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后政治”视域下的右翼民粹主义与历史的“空位期” |
赵丁琪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2
|
“网络后真相”与后政治冷淡主义及其矫治策略 |
张爱军
秦小琪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9
|
|
3
|
马克思的后政治民主模式构想——兼析“政治终结”过程中的民主模式 |
栾亚丽
宋严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2006 |
2
|
|
4
|
后政治时代的政治介入何以可能——以齐泽克为例 |
莫雷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5
|
马克思的后政治民主模式构想——兼析“政治终结”过程中的民主模式 |
宋严
栾亚丽
|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6
|
全球化语境与“后政治”时代的中国文学危机 |
陈学祖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7
|
社交媒体时代“后政治心理”的特征、风险与优化 |
张爱军
孙玉寻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4
|
|
8
|
齐泽克“后政治”时代概念的哲学透视 |
张竑
|
《黑龙江社会科学》
|
2022 |
0 |
|
9
|
后政治时代解放政治的重构--兼论齐泽克的行动哲学 |
史凤阁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0
|
后工人主义革命的“美学化路径”——比佛的后政治主体建构学及其限度 |
刘黎鹏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1
|
社交媒体时代的认知与情感:当代欧美国家政治极化的心理根源 |
庞金友
赵洁
|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2
|
“政治终结”时代的政治——齐泽克对西方“后政治”现象的阐释与批评 |
赵丁琪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2023 |
0 |
|
13
|
齐泽克与当代西方文论的再政治化 |
刘昕亭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4
|
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中国化——基于一种后政治的视角 |
陈方刘
|
《前沿》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5
|
论朗西埃美学平等思想的理论演进与实践路径 |
王馨雨
|
《武陵学刊》
|
2024 |
0 |
|
16
|
含蓄蕴藉的“后政治抒情诗”——评胡丘陵的诗集《拂试岁月》 |
陈洪清
|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7
|
中西教育援助政策话语与客观实践一致性的比较——对西方学者质疑我国教育援助政治性的回应 |
任莺
万秀兰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1
|
|
18
|
后政治传播时代政治认同的特征、趋势与建构困境 |
张爱军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3
|
|
19
|
精神分析视域下主体的嬗变逻辑——齐泽克与福柯主体观的比较分析与批判 |
孔明安
石立元
|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20
|
流行文化的困境——《任逍遥》中的后现代性与现代性解读 |
伍国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04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