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顶椎区多棒矫形联合远端脊柱后柱截骨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黄培培 凃志鹏 +6 位作者 赵士贤 叶斌 王秋实 姚洲 解放 罗卓荆 胡学昱 《骨科》 CAS 2023年第2期144-149,共6页
目的 探讨顶椎区多棒矫形联合远端脊柱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20年2月行后路手术、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90&... 目的 探讨顶椎区多棒矫形联合远端脊柱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20年2月行后路手术、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90°)病人共48例,所有病人均行远端PCO截骨,依据矫形情况分为顶椎区多棒矫形组(21例)和传统双棒矫形组(27例),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进行影像学和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评估,比较两组的影像学参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等,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双棒矫形组随访(37.2±8.8)个月,多棒矫形组随访(31.6±7.6)个月。传统双棒矫形组手术时间为(430.8±79.1) min,长于多棒矫形组的(331.2±97.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病人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多棒矫形组的矢状面矫形丢失显著高于双棒矫形组(3.7°±0.9°vs.2.3°±1.0°),椎弓根螺钉拔出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棒矫形组(4.8%vs.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双棒比较,顶椎区多棒矫形技术联合远端PCO截骨具有相似的矫形效果,手术流程更简便,术中螺钉拔出率低,对于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矢状面矫形丢失需要长期随访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特发性脊侧凸 顶椎区矫形 多棒矫形 后柱截骨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脊柱后柱截骨矫正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200例临床分析
2
作者 马原 项泽文 +1 位作者 胡永胜 阿尤甫 《新疆医学》 2001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柱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后凸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00例强直性脊柱后凸患者采用三种术式:(1)脊柱后柱截骨加压缩棍、植骨:(2)脊柱后柱截骨+Luqes棍;(3)后路V型截骨加二期前路椎体间截骨加撑开植骨术。结果:经2~12年随防疗... 目的,探讨脊柱后柱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后凸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00例强直性脊柱后凸患者采用三种术式:(1)脊柱后柱截骨加压缩棍、植骨:(2)脊柱后柱截骨+Luqes棍;(3)后路V型截骨加二期前路椎体间截骨加撑开植骨术。结果:经2~12年随防疗效优195例,良者5例,术后无一例假关节形成或大出血、瘫痪。患者外观改善,向前视野变得开,腹肌挛缩改善,肌力增强,精神状态改观,无一例因并发症死亡。结论:经脊柱后柱截骨加有效的内固定手术操作安全有效、方便,手术视野开阔,病变显露清楚,截骨和内固定相结合同时完成,是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更完善并不断改进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柱截骨 畸形 矫正术 强直性脊后凸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畸形截骨多节段经椎间孔椎间融合
3
作者 周若南 王祥善 +1 位作者 张华 寇德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8-423,共6页
[目的]评价脊柱后柱截骨(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联合局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骨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6月... [目的]评价脊柱后柱截骨(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联合局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骨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6月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0例采用PCO联合局部TLIF(截骨融合组),另外31例采用≥3级截骨矫形固定术(截骨固定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随访结果和影像评估指标。[结果]截骨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截骨固定组为25.8%(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截骨融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优于截骨固定组(P<0.05),两组切口总长度、术中透视次数、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出院时截骨融合组的上述临床评分均显著优于截骨固定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两组主弯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无钉棒松动、断裂等不良影像表现。[结论]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PCO联合局部TLIF效果良好,且可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手术风险、加快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侧后凸畸形 后柱截骨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