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陆冲断带的后期演化:负反转与再次冲断——以中国新疆和什托洛盖盆地为例 被引量:17
1
作者 马晓鸣 何登发 +1 位作者 吴晓智 赵振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66-1077,共12页
和什托洛盖盆地位于准噶尔西北缘冲断推覆体之上,是一个在中生代由区域应力场性质发生改变时形成的负反转盆地。盆内沉积盖层厚度可达5 000 m,由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头屯河组以及新生界组成。盆地内断裂发育... 和什托洛盖盆地位于准噶尔西北缘冲断推覆体之上,是一个在中生代由区域应力场性质发生改变时形成的负反转盆地。盆内沉积盖层厚度可达5 000 m,由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头屯河组以及新生界组成。盆地内断裂发育,可划分为控制盆地格局和构造带展布的北东东向断裂和起调节作用的北西向断裂两组,依据分界断裂可将盆地划分出北部断褶带、中央坳陷带和南部斜坡带3个一级构造单元和7个二级构造单元。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3个时期:印支期在边界断裂不均衡冲断活动下形成盆地雏形;燕山早期是盆地主要发育期,以大规模沉降作用为主;燕山晚期—喜马拉雅山期是盆地的改造期,现今的构造格局基本形成并在喜马拉雅山期后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带 后期演化 负反转 和什托洛盖
下载PDF
丹江口大坝下游冲刷坑成因和后期演化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黄振伟 林仕祥 +1 位作者 黄海蛟 许光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4-37,共4页
丹江口大坝下游河床岩体为变质辉长辉绿岩及变质闪长岩,岩性坚硬,但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较多,裂隙密集。初期工程1973年建成后投入使用。目前,为有利于南水北调工程调水,丹江口水库大坝正在进行加高工程。初期工程完工后,对泄流建筑物的... 丹江口大坝下游河床岩体为变质辉长辉绿岩及变质闪长岩,岩性坚硬,但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较多,裂隙密集。初期工程1973年建成后投入使用。目前,为有利于南水北调工程调水,丹江口水库大坝正在进行加高工程。初期工程完工后,对泄流建筑物的运用及其下游河床的冲刷情况的观测为计算大坝加高后下游河床冲刷坑深度提供了有利条件。综合考虑岩体结构、泄流特征等因素,根据简易估算、模型试验成果对后期大坝加高后坝下河床冲刷坑的发展演化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冲刷 公式计算 模型试验 后期发展演化 下游河床 丹江口大坝
下载PDF
北天山前陆盆地中段成煤及后期构造演化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宪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5-209,共5页
早石炭世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碰撞拼接,古亚洲洋闭合,褶皱隆起形成造山带,与其相邻的地块由于造山带隆升产生的构造负荷作用,引起岩石圈挠曲,在天山造山带南北两侧形成前陆盆地.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不仅形成丰富的能源矿产,而且... 早石炭世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碰撞拼接,古亚洲洋闭合,褶皱隆起形成造山带,与其相邻的地块由于造山带隆升产生的构造负荷作用,引起岩石圈挠曲,在天山造山带南北两侧形成前陆盆地.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不仅形成丰富的能源矿产,而且记载了造山发展演化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期构造演化 天山 前陆盆地 成煤作用 造山带 岩石圈
下载PDF
Evolution of the vortex structures and turbulent spots at the late-stage of transitional boundary layers 被引量:3
4
作者 CHEN Lin TANG DengBin +1 位作者 LU Ping LIU ChaoQun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1年第5期986-990,共5页
The nonlinear evolution process of new vortex structures at the late-stage of the transition, including the 3-D spatial structure of barrel-shaped vortex and "dark spots" structure observed by experiment res... The nonlinear evolution process of new vortex structures at the late-stage of the transition, including the 3-D spatial structure of barrel-shaped vortex and "dark spots" structure observed by experiment research, has been confirmed by our computational result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se structures have been explored.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new vortex structures, the ring-like vortex chain and induced disturbance velocities play a dominant role in the generation of turbulent spo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ndary layers TRANSITION barrel-shaped vortex turbulent spots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