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后现代文论中的文学虚构性
1
作者 王箭飞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41-45,共5页
本文站在西方后现代文论的角度,探求颠覆性的后现代文论中对文学虚构性的研究,通过对"文学反映现实"这一观点的深入分析,指出后现代文论对这一理论的批判,消解了文本反映现实的确定性;在用存在主义文论探讨真实与现实、虚构... 本文站在西方后现代文论的角度,探求颠覆性的后现代文论中对文学虚构性的研究,通过对"文学反映现实"这一观点的深入分析,指出后现代文论对这一理论的批判,消解了文本反映现实的确定性;在用存在主义文论探讨真实与现实、虚构的关系的过程中,力求澄清以往关于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一些误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的本质作出一种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西方后现代文论 存在主义 真实 虚构
下载PDF
克里斯蒂娃与后现代文论之发生 被引量:4
2
作者 赵雪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79,共11页
后现代文论发轫于法国的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文论,克里斯蒂娃在法国后现代文论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法国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思潮的过渡中,克里斯蒂娃所引介的巴赫金诗学理论起着划时代的推动作用。她在继承与发展巴赫金... 后现代文论发轫于法国的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文论,克里斯蒂娃在法国后现代文论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法国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思潮的过渡中,克里斯蒂娃所引介的巴赫金诗学理论起着划时代的推动作用。她在继承与发展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互文性理论,该理论奠定了其作为后结构主义文论开拓者的地位,并直接促成了罗兰·巴特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变。克里斯蒂娃及其互文性理论还给予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重要启发。1968年的"五月风暴",《原样》集团的成员身份,敏锐的学术眼光与宏大的野心,以及东欧女性移民的独特生命体验是促使克里斯蒂娃成为后现代文论启发者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斯蒂娃 后现代文论 巴赫金 罗兰·巴特 德里达
下载PDF
差异理论及其影响下的后现代文论
3
作者 黄怀军 《当代文坛》 CSSCI 2005年第4期9-10,共2页
关键词 差异理论 后现代文论 解构主义 语言符号 文化差异 艺术特制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误区 被引量:3
4
作者 谢南斗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96,共3页
后现代主义文论最大的理论误区在于颠倒了现象同本质的关系,从而抽空和置换了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人性和审美。传统的文学基本命题是“文学即人学”、“艺术即人性”,“艺术即形象思维”。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主要命题是:“语言即形象”... 后现代主义文论最大的理论误区在于颠倒了现象同本质的关系,从而抽空和置换了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人性和审美。传统的文学基本命题是“文学即人学”、“艺术即人性”,“艺术即形象思维”。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主要命题是:“语言即形象”,“艺术即手法”。形象成为了“各种不同主语的固定谓语的能力”,这样就颠覆了文学的本质。他们从根本上无视文学审美与文学人性等本质性的东西,而专门在现象上大做文章,偷天换日地将文学转换成了冷冰冰的语言学,沉迷于文学语言学的学究式考据,停留于语言学分析的技术操作层,使得文论丧失了对文学指导的前瞻性与批判性。这种“玩文学”的做法竟然把文学理论变成了一场纯粹的语言学游戏,因而值得人们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文论 语言学 人性 形象性
下载PDF
理解后现代主义文论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旭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6-106,共11页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论形态是碎片化的,但仍然是关于文学活动的诸多方面的反思与一般性的追求,它对文学活动的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都作了颠覆式的深化与反思。这种深化与反思依然可以从世界、作家、作品与读者四要素的角度进行梳理与逻...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论形态是碎片化的,但仍然是关于文学活动的诸多方面的反思与一般性的追求,它对文学活动的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都作了颠覆式的深化与反思。这种深化与反思依然可以从世界、作家、作品与读者四要素的角度进行梳理与逻辑化。后现代主义文论实际上把对当代社会的现实经验整合到关于文学的认识中,理论不再是一种反思形式,而成为一种实践形式,理论在后现代状态下成功地与我们对现实的体验结合在了一起,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实际上是一场还原,是理论向实践经验的还原。后现代文学理论是理论的"面向事情本身",它以反思与批判甚至是怀疑的方式创造出许多新术语,形成了一套既解构又建构的理论样态。文学理论的后现代性不是由文学决定的,它是后现代世界的镜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文学理论 后现代主义文论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文论中的自然主义基因及其变异
6
作者 董学文 盖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8-101,共4页
后现代主义与自然主义在看待想象、理想、现实、创造性及人性本能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点 ,这些表明两者之间有着某种承继关系。这种承继关系主要表现在话语形态层面。而在思想层面 ,两者则有着明显的差别 ,体现出一种“遗传基因”的巨... 后现代主义与自然主义在看待想象、理想、现实、创造性及人性本能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点 ,这些表明两者之间有着某种承继关系。这种承继关系主要表现在话语形态层面。而在思想层面 ,两者则有着明显的差别 ,体现出一种“遗传基因”的巨大“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文论 自然主义 人性 想象 话语形态 传承关系
下载PDF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论的特征
7
作者 张玉能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75-80,共6页
后现代主义的女性主义文论是与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及其文论联系在一起的,是女性主义文论的新发展。它是在西方后现代社会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语境下产生的文学理论,必然带上了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特征。其主要特征在于:1.... 后现代主义的女性主义文论是与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及其文论联系在一起的,是女性主义文论的新发展。它是在西方后现代社会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语境下产生的文学理论,必然带上了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特征。其主要特征在于:1.突出女性的性别差异及其在文学文本和文本解读中的表现,即性别诗学和性别阅读。2.突出性别的符号差异的表现,主张女性话语和母性话语,把女性主义符号化和语言化。3.从女权运动和女性革命转向女性的文化批判,把女性争取政治权力平等的基础放在了女性的社会差别和话语差别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论 性别诗学 性别阅读 女性话语 母姓话语 女性的文化批判
下载PDF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被引量:2
8
作者 席铭状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8年第8期65-73,共9页
一 站在当下学术研究的立场,后现代主义早已成为研究文学、艺术、哲学以及文化现象绕不过去的重要理论。随着这个被称为"后现代"社会的到来,文化的不稳定因素与日俱增,人们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去表达对它的欢呼或是对传统稳定高雅审美... 一 站在当下学术研究的立场,后现代主义早已成为研究文学、艺术、哲学以及文化现象绕不过去的重要理论。随着这个被称为"后现代"社会的到来,文化的不稳定因素与日俱增,人们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去表达对它的欢呼或是对传统稳定高雅审美方式的怀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文论 不稳定因素 原点 文化现象 学术研究 审美方式 文学
下载PDF
符号对文学要素的颠覆:后现代主义文论的考察与反思
9
作者 范永康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91-94,共4页
后现代文论思潮彻底颠覆了文学四要素所包含的传统文学观念,其策略是割裂符号与世界、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动摇传统哲学和文学理论的语言学基础。后现代文学理论具有明显的反现实主义、反人本主义、反文学意义、反文学性的弱点。
关键词 符号 文学要素 后现代主义文论
下载PDF
词语无声的工作
10
作者 谭钶欣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12期40-44,共5页
现代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了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界,催生了语言学批评方法的产生。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后现代时期,符号、图像、声音与文字遂成为一批后现代学者的研究对象。福柯与德里达作为法国后现代哲学的代表,分别在各自的著... 现代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了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界,催生了语言学批评方法的产生。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后现代时期,符号、图像、声音与文字遂成为一批后现代学者的研究对象。福柯与德里达作为法国后现代哲学的代表,分别在各自的著作中参与了讨论。在《这不是一只烟斗》中,福柯通过《词语无声的工作》一章,分析了“图像”与“语言”这两种符号之间的古老对立,以及语言在马格里特的名画中对“再现”的否定,强调语言作为强势符号的分解能力。而德里达则在《声音与现象》中,通过《保持沉默的声音》一章,一反传统语音中心主义对在场言说的确信,确立了“独白”的话语价值和其在主体内心的生产性,指出“独白”不是为了认知,而是与“指责、鼓励、做出决定或者懊悔”等内心活动相关。聂鲁达的《我喜欢你是寂静的》这首内心独白之诗具体展示了“沉默”的实践性与神秘性,是词语无声工作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文论 语言学批评 这不是一只烟斗 声音与现象
下载PDF
强制阐释、后现代主义与文论重建
11
作者 李自雄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6年第4期198-199,共2页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重建思路,包括“建构主义”思路与“关系主义”思路及其理论重建,都存在“强制阐释”的理论误区,并没有也未能从中国文学的具体实践出发提出任何新的文学理论命题与文学理论知识,而表现出理论构建的无力。当代中国...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重建思路,包括“建构主义”思路与“关系主义”思路及其理论重建,都存在“强制阐释”的理论误区,并没有也未能从中国文学的具体实践出发提出任何新的文学理论命题与文学理论知识,而表现出理论构建的无力。当代中国文论要走出“强制阐释”的理论误区,进行一种“本体阐释”的理论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文论 阐释 文学理论 关系主义 建构主义 中国文学 中国文论 误区
原文传递
权力论视域下的文学与政治
12
作者 范永康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4-148,共5页
马克思、葛兰西、阿尔都塞、福柯、雷蒙德·威廉斯、布尔迪厄等人的权力理论促使后现代文论思潮走向泛权力化和泛政治化。后现代文论思潮开启了一个"权力"的新视角,发掘出文本形式、文学经典、文学阅读、文学"机构/... 马克思、葛兰西、阿尔都塞、福柯、雷蒙德·威廉斯、布尔迪厄等人的权力理论促使后现代文论思潮走向泛权力化和泛政治化。后现代文论思潮开启了一个"权力"的新视角,发掘出文本形式、文学经典、文学阅读、文学"机构/制度"等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与文化权力或意识形态之间的深层纠葛,解构和颠覆了文学自主性的美学神话,凸显出文学的功利性、目的性、政治性、批判性、公共性和实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政治学 权力论 后现代文论 权力系谱学
下载PDF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研究
13
作者 赵玲玲 《学周刊(下旬)》 2012年第2期9-9,共1页
针对西方理论界的"反理论"呼声,特里.伊格尔顿出版了《理论之后》一书,对"理论终结论"进行回应。他梳理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反思后现代文论对社会现实的逃避,导致理论活力的衰落,并借助马克思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伦... 针对西方理论界的"反理论"呼声,特里.伊格尔顿出版了《理论之后》一书,对"理论终结论"进行回应。他梳理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反思后现代文论对社会现实的逃避,导致理论活力的衰落,并借助马克思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反思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之后》 文化理论 后现代文论
下载PDF
Paulo Coelho The Author's Quest as Reader of the World
14
作者 Maria Figuered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2年第10期925-937,共13页
Paulo Coelho's novels call into question the nature of the literary text and the act of reading in a post-Einsteinian world. Amidst the debate over his popular writings (Albanese; Ndagano), the discussion turns to ... Paulo Coelho's novels call into question the nature of the literary text and the act of reading in a post-Einsteinian world. Amidst the debate over his popular writings (Albanese; Ndagano), the discussion turns to whether Coelho continues a poetics of narrative developed by Jorge Luis Borges.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Coelho's work may depart from a reading of Borges, yet goes beyond it into what Bakhtin established as "the Einsteinian universe applied to literary studies", as posited by Stone (2008). Coelho's work is affected by hypertexts, new ways of connecting and perceiving subjectivities, and cross-cultural pilgrimages. A hermeneutic reading of his novel, The Zahir: A Novel of Obsession (2005b), allows us to delve into the Coelhian the notion of the zahir as a tensional metaphor (Ricouer) of world-making (Valdes). This underscores the postmodern assumption of the author as just another reader, albeit an ably active one. Through the courageous act of making his reading(s) transparent through writing, he invites other readers into the dialectical presumptions of his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ulo Coelho Jorge Luis Borges Brazilian novel Bakhtin and Einsteinian literary criticism INTERTEXTUALITY interpreterition
下载PDF
Reality in Dutch Novels: Developing a Postmodern Literary-Based Ontology
15
作者 Christiaan Prinslo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10期807-819,共13页
The term "ontology"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nature of reality and demarcates the parameters of existence. An understanding and description of ontology is crucial for academic pursuit as it unveils applicable realiti... The term "ontology"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nature of reality and demarcates the parameters of existence. An understanding and description of ontology is crucial for academic pursuit as it unveils applicable realities, yet it is often disregarded. The general neglect of ontology provided three motivations for this paper: Firstly, the discussion of the ontological underpinnings in research papers is often neglected while the methodology and methods receive extensive review. Secondly, tertiary students in an academic research-writing course face tremendous difficulty to describe the philosophical ideas that support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reality and existence. Thirdly, the philosophical underpinnings of contemporary ontological thought are further complicated by the epistemological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tension between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This paper suggests the use of literature (novels) as a relativity accessible platform to initiate the development of ontological thought. Through a close reading of a sample of Dutch novels published during the last decade of the 20th century, three themes were developed to illuminate the nature of postmodem reality and establish a literary-based ontology. The following three themes were developed: reality as fragments of fiction, reality as dream of paradoxes, and reality as plethora of stories. By using literature as source, ontological thought can be developed to illuminate the extent of the realities acknowledged in research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modemism ontology REALITY STORIES literature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下载PDF
《圣经》的阐释与西方对待希伯来传统的态度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意青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6-33,共8页
从上个世纪中期起西方兴起了把《圣经》文本明确地作为一部文学名著来进行研究的势头 ,到 80年代进入了高潮 ,并形成一个新的学科。但是《圣经》的文学阐释研究不是孤立的学科 ,它与始自马修·阿诺德的西方对希伯来传统的看法有着... 从上个世纪中期起西方兴起了把《圣经》文本明确地作为一部文学名著来进行研究的势头 ,到 80年代进入了高潮 ,并形成一个新的学科。但是《圣经》的文学阐释研究不是孤立的学科 ,它与始自马修·阿诺德的西方对希伯来传统的看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把这个新研究方向置于希伯来和希腊两大传统对立和互动的大背景中来查看 ,从而揭示《圣经》的文学阐释研究不仅是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且在后现代多元思想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诺德 希伯来传统 希腊精神 圣经文学阐释 后现代多元文论 《圣经》 文本
原文传递
罗兰·巴特与意识形态批判
17
作者 蒋传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9-89,共1页
扬州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蒋传红认为:20世纪中后期对意识形态的鼓吹、批判或抨击越来越占据西方文论界的主导地位,法国的存在主义文论、结构主义文论、女性主义文论、后结构主义文论和后现代主义文论都表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批... 扬州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蒋传红认为:20世纪中后期对意识形态的鼓吹、批判或抨击越来越占据西方文论界的主导地位,法国的存在主义文论、结构主义文论、女性主义文论、后结构主义文论和后现代主义文论都表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批判色彩。对于曾经处于法国文论界边缘的结构主义文论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批判 后结构主义 20世纪中后期 后现代主义文论 西方文论 巴特 罗兰 女性主义文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