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部旋转姿势下的颈部低速后碰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武和全 龚创业 +2 位作者 任启凡 周惠来 Mao Haojie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2-289,共8页
为研究车辆低速后碰撞时乘员头颈部旋转姿态对颈部损伤的影响,使用全球人体模型联盟(GHBMC)头颈模型,通过柔性冲击器改变头颈部姿势,将不同姿势的头颈有限元模型颈部肌肉激活后,在第1块胸椎上施加加速度曲线进行低速后碰仿真。结果表明... 为研究车辆低速后碰撞时乘员头颈部旋转姿态对颈部损伤的影响,使用全球人体模型联盟(GHBMC)头颈模型,通过柔性冲击器改变头颈部姿势,将不同姿势的头颈有限元模型颈部肌肉激活后,在第1块胸椎上施加加速度曲线进行低速后碰仿真。结果表明:头部右侧轴向旋转角度对低速后碰撞中乘员头部的运动影响很大;当头颈部处于旋转状态时,激活状态的颈部肌肉带动头部迅速回转,导致头部撞向头枕一侧;头部轴向旋转姿势并不会影响碰撞中颈部弯曲和后向伸展的过程,但会影响颈部的侧向弯曲和轴向旋转,其中第4节到第5节颈椎之间的水平侧向弯曲最为明显,0°、20°和40°头部旋转姿态下的右侧侧弯颈部损伤峰值分别为0.11、2.66和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低速后碰 头部旋转 颈椎损伤 乘员损伤
下载PDF
基于仿真的某电动商用车改型方案后碰变形设计优化
2
作者 米世生 韦城 彭和飘 《汽车科技》 2023年第5期70-74,共5页
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标准草案)[1]相对现标准GB20072-2006[2],对车辆后碰撞性能要求更加严格。本文根据该强制性标准(草案),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了某电动商用车改型案例的燃油系统安全性,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燃油系统安全 后碰安全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后防撞梁对于后碰车辆安全性能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闫晓晓 于光旭 黄森仁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5年第5期18-21,共4页
通过某款车型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未安装后防撞、采用普通高强板后防撞梁以及采用超高强度板后防撞梁对于后碰时车尾部变形以及车内乘员伤害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高强度的后防撞梁能减少车辆后碰时变形压缩量,降低车内乘员的伤害值。
关键词 后防撞梁 后碰 鞭打 伤害值
下载PDF
轻混汽车后碰有限元分析及结构优化
4
作者 梁春龙 庞毅 +2 位作者 裴一骏 黄金华 潘俊潮 《汽车实用技术》 2022年第11期30-33,共4页
为提高车身后端的吸能效率,在电池包之后的区域消减掉碰撞动能,减小碰撞对电池包的冲击,首先利用Ansa进行车身结构有限元网格划分建模,然后再通过LS-DYNA进行轻混汽车后碰撞有限元仿真计算,最后分析研究车身后端部件的塑性变形过程。同... 为提高车身后端的吸能效率,在电池包之后的区域消减掉碰撞动能,减小碰撞对电池包的冲击,首先利用Ansa进行车身结构有限元网格划分建模,然后再通过LS-DYNA进行轻混汽车后碰撞有限元仿真计算,最后分析研究车身后端部件的塑性变形过程。同时对车身后端区域的结构进行适当优化,使该区域变形模式更加合理可靠,进而使后碰撞性能达到相关法规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混汽车 后碰有限元分析 电池包 结构优化
下载PDF
追尾碰撞中颈部挥鞭伤害试验的重复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志新 万仁君 +1 位作者 李静 陈弘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7-20,共4页
采用ORM(Objective rating method)方法,对搭载有BioRID假人的后碰台车试验进行了重复性研究,分别对台车试验的打出波形、BioRID假人伤害指标、信号峰值、峰值发生时刻、以及信号脉冲的形状进行了重复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BioRID假人... 采用ORM(Objective rating method)方法,对搭载有BioRID假人的后碰台车试验进行了重复性研究,分别对台车试验的打出波形、BioRID假人伤害指标、信号峰值、峰值发生时刻、以及信号脉冲的形状进行了重复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BioRID假人进行后碰台车试验具有很高的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车试验 重复性 后碰假人 客观评价方法
下载PDF
中国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4
6
作者 赵福全 吴成明 +2 位作者 潘之杰 刘卫国 刘巍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11-121,共11页
面对中国交通事故伤亡率高的现状,企业、学校、研究机构都加大了对汽车安全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加快了安全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和产品化进程。自主品牌汽车C-NCAP五星高分的获得标志着中国被动安全技术的飞跃性发展。进一步开展对行人保... 面对中国交通事故伤亡率高的现状,企业、学校、研究机构都加大了对汽车安全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加快了安全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和产品化进程。自主品牌汽车C-NCAP五星高分的获得标志着中国被动安全技术的飞跃性发展。进一步开展对行人保护、后排乘员保护、防后碰鞭打保护以及骑自行车人保护等被动安全研究的同时,主动安全系统、预碰撞系统、智能化汽车网络系统的研究开发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更高层次的乘员、车和环境等相关主被动安全技术的统合协调,将推动零碰撞零伤亡汽车安全理念的实现。国家级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大课题的设立、法规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将会成为汽车安全技术快速发展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主动安全系统 行人保护 后碰鞭打保护 撞安全 智能化交通系统
下载PDF
基于台车试验的不同国家鞭打试验评价体系的相关性 被引量:8
7
作者 杨运生 张晓龙 娄磊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汽车低速后碰是一种常见的交通事故。为防止该事故中乘员颈部挥鞭伤,各国都在促进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该文对比了中国、欧洲、日本和美国不同鞭打试验程序在试验方法、评分方法和评分体系的差异。2012新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将... 汽车低速后碰是一种常见的交通事故。为防止该事故中乘员颈部挥鞭伤,各国都在促进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该文对比了中国、欧洲、日本和美国不同鞭打试验程序在试验方法、评分方法和评分体系的差异。2012新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将鞭打试验纳入评价体系,它不同于欧洲新车评价规程(Euro-NCAP)、日本新车评价规程(J-NCAP)和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的规程。用上述各评价体系和评分方法,对同一组试验数据进行评分,把评分结果进行3分制转换,然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各评价体系虽然有差异,但评价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C-NCAP评价得分高于其他体系评价得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低速后碰 挥鞭伤 新车评价规程(NCAP) 鞭打试验 评价体系
下载PDF
提高座椅防挥鞭伤性能的优化方案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泽斌 李碧浩 +2 位作者 王大志 梁永 王大勇 《上海汽车》 2014年第4期17-20,共4页
对某自主品牌轿车挥鞭伤试验进行研究。按照CNCAP 2012版程序和评价方法进行试验,通过改进头枕的结构并优化头枕强度和发泡厚度等措施,来提高座椅的防挥鞭伤性能,为后续的开发和改进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汽车后碰 座椅 挥鞭伤 头枕结构
下载PDF
某车型座椅鞭打性能研究及改进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春柳 谭园芳 彭中华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4年第12期27-29,共3页
针对某轿车座椅C-NCAP鞭打试验无法满足目标分值要求的问题,通过分析影响座椅鞭打试验的影响参数,改进对鞭打试验分值影响较大的头枕位置、头枕及靠背硬度、靠背刚度等参数,在鞭打试验中,增加鞭打假人嵌入量,使假人头部更早地与头枕接触... 针对某轿车座椅C-NCAP鞭打试验无法满足目标分值要求的问题,通过分析影响座椅鞭打试验的影响参数,改进对鞭打试验分值影响较大的头枕位置、头枕及靠背硬度、靠背刚度等参数,在鞭打试验中,增加鞭打假人嵌入量,使假人头部更早地与头枕接触,减少假人颈部伤害指数及颈部曲张量,从而提高鞭打试验得分,使其达到了目标分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座椅 鞭打试验 头枕 后碰
下载PDF
Petrogenesis of the concealed Daqiling intrusion in Guangxi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Constraints from geochemistry, zircon U-Pb dating and Nd-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被引量:8
10
作者 ZHANG HuaiFeng LU JianJun +3 位作者 WANG RuCheng MA DongSheng ZHU JinChu ZHANG RongQ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1723-1740,共18页
The samples from the hidden Daqiling muscovite monzonite granite, which has recently been recognized within the Limu Sn-polymetallic ore field, have been analyzed for zircon U-Pb ages and whole rock geochemical and Nd... The samples from the hidden Daqiling muscovite monzonite granite, which has recently been recognized within the Limu Sn-polymetallic ore field, have been analyzed for zircon U-Pb ages and whole rock geochemical and Nd-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to discuss its genesis, source, and tectonic setting.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indicates that the granite crystallized in the late Indosinian(224.8±1.6 Ma). The granite is enriched in SiO2 and K2 O and low in CaO and Na2 O. It is strongly peraluminous with the A/CNK values of 1.09–1.20 and 1.4 vol%–2.7 vol% normal corundum.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patterns show slightly right-dipping shape with strongly negative Eu anomalies(δEu =0.08–0.17). All samples show enrichment of LILEs(Cs, Rb and K) and HFSEs(U, Pb, Ce and Hf), but have relatively low contents of Ba, Sr and Ti. The zircon saturation temperatures(Tzr) are from 711 to 740°C, which are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average value of typical S-type granite(764°C). The granite has negative εNd(t) and εHf(t) values, which change from ?9.1 to ?10.1 with the peak values of ?9.2 to ?9.0 and from ?3.7 to ?12.6 with the peak values of ?6 to ?5, respectively. The C DMT(Nd) and C DMT(Hf) values are 1.74–1.82 Ga with the peak values of 1.73–1.75 Ga and 1.49–2.04 Ga with the peak values of 1.5–1.6 Ga, respectively. These characteristics reveal that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granite is dominantly late Paleoproterozoic to early Mesoproterozoic crustal materials. Seven inherited magmatic zircons are dated at the age of 248.6±4.3 Ma, which suggests the existence of the early Indosinian granite in Limu area. These zircons have the εHf(t) values of ?6.7– ?2.3,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Daqiling granite, implying the involvement of the early Indosinian granite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Daqiling granite. Inherited zircon of 945±11 Ma has the εHf(t) and TDM(Hf) values of 8.7 and 1.14 Ga, respectively, compatible with those of the Neoproterozoic arc magmatic rocks in the eastern Jiangnan orogenic belt. Therefore we inferred that Neoproterozoic arc magma might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Daqiling granite, and that the Neoproterozoic arc magma belt and continent-arc collision belt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 Blocks might have extended westsouthward to Limu reg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underplating of mantle materials triggered by crustal extension and thinning resulted in partial melting of crustal materials to form the Daqiling granite in the late Indosinian under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se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qiling concealed granite zircon U-Pb dating Nd-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POST-COLLIS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