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黔江后河戏的演变与传承探讨
1
作者
陈迎春
余继平
《三峡论坛》
2020年第1期97-101,共5页
黔江后河戏是一种地方戏,该戏由湖南南戏、湖北汉剧、川剧、昆山腔与黔江当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新的剧种,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萌芽、初步形成、正式形成、兴盛、衰落、恢复重建等几个阶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认识...
黔江后河戏是一种地方戏,该戏由湖南南戏、湖北汉剧、川剧、昆山腔与黔江当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新的剧种,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萌芽、初步形成、正式形成、兴盛、衰落、恢复重建等几个阶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认识价值。通过对其保护研究,提出利用数字化馆藏模式、乡土民俗博物馆模式、多元化舞台演出模式以及节庆旅游模式等思路,旨在保存、传承并发扬光大后河戏,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该地区乡村戏剧,而且对于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河戏
演变
传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黔江后河戏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
3
2
作者
杨如安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39,共4页
黔江后河戏是重庆黔江的地方戏,是从湖北咸丰县传播而来的南戏的一个支流,融入了汉剧、川剧、傩戏、黔江本地的民族文化等元素而形成。在产生、发展的一百四十多年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模仿、初步形成、正式演出、鼎盛、衰落、恢复重建到...
黔江后河戏是重庆黔江的地方戏,是从湖北咸丰县传播而来的南戏的一个支流,融入了汉剧、川剧、傩戏、黔江本地的民族文化等元素而形成。在产生、发展的一百四十多年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模仿、初步形成、正式演出、鼎盛、衰落、恢复重建到复兴几个阶段。后河戏的剧本、语言、唱腔、乐器、服装、舞台都具有比较突出的个性特征,锣鼓是后河戏的灵魂,钹是后河戏的重要色彩,独特的唱腔是后河戏传承发展的支柱,丰富的演出内容使后河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河戏
产生
发展
特征
特色
原文传递
民族乡村戏剧的修辞品格——重庆黔江后河戏《二度梅》主题探析
3
作者
韩佳蔚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0-33,共4页
民族乡村戏剧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形式多样,艺术特色鲜明,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本文从修辞品格入手,详细解读民族乡村戏剧的主题意蕴、叙事策略和文化内涵。重庆黔江后河戏《二度梅》以梅设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
民族乡村戏剧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形式多样,艺术特色鲜明,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本文从修辞品格入手,详细解读民族乡村戏剧的主题意蕴、叙事策略和文化内涵。重庆黔江后河戏《二度梅》以梅设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段,无论是作品题目、主角姓氏,还是剧情设计或唱词、对白等,都借助"梅意象"表情达意。后河戏《二度梅》以"梅品"喻人品,以"梅开二度"预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故事主题,进而赋予作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崇高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度梅》
乡村
戏
剧
后河戏
修辞品格
“梅意象”
原文传递
题名
黔江后河戏的演变与传承探讨
1
作者
陈迎春
余继平
机构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民族研究院
出处
《三峡论坛》
2020年第1期97-101,共5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12YJAZH182)
重庆市民协文艺扶持项目“重庆民俗志研究”(MX19WYZ018)
文摘
黔江后河戏是一种地方戏,该戏由湖南南戏、湖北汉剧、川剧、昆山腔与黔江当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新的剧种,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萌芽、初步形成、正式形成、兴盛、衰落、恢复重建等几个阶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认识价值。通过对其保护研究,提出利用数字化馆藏模式、乡土民俗博物馆模式、多元化舞台演出模式以及节庆旅游模式等思路,旨在保存、传承并发扬光大后河戏,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该地区乡村戏剧,而且对于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后河戏
演变
传承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黔江后河戏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
3
2
作者
杨如安
机构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出处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39,共4页
基金
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课题"渝东南地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研究"(项目编号:10SKB28)
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民间戏曲的产生
发展及传承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2-WT-02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摘
黔江后河戏是重庆黔江的地方戏,是从湖北咸丰县传播而来的南戏的一个支流,融入了汉剧、川剧、傩戏、黔江本地的民族文化等元素而形成。在产生、发展的一百四十多年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模仿、初步形成、正式演出、鼎盛、衰落、恢复重建到复兴几个阶段。后河戏的剧本、语言、唱腔、乐器、服装、舞台都具有比较突出的个性特征,锣鼓是后河戏的灵魂,钹是后河戏的重要色彩,独特的唱腔是后河戏传承发展的支柱,丰富的演出内容使后河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后河戏
产生
发展
特征
特色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民族乡村戏剧的修辞品格——重庆黔江后河戏《二度梅》主题探析
3
作者
韩佳蔚
机构
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出处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0-33,共4页
基金
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族群互动与乌江流域乡村戏剧研究"(项目批准号:16YJAZH077)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摘
民族乡村戏剧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形式多样,艺术特色鲜明,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本文从修辞品格入手,详细解读民族乡村戏剧的主题意蕴、叙事策略和文化内涵。重庆黔江后河戏《二度梅》以梅设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段,无论是作品题目、主角姓氏,还是剧情设计或唱词、对白等,都借助"梅意象"表情达意。后河戏《二度梅》以"梅品"喻人品,以"梅开二度"预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故事主题,进而赋予作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崇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二度梅》
乡村
戏
剧
后河戏
修辞品格
“梅意象”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黔江后河戏的演变与传承探讨
陈迎春
余继平
《三峡论坛》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黔江后河戏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杨如安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3
3
原文传递
3
民族乡村戏剧的修辞品格——重庆黔江后河戏《二度梅》主题探析
韩佳蔚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7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