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形而上学思想的确定性 被引量:4
1
作者 孙利天 吴旭平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共6页
人们通常只注意到后形而上学思想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拒斥、拆解和批判,认为后形而上学思想是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但后形而上学思想家很少有人承认自己是相对主义者和非理性主义者。西方后形而上学思想只是明确地反对柏拉图主... 人们通常只注意到后形而上学思想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拒斥、拆解和批判,认为后形而上学思想是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但后形而上学思想家很少有人承认自己是相对主义者和非理性主义者。西方后形而上学思想只是明确地反对柏拉图主义的形而上学,并力求在柏拉图主义的根基处开启新的思想方向,探索更好生活的可能道路。思考后形而上学思想的确定性,才能理解其思想的旨趣和目标,才能合理借鉴它的理论态度,澄清我们自己的后形而上学思想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形而上学思想 好生活 思想方向
原文传递
理性如何才能成为“实践的”?——基于哈贝马斯的情境理性批判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黄美笛 《荆楚学刊》 2021年第2期15-22,共8页
理性是否既凸显个体生命意志、又强调规范的存在形式,这是现代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情境理性理论主张将理性情境化,试图解构先验理性、消解先验主体。这在忽视主体间性问题的同时,还导向了极端怀疑主义。基于对弗洛伊德... 理性是否既凸显个体生命意志、又强调规范的存在形式,这是现代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情境理性理论主张将理性情境化,试图解构先验理性、消解先验主体。这在忽视主体间性问题的同时,还导向了极端怀疑主义。基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批判性重构,哈贝马斯分三步重建了自身交往理性的逻辑体系,意图克服先验意识哲学和情境理性所面临的难题。从本质上看,弗洛伊德侧重理性的功能,强调个体的生命意志;哈贝马斯侧重理性的规范性作用,强调理性规范的存在形式。然而他们二者均未能建立起一种真正实践意义上的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理性 情境理性 自我反思 精神分析 实践 后形而上学思想
下载PDF
拯救辩证法还是消解辩证法——与田海平、马英林二先生商榷
3
作者 张绍宏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63-69,共7页
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提出要从黑格尔哲学的神秘形式中把"一切辩证法的基本形式"解救出来。一个半世纪后,田海平、马英林二先生在《拯救辩证法: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思想任务》一文中,重提"拯救辩证法"这一课题,对当代... 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提出要从黑格尔哲学的神秘形式中把"一切辩证法的基本形式"解救出来。一个半世纪后,田海平、马英林二先生在《拯救辩证法: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思想任务》一文中,重提"拯救辩证法"这一课题,对当代的辩证法研究是一个极大的推动。马克思的哲学研究,不仅有效地拯救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辩证法,而且卓有成效地创立了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但是,田、马二先生却认为,马克思的工作只是拯救辩证法这一"漫长旅程的开端或开始",而更重要的任务乃是进一步从形而上学的思想谱系与现实运作中"拯救"辩证法,并且认为,这是"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思想任务"。不难看出,田、马二先生的"拯救辩证法"与马克思的"拯救辩证法"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的拯救辩证法,是剔除神秘主义的思辨形式,救出"一切辩证法的基本形式",其结果是救出了辩证法;而田、马二先生的拯救辩证法,则是只保留辩证法的批判本性,而否定辩证法的形而上的本体论意蕴,从而否定一切辩证法共同具有的"基本形式",其结果是消解了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拯救辩证法: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思想任务》 拯救辩证法 神秘辩证法 形而上学
下载PDF
现代性困境与理性重建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召利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50,共7页
在对现代性进行检视、批判的各派哲学主张中,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独树一帜。他一方面捍卫现代性的理想,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另一方面也对现代性的困惑进行反思,寻求可能性出路。通过对现代性与主体性内在... 在对现代性进行检视、批判的各派哲学主张中,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独树一帜。他一方面捍卫现代性的理想,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另一方面也对现代性的困惑进行反思,寻求可能性出路。通过对现代性与主体性内在一致性的哲学分析,哈贝马斯认同黑格尔关于主体性是现代性主要原则的思想,并进一步指出这种主体性从根本上属于以理性为主导的"意识哲学"。哈贝马斯主张,要重建理性,就必须真正跳出传统的意识哲学的窠臼,突破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从后形而上学思维境域下阐扬理性概念,用自己的"交往行为理论"来取代"意识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现代性 后形而上学思想 交往理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