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别现代:美学之外与后现代之后——对一种国际美学潮流的反动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建疆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4,共10页
当前美学的创新不应该建立在对经典美学的否定和抛弃的所谓"回归"上。西方后现代美学的要害在于,企图借助解构狭隘艺术论美学的藩篱而否定整个经典美学,解构经典美学。后现代美学思潮中包含着否定性因素,其自身也终将被自我... 当前美学的创新不应该建立在对经典美学的否定和抛弃的所谓"回归"上。西方后现代美学的要害在于,企图借助解构狭隘艺术论美学的藩篱而否定整个经典美学,解构经典美学。后现代美学思潮中包含着否定性因素,其自身也终将被自我超越、自我否定。因此,思考后现代之后的美学已近在眼前。要用后现代的思想和方法解剖后现代,解构后现代,批判后现代,利用后现代的思想成果,在后现代的思想高度上达到新的思想高峰,超越后现代。与西方后现代的反本质主义及其厌弃理论、解构理论相比,中国不是理论过剩,而是理论贫乏;不是本质主义过度,而是本质研究不足。因此,中国美学在后现代语境中应该秉持"别现代"的理念。这种别现代美学就是反后现代之道而行之,注重原创、重视理论、建构理论、创造主义、打造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之外 后现代 现代 后现代之后
下载PDF
元现代主义:“后现代之后”的文论之思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洪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2-171,共10页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文论就进入了“后现代之后”的发展阶段,但是学界一直没有恰切的概念和理论来对此加以表述,直到“元现代主义”出现。元现代主义是因应当代千禧年前后新的文化艺术和感性结构的重大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论话语...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文论就进入了“后现代之后”的发展阶段,但是学界一直没有恰切的概念和理论来对此加以表述,直到“元现代主义”出现。元现代主义是因应当代千禧年前后新的文化艺术和感性结构的重大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论话语,它试图在现代主义的担当精神和后现代主义的洒脱游戏之间探寻一种文化和文论发展的新路,其话语表达的主要策略是“非托邦的中位”,从认识论上来说“带着”现代和后现代的印迹,从本体论上来说“介于”现代和后现代“之间”,而从历史角度来说又在现代与后现代“之后”。环境设计师以“绿图”替代“蓝图”,新生代文学家和艺术家也日渐抛弃解构、并置和拼贴等美学观念,转而青睐重构、神话和中位等美学-伦理学(aesth-ethical)范畴。这些趋势和潮流表达了一种(通常伴有谨慎的)希望和(时常是伪装的)真诚,体现出一种深具包容性和在两极之间摇摆的感性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现代主义 后现代之后 非托邦中位 文论话语
下载PDF
《红楼梦》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兼论后现代之后的文学思潮流向 被引量:2
3
作者 周芷汀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08-112,共5页
后现代主义在解构之后,一直未能提出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文论构想,已经限制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要拯救和恢复文学对于情感和精神的意义,即文学真正属于人类的意义,必须重建个人经验的历史语境。《红楼梦》不仅具备反高潮的死亡叙事、边... 后现代主义在解构之后,一直未能提出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文论构想,已经限制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要拯救和恢复文学对于情感和精神的意义,即文学真正属于人类的意义,必须重建个人经验的历史语境。《红楼梦》不仅具备反高潮的死亡叙事、边缘美学、异色美学、语言实验等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叙事模式,而且超越了单一的后现代小说叙事,保持着浪漫主义一贯的内在激情优势,内涵更为丰富,审美更富有张力,这使得小说文本从晦暗中明朗起来,具有多元融合的特征。《红楼梦》的成功就在于它让这样一种矛盾状态的形而上的大观园与形而下的贾府形成现实关照,筑成了其独步天下的文字魔力。它将被当代称作后现代派的创作技巧与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的情节、主题和可读性融合在一起,是对后现代的超越和升华,体现了后现代之后的文学思潮流向。《红楼梦》对于爱与美的诗意呈现及其美学趣味的多样性,成功地构建了小说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对话关系,为后现代主义小说颠覆之后的文学转向与重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后现代主义元素 浪漫主义元素 审美与审丑 后现代之后 文学流向
下载PDF
后现代之后的青少年网络德育走向辩论与图景建构
4
作者 孟利艳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4-18,共5页
网络道德与后现代伦理精神日趋一致,青少年网络道德的诸多失范现象,正是后现代恶果的生发所致。现代道德精神:理性、中心性、自主性等在网络德育中的缺位,则是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所在。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主张现代德育在网络空间的... 网络道德与后现代伦理精神日趋一致,青少年网络道德的诸多失范现象,正是后现代恶果的生发所致。现代道德精神:理性、中心性、自主性等在网络德育中的缺位,则是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所在。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主张现代德育在网络空间的完全建立是不合理的,而放任后现代德育在网络空间的生长也是不理性的。网络德育的建构面临着一个后现代之后转向的图景,即:接受多样性与差异性,建立共通性;强调对话,采取非权威的民主取向;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融合;重建生活与道德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德育 后现代之后
下载PDF
后现代之后的幸福观反思:欧洲金融危机视阈内的幸福观刍议
5
作者 华铭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9-32,共4页
后现代思潮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对现代性批判的影响不容小觑,其影响渗透在当代社会每一个角落,我们考察当前金融危机下的欧洲幸福观,还要以审视后现代幸福观为前提。文章认为当下欧洲幸福观的重构应该更多体现出对传统精神的回归,在... 后现代思潮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对现代性批判的影响不容小觑,其影响渗透在当代社会每一个角落,我们考察当前金融危机下的欧洲幸福观,还要以审视后现代幸福观为前提。文章认为当下欧洲幸福观的重构应该更多体现出对传统精神的回归,在某种程度上回归西方传统思想对于责任、正义与崇高的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幸福观 欧洲危机 后现代之后
原文传递
后现代之后如何重启宏观史研究
6
作者 郭震旦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1年第6期141-142,共2页
当历史学家们强迫症一般痴迷于民间的发现、边缘的发现、地方的发现的时候,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甚至是一些自然科学却在大步向宏观历史研究挺进,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历史学转向”。以两位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当历史学家们强迫症一般痴迷于民间的发现、边缘的发现、地方的发现的时候,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甚至是一些自然科学却在大步向宏观历史研究挺进,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历史学转向”。以两位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和道格拉斯·诺思为例,他们都致力于从大规模人类社会的演进来建构解释世界的整体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 强迫症 哈耶克 整体理论 经济学 后现代之后 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后现代性哲学之后——回到马克思哲学 被引量:1
7
作者 曹典顺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70,共7页
哲学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变革形而上学,后现代性哲学只是像黑格尔、马克思等的哲学一样,试图革除以"个人主体性"为基本原则的现代性哲学的肌瘤。然而,人们不可能用非形而上学的东西解释形而上学,后现代性哲学通过解构形而上学... 哲学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变革形而上学,后现代性哲学只是像黑格尔、马克思等的哲学一样,试图革除以"个人主体性"为基本原则的现代性哲学的肌瘤。然而,人们不可能用非形而上学的东西解释形而上学,后现代性哲学通过解构形而上学来终结形而上学只能是僭望。这就意味着,哲学应该走向后现代性哲学之后。同时,后现代性哲学以经验为根基的出发点,恰恰又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灵魂,因此,马克思哲学具有消解后现代性哲学理论困难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初形而上学 传统形而上学 后现代性哲学 后现代性哲学之后 回到马克思哲学
下载PDF
符号像落叶般飘散--一本有关后现代的书
8
作者 曾艳兵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1年第1期73-81,共9页
后现代不是一个新题目,但也不是一个过时的题目。面对后现代,我们总是有话可说,现在似乎是时候对后现代进行“后现代之后”的言说了。从20世纪80年代我就开始了有关后现代的思考和研究。1996年出版了《东方后现代》,该书于2002年修订再... 后现代不是一个新题目,但也不是一个过时的题目。面对后现代,我们总是有话可说,现在似乎是时候对后现代进行“后现代之后”的言说了。从20世纪80年代我就开始了有关后现代的思考和研究。1996年出版了《东方后现代》,该书于2002年修订再版。2006年我又出版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在那段时期,后现代显然是一个学术热点和前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后现代主义 学术热点 著译者 后现代之后 前沿问题
下载PDF
现代性、后现代转型、朝向现代的再开放——日本的例子
9
作者 阿兰-马克·里厄 彭姝祎(译) 《第欧根尼》 2023年第2期21-41,149,共22页
现代性的思想观点1996年,日本东京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驹场校区)与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联合举办了题为“后现代之后的现代性”的学术研讨会。之后于2002年出版了论文集(见梅肖尼克和莲见,2002)。翻阅这本文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人们... 现代性的思想观点1996年,日本东京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驹场校区)与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联合举办了题为“后现代之后的现代性”的学术研讨会。之后于2002年出版了论文集(见梅肖尼克和莲见,2002)。翻阅这本文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人们未就该主题的含义及要阐述的问题达成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京大学 艺术与科学 现代 巴黎第八大学 现代转型 后现代之后 梅肖尼克 思想观点
原文传递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错杂情形与解构——兼评胡全生、印芝虹主编《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10
作者 胡宝平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7-170,共4页
在“后现代之后”,究竟依什么样的精神对后现代主义文学这一异彩纷呈的世界性文学现象进行系统梳理?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它在批判历史唯心主义时,强调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 在“后现代之后”,究竟依什么样的精神对后现代主义文学这一异彩纷呈的世界性文学现象进行系统梳理?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它在批判历史唯心主义时,强调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之后 历史唯心主义 物质实践 系统梳理 文学现象 观念形态 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别现代:主义的诉求与建构 被引量:49
11
作者 王建疆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2-77,共6页
别现代,一个类似于解构主义"延异"的汉语创造,其实质是对语界的坚守,是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纠葛中,别出新路的思想发现、理论建构和主义创造,是我国学术界理论创新和主义诉求的回音。别现代既是后现代之后的历时形态,又... 别现代,一个类似于解构主义"延异"的汉语创造,其实质是对语界的坚守,是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纠葛中,别出新路的思想发现、理论建构和主义创造,是我国学术界理论创新和主义诉求的回音。别现代既是后现代之后的历时形态,又是前现代、后现代、现代共处的共时形态,但它的思想取向面向未来。别现代的精要在于不是跟着后现代去做后现代布置好的作业,相反,是预设在后现代之后以回首俯视的方式,展开自己的话语体系和主义建构。别现代这种主义究其形态特征而言,是立足于中华本土的跨越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跨越主义和未来关怀。别现代所以要在西方后现代理论盛行之时被提出,是基于中国与西方在发展层级上的代差而导致的主义上的诸多错位,以及随之而来的盲目、困惑和尴尬。别现代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别现代立足于中国现实和中国问题,同时又关注全球问题。就思想建构而言,别现代具有重要的、迫切的现实意义。别现代不同于西方描述中国革命的所谓"另类现代性",而是一种具有系统识别功能和理论张力的主义。它具有明显的理论前瞻性、时代跨越性、综合创造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语界 诉求 建构 后现代之后 多级跨越 系统识别
原文传递
“消费日本”与英雄空间的解构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建疆 《中国文学批评》 2017年第2期39-47,共9页
无论是游日期间的购物消费还是对抗日影视作品的观赏,都可称为消费日本现象。消费日本是别现代时期中国消费文化的奇葩,它是现代、前现代、后现代相互交集纠葛的产物。消费日本现象中的英雄消费实际上是观众对自己的消费,反映出现代英... 无论是游日期间的购物消费还是对抗日影视作品的观赏,都可称为消费日本现象。消费日本是别现代时期中国消费文化的奇葩,它是现代、前现代、后现代相互交集纠葛的产物。消费日本现象中的英雄消费实际上是观众对自己的消费,反映出现代英雄脱魅后借助后现代艺术手法对于前现代神武英雄的复魅。这种复魅所带来的英雄盛筵只能制造既非现代、又非前现代、也非后现代的欢乐神话。不断复制的欢乐神话是对英雄和崇高的解构。而别现代主义的使命却是要在英雄空间的解构中超越别现代英雄和英雄空间,创造后现代之后的英雄和英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消费日本 欢乐神话 英雄空间 解构 后现代之后
原文传递
新世纪中西方文艺理论构建概述 被引量:3
13
作者 薛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89,共9页
伊格尔顿的经典著作《理论之后》重新唤起了中西方文论界讨论和构建理论的危机意识与热情,是文论界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本文辨析了中西方学界对后现代"文化理论"以及"理论已死"等著名论断的不同接受程度,并由此出... 伊格尔顿的经典著作《理论之后》重新唤起了中西方文论界讨论和构建理论的危机意识与热情,是文论界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本文辨析了中西方学界对后现代"文化理论"以及"理论已死"等著名论断的不同接受程度,并由此出发梳理了后理论时代中西文论发展的主要线索,从而引出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时间节点和发展路径。本文视21世纪为我国文论构建的新起点,并着重论述、探讨新世纪的中国文论如何构建这个话题。在新世纪,我国文艺理论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如中国古代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论,通过对西方文论的批评、解读、扬弃、融合,逐步走向了自我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论对比 后现代之后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古代文论
原文传递
“乡村旅游”概念叙事:内涵演变、脉络特点及发展趋向——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 被引量:6
14
作者 冯晶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1-56,共6页
概念是社会事实的概括、提炼与总结,反映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而概念(先验部分)在过程(经验部分)中的逻辑性呈现即是概念史,其是古典历史哲学及社会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深描”可较好地镜像追踪概念的时空语义变化及存续状态。把“乡村... 概念是社会事实的概括、提炼与总结,反映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而概念(先验部分)在过程(经验部分)中的逻辑性呈现即是概念史,其是古典历史哲学及社会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深描”可较好地镜像追踪概念的时空语义变化及存续状态。把“乡村旅游”概念作为方法,自觉跟进并回溯其三十年(1992—2021年)演绎历程,以“时序质变”研究补充和修正“时序量变”研究,发现其在时序空间、内涵意蕴、叙事范式等维度都呈现出较显著的脉络特点,即前期历经了萌芽起步(1992—2001年,掠影观光)、探索发展(2002—2011年,驻足凝视)及较快成长(2012—2020年,差异体验)三个“十年”发展阶段。当下在“后现代之后”思潮涌动中正迈向高质量发展(2021—,感知求真)的新阶段,该阶段在文本叙事和旅游实践上呈现出“转换与回归交迭”的发展趋向和“我游故我在”的未来性隐喻;同时文章还揭示了乡村旅游实践及相关知识生产活动的本相、耦合关系时效性和内在演变机理等,并据此提出乡村旅游的新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概念史 内涵演进 脉络特点 后现代之后
原文传递
从日本“第三项”论看罗兰·巴尔特文论的当代诠释
15
作者 尚欢 《文艺评论》 CSSCI 2021年第2期11-19,共9页
日本"第三项"理论是对西方罗兰·巴尔特文本理论的继承,更是对其的超越。较之于巴尔特对语言符号的热切关注,田中实通过对阅读行为中批评主体的自我解构与自我建构的动态生成的强调,开辟了日本现代文学研究崭新的方法论... 日本"第三项"理论是对西方罗兰·巴尔特文本理论的继承,更是对其的超越。较之于巴尔特对语言符号的热切关注,田中实通过对阅读行为中批评主体的自我解构与自我建构的动态生成的强调,开辟了日本现代文学研究崭新的方法论领域。在"第三项"的引领下,无止境的追问与阅读实践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秩序,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意义的建构。这既是日本文艺批评界借助西方文论资源走向自我重构的新起点,又是后理论时代巴尔特文论当代诠释的杰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之后 罗兰·巴尔特 “第三项”论 当代诠释
原文传递
《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16
作者 孔格格 《中国文学年鉴》 2020年第1期1121-1123,共3页
继《后现代之后》和《穿越后现代》两本书后,邵亦杨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再一次聚焦当代艺术前沿,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当代视觉艺术的新趋势、新挑战和新问题。在这本书中,作者把“全球视野”当作解读当代艺术的一把钥匙,串联起... 继《后现代之后》和《穿越后现代》两本书后,邵亦杨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再一次聚焦当代艺术前沿,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当代视觉艺术的新趋势、新挑战和新问题。在这本书中,作者把“全球视野”当作解读当代艺术的一把钥匙,串联起近百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勾勒出当代艺术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当代视觉艺术 全球视野 后现代之后 代表作品 艺术家 理论和实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