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浦芳 李佩芳 刘睿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49-1151,共3页
目的 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于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予以穴位针灸治疗,观... 目的 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于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予以穴位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比较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耳鸣耳聋)评分,检测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S100B蛋白(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B,S-100B)、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D-二聚体(D-dimer,D-D)含量,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NSE、S-100B、MBP、NPY、Hcy和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穴位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能有效减轻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和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液黏度,安全性好,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穴位针灸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伍卓芳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3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IV)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5例IV患者临床资料,均行颅脑CTA或DSA检查,依据是否存在后循环缺血分为两组,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史、饮酒史、...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IV)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5例IV患者临床资料,均行颅脑CTA或DSA检查,依据是否存在后循环缺血分为两组,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合并冠心病、卒中史、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等基础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后开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后循环缺血性IV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05例IV患者共检出46例存在后循环缺血,发生率为43.81%(46/1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卒中史、Hcy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是否发生后循环缺血作为因变量,并将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自变量,开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2.550,95%CI:1.150~5.657)、性别男(OR=11.212,95%CI:4.095~30.702)、合并高血压(OR=14.100,95%CI:5.481~36.271)、合并糖尿病(OR=5.039,95%CI:2.186~11.616)、合并高脂血症(OR=5.206,95%CI:2.253~12.031)、卒中史(OR=2.926,95%CI:1.058~8.092)、Hcy≥14μmol/L(OR=10.417,95%CI:4.095~26.499)为影响后循环缺血性IV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结论后循环缺血性IV在眩晕中占比较高,后循环缺血与年龄≥60岁、性别男、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卒中史、Hcy≥14μmol/L关系密切,需做好高危因素的识别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孤立眩晕 危险因素 年龄 基础疾病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 被引量:23
3
作者 赵丹丹 毕国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75-576,F0003,共3页
眩晕(vertigo)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的一种运动错觉,即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尽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VVP)、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前庭周围性疾病是急性眩晕的主... 眩晕(vertigo)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的一种运动错觉,即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尽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VVP)、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前庭周围性疾病是急性眩晕的主要病因[2],但部分前庭中枢性疾病亦可伴有眩晕[1],其中以小脑卒中最为常见[3],有报道称75%的小脑梗死伴有眩晕[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文献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
下载PDF
MRI阴性的高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病人长期预后和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徐蕾 乔金雨 +3 位作者 董敏 何清华 龚涛 刘银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9期1583-1586,共4页
目的探讨头磁共振成像(MRI)阴性高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病人的长期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医院,首次发作眩晕,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并≥80岁的住院病人58例。随访5年中,非脑血管病导致死亡... 目的探讨头磁共振成像(MRI)阴性高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病人的长期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医院,首次发作眩晕,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并≥80岁的住院病人58例。随访5年中,非脑血管病导致死亡病人6例,52例存活病人分为孤立性眩晕组(31例)与非孤立性眩晕组(21例),收集并分析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缺血性心脏病、心房颤动)、随访5年间每年脑血管病复发例数。结果孤立性眩晕组第5年脑血管病复发率明显低于非孤立性眩晕组(P=0.011),其余各时间段脑血管病复发率及5年总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依据危险因素(超重、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缺血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数量分为低危组、高危组,低危组、高危组随访5年期间脑血管病每年复发率及总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孤立性眩晕组进一步分析,低危组和高危组5年期间脑血管病每年复发率及总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病人的远期复发率低于非孤立性眩晕病人,危险因素的多少对于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后循环缺血高龄老年人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孤立眩晕 磁共振成像 高龄 长期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脑血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强茗 胡元娟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455-458,共4页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诊治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诊治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甲磺酸培他司汀片口服,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静脉滴注,辅以针灸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三参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状态(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变化及血管内皮功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CGRP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脑血流动力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临床症状,且疗效确切,机制可能与其调节CGRP、ET-1水平,促进血管舒张功能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三参通络汤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 老年 脑血流动力学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多模式CT在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潮萍 芮汉臣 +1 位作者 范桂梅 张丽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6期567-572,共6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进行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 目的探讨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进行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观察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颅内外血管状况及脑灌注情况。结果 25例(83.33%)患者存在血管病变,其中70条椎基底动脉硬化并狭窄,9条椎动脉起始部扭曲,4条椎动脉先天发育不良。22例(73.33%)患者CTP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延迟及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延迟者分别为20例和17例,发现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下降及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下降者分别为16例和13例。22例CTP异常的患者患侧均存在责任血管狭窄,其中15例患者血管病变为中、重度狭窄。灌注异常区的TTP及MTT值高于健侧镜像区(P<0.05),患侧与健侧的CBF及CBV比较未发现存在明显差异;CTP异常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者CTP异常阳性率高于责任血管轻度狭窄者及无狭窄者(P<0.05)。结论多模式CT可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患者血管状况及血流动力学进行有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眩晕 后循环缺血 CT灌注成像 CT血管成像 多模式CT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发生机制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曾敏 刘洋 龚细礼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20期184-187,共4页
眩晕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导致眩晕的病因繁多复杂,及时鉴别中枢性和外周性的损害是眩晕诊断与治疗的关键。孤立性眩晕表现为眩晕症状,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但无明显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及体征。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孤立... 眩晕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导致眩晕的病因繁多复杂,及时鉴别中枢性和外周性的损害是眩晕诊断与治疗的关键。孤立性眩晕表现为眩晕症状,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但无明显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及体征。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孤立性眩晕可以是后循环缺血唯一的表现,临床上诊断困难,但早期识别中枢性眩晕对临床的诊治及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就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提高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眩晕 后循环缺血 发生机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加味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脑血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刘帅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第23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补阳还五汤加味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脑血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2年2月在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诊治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信封抽签1∶1原则把患者随... 目的探讨与分析补阳还五汤加味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脑血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2年2月在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诊治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信封抽签1∶1原则把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中医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脑血流(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清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变化情况。结果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明显低于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中医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PY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且中医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在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能促进改善脑血流状况,也可提高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神经缺损状况,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加味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 脑血流 血管内皮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桃花 张钰华 彭海峰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32期4-5,共2页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后循环缺血(PCI)早期症状可仅表现为孤立...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后循环缺血(PCI)早期症状可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临床诊断困难,从孤立性眩晕患者中筛查出中枢性眩晕非常重要。通过归纳患者危险因素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可提高PCI性孤立性眩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孤立眩晕 危险因素 影像学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0
作者 宋云晖 《北京医学》 CAS 2018年第8期786-788,共3页
血管性眩晕可表现为典型l生和非典型性。非典型性血管性眩晕以孤立性眩晕为主要表现,诊断难度较大,目前对此仍然认识不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孤立性眩晕可能是后循环缺血很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这些血管性孤立性眩晕... 血管性眩晕可表现为典型l生和非典型性。非典型性血管性眩晕以孤立性眩晕为主要表现,诊断难度较大,目前对此仍然认识不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孤立性眩晕可能是后循环缺血很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这些血管性孤立性眩晕发作,大多并未发生小灶脑梗死,只是一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笔者称之为前庭TIA(vestibular TIA)。这种TIA与表现为其他症状体征的TIA不同,有独特的病理生理形成机制,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眩晕 后循环缺血 孤立 发生机制 缺血性 短暂缺血发作 非典型 主要表现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脑动脉形态与灌注探讨
11
作者 刘红阳 徐华林 +1 位作者 单奔 徐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5期77-81,共5页
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动脉形态及脑灌注情况。方法:设立眩晕组为28例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我院神经科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者,对照组为50例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于入院2天内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和CT灌注检查,分析后... 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动脉形态及脑灌注情况。方法:设立眩晕组为28例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我院神经科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者,对照组为50例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于入院2天内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和CT灌注检查,分析后循环动脉形态、脑灌注情况与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关系。结果眩晕组中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脑血管危险因素≥3个更常见(P<0.05)。眩晕组后循环动脉的狭窄及变异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眩晕组兴趣区灌注参数MTT、TTP延迟发生率及CBF降低、CBV降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灌注异常主要位于小脑和脑干。结论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与后循环动脉形态及脑灌注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眩晕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动脉 CT灌注成像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针刺联合通痹益脑汤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胡峻瑞 刘燕平 梁韡斌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第7期854-859,共6页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通痹益脑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2年2月眉山市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78例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采用开放随机、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 每组39例。...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通痹益脑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2年2月眉山市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78例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采用开放随机、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 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通痹益脑汤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 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患者智力水平,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探测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速度, 采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 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37/39)、对照组为76.92%(30/39),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 P=0.023)。治疗后, 观察组眩晕头晕[(1.05±0.12)分比(2.14±0.74)分, t=9.080]、胸闷恶心[(0.97±0.10)分比(2.06±0.61)分, t=11.01]、唇甲紫绀[(1.07±0.88)分比(2.55±0.70)分, t=8.22]、肌肤甲错[(0.85±0.22)分比(2.02±0.84)分, t=8.42]积分及总分[(3.94±1.32)分比(8.77±2.89)分, t=9.49]低于对照组(P<0.01);MMSE[(26.39±2.20)分比(24.20±2.37)分, t=4.01]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 观察组基底动脉[(37.55±3.61)cm/s比(33.50±2.96)cm/s, t=5.42]、左椎动脉[(34.27±4.87)cm/s比(30.58±3.74)cm/s, t=3.75]、右椎动脉[(38.74±5.21)cm/s比(35.17±4.54)cm/s, t=3.23]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黏度[(1.32±0.19)mPa·s比(1.45±0.21)mPa·s, t=20.28]、全血低切黏度[(8.71±0.35)mPa·s比(8.97±0.38)mPa·s, t=3.14]、全血高切黏度[(5.41±0.39)mPa·s比(5.92±0.43)mPa·s, t=5.49]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2%(11/39)、对照组为20.5%(8/39),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 P=0.429)。结论针灸联合通痹益脑汤可有效维持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脑血流量, 提高临床疗效, 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中医) 通痹益脑汤 后循环缺血 孤立眩晕 老年人 脑血流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细节化护理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13
作者 田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42-0145,共4页
此次内容部分主要是针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症方面,开展细节化护理服务的效果给予调研。方法 选入的所有病例都是确诊病症,患者入院时主诉有显著的临床表现,经查体明确病症,根据调研条目需求完成选入符合要求的7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目标... 此次内容部分主要是针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症方面,开展细节化护理服务的效果给予调研。方法 选入的所有病例都是确诊病症,患者入院时主诉有显著的临床表现,经查体明确病症,根据调研条目需求完成选入符合要求的7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目标,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前,先对其进行抽签法的分组,对照组有病例35例,具体进行基础护理干预,剩余例数相同病例归为观察组,主要选择细节化护理干预,综合比较此次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程度,查看患者眩晕障碍改善情况;记录此次症状改善使用时间;从不同方面对比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疾病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调研中患者情绪较不稳定,通过临床干预后,患者情绪方面明显好抓,其中对照组部分患者负性情绪未得到显著缓解;对患者眩晕障碍情况进行组间对比,对照组患者改善较不显著;对症状改善时间记录并分析,观察组所用时间稍短;运用指定的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分析,其中观察组多维度评分更为突出(P<0.05)。结论 对于发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此次主要实施不同护理操作,结果为细节化护理服务更能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眩晕情况,而且能够从心理上给予患者积极安抚。保证患者有一个乐观地心态,提升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节化护理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眩晕障碍 情绪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熄风化痰通络汤加减联合通络定眩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克飞 魏国帮 +2 位作者 耿婷婷 于青云 王兵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2期86-90,共5页
目的:探讨熄风化痰通络汤加减联合通络定眩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眩晕的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则增加... 目的:探讨熄风化痰通络汤加减联合通络定眩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眩晕的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则增加熄风化痰通络汤加减联合通络定眩针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DARS评分,统计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平衡功能指标(轨迹长度、左右偏移、外周面积、矩形面积、稳定性系数、单位面积轨迹长度和体质量分布系数)、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P13潜伏期、N23潜伏期和P13-N23振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D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熄风化痰通络汤加减联合通络定眩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平衡功能,调节前庭神经异常的电生理变化,减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且安全性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熄风化痰通络汤 通络定眩针法 前庭诱发肌源电位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双 李中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第4期307-311,共5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最初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阜新市中心医院2018-08—2019-08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例,对13例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最初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阜新市中心医院2018-08—2019-08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例,对13例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磁共振特点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主要以糖尿病、高血压及脑血管病为主,大部分患者存在吸烟或饮酒的不良嗜好,仅1例患者无任何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头晕或眩晕,典型旋转性眩晕患者占69%,非旋转性眩晕(头晕)占31%,伴随症状中以呕吐和走路不稳更为常见,还有部分患者会有出汗、头痛及排便等情况;13例患者均行磁共振检查,DWI均出现责任病灶,其中小脑梗死8例,其余均为脑干梗死;13例患者均给予双重抗血小板、强化降脂及改善脑供血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3例患者病情逐渐进展,预后不佳,其中死亡1例。结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若最初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容易误诊,早期应及时行磁共振检查,早诊断,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眩晕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眩晕定颗粒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家兔Bcl-2,Bax及BDN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肖瑶 彭逢春 +5 位作者 王净净 刘春华 左亚杰 何群 何英樱 袁斯思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眩晕定颗粒对家兔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模型前庭神经核区Bax、Bcl-2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家兔模型,以西比灵为西药对照,眩晕宁为中药对照,免疫组化法测定前庭神经核... 目的探讨眩晕定颗粒对家兔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模型前庭神经核区Bax、Bcl-2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家兔模型,以西比灵为西药对照,眩晕宁为中药对照,免疫组化法测定前庭神经核区Bax、Bcl-2和BDNF表达。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家兔脑干前庭神经核Bcl-2及BDNF表达显著下降,Bax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眩晕定颗粒使家兔脑干前庭神经核Bcl-2及BDNF表达上调,并可抑制Bax的表达。结论眩晕定颗粒治疗家兔实验性眩晕的作用与其促进脑组织Bcl-2、BDNF表达,抑制Bax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定颗粒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前庭神经核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Bcl相关X蛋白 脑源神经生长因子
下载PDF
头颈部MRA对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青松 李琳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期70-72,共3页
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指因大脑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量减少而导致短暂发作的眩晕症状,但无后循环供血区域(大脑后部、小脑、脑干)受累的症状及体征。本研究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及头、颈部MRA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后循环 孤立眩晕 缺血 MRA
下载PDF
细节护理干预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第16期143-144,共2页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取细节护理干预对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40例使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0例使用细节护理干...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取细节护理干预对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40例使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0例使用细节护理干预。评估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依从性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依从性90.00%,明显高于参照组7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治疗有效率为92.50%,高于参照组患者的75.00%,P<0.05。结论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采取细节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细节护理干预 依从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拨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修鹏 胡丙成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8年第3期400-401,共2页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引起中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常见病因,因反复发作性的病史特点,易导致脑卒中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普遍的药物治疗缺乏个体性差异,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创伤大、费用高、并发症多的手术介入治疗难以普及。针刺治...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引起中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常见病因,因反复发作性的病史特点,易导致脑卒中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普遍的药物治疗缺乏个体性差异,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创伤大、费用高、并发症多的手术介入治疗难以普及。针刺治疗临床应用简单方便、效果显著、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药物治疗 临床观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拨针 反复发作 常见病因 中老年人
下载PDF
磁共振动脉成像对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诊断价值及脑灌注状态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雷苗 梁雪 张敏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20期2326-2329,共4页
后循环缺血是指机体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在临床发病率较高,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是后循环缺血导致的一种眩晕状态,但尚未存在大脑后部、小脑等脑组织病变,常并发于高血压、脑卒中病史、心脏病及椎基底动脉狭窄... 后循环缺血是指机体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在临床发病率较高,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是后循环缺血导致的一种眩晕状态,但尚未存在大脑后部、小脑等脑组织病变,常并发于高血压、脑卒中病史、心脏病及椎基底动脉狭窄等男性患者[1,2]。随着近年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孤立性眩晕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还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健康[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孤立眩晕 颈动脉系统 临床发病率 脑卒中病史 脑灌注 老龄化人口 状态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