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现代景观设计的形式语言与反现代性 被引量:4
1
作者 葛祥国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4年第11期120-121,共2页
后现代景观设计在形式语言上依赖语境,存在着不确定性、多元性、采用象征、隐喻、拼贴与转印等构建形式,注重感性,精神上体现出强烈的个性体验追求。后现代景观设计中体现出的反现代性是对现代单一性的包容,是对个体审美的最大尊重。
关键词 后现代景观 景观设计 现代
下载PDF
后现代景观的形式与心理
2
作者 葛祥国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4年第8期35-36,共2页
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催生了后现代风格的景观艺术,后现代思想影响下的景观形式体现了设计师、受众、空间场景的混沌联系,是对现代主义时期建立的基本原理、公理法则、功能至上束缚的反拨,它更关注人性,强调了设计师、受众、设计作品等符号... 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催生了后现代风格的景观艺术,后现代思想影响下的景观形式体现了设计师、受众、空间场景的混沌联系,是对现代主义时期建立的基本原理、公理法则、功能至上束缚的反拨,它更关注人性,强调了设计师、受众、设计作品等符号的文本化蕴涵,是公众心理诉求的一面镜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 后现代景观 景观设计
下载PDF
后现代景观设计心理关照
3
作者 董朝阳 《江西服装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44-46,共3页
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催生了后现代风格的景观艺术,后现代思想影响下的景观艺术体现了设计师、受众、空间场景的混沌联系,是对现代主义时期建立的基本原理、公理法则、功能至上束缚的反拨,它更关注人性,强调了设计师、受众、设计作品等... 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催生了后现代风格的景观艺术,后现代思想影响下的景观艺术体现了设计师、受众、空间场景的混沌联系,是对现代主义时期建立的基本原理、公理法则、功能至上束缚的反拨,它更关注人性,强调了设计师、受众、设计作品等符号的文本化蕴涵。是公众心理诉求的一面镜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景观设计 心理 关照
下载PDF
东方后现代景观一瞥 被引量:2
4
作者 曾艳兵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8-11,共4页
我们曾借用“文化地震学”的概念来记录和测试人类文化的变化与更替。如果我们将现代主义看作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第三级,也就是最高一级的“文化地震”:它推翻了我们的信仰和观念中最稳固和最坚定的东西,把属于过去的广大地域夷为废墟,它... 我们曾借用“文化地震学”的概念来记录和测试人类文化的变化与更替。如果我们将现代主义看作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第三级,也就是最高一级的“文化地震”:它推翻了我们的信仰和观念中最稳固和最坚定的东西,把属于过去的广大地域夷为废墟,它是压倒一切的位移,它怀疑整个文化与文明,并疯狂地另起炉灶。那么,对于后现代主义而言,“文化地震学”的概念便已很难再对它进行描述和测试了,因为后现代主义推倒的已不是某种信仰和观念,或某一时代的文明和文化,甚至也不是既往的所有的信仰和观念、文明和文化,而是推倒了信仰和观念本身,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信仰、观念、文明和文化,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人类一厢情愿的虚构,是语言构筑起来的迷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作家 后现代景观 西方后现代主义 博尔赫斯 新小说派 《白鹿原》 叙述者“我” 中国当代文学 地震学 资本主义
下载PDF
岩井俊二电影的后现代景观
5
作者 刘可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7-170,共4页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日本电影导演岩井俊二从一出生起,就生活在后殖民社会语境之中,日本在这一时期步入后工业社会,亦令岩井俊二获得了打量女性人生的后现代眼光,这种眼光在他的电影中最终演变成一幅幅后现代景观,本文主要从"杂语&q...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日本电影导演岩井俊二从一出生起,就生活在后殖民社会语境之中,日本在这一时期步入后工业社会,亦令岩井俊二获得了打量女性人生的后现代眼光,这种眼光在他的电影中最终演变成一幅幅后现代景观,本文主要从"杂语"、"双性同体的女性呈现"两个方面来给予讨论。"杂语",曾被俄国思想家巴赫金用以指称在一个人聚居的区域里,语言、文化和阶级彼此交融,中心被消解的社区文化理想景观,这样的景观因其所具有的解中心、认可碎片,张扬多元文化等属性,在今天的文化语境里,可以直接定位为一种典型的后现代景观。"双性同体"乃是作为后现代文化之重要内容的女性主义特别地给予关注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女性在后代社会的身份认同这一重大问题。岩井俊二执导的电影从这两个方面切入女性主义的叙事,艺术地营构了他的电影中的后现代景观。岩井俊二借此深刻地表达了他对日本或东亚地区女性之后现代处境与命运的关怀与同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井俊二 杂语 双性同体 女性主义叙事 后现代景观
下载PDF
后现代景观雕塑中的文脉和基本构成原型分析
6
作者 张倩 李孟超 刘光超 《美术教育研究》 2020年第13期36-37,共2页
现代设计师在对雕塑和环境的处理中,有的发挥建筑材质的雕塑性,有的强调了雕塑与主题无关的视觉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了雕塑的功能性回归,设计师主张雕塑与文脉和空间对话的精神,重新思考雕塑介入生活、功能、形式等问题。该文在分析唐... 现代设计师在对雕塑和环境的处理中,有的发挥建筑材质的雕塑性,有的强调了雕塑与主题无关的视觉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了雕塑的功能性回归,设计师主张雕塑与文脉和空间对话的精神,重新思考雕塑介入生活、功能、形式等问题。该文在分析唐纳花园、沙克学院、轮胎糖果园、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景观雕塑后发现,后现代景观雕塑与所在场所、文脉以及基本构成原型具有较强的对话和呼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景观雕塑 文脉 基本构成 功能性
下载PDF
浅析后现代景观设计的风格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明 《美术教育研究》 2014年第20期101-101,共1页
文章从后工业时代背景中审视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创新与突破,从而揭示其内在本质,即打破整体与局部的界限,赋予每个个体独特的生命力。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景观 文脉主义 隐喻 非理性
下载PDF
虚拟梦境的后现代景观 张曙光晚近诗歌风格的动因、方式与效果
8
作者 袁永苹 《上海文化》 CSSCI 2023年第9期64-74,共11页
一在萨义德的名作《晚期风格》中,他在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莫扎特的《女人心》、让·热内的《爱与俘虏》和《屏风》当中看出了一种被他称之为“晚期风格”的样式。进而发现一种迥异于众人的“非尘世的宁静”,这种宁静与死亡的紧... 一在萨义德的名作《晚期风格》中,他在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莫扎特的《女人心》、让·热内的《爱与俘虏》和《屏风》当中看出了一种被他称之为“晚期风格”的样式。进而发现一种迥异于众人的“非尘世的宁静”,这种宁静与死亡的紧迫性相伴,成为这些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呈现出一种有共性色彩的风格——一种被萨义德称为“晚期风格”的东西。这一时期,由于作家所处生命阶段的紧迫性,迫使他们对于自身作品的突破性产生一种亟不可待的变革需求,在这种需求的渴望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风格 萨义德 张曙光 后现代景观 让·热内 《女人心》 晚期风格 方式与效果
原文传递
后现代背景下景观设计的"艺术化生存"
9
作者 戴岸 《青年与社会(下)》 2015年第6期231-231,共1页
在后现代背景下,城市人们出现了“精神疾病”。文章通过分析“精神疾病”出现的原因是信息的混乱和文化的缺失,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讨论了后现代景观设计如何走向“设计艺术化”的方法论来指导我们进行设计从而解决城市人们的“精神疾病”。
关键词 后现代 后现代景观设计 艺术化生存 精神疾病
下载PDF
浅析后现代思维中的艺术与景观
10
作者 卢丹梅 《建筑与环境》 2008年第2期93-96,共4页
通过用后现代思维分析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景观,结合当代西方景观设计的实践,重新认识与评价后现代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后现代思维 后现代艺术 后现代景观 景观设计
下载PDF
论后现代作品分裂的叙事策略——从作品《出口》谈起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劲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12期35-40,共6页
本文以苏克尼克的作品《出口》为研究蓝本,解析了叙事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后现代叙事大量采用分裂的叙事策略,包括叙事人物的分裂、叙事主题意义的熵化、叙事模式的裂变、叙事结构的零散化、叙事语言的异化等,展现了西方当代社会支离破... 本文以苏克尼克的作品《出口》为研究蓝本,解析了叙事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后现代叙事大量采用分裂的叙事策略,包括叙事人物的分裂、叙事主题意义的熵化、叙事模式的裂变、叙事结构的零散化、叙事语言的异化等,展现了西方当代社会支离破碎、荒诞不羁的后现代景观。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后现代主义建构框架又打破框架的叙事技巧,从而深入理解后现代主义消解权威、虚实交汇的叙事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作品 分裂 叙事策略 出口 Works Strategies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转向 后现代叙事 后现代景观 主题意义 叙事语言 叙事倾向 叙事模式 叙事理论 叙事结构 叙事技巧 消解权威 建构框架 当代社会
下载PDF
神话与虚无之间的价值追寻——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伦理转向概观 被引量:10
12
作者 胡继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11,共10页
“现代性自反”作为一种反思和建设性的运动,在后现代语境中引发了文化伦理转向,使那些显示人类生命理想的“绝对责任”、“不可解构的正义”、“无为共同体”、“弥塞亚精神”等等在经过了意义消失与神圣隐迹的凄苦之后再度返回到后现... “现代性自反”作为一种反思和建设性的运动,在后现代语境中引发了文化伦理转向,使那些显示人类生命理想的“绝对责任”、“不可解构的正义”、“无为共同体”、“弥塞亚精神”等等在经过了意义消失与神圣隐迹的凄苦之后再度返回到后现代争论的中心,成为思想瞩望的生命境界。后现代文化伦理转向的意义在于它显示了生命理想的不败,以及人类征服命运的悲情与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文化景观 现代性自反 生命理想境界 文化伦理转向
下载PDF
访谈节目的后现代转型--以《十三邀》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哲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72-75,共4页
随着富有高度刺激性、竞技性的综艺节目的大量兴起,访谈节目日渐式微。但腾讯公司2016年打造的几档新型访谈节目,收获了大量好评,促进了访谈节目形态的新转型。剖析传统与新型访谈类节目的异同,进一步对《十三邀》进行个案研究发现,新... 随着富有高度刺激性、竞技性的综艺节目的大量兴起,访谈节目日渐式微。但腾讯公司2016年打造的几档新型访谈节目,收获了大量好评,促进了访谈节目形态的新转型。剖析传统与新型访谈类节目的异同,进一步对《十三邀》进行个案研究发现,新型访谈类节目对传统节目进行了继承、改革和发展,突破了现代性的访谈方式,其访谈空间、叙事逻辑、叙事风格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景观 访谈节目 知识分子 文化稀缺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在春晚的发展和演变
14
作者 洪晓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04-109,共6页
当代大众文化在日益成为一种城市文化、消费文化和媒介文化的同时,也就让后现代主义色彩日益显著。以春晚为例,从世纪初的拼贴和解构到2011年以来的创意拼贴和后现代文化景观,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但有利也有弊。我们一方面要... 当代大众文化在日益成为一种城市文化、消费文化和媒介文化的同时,也就让后现代主义色彩日益显著。以春晚为例,从世纪初的拼贴和解构到2011年以来的创意拼贴和后现代文化景观,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但有利也有弊。我们一方面要发扬后现代主义的大胆突破边界,不断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要避免其解构精神和感性直观的浅薄,注重深度的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春晚 拼贴 后现代文化景观
下载PDF
景观与隐喻:赛博朋克电影的后人类书写
15
作者 张之琨 邱紫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25-130,共6页
作为科幻电影的重要分支,赛博朋克电影无论是对人类文明的反思,还是对未来世界的乌托邦畅想,都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哲学内涵。这些作品蕴含着的科学精神和伦理讨论激发了大众对人类主体性的深度思考,影片所塑造的赛博空间也折射出... 作为科幻电影的重要分支,赛博朋克电影无论是对人类文明的反思,还是对未来世界的乌托邦畅想,都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哲学内涵。这些作品蕴含着的科学精神和伦理讨论激发了大众对人类主体性的深度思考,影片所塑造的赛博空间也折射出人们对技术中心主义的担忧。从后人类视角来审视赛博朋克电影的文本书写,电影中对未来景观的呈现与畅想,无一不流露出科技对人类产生精神性危机的讽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朋克电影 后现代景观 科幻 后人类书写
下载PDF
索亚:后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本体论批判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怀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5-19,共5页
黑格尔说过,哲学像是一只黄昏时才起飞的猫头鹰。所谓的“晚期马克思主义”,就是后现代话语挑战中姗姗来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正如詹姆逊所反思的: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思潮联袂演出的“马克思主义终结论”,逼着... 黑格尔说过,哲学像是一只黄昏时才起飞的猫头鹰。所谓的“晚期马克思主义”,就是后现代话语挑战中姗姗来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正如詹姆逊所反思的: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思潮联袂演出的“马克思主义终结论”,逼着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出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亚 后现代地理景观 空间本体论批判 马克思主义 范式 批判性区域研究 社会批判理论
原文传递
后现代主义文化美学景观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岳川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5-35,共1页
后现代主义文化美学景观王岳川当历史的脚步在20世纪50年代末跨越现代主义文化而迈向后现代主义文化时,后现代主义以激进的方式扭转了现代精神价值。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现代精神所追求的确定性和明晰性让位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后现代主义文化美学景观王岳川当历史的脚步在20世纪50年代末跨越现代主义文化而迈向后现代主义文化时,后现代主义以激进的方式扭转了现代精神价值。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现代精神所追求的确定性和明晰性让位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断裂的文化使断裂的文化话语获得了无价值的渲泄;中心性与秩序性被置换成边缘性和无序性;中心隐遁,主体死亡,作者瓦解,只有本文在言说。一言以蔽之,在后现代文化景观中,那被解释的不再是原初的意义,而是对解释的重新解释;那被消解的不是被摧毁和抛弃的二元对立;而是被重新铭写的。后现代主义的上述理论特征所呈现出的文化逻辑是:体现在哲学上,是“无话语”的失效和中心性、同一性的消失;体现在美学上则是传统美学趣味和深度的消失,走上没有深度、没有历史感的平面,从而导致“表征紊乱”;体现在文艺上则表现为精神维度的消失,本能成为一切。体现在宗教上则是关注焦虑、绝望和自杀一类课题,以走向“新宗教”来挽救合法性危机的根源。后现代主义虽然表面上同现代主义相对立,但实质上它同现代主义相似,是对晚期资本主义制度和人的异化的抗争,是当代西方“焦虑”、“无言”痛苦的畸形表达。后现代主义采取了一种比现代主义更极端的形式,反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文化 美学 后现代文化景观 王岳川 中心性 现代精神 无价值 后现代艺术 诗意栖居 精神维度
原文传递
文学:乌托邦的守护神 被引量:1
18
作者 范玉刚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27-31,共5页
后现代文化景观下的文学充斥着世俗化现象,但文学之为文学,在于其本有的底线——乌托邦精神的守护神。文学对乌托邦的守护乃是坚守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乌托邦之于文学是神圣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重构。凭此文学才能让人在困境中生出希望,才... 后现代文化景观下的文学充斥着世俗化现象,但文学之为文学,在于其本有的底线——乌托邦精神的守护神。文学对乌托邦的守护乃是坚守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乌托邦之于文学是神圣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重构。凭此文学才能让人在困境中生出希望,才会为人类开拓出意义丰满的人生境界,人类的精神家园才会有一株常开的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乌托邦 后现代景观 精神家园
下载PDF
全球化: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 被引量:7
19
作者 孟鸣歧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认同 文化冲突 社会发展 变化范式 后现代主义 后殖民主义 后现代景观
下载PDF
突破公约性知识谱系的书写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舒劼 《扬子江(评论)》 2006年第1期68-69,共2页
就研究方法而言,当前学术界对"十七年"和文革文学的研究大体有两种类型。其一是试图将研究对象放在被还原的时代语境中加以考察,其二是忽略甚至将研究对象从其母体语境中剥离出来,再重点放大其文学形式的独特意味,从而将其描... 就研究方法而言,当前学术界对"十七年"和文革文学的研究大体有两种类型。其一是试图将研究对象放在被还原的时代语境中加以考察,其二是忽略甚至将研究对象从其母体语境中剥离出来,再重点放大其文学形式的独特意味,从而将其描绘为充满生机的现代/后现代文化景观。显然,第二种研究方法扭曲了研究对象的诞生逻辑。这二十七年文学不是"关关雎鸠"也不是"春江潮水连海平",作为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思想大一统的文化产物,它不适合新批评式的封闭研究。剥离语境的建国后二十七年文学研究,恰如同将剥离病体的肉瘤视作珍珠。但旷新年先生的《"当代文学"的建构与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性知识 十七年文学 建国后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谱系 后现代文化景观 公约 文学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