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殖民时期民族问题的形成——以缅甸罗兴伽人问题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5
1
作者 何明 陈春艳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52,共8页
缅甸罗兴伽人曾被联合国认为是"世界上受到迫害最严重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以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无法获得公民身份,不能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享有基本的权利。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罗兴伽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深入... 缅甸罗兴伽人曾被联合国认为是"世界上受到迫害最严重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以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无法获得公民身份,不能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享有基本的权利。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罗兴伽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因此,本文拟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重新梳理罗兴伽问题形成的历史根源和现代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穆斯林 罗兴伽人 后殖民时期
原文传递
法国在西非的合作:“发展”与后殖民时期的连续性(1959-1998)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吉会(译)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18年第1期1-12,92,共12页
法国始终重视与自己昔日的非洲殖民地国家开展合作,从资金、人员方面对其提供各类援助,这其中,法国合作部曾发挥重要作用。该部的诞生、发展、衰落,向我们透视了法国对非援助的特点、参与援助人员的思想变化,以及法国政府各部门间的复... 法国始终重视与自己昔日的非洲殖民地国家开展合作,从资金、人员方面对其提供各类援助,这其中,法国合作部曾发挥重要作用。该部的诞生、发展、衰落,向我们透视了法国对非援助的特点、参与援助人员的思想变化,以及法国政府各部门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非的殖民地国家 法国合作部 技术援助 后殖民时期 政策连续性
原文传递
后殖民时期坦桑尼亚的历史教育 被引量:1
3
作者 优素福·拉维 徐哲(译) +1 位作者 陆旻红(译) 沐涛(校)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19年第1期6-14,共9页
本文探究的是后殖民时期坦桑尼亚的中学历史教育的历史。以1961年坦桑尼亚独立为起点,考察了独立以后50多年来坦桑尼亚三个重要阶段的历史教育演变,包含了学校历史课程设置、教科书以及教学过程。本文尤其注重对历史教育变革所处的社会... 本文探究的是后殖民时期坦桑尼亚的中学历史教育的历史。以1961年坦桑尼亚独立为起点,考察了独立以后50多年来坦桑尼亚三个重要阶段的历史教育演变,包含了学校历史课程设置、教科书以及教学过程。本文尤其注重对历史教育变革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分析,以及不断变化的背景对历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历史教育本质的影响,并在论述中着重说明意识形态、政治基础以及其中显示出的身份认同的概念及其试图在学习者中培养的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时期 坦桑尼亚 中学历史教育
原文传递
过度社会化的知识分子的困境——后殖民时期新加坡社会中的大学及政治与制度的知识动力学
4
作者 约翰·克莱默 洪涛 《国外社会学》 CSSCI 2002年第3期36-50,共15页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国家 政治文化 学术文化 职业等级 社会学 社会化 知识分子 后殖民时期 新加坡 大学 政治 知识动力学
原文传递
跻身在第三空间之上的身份认同——浅谈《午夜的孩子》的后殖民主义内涵
5
作者 任萌 《理论观察》 2014年第10期126-127,共2页
拉什迪所作的小说《午夜的孩子》是一部关于历史、记忆、身份的作品,整部小说塑造了萨利姆这个不够可靠的叙述者与行为可疑的主人公等角色,并以二十世纪的印度作为创作背景,为读者呈现出后殖民时期印度社会光怪陆离的现实景象与问题。... 拉什迪所作的小说《午夜的孩子》是一部关于历史、记忆、身份的作品,整部小说塑造了萨利姆这个不够可靠的叙述者与行为可疑的主人公等角色,并以二十世纪的印度作为创作背景,为读者呈现出后殖民时期印度社会光怪陆离的现实景象与问题。拉什迪通过为读者展现主人公坎坷命运与其家族历史,重新审视了印度民族苦难的磨砺,让小说具有极其沉重的历史垂重感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小说《午夜的孩子》的分析,可以深入而全面地解读其中的后殖民主义思想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什迪 《午夜的孩子》 后殖民时期 印度民族 思想意蕴
下载PDF
东南亚的政党与国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赓武 吴宏娟 吴金平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3,共10页
当欧洲的封建王朝承认其领土内拥有共同文化和历史的人民可以自组国家的时候,政党就变得日益重要。这些政党尽管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但都致力于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裕、强大和统一。随着英国、法国、荷兰等帝国势力的撤退,这一模... 当欧洲的封建王朝承认其领土内拥有共同文化和历史的人民可以自组国家的时候,政党就变得日益重要。这些政党尽管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但都致力于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裕、强大和统一。随着英国、法国、荷兰等帝国势力的撤退,这一模式被带到世界其他地方。在东南亚,帝国势力撤退后留下的国家既没有共同文化也没有相似历史,因此,许多由当地政治领袖创建的政党就试图利用国家机器来建构民族国家。本文主要考察这种"引进"的民族国家模式在东南亚如何催生各种各样的政党,这些政党又为何需要强大的国家来塑造未来的民族。各种经验表明,在民族国家中能发挥影响力的政党,对正努力将自己看作新生民族的人们及其生活,可能起着分化与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 民族国家 西欧 后殖民时期的东南亚
下载PDF
杰姆逊: 面对后殖民和后现代问题
7
作者 王岳川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2-65,共4页
在当代西方学术界,杰姆逊(F.Jameson)的理论尽管不具有福柯、拉康、哈贝马斯那样的原创性,但他很善于整合各种理论之长,使自己的理论既具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特色,又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痕迹。他对晚期资本主义文... 在当代西方学术界,杰姆逊(F.Jameson)的理论尽管不具有福柯、拉康、哈贝马斯那样的原创性,但他很善于整合各种理论之长,使自己的理论既具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特色,又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痕迹。他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经济、政治问题进行了权力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现代主义 杰姆逊 后殖民主义 文化研究 后殖民时期 晚期资本主义 政治无意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三世界
原文传递
法律与法律思想的三次全球化:1850-2000 被引量:24
8
作者 高鸿钧(译) 《清华法治论衡》 CSSCI 2009年第2期47-117,共71页
法律与发展研究始于一种特殊的立场,“法律”与“发展”这两个词及它们之间的关联,便反映了这种立场.但问题是,面对20世纪60年代的冷战时期,即后殖民时期,法律改革如何才能有助于第三世界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 第三世界 法律与发展研究 后殖民时期 全球化 冷战时期 立场
下载PDF
后殖民性:新现代性的挑战 被引量:11
9
作者 唐.罗沃萨姆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6-81,4,共17页
本文讨论了后殖民目前和未来的状况,并提出,目前阶段的新现代性、尤其是亚洲新现代性的成长,正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文章认为,由于共产主义崩溃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权出现内部衰落,后殖民性从它代表发展中世界的知识界和文化批评特性... 本文讨论了后殖民目前和未来的状况,并提出,目前阶段的新现代性、尤其是亚洲新现代性的成长,正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文章认为,由于共产主义崩溃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权出现内部衰落,后殖民性从它代表发展中世界的知识界和文化批评特性这一点来说,有别于非殖民化。这一背景引发了一种不可知意识,所代表的是一种已经迷漫于发展中世界的后现代忧虑。本文通过考察“外部”和“内部”人类学家的著作和评述,对这种后现代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分析。亚洲的崛起极大改变了这种争论,因为“亚洲的理性”——当然是指日本———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现代性。单纯从理性和物质的角度看,这种现代性超过了西方。这种多极的现代性的出现为建立一种多极的、摆脱任何形式的种族优越主义的人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家 现代性 后殖民 现代主义 后殖民时期 后现代 认识论 资本主义 斯科特 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非洲的分离主义运动:类型、特征与演变趋势 被引量:1
10
作者 闫健 《国际政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5-105,7,8,共23页
在非洲国家独立之后,非洲国家间边界充满韧性的一个表征是分离主义运动相对较少。对后殖民时期非洲的分离主义运动进行整体性梳理与类型学划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在后殖民时期的非洲,“是否寻求创立新的国家”与“是否采... 在非洲国家独立之后,非洲国家间边界充满韧性的一个表征是分离主义运动相对较少。对后殖民时期非洲的分离主义运动进行整体性梳理与类型学划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在后殖民时期的非洲,“是否寻求创立新的国家”与“是否采用强制力”是判断分离主义运动的两个条件,而“军事斗争能力”与“分离主义目标的实现程度”构成了对非洲分离主义运动进行类型学划分的基本维度。后殖民时期非洲分离主义运动呈现出一些主要特征,如倾向于从特殊的殖民经历中寻求合法性、较少出现跨国家边界的分离主义运动及充满了内在的分裂倾向。在2005南苏丹分离主义问题达成政治解决方案后,非洲的分离主义运动出现了“和平化”以及日益与伊斯兰势力相结合的新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政治 非洲 分离主义 后殖民时期 国家边界 内部主权 外部主权
原文传递
“以虚构挑战真实”——2020年非洲法语文学综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征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87-95,共9页
非洲独立六十周年("非洲独立年"为1960年)之际,2020年非洲法语区涌现了大量文学作品。从贫困家庭中的儿童到迷失在城市的外乡青年,从怀抱梦想的售票员到不得不冒险渡海的难民,丰富的人物构成了不同的声音,展现了后殖民时期非... 非洲独立六十周年("非洲独立年"为1960年)之际,2020年非洲法语区涌现了大量文学作品。从贫困家庭中的儿童到迷失在城市的外乡青年,从怀抱梦想的售票员到不得不冒险渡海的难民,丰富的人物构成了不同的声音,展现了后殖民时期非洲法语区特有的文学景象。此外,针对非洲法语文学,出版了多部有价值的研究论著,探讨了文学形式上的实验、文本中的殖民记忆以及非洲文学的跨文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法语年度文学研究 后殖民时期 迁移 成长
原文传递
奈保尔小说《大河湾》中的悲剧意识
12
作者 郭丽丽 《作家》 2015年第6X期55-56,共2页
小说《大河湾》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巅峰代表作,他在书中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去观照后殖民时期的非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处境。奈保尔用冷静而理性的笔触将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弥漫化扩展,试图通过悲剧感... 小说《大河湾》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巅峰代表作,他在书中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去观照后殖民时期的非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处境。奈保尔用冷静而理性的笔触将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弥漫化扩展,试图通过悲剧感受的暴露,唤醒读者对非洲未来发展的忧患意识,以此寻求非洲未来的出路。这种悲剧意识是奈保尔作为作家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更是这部小说的价值所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奈保尔 后殖民时期 非洲 悲剧意识
原文传递
非洲的再合成:降调
13
作者 陈晴 《世界美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18,共4页
“非洲的再合成——一个大洲的当代艺术”是2005年最重要的反映当代非洲艺术家艺术实践活动的一个艺术展,它相继在欧洲的德国、英国、法国与日本东京展出。入选该展的艺术家代表了整个当代非洲艺术活动的全貌,并在各国的艺术批评界都引... “非洲的再合成——一个大洲的当代艺术”是2005年最重要的反映当代非洲艺术家艺术实践活动的一个艺术展,它相继在欧洲的德国、英国、法国与日本东京展出。入选该展的艺术家代表了整个当代非洲艺术活动的全貌,并在各国的艺术批评界都引起了讨论,尽管各国批评界的关注点各不相同,但它们一致认为该展是当下处境的一个截面,而不是一个历史性的考察,它强调的是差异性而不是美学上的统一性。并被看作是当艺术空间的全球化不再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的时候,它仍可作为当代非洲艺术的具体表现,或是对某种再现产生它的一幕的方式的总结性的陈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的再合成 当代非洲艺术展 犹太人散居地的艺术家 后殖民时代的异国情调 后殖民时期的艺术家 非洲身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