依据ELLDH具体突出部位可...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xtreme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ELLDH)是因椎间盘组织脱出于椎间孔内、外,压迫同节段出口神经根,从而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放射性疼痛麻木等下肢神经损伤症状的腰椎疾病[1~4]。依据ELLDH具体突出部位可分为椎间孔内型(Ⅰ型)、椎间孔外型(Ⅱ型)与混合型(Ⅲ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分布区 疼痛麻木 CT三维重建 腰椎疾病 椎间盘组织 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 脊柱内镜 神经根
下载PDF
CT与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价值研究分析 被引量:56
16
作者 符莉莉 李长清 许海娜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8期94-96,101,共4页
目的探究分析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价值及各自的特点。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确诊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66例,分别使用CT与MRI对其进行检查,观察比较两种影像学方... 目的探究分析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价值及各自的特点。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确诊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66例,分别使用CT与MRI对其进行检查,观察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检出阳性率及其各自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分别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各节段椎间盘突出与突出程度的检出率及总的检出率,差异均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I影像学检查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诊断准确,能够较好的判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的程度与节段,具有较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 MRI CT 阳性率
下载PDF
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9
17
作者 姚秀高 陈建龙 +4 位作者 周永高 吕天才 夏青 何潺 黄科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4年第4期398-400,共3页
目的 探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在C形臂引导下穿刺到腰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内,先注入45μg/ml浓度臭氧10 ml,再用射频仪将温度升高到80 ~90℃行热凝治疗30... 目的 探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在C形臂引导下穿刺到腰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内,先注入45μg/ml浓度臭氧10 ml,再用射频仪将温度升高到80 ~90℃行热凝治疗300 s.结果 术后即时和术后1 w时,治疗效果优良率约为70%,随着随访时间的推移,优良率逐步升高,术后24个月时达到94.4%.术后各期VAS分值均明显低于术前,随着时间的增加,VAS分值呈明显下降趋势,术后24个月时,从术前的7.37下降为1.35.结论 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术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外侧 射频热凝 臭氧消融
下载PDF
经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7
18
作者 施建党 岳学锋 +3 位作者 王骞 牛宁奎 丁惠强 王自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04-911,共8页
目的:观察经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47例单节段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经后外侧入路组26例,经侧前方入路组21... 目的:观察经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47例单节段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经后外侧入路组26例,经侧前方入路组21例.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病程、病变节段、突出类型、脊髓受压情况、临床表现、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d、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Otani分级评定其临床疗效,采用改良胸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测算椎管矢状径残余率评估椎管减乐程度,CT薄层扫描审建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动态X线片对固定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经后外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均优于经侧前方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侧前方入路组术后发生胸腔积液4例、肺炎4例、脑脊液漏2例、肠麻痹5例,经后外侧入路组术后无上述并发症出现.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Otani分级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d经后外侧入路组VAS评分优于经侧前方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神经功能及椎管有效容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VAS评分、JOA评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和椎管矢状径残余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三维重建显示两组椎间融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X线片检查脊柱连续性及稳定性良好,无钉棒断裂和松动现象,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椎体间cage无下陷及移位。结论: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椎管减压 椎间融合术 后外侧入路 侧前方入路
下载PDF
手术治疗合并椎管内突出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9
19
作者 朱国华 张亚峰 +2 位作者 郭翠玲 王兴征 周智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62-763,共2页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0.7%-11.7%,同时发生于椎间孔内及椎管内的病例更少见。我院2004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37例,其中极外侧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内...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0.7%-11.7%,同时发生于椎间孔内及椎管内的病例更少见。我院2004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37例,其中极外侧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内突出患者29例,21例采用经椎板间途径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摘除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经3~36个月随访,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 手术治疗 椎管内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椎间植骨融合术 关节突切除 椎间盘摘除 椎间孔内
下载PDF
椎间孔镜技术与胶原酶溶解术治疗极外侧型(Ⅱ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家贵 张荣宜 +2 位作者 朱本藩 赵龙 王立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119,共7页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技术和靶点注射胶原酶髓核化学溶解术治疗极外侧型(Ⅱ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极外侧Ⅱ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靶点注射胶原酶髓核化学溶解术(n=30);B组采用椎间孔镜...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技术和靶点注射胶原酶髓核化学溶解术治疗极外侧型(Ⅱ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极外侧Ⅱ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靶点注射胶原酶髓核化学溶解术(n=30);B组采用椎间孔镜技术(n=32)。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1周、3个月、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疼痛及功能障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突出物明显缩小率评价术后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两组病人的疼痛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病人在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及ODI均显著低于相应的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疗效评定发现术后6个月A组优良率90.0%,B组优良率93.8%,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突出物明显缩小率分别为93.3%和93.8%,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间孔镜技术和靶点注射胶原酶髓核化学溶解术均是治疗极外侧型(Ⅱ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椎间孔镜 胶原酶 髓核化学溶解术 外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