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儒家”与“后新儒家”之争刍议
1
作者 贾庆军 吴昌 《船山学刊》 2014年第1期115-118,共4页
"新儒家"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其主要思想是内圣与新外王之结合,即用孔孟道德心性之学涵摄现代科学和民主。而今则出现了对"新儒家"之批评,认为其思想仍停留在血缘社会,其心性(道德本心)之学是抽象形而上学,没有对现... "新儒家"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其主要思想是内圣与新外王之结合,即用孔孟道德心性之学涵摄现代科学和民主。而今则出现了对"新儒家"之批评,认为其思想仍停留在血缘社会,其心性(道德本心)之学是抽象形而上学,没有对现实存在价值之肯定。所以,"新儒家"已经不合时宜,现今应进入"后新儒家"阶段了。"后新儒家"要颠倒"新儒家"的逻辑,提倡一种新型的外王内圣之学:关注现实生活世界整体的"新外王"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内圣"之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后新儒家 内圣外王
下载PDF
新儒家的比较哲学课题——台湾学者赖贤宗与哲学研究所同仁座谈纪要
2
作者 杨宏声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7-40,共4页
本文介绍了台湾“后新儒家”代表人物在中西哲学比较课题方面的一些观点。透过牟宗三和唐君毅将宋明儒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比较研究 ,发现新儒家的比较哲学论 ,基本上属于范畴对比的性质。这种比较研究有其时代的意义 ,也有其历史的局限... 本文介绍了台湾“后新儒家”代表人物在中西哲学比较课题方面的一些观点。透过牟宗三和唐君毅将宋明儒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比较研究 ,发现新儒家的比较哲学论 ,基本上属于范畴对比的性质。这种比较研究有其时代的意义 ,也有其历史的局限。从而在大乘佛学、宗教多元论和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新儒家 比较哲学 台湾省 采明儒学 德国古典哲学 大乘佛学 批判精神
下载PDF
也谈后新儒家时代
3
作者 洪晓楠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25-27,共3页
也谈后新儒家时代洪晓楠(大连理工大学社科系116023)近读范桂萍、干春松二君的《后新儒家时代》(载《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一文,颇有启发,现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粗浅想法,以作回应。所谓“后新儒家时代”是相对于... 也谈后新儒家时代洪晓楠(大连理工大学社科系116023)近读范桂萍、干春松二君的《后新儒家时代》(载《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一文,颇有启发,现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粗浅想法,以作回应。所谓“后新儒家时代”是相对于以熊十力、牟宗三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新儒家 当代儒家 现代儒家 “第三代儒家 当代儒学 东方主义 牟宗三 余英时 刘述先 儒学”
原文传递
后新儒家时代——关于传统文化研究转向的评介 被引量:2
4
作者 范桂萍 干春松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28,共3页
后新儒家时代——关于传统文化研究转向的评介范桂萍(佳木斯师院)干春松(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相对于熊十力、牟宗三试图重建儒家道统来解决中国的意义危机的那几代新儒家而言,杜维明、林毓生、刘述先等人已经开始了自我超越。或者林... 后新儒家时代——关于传统文化研究转向的评介范桂萍(佳木斯师院)干春松(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相对于熊十力、牟宗三试图重建儒家道统来解决中国的意义危机的那几代新儒家而言,杜维明、林毓生、刘述先等人已经开始了自我超越。或者林毓生、张灏、余英时等人根本上就不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后新儒家 研究转向 社会达尔文主义 中国文明 经济学 中国文化 国学热 战略与管理 道德理想主义
原文传递
儒学与宪政的非兼容性--评儒家宪政派的理论谬误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宪堂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7-143,共7页
宪政是西方文化传统长期孕育的产物,作为迄今为止最具操作性、最接近人道价值的制度,仍然处在向未来敞开的进化之路上。作为文化形态的儒学在"治道"层面上或许可以为宪政建设提供有限度的技术支撑,但二者分属完全不同的制度... 宪政是西方文化传统长期孕育的产物,作为迄今为止最具操作性、最接近人道价值的制度,仍然处在向未来敞开的进化之路上。作为文化形态的儒学在"治道"层面上或许可以为宪政建设提供有限度的技术支撑,但二者分属完全不同的制度安排和规则体系,存在着文化基因上的非兼容性。当复兴儒学的文化意向试图转向恢复儒教"王官学"地位的权力诉求时,标榜复古更新的"后新儒家"就由学术上的荒诞走向政治上的反动,所谓"儒家宪政"既是对宪政的践踏,也是对儒学的歪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宪政 儒家宪政派 后新儒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