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大屠杀时代基督教对犹太教态度的演变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腾欢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纳粹大屠杀的惨剧深深震撼了基督教世界。战后初期,天主教和新教教会即开始了初步的反思,后经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及其后一系列会议的推动,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基督教大体上完成了对传统的基督教反犹主义的反思和清理。基督教对犹太教... 纳粹大屠杀的惨剧深深震撼了基督教世界。战后初期,天主教和新教教会即开始了初步的反思,后经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及其后一系列会议的推动,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基督教大体上完成了对传统的基督教反犹主义的反思和清理。基督教对犹太教态度的转变轨迹,主要体现在天主教和新教教会陆续发表的诸多文件上。这些文件谴责了基督教反犹主义,解除了有关犹太人杀死耶稣的指控,恢复了犹太人作为上帝选民的神学地位;确认基督教和犹太教之间的历史渊源,对耶稣以及早期基督徒的犹太属性表示认可;认为历史上基督教对犹太教长期的教义诋毁,是导致纳粹大屠杀的一大根源,并对基督教会在大屠杀期间的冷漠表示歉疚。后大屠杀时代基督教的反思历程反映出其勇于自我更新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向度,也为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对话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大屠杀时代 基督教 犹太教 反犹主义
下载PDF
《反生活》:后大屠杀时代犹太人身份的建构
2
作者 高婷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1,共7页
犹太身份的建构是犹太性的核心问题,关乎犹太民族的血脉联系和犹太文化的延续传承。菲利普·罗斯在小说《反生活》中以后现代文学手法多地域、广视角、全景式观照了世界范围内犹太人的生存问题。本文剖析了《反生活》在看似荒诞不... 犹太身份的建构是犹太性的核心问题,关乎犹太民族的血脉联系和犹太文化的延续传承。菲利普·罗斯在小说《反生活》中以后现代文学手法多地域、广视角、全景式观照了世界范围内犹太人的生存问题。本文剖析了《反生活》在看似荒诞不经的元小说构架下实则有着严肃的现实能指:后大屠杀时代犹太人在精神危机、身份归属以及反犹主义等方面遭遇生存困境,在身份建构的历程中备尝艰辛。天地之大,何以为家?罗斯在深刻反思的同时,表现了其独特的犹太身份观:真正的犹太人应该是一个精神独立、自由选择、自我塑造的全新犹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生活》 后大屠杀时代 生存困境 犹太身份建构
原文传递
我国近20年来纳粹屠犹研究综述 被引量:2
3
作者 余惠 张淑清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1-18,共8页
我国纳粹屠犹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研究成果还处于泛泛的介绍阶段,主要集中于探讨纳粹屠犹的原因及过程、反犹主义等个别问题。21世纪以来,"后大屠杀时代"的研究成为热点,学者们更多地关注纳粹屠犹的社会及其文化影响... 我国纳粹屠犹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研究成果还处于泛泛的介绍阶段,主要集中于探讨纳粹屠犹的原因及过程、反犹主义等个别问题。21世纪以来,"后大屠杀时代"的研究成为热点,学者们更多地关注纳粹屠犹的社会及其文化影响,并且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试对近20年来我国纳粹屠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尤其侧重于介绍学界关于此问题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对犹太学研究的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犹主义 纳粹屠犹 后大屠杀时代 犹太人
下载PDF
浅析莫迪亚诺笔下犹太幸存者的身份认同——以《星形广场》为例
4
作者 周星言 赵晓帆 《时代人物》 2022年第29期8-10,共3页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法国犹太作家,从处女作《星形广场》开始,其作品大多聚焦犹太人的生活状况及身份认同问题。本文以《星形广场》为例,分析在后大屠杀时代欧洲犹太人的生存境遇和心理磨难,进而梳理莫迪亚诺作品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探究...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法国犹太作家,从处女作《星形广场》开始,其作品大多聚焦犹太人的生活状况及身份认同问题。本文以《星形广场》为例,分析在后大屠杀时代欧洲犹太人的生存境遇和心理磨难,进而梳理莫迪亚诺作品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探究其作品所展现出的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迪亚诺 《星形广场》 身份认同 后大屠杀时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