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江后河戏的演变与传承探讨
1
作者 陈迎春 余继平 《三峡论坛》 2020年第1期97-101,共5页
黔江后河戏是一种地方戏,该戏由湖南南戏、湖北汉剧、川剧、昆山腔与黔江当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新的剧种,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萌芽、初步形成、正式形成、兴盛、衰落、恢复重建等几个阶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认识... 黔江后河戏是一种地方戏,该戏由湖南南戏、湖北汉剧、川剧、昆山腔与黔江当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新的剧种,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萌芽、初步形成、正式形成、兴盛、衰落、恢复重建等几个阶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认识价值。通过对其保护研究,提出利用数字化馆藏模式、乡土民俗博物馆模式、多元化舞台演出模式以及节庆旅游模式等思路,旨在保存、传承并发扬光大后河戏,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该地区乡村戏剧,而且对于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河戏 演变 传承
下载PDF
黔江后河戏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如安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39,共4页
黔江后河戏是重庆黔江的地方戏,是从湖北咸丰县传播而来的南戏的一个支流,融入了汉剧、川剧、傩戏、黔江本地的民族文化等元素而形成。在产生、发展的一百四十多年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模仿、初步形成、正式演出、鼎盛、衰落、恢复重建到... 黔江后河戏是重庆黔江的地方戏,是从湖北咸丰县传播而来的南戏的一个支流,融入了汉剧、川剧、傩戏、黔江本地的民族文化等元素而形成。在产生、发展的一百四十多年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模仿、初步形成、正式演出、鼎盛、衰落、恢复重建到复兴几个阶段。后河戏的剧本、语言、唱腔、乐器、服装、舞台都具有比较突出的个性特征,锣鼓是后河戏的灵魂,钹是后河戏的重要色彩,独特的唱腔是后河戏传承发展的支柱,丰富的演出内容使后河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河戏 产生 发展 特征 特色
原文传递
民族乡村戏剧的修辞品格——重庆黔江后河戏《二度梅》主题探析
3
作者 韩佳蔚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0-33,共4页
民族乡村戏剧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形式多样,艺术特色鲜明,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本文从修辞品格入手,详细解读民族乡村戏剧的主题意蕴、叙事策略和文化内涵。重庆黔江后河戏《二度梅》以梅设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 民族乡村戏剧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形式多样,艺术特色鲜明,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本文从修辞品格入手,详细解读民族乡村戏剧的主题意蕴、叙事策略和文化内涵。重庆黔江后河戏《二度梅》以梅设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段,无论是作品题目、主角姓氏,还是剧情设计或唱词、对白等,都借助"梅意象"表情达意。后河戏《二度梅》以"梅品"喻人品,以"梅开二度"预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故事主题,进而赋予作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崇高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度梅》 乡村 后河戏 修辞品格 “梅意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