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子自然价值观的后现代解读 被引量:3
1
作者 马桂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48-50,共3页
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充分展现了自然之道具有主宰性的价值观、自然之道具有主体性的价值观和人与自然相同一的价值观。这种自然价值观为自然的内在价值提供了具有理论说服力的价值论证,对后现代理论前沿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对建设生... 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充分展现了自然之道具有主宰性的价值观、自然之道具有主体性的价值观和人与自然相同一的价值观。这种自然价值观为自然的内在价值提供了具有理论说服力的价值论证,对后现代理论前沿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对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自然价值观 后现代解读
下载PDF
藏族作家德本加汉译本小说的后现代解读
2
作者 王军林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116-117,138,共3页
藏族当代作家德本加汉译本小说集《人生歌谣》收录了作者各个时期创作的18篇小说。这些作品在民族文学叙事方式、时代特征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一定意义的探索。转型期文化焦虑和寻求民族文化的回归得到了呈现,也呈示出藏族文化中的"... 藏族当代作家德本加汉译本小说集《人生歌谣》收录了作者各个时期创作的18篇小说。这些作品在民族文学叙事方式、时代特征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一定意义的探索。转型期文化焦虑和寻求民族文化的回归得到了呈现,也呈示出藏族文化中的"孤独"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德本加 汉译本小说 后现代解读
下载PDF
复制与断裂:“第六代”电影的后现代性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孔昭巍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51,共4页
在全球化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新崛起的一批被称为“第六代”的电影人,他们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在电影艺术上进行探索和实验,在他们的影片中,表达了一种生存焦灼和人文关怀。无距离感、复制与断裂是第六代导演的后现代性表现。
关键词 中国电影 第六代 后现代解读
下载PDF
拼贴与重构——伍斯特剧团对美国先锋戏剧的后现代解读
4
作者 韩雪松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85-187,共3页
美国的先锋戏剧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了独特的后现代特点,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式微。在它的发展历程中,伍斯特剧团以其独特的后现代特征在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格洛托夫斯基的贫困戏剧理论诞生之后,在全世... 美国的先锋戏剧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了独特的后现代特点,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式微。在它的发展历程中,伍斯特剧团以其独特的后现代特征在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格洛托夫斯基的贫困戏剧理论诞生之后,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洛托夫斯基 美国先锋戏剧 戏剧理论 伍斯特 后现代特征 后现代解读 发展历程
原文传递
《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5
作者 刘晓玲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37-139,共3页
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1931—1989)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后现代小说家。《看见月亮了吗》是他的一篇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本文主要探讨作者如何在这篇小说中,大胆突破传统,应用片断(fragmentation)、拼贴(collage)、蒙太奇(mo... 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1931—1989)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后现代小说家。《看见月亮了吗》是他的一篇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本文主要探讨作者如何在这篇小说中,大胆突破传统,应用片断(fragmentation)、拼贴(collage)、蒙太奇(montage)、黑色幽默(black humor)等多种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创造出滑稽荒诞的幽默效果,为深化荒诞主题——人生的无目的和无意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纳德·巴塞尔姆 创作特色 后现代主义解读
下载PDF
在困惑中探索现实生存的意义——维克多·佩列文《物种起源》后现代主义解读
6
作者 马晓华 田璐 《作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49-50,共2页
后现代主义文学和文化思潮的兴起,是后苏联文学中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当红作家维克多·佩列文《物种起源》的解读,进一步探索俄罗斯后现代作家写作风格,并从其作品中透视俄罗斯社会转型后的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的生存... 后现代主义文学和文化思潮的兴起,是后苏联文学中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当红作家维克多·佩列文《物种起源》的解读,进一步探索俄罗斯后现代作家写作风格,并从其作品中透视俄罗斯社会转型后的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的生存状态,揭示社会生活的矛盾根源,在分析人们心理的变化过程中去发现对待现实生存意义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解读 历史背景 生存现实 心理状态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启蒙”化与“后现代”化批判
7
作者 陈学明 马拥军 +1 位作者 罗骞 姜国敏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6年第1期4-17,125,共15页
在哲学领域"西学"再次"东渐"的浪潮中,希望从过去未被考察(至少是未被重视)过的资源中寻求出路,援"西学"入"马",以"西学"解"马",作为资"马"之鉴,寻求出"新... 在哲学领域"西学"再次"东渐"的浪潮中,希望从过去未被考察(至少是未被重视)过的资源中寻求出路,援"西学"入"马",以"西学"解"马",作为资"马"之鉴,寻求出"新",成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的重要路径。概而言之,这种"以西学解马"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以西方近代哲学为资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一种"启蒙主义"式的解读;一种是以西方现当代哲学为资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一种"后现代主义"式的解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启蒙主义"式的理解,这一路向同启蒙运动以来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立场一样,主张一种人本主义理念,推崇"人性"和"人"的地位、意义、权利、尊严、价值等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后现代主义"式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后现代主义正是以启蒙主义为理论代表的西方现代性的反题,它反对近代(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史上的理性主义传统,并主张消解主体性,消解关于普遍性、历史进步等在西方哲学史上或至少近代启蒙以来的主导性理念。上述两种理解路向,都是从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中生发出来的,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内在理路。我们可以将这两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路向看成我国学界学习西方、借鉴西方思想的必经阶段。经过这一学习吸收的过程,能进一步扬弃西方思想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本"、最终实现"以马解马",形成具有独创性和时代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启蒙主义”式解读 后现代主义”式解读
原文传递
论新时期中国学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路向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学明 马拥军 +1 位作者 罗骞 姜国敏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8,共14页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放多元的社会和学术环境下,援"西学"入"马",以"西学"来解"马",寻求出"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的重要路径。"以西学解马"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以西方...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放多元的社会和学术环境下,援"西学"入"马",以"西学"来解"马",寻求出"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的重要路径。"以西学解马"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以西方近代哲学为资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一种"启蒙主义"式的解读;一种是以西方现当代哲学为资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一种"后现代主义"式的解读。与此同时,中国学界还存在着致力于吸收前两种解释路向的成果、又不断在与它们相抗衡的第三种解释路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启蒙主义化和后现代主义化的缺陷,不仅在于后者理论本身具有缺陷、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结论,还在于这些思潮的立脚点在马克思本身的思想发展历程中,实际上都已经被马克思超越了。只有当马克思在其成熟时期完整提出其两大发现,马克思及其理论才显露出完整意义。我们要根据这一"原本"来理解马克思,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创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启蒙主义”式解读 后现代主义”式解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