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TG/HDL-C、PECAM-1、IL-19联合检测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发生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1
作者 杜迎春 高延伦 +1 位作者 侯兵兵 姚鸣鸣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21期3075-3080,共6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白介素-19(IL-19)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发生急性脑梗死(ACI)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7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白介素-19(IL-19)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发生急性脑梗死(ACI)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7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53例TIA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6个月内是否发生ACI分为ACI组(n=46)和无ACI组(n=307)。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治疗前的血TG/HDL-C、PECAM-1、IL-19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G/HDL-C、PECAM-1、IL-19对TIA近期发生ACI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G/HDL-C、PECAM-1、IL-19、年龄、血压、临床症状、糖尿病和持续的时间评分(ABCD3-I)预测TIA患者近期发生ACI的效能,DeLong检验比较TG/HDL-C+PECAM-1+IL-19与ABCD3-I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ACI组患者的TIA发作次数、颈动脉和颅内动脉有不稳定斑块患者占比、ABCD3-I评分分别为(4.82±1.52)次、45.65%(21/46)、23.91%(11/46)、(6.86±1.24)分,明显高于无ACI组患者的(2.00±0.61)次、29.32%(90/307)、13.68%(42/307)、(4.64±0.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患者的TG/HDL-C、PECAM-1、IL-19分别为1.23±0.12、(11.42±2.36)mg/L、(82.44±17.35)ng/L,明显高于无ACI组患者的1.08±0.10、(8.99±2.64)mg/L、(67.28±19.00)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TIA发作次数、颈动脉有不稳定斑块、颅内动脉狭窄情况、ABCD3-I评分后,TG/HDL-C、PECAM-1、IL-19仍是TIA近期发生ACI独立相关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TG/HDL-C、PECAM-1、IL-19预测TIA近期发生ACI的AUC分别为0.812、0.792、0.798;TG/HDL-C、PECAM-1联合IL-19的AUC为0.930,大于ABCD3-I评分的0.830(P<0.05);三者联合的预测敏感度为93.48%,特异度为81.43%。结论血TG/HDL-C、PECAM-1、IL-19是TIA近期发生ACI的独立相关因素,与ABCD3-I评分相比,联合检测三者预测TIA近期发生ACI风险的价值较高,能为临床防治ACI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白介素-19 短暂性缺血发作 急性梗死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彭晓磊 宜晓茸 +2 位作者 王莹 杨延星 郝洁妮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234-238,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TIA患者,根据TIA后30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42例和非脑梗死组4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颈动...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TIA患者,根据TIA后30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42例和非脑梗死组4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IA后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血清miR-146a单独及联合应用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的诊断效能。结果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均为TIA后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07、2.680、2.762,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2、0.854和0.889,其联合应用的曲线下面积为0.925。结论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在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颈动脉 ABCD3-Ⅰ评分 血清miR-146a 短暂性缺血发作 梗死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收缩期血流峰值和椎动脉内径差异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丽萍 刘秀萍 +2 位作者 张志刚 赵志林 张峥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1期154-157,共4页
目的:比较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后循环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椎动脉内径(VAD)、收缩期血流峰值(PSV)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确诊的86例后循环TIA患者(后循环TIA组)与56例后循... 目的:比较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后循环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椎动脉内径(VAD)、收缩期血流峰值(PSV)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确诊的86例后循环TIA患者(后循环TIA组)与56例后循环ACI患者(后循环ACI组)的临床资料,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VAD、PSV及CIMT的差异。结果:后循环TIA组双侧VAD和PSV均明显低于后循环A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循环TIA组双侧颈内、外动脉PSV均明显低于后循环A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循环TIA组双侧CIMT均明显低于后循环A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循环TIA与后循环ACI患者在双侧椎动脉和颈内、外动脉血流及动脉硬化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这两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 后循环急性梗死 椎动脉内径 收缩期血流峰值 颈动脉 内膜厚度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水平评估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发生脑梗死的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丁志刚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7年第13期1449-145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D-D)评估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近期发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将212例后循环TIA患者按照入院时血浆D-D水平分为D-D升高组(>400μg/L,72例)及D-D正常组(≤400μg/L,140例),统计2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D-D)评估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近期发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将212例后循环TIA患者按照入院时血浆D-D水平分为D-D升高组(>400μg/L,72例)及D-D正常组(≤400μg/L,140例),统计2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及患者发病7 d、30 d、90 d内的脑梗死发生率;利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血浆D-D水平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并利用ROC曲线评价血浆D-D预测脑梗死发生的临床价值。结果 2组在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D升高组发病7 d、30 d、90 d内的脑梗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D-D正常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水平增高是后循环TIA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高水平FPG及hs-CRP是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发病7 d、30 d、90 d内的脑梗死发生风险时,血浆D-D的曲线下面积(ROCAUC)分别为0.796,0.835,0.843,均高于FPG及hs-CRP的ROCAUC。结论血浆D-D水平增高显著增加了后循环TIA患者近期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可能是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应当积极检测血浆D-D水平,以指导临床治疗,降低脑梗死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后循环 D-二聚体 梗死
下载PDF
化痰解郁方联合倍他司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血流、脑氧代谢的影响
5
作者 窦晓光 丁亮吾 赵军伟 《国医论坛》 2024年第3期25-29,共5页
目的:研究化痰解郁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椎-基底动脉血流、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 目的:研究化痰解郁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椎-基底动脉血流、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化痰解郁方治疗。经治14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椎动脉血流速度、脑血管阻力(R)、脑平均血流量(Qmean)]情况、脑氧代谢[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_(2))、脑静脉血氧饱和度(CjvO_(2))、动脉血氧含量(CaO_(2))]水平、神经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指标[血清细胞核因子κB(NF-κB)、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GFBP-4)]水平,并随访1年后统计复发、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经治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4%(50/53),高于对照组的81.13%(43/53)(P<0.05);椎-基底动脉血流、Qmean高于对照组,R及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SjvO_(2)、CjvO_(2)高于对照组,CaO_(2)、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NF-κB、RBP4、IGFBP-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TIA复发次数低于对照组,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解郁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TIA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椎-基底动脉血流、脑氧代谢,有助于维持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可降低复发率及脑梗死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化痰解郁方 -基底动脉血流 氧代谢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基于“心-脑-肾轴”探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机和诊治
6
作者 马珍 李飞泽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9期864-866,共3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突发脑血管缺血,可出现眩晕和失语,以发生短暂的单侧肢体无力或伴有功能丧失和感觉障碍为特点的疾病。此病症状通常较轻且发作后24 h内可自行恢复,但易反复发作。影像学或实验室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突发脑血管缺血,可出现眩晕和失语,以发生短暂的单侧肢体无力或伴有功能丧失和感觉障碍为特点的疾病。此病症状通常较轻且发作后24 h内可自行恢复,但易反复发作。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难以或不能发现急性脑血管缺血的确切证据,因此诊断难度大^([1])。有研究证明,TIA的发作与脑卒中密切相关,TIA症状发生后90 d内,12.3%的患者会进展为卒中^([2])。西医治疗此病多用降脂和抗凝类药物^([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中风先兆 --肾轴理论 病机
下载PDF
缺血修饰蛋白、微小核苷酸-126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及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7
作者 肖章红 丁立东 +4 位作者 茆华武 杭小方 陆小波 钱静 方琪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21期6-11,共6页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蛋白(IMA)和微小核苷酸-126(miR-126)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PTIA)的诊断及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P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3 h内、6 h及12 h血清IMA和miR-126水平,并结合ABCD2评分,研究其对PTIA诊...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蛋白(IMA)和微小核苷酸-126(miR-126)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PTIA)的诊断及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P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3 h内、6 h及12 h血清IMA和miR-126水平,并结合ABCD2评分,研究其对PTIA诊断及继发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同期受试的80名健康志愿者血清IMA水平为(54.19±10.10)U/L,112例PTIA发作后3 h内、6 h及12 h分别为(85.81±20.21)、(62.98±12.79)、(57.66±13.39)U/L。发病后3 h内IMA水平较健康志愿者显著升高(P=0.001),miR-126在PTIA发作后3 h内、6 h、12 h分别为(9.42±1.01)、(8.65±1.59)、(6.13±2.43)。与健康志愿者(9.35±1.76)比较,6 h及12 h显著下降(P=0.036,P=0.001)。3 h内IMA水平及12 h miR-126水平在PTIA患者中显著负相关(r=-0.313,P=0.000)。当IMA水平为67.52 U/L,miR-126为8.64时,在PTIA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20%、96.20%和82.10%、81.20%。112例PTIA患者随访30 d,7 d内继发脑梗死11例(9.82%),8~30 d继发脑梗死17例(15.18%)。3 h内IMA及12 h miR-126在PTIA后继发脑梗死的相对风险率分别为Rr=8.45、9.84,CI为1.10~65.03,1.13~86.02,P=0.040、0.039。结论早期IMA及miR-126的检测对诊断PTIA及预测继发脑梗死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修饰蛋白 微小核苷酸-126 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 继发梗死
下载PDF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的变化 被引量:15
8
作者 徐原科 周正 +1 位作者 李贺恒 程钢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356-358,共3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相关参数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2例TIA患者作为实验组,6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小板相关参... 目的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相关参数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2例TIA患者作为实验组,6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小板相关参数、血浆D-二聚体及其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对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IA患者、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621.855和92.277,P<0.01);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IA和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1);TIA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脑梗死患者(P<0.05)。TIA患者、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血小板相关参数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67.634、128.213,P<0.01),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压积(PCT)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IA和脑梗死患者PLT、MPV及PDW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TIA患者PLT水平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但PDW、MPV水平低于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相关参数在TIA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可为其早期诊治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相关参数
下载PDF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医证型与糖化血红蛋白、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会芳 冯青根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年第4期609-612,共4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Hemoglobin A1c)、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后循环TIA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肝阳... 目的: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Hemoglobin A1c)、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后循环TIA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窍证5种证型,分别检测后循环TIA患者HbA1c、D-二聚体水平,然后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各证型组HbA1c、D-二聚体水平情况。结果:各证型组HbA1c、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阳上亢证型组、肾精不足证型组与痰湿中阻证型组、瘀血阻窍证型组相比,HbA1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证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精不足证型组、瘀血阻窍证型组与肝阳上亢证型组、气血亏虚证型组、痰湿中阻证型组相比,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证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发现中医证型和HbA1c、D-二聚体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将HbA1c、D-二聚体水平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之一,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通过对危险因子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及时提前进行干预治疗及有效的健康管理,防患于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 中医证型 糖化血红蛋白 D-二聚体
下载PDF
颈脑血管超声对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改 杨娜 +2 位作者 赵玥 刘建 周方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5999-6001,共3页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一过性的症状,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该病预后差,临床症状复杂,治疗的关键是病因学的治疗。本研究分析后循环TIA患者颈脑血管的超声特征。1资料与方法1.1对象我院2011年3月...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一过性的症状,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该病预后差,临床症状复杂,治疗的关键是病因学的治疗。本研究分析后循环TIA患者颈脑血管的超声特征。1资料与方法1.1对象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136例临床诊断后循环TIA的患者为病变组。入选标准: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均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1],头部磁共振成像除外责任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超声检查 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
下载PDF
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 被引量:11
11
作者 叶子明 刘莹 +3 位作者 秦超 邓晓 陈相任 林翠婷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ABCD2评分对133例前循环TIA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分为低危亚组、中危亚组和高危亚组。检测TIA患者及128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Fg水平,并比... 目的探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ABCD2评分对133例前循环TIA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分为低危亚组、中危亚组和高危亚组。检测TIA患者及128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Fg水平,并比较。结果根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亚组32例,中危亚组72例,高危亚组29例。TIA组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危及高危亚组的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低危亚组;高危亚组显著高于中危亚组(均P<0.05)。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高危亚组、中危亚组、低危亚组的血浆F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Spearmen秩相关系数检验,血浆Fg平均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548,P<0.001)。结论前循环TIA患者血浆Fg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短暂性缺血发作 纤维蛋白原 ABCD2评分
下载PDF
以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CADASIL家族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巍 王朝霞 +3 位作者 李建红 刘冉 黄一宁 袁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 报道一个以椎 -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CADASIL)家族 ,探讨其临床、影像学以及基因和病理特点。方法 先证者为中年女性 ,出现反复发作的头晕和智能减... 目的 报道一个以椎 -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CADASIL)家族 ,探讨其临床、影像学以及基因和病理特点。方法 先证者为中年女性 ,出现反复发作的头晕和智能减退。对其进行临床、电生理、影像学分析和腓肠神经病理检查 ,并调查其家族中其他成员的发病情况。家族中连续 3代有 7例发病 ,两性均累及 ,发病年龄在 40~ 50岁之间 ,均反复出现头晕、卒中和痴呆 ,症状呈阶梯性加重。结果  MRI检查显示基底节、丘脑、脑桥、胼胝体及脑室旁白质出现多发腔隙性低密度灶 ,白质疏松 ,累及双侧颞极。腓肠神经活检发现小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变性 ,其表面出现大量的颗粒样嗜锇性物质沉积。Notch3基因检查显示 R60 7C突变。结论  CADASIL可以主要表现为椎 -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卒中和痴呆 ,其病理改变主要累及小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含有小动脉的腓肠神经超微病理检查可能更有利于此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系统 短暂性缺血 临床表现 CADASIL家族 血管病
下载PDF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的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建波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3期65-69,共5页
目的:观察与分析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90名同龄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 目的:观察与分析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90名同龄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指标(血小板参数与血小板活化指标),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患者的检测结果,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指标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结果:观察组PLT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其他血小板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发作频率较高及发作时间较长患者PLT均显著低于发作频率较低及发作时间较短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其他血小板指标显著高于发作频率较低及发作时间较短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指标均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P<0.05)。结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指标均呈现显著异常的状态,且不同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患者的差异显著,因此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检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23
14
作者 张志勇 李慎茂 +2 位作者 朱凤水 缪中荣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短暂性 血管造影术 颅内-外动脉狭窄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与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的关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杜娟 蔡艺灵 +3 位作者 吴铮 崔永强 吴樵 王贵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401-405,共5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表现与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纳入158例在发病的1~7d内行全脑DSA检查的TI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前循环TIA组和后循环TIA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临床表...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表现与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纳入158例在发病的1~7d内行全脑DSA检查的TI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前循环TIA组和后循环TIA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临床表现与责任病变血管的符合情况。结果①158例TIA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前循环TIA 32例(20.3%),后循环TIA126例(79.7%)。122例(77.2%)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36例(22.8%)颅内外动脉均正常,全部为后循环TIA组。②32例前循环TIA患者中,28例有颈内动脉系统责任动脉狭窄,符合率为87.5%;126例后循环TIA患者中,66例有椎-基底动脉系统责任动脉狭窄,符合率为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以Willis环交通动脉代偿率最高,可达81.0%(128/158),软脑膜代偿率10.1%(16/158),颈外动脉代偿率6.3%(10/158),前、后循环组TIA患者各级侧支代偿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途径≥2种,其中4例为前循环TIA,均为症状与DSA符合者;14例为后循环TIA,其中8例为症状与DSA不符合者。结论前循环TIA较后循环TIA者临床症状与责任病变血管的符合率高,且均以Willis环代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短暂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症状 侧支循环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1变化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高天理 张茁 +2 位作者 温绍君 文杰 刘洁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388-390,共3页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和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 1(ET 1)的变化 ,探讨其在TIA和脑梗死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70例发病 <72h的脑梗死患者 ,4 3例最近一次脑缺血发作 <72h的TIA患者 ,4 1例门诊体检的健康人 (正...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和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 1(ET 1)的变化 ,探讨其在TIA和脑梗死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70例发病 <72h的脑梗死患者 ,4 3例最近一次脑缺血发作 <72h的TIA患者 ,4 1例门诊体检的健康人 (正常对照组 )。每例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 ,TIA患者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 1水平 ,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TIA组和脑梗死组血浆ET 1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TIA组血浆ET 1水平低于脑梗死组。颈动脉超声显示 ,有狭窄和斑块的TIA患者血浆ET 1水平与超声正常的患者无差异。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浆ET 1水平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的患者。血浆ET 1水平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呈正相关。结论 TIA和脑梗死的发病与内皮细胞损伤和ET 1水平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短暂性 梗塞 内皮素-1 血浆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序贯疗法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常青 薛茜 +2 位作者 张耀元 仲婷婷 王小琴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4-526,共3页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序贯疗法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血管紧张素(An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 TIA患者300例按数字奇偶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例。...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序贯疗法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血管紧张素(An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 TIA患者300例按数字奇偶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单药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序贯疗法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后VEGF、MMP-9、Ang-Ⅱ水平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TIA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69%)显著高于对照组(66.00%,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均明显升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MMP-9、Ang-Ⅱ水平均明显降低,观察组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IA半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TIA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序贯疗法方案疗效确切,可有效上调血清VEGF水平,下调血清MMP-9、Ang-Ⅱ水平,降低TIA复发率,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短暂性缺血发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紧张素-
下载PDF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前庭自旋转试验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何京川 翟翔 +2 位作者 米悦 张金玲 刘钢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7-481,共5页
目的分析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posterior circutalion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PCTIA)患者前庭自旋转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VAT)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探讨其前庭功能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对41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 目的分析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posterior circutalion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PCTIA)患者前庭自旋转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VAT)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探讨其前庭功能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对41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PCTIA组)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VAT检查,以水平、垂直测试的增益、相移、水平非对称指标出现一项或一项以上异常评定为试验阳性。结果 PCTIA组和对照组VAT测试前庭功能高频中枢性损害(增益增高)者分别为25例(62.5%,25/40,有1例未完成检查)和5例(16.7%,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7.09,P<0.01);PCTIA组和对照组VAT测试前庭功能高频中枢性和外周性损害(不同频率段既有增益增高又伴有增益减低)并存者分别为10例(25%)和0例(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8.78,P<0.01)。结论 PCTIA患者VAT检查可表现为单纯的增益增高或不同频率段既有增益增高又伴有增益减低,可提示其病变位于中枢或外周,VAT对PCTIA患者前庭系统损伤的定位评估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自旋转试验 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 后循环缺血
下载PDF
周德生教授辨治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被引量:9
19
作者 胡华 刘利娟 +2 位作者 林萃才 曾荣 王燕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第8期1237-1237,1253,共2页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为供血区域大脑、脑干、小脑、脊髓或视网膜的功能障碍。由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为供血区域大脑、脑干、小脑、脊髓或视网膜的功能障碍。由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不稳定的高危状态.发展为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很大,故列为神经内科危重急症之一。周德生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总结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短暂性缺血 周德生 学术思想
下载PDF
氯吡格雷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中的价值及对IL-6、MMP-9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常春红 王光胜 +1 位作者 杨同慧 顾汉沛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1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价值及对白细胞介素(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价值及对白细胞介素(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mg,1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片初始剂量300mg/d,第2天改为75mg/d剂量维持。两组患者治疗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小板膜暴露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IL-6、IL-10、IL-18、同型半胱氨酸(Hcy)、MMP-9、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变化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P<0.05);观察组PAC-1、CD62p、vWF、IL-6、IL-10、IL-18、Hcy、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反应、牙龈出血、皮肤淤斑等不良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抑制血小板活化,有效降低IL-6、MMP-9水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短暂性缺血发作 白细胞介素-6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