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后循环性缺血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秦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6期827-828,共2页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后循环性缺血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研究组在常规...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后循环性缺血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2周。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眩晕症评分变化,验证血塞通注射液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前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眩晕程度评分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明显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缓解眩晕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性缺血眩晕 血塞通注射液
下载PDF
血塞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性缺血眩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吴国荣 王秉权 叶利君 《江西医药》 CAS 2019年第10期1214-1216,共3页
目的探讨血塞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性缺血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前瞻性分析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探讨血塞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性缺血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前瞻性分析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血塞通注射液,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压改变、眩晕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较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A、RVA及BA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BV、PAR及PV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BP、SBP及眩晕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性缺血眩晕可有效提升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升椎-基底动脉供血,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患者血压水平,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性缺血眩晕 血塞通 倍他司汀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对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全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6期1068-1069,共2页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对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15年7月至2018年4月息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倍他司汀治疗...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对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15年7月至2018年4月息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92%)较对照组(68.7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及纤维蛋白原(PA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BV、PV及PA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血液流变学,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性缺血眩晕 血塞通注射液 倍他司汀 临床症状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对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耀升 钱志平 +3 位作者 郭艳辉 王丽 闫彩艳 李帅 《健康研究》 CAS 2021年第1期104-105,共2页
文章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循环性缺血眩晕,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发现,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性缺血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
关键词 后循环性缺血眩晕 血塞通注射液 倍他司汀 临床症状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血塞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性缺血眩晕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袁丽丽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11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血塞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性缺血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南通市海门区海门港新区中心卫生院收治的80例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应用倍... 目的:探讨血塞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性缺血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南通市海门区海门港新区中心卫生院收治的80例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应用倍他司汀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血塞通治疗。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全血黏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治疗前,两组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2)。结论:血塞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性缺血眩晕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提升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性缺血眩晕 血塞通 倍他司汀
下载PDF
血塞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性缺血眩晕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莫立军 《系统医学》 2022年第15期186-190,共5页
目的分析血塞通联合倍他司汀在后循环性缺血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中心医院2020年1月-2021年9月收治的66例PCIV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采取... 目的分析血塞通联合倍他司汀在后循环性缺血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中心医院2020年1月-2021年9月收治的66例PCIV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采取倍他司汀治疗的常规组及采取血塞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的观察组,每组33例。比较大脑后循环指标水平、不良反应情况、生活质量、血液流变学、血压水平、眩晕程度评分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WBV)、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黏附率(PAR)及血浆黏度(PV)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眩晕程度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脑后循环指标左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及右椎动脉(RVA)水平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09%)比常规组(30.30%)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3,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压水平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97%)比常规组总有效率(81.81%)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5,P<0.05)。结论采取血塞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共同应用予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水平与大脑后循环指标水平,改善眩晕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调节血压水平,同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塞通 倍他司汀 后循环性缺血眩晕
下载PDF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对后循环性缺血眩晕血流变和预后的影响
7
作者 朱潮潘 《黑龙江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1313-1315,共3页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对后循环性缺血眩晕血流变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1月—2023年4月收治的136例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分组,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倍他司汀治...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对后循环性缺血眩晕血流变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1月—2023年4月收治的136例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分组,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x^(2)=8.012,P=0.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基底动脉以及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对后循环性缺血眩晕的效果十分显著,可在未来临床中加以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血通注射液 倍他司汀 后循环性缺血眩晕 效果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取穴规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陆颖 王长德 +1 位作者 许慧 张梦珊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第19期87-90,共4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自建库至2021年4月收录的针灸治疗PCIV的相关文献,建立PCIV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PCIV的取穴规律进行频...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自建库至2021年4月收录的针灸治疗PCIV的相关文献,建立PCIV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PCIV的取穴规律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处方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7篇,涉及针灸处方212首、穴位114个;频次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频次前3位的穴位为风池、百会及足三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对和穴组分别为风池-百会(61.12%)、内关-三阴交-风池(18.96%);处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使用频次>20次的穴位分为3类,第1类为肾俞-肝俞-太溪-悬钟-百会-头维-太冲,第2类为丰隆-中脘-天柱-完骨-风池-内关-三阴交-气海-血海-足三里,第3类为风府-大椎-太阳-印堂-颈夹脊。结论:针灸治疗PCIV以补益肝肾、健脾和胃、补益气血、醒脑开窍为主要治法,主要选穴包括风池、百会、足三里及内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性缺血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针灸 数据挖掘 取穴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