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初次置换术后患者满意度调查 被引量:3
1
作者 杜辉 唐浩 +2 位作者 李为 顾建明 周一新 《武警医学》 CAS 2015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调查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初次置换术后患者的总体满意度。方法选择行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初次置换术患者1465例,术后1年给纳入研究的患者邮寄一份由笔者设计并验证的膝关节置换术满意度量表,其中包含对手术的总体满意度和对具体... 目的调查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初次置换术后患者的总体满意度。方法选择行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初次置换术患者1465例,术后1年给纳入研究的患者邮寄一份由笔者设计并验证的膝关节置换术满意度量表,其中包含对手术的总体满意度和对具体功能或症状缓解程度的15个分项满意度。收集患者作答后的量表并统计分析。结果 1173例患者(1588例膝关节置换)寄回了量表,总体满意度为87.3%,最不满意的6个分项为盘腿坐(不满意率55.2%)、下蹲(52.1%)、快走或慢跑(45.2%)、膝关节活动时有响声(34.6%)、膝关节感觉不自然(31.4%)和爬楼(28.7%)。结论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初次置换术满意度较高,术后1年WOMAC疼痛分值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满意度 后稳定
下载PDF
汽车用后稳定杆失效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静 付扬帆 周富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9年第11期79-83,共5页
目的研究汽车用后稳定杆断裂失效原因。方法通过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分析、材质分析、电镜扫描分析测试手段,对汽车用后稳定杆断裂失效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断裂的车用后稳定杆裂纹源处表面存在原始轧制折叠缺陷,在台架试验过程中引起应力... 目的研究汽车用后稳定杆断裂失效原因。方法通过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分析、材质分析、电镜扫描分析测试手段,对汽车用后稳定杆断裂失效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断裂的车用后稳定杆裂纹源处表面存在原始轧制折叠缺陷,在台架试验过程中引起应力集中,为疲劳裂纹的萌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短时间内疲劳断裂。结论通过提高原材料线材入厂采购质量,加强轧制工艺过程控制,加大探伤排查力度,提前控制排除缺陷产品,有效杜绝了后稳定杆断裂失效情况再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稳定 失效分析 折叠 疲劳开裂
下载PDF
旋转平台及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剑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1723-1725,共3页
目的:探究旋转平台及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旋转平台型假体行TKA,而对照组采用后稳定固定平台... 目的:探究旋转平台及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旋转平台型假体行TKA,而对照组采用后稳定固定平台型假体行TKA。术后跟踪随访,共12个月,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1、6、12个月的膝关节(HSS评分)疼痛、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屈曲度(ROM)。结果:术后两组患者HSS疼痛、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及ROM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6、12个月HSS疼痛评分、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较相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的ROM评分也与对照组较为相近,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平台和后稳定固定平台型假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均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可有效的改善膝关节的功能,两者的早期疗效较为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平台 后稳定固定平台 假体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延续护理对胃大部切除术后稳定期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文玉 《中国民康医学》 2015年第4期117-118,共2页
目的:研究延续护理对胃大部切除术后稳定期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系统手术治疗后出院的胃大部切除术后稳定期患者120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延续护理,分别对两组患者在出... 目的:研究延续护理对胃大部切除术后稳定期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系统手术治疗后出院的胃大部切除术后稳定期患者120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延续护理,分别对两组患者在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末进行CAT和GSES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感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护理能提高胃大部切除术后稳定期患者自我效能感,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护理 胃大部切除术后稳定 自我效能感
下载PDF
髓核摘除腰椎后稳定结构重建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附82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可丰 王松 王占道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136-138,共3页
目的通过腰椎后稳定结构重建和传统手术方式椎旁肌向两侧剥离显露髓核摘除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对比研究,探讨髓核摘除腰椎后稳定结构重建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82例患者... 目的通过腰椎后稳定结构重建和传统手术方式椎旁肌向两侧剥离显露髓核摘除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对比研究,探讨髓核摘除腰椎后稳定结构重建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8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椎旁肌向两侧剥离显露髓核治疗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设为A组;采用腰椎后稳定结构重建手术入路治疗42例患者作为革新组,设为B组。两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方面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腰腿痛VAS评分等参数比较,术后均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腰背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但是B组腰背痛程度较A组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腰椎后稳定结构重建手术入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与传统椎旁肌向两侧剥离显露入路术式比较,该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腰背痛降低等优点,是一种符合现代临床微创理念实用可行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稳定结构 多裂肌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节段性减压、后稳定结构再建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并钙化(附14例报告)
6
作者 金振兴 张猛 +2 位作者 王文福 程亮 韩坤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 并发症 钙化 少见病 节段性减压 后稳定结构
下载PDF
椎板大开窗加后稳定重建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附180例报告)
7
作者 廖永发 曾道般 +1 位作者 袁华军 刘钊 《广西医学》 CAS 1998年第6期1049-1051,共3页
本文对42岁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180例行椎间盘摘除和侧隐窝扩大手术,本组病人全部采用椎板大开窗加后稳定重建术。术后120例经6个月~3年的随访,效果满意,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 本文对42岁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180例行椎间盘摘除和侧隐窝扩大手术,本组病人全部采用椎板大开窗加后稳定重建术。术后120例经6个月~3年的随访,效果满意,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出现根性疼痛和麻痹时向长,部份马尾神经功能障碍以及间歇性跛行,应早期和立即积极手术治疗,术式以椎板大开窗减压加侧隐窝扩大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椎反大开窗 后稳定重建 老年人
下载PDF
贝前列素钠对肾移植术后稳定期患者肾脏血流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8
作者 徐小君 应漂 康俏玲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24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贝前列素钠对肾移植术后稳定期患者移植后肾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6例肾移植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为48例,两组分别给予常规免疫抑制治疗,治疗组... 目的探讨应用贝前列素钠对肾移植术后稳定期患者移植后肾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6例肾移植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为48例,两组分别给予常规免疫抑制治疗,治疗组加用贝前列素钠20μg,tid,持续1年,比较两组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尿微量白蛋白(MAU),尿蛋白肌酐比值(UREA)变化,通过彩超比较肾脏血流变化。结果治疗组肾移植术1年后血肌酐、Cys-C、尿MAU、UAER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脏血液供应方面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稳定期长期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加用贝前列素钠治疗可进一步增加肾脏血供,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改善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前列素钠 肾移植术后稳定 肾脏血流 肾脏功能
下载PDF
后稳定结构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病人围手术期护理
9
作者 陈传蓉 刘海宁 《中华当代医学》 2006年第4期97-98,共2页
后稳定结构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因其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在临床日渐推广。临床护理中,为了确保达到预期疗效,做好术前术后的护理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我院自2000—2004年对180例病人进行此类手术,手术... 后稳定结构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因其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在临床日渐推广。临床护理中,为了确保达到预期疗效,做好术前术后的护理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我院自2000—2004年对180例病人进行此类手术,手术前后采取一系列的有效的护理措施,使病人的治疗效果尤为理想,在手术前护理过程中取得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护理 腰椎管狭窄症 后稳定结构 治疗效果 重建术 病人 手术前后 术前术后 护理措施 护理过程
下载PDF
股骨后髁偏距与高屈曲后稳定型全膝置换术后膝关节屈曲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宇 刘军 +4 位作者 田孟强 程瑜 田峥巍 孙振辉 马信龙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64-768,共5页
目的 分析股骨后髁偏距与高屈曲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术后膝关节屈曲度的相关性,探讨其在股骨假体设计中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6年10月使用NexGen LPS-Flex假体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男性(男性组)、女性(女性... 目的 分析股骨后髁偏距与高屈曲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术后膝关节屈曲度的相关性,探讨其在股骨假体设计中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6年10月使用NexGen LPS-Flex假体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男性(男性组)、女性(女性组)各50例骨关节炎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对患者手术前、后股骨后髁偏距的改变值与术中及术后2年膝关节屈曲度改善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术后股骨后髁偏距较术前减小(3.4±3.3)mm,减小程度女性高于男性[女性:(-5.4±3.1)mm,男性:(-1.5±2.0)mm,P〈0.05].后髁偏距的改变值与术后2年膝关节屈曲度改善值在患者整体内并无相关性(P〉0.05).但若分别在男性与女性组内对其观察,则两者间均呈具有正向相关性(P〈0.05);术中患者整体、男性组、女性组内膝关节屈曲度改善值均与后髁偏距的改善值呈正向相关性(P〈0.05).结论 重建股骨后髁偏距与高屈曲后稳定型全膝置换术后膝关节屈曲度的获得间存在相关性;使用以西方人解剖参数设计的假体不能充分匹配国人特别是我国女性股骨远端的几何学形态,兼以前参照技术进行前后髁截骨通常会导致其后髁偏距的减少,降低了其获得更大膝关节屈曲度的可能,假体设计有必要考虑不同种族和性别间的解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前瞻性研究 后稳定 后髁偏距 屈曲度
原文传递
旋转平台与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1
作者 程金生 李俊霞 +2 位作者 周永刚 王海宾 吕品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6年第4期748-750,共3页
目的:探讨旋转平台与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8月到2014年8月在我院接收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2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行TKA。... 目的:探讨旋转平台与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8月到2014年8月在我院接收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2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行TKA。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世界膝关节学会(KSS)评分、美国膝关节学会(HSS)评分和膝关节的屈曲度(ROM),以及治疗后6个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KSS评分、HSS评分及RO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KSS评分、HSS评分及ROM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17%)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09%)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平台与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在TKA中均能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功能,两者疗效相近,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平台 后稳定固定平台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假体 疗效
原文传递
高屈曲度与普通后稳定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瑾 郑慷 胡培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8-281,共4页
目的比较采用高屈曲度假体与普通后稳定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4月-2007年10月,对23例27膝采用高屈曲度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高屈曲度组),同期35例41膝采用普通后稳定假体置换(后稳定组)。高屈曲度组:男2例3膝... 目的比较采用高屈曲度假体与普通后稳定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4月-2007年10月,对23例27膝采用高屈曲度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高屈曲度组),同期35例41膝采用普通后稳定假体置换(后稳定组)。高屈曲度组:男2例3膝,女21例24膝;年龄(64.3±5.6)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7.3±3.9。骨性关节炎20例23膝,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4膝。病程(5.3±5.6)年。膝关节功能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58.4±7.9)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为(49.4±6.9)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为(107.6±8.3)°,膝关节活动度为(103.5±7.7)°。后稳定组:男3例3膝,女32例38膝;年龄(65.1±5.9)岁。BMI为27.1±4.1。骨性关节炎33例3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2膝。病程(5.1±4.9)年。HSS评分为(60.1±10.4)分;WOMAC评分为(47.9±7.2)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为(108.4±9.7)°,膝关节活动度为(105.9±11.4)°。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膝关节僵硬、血管及神经损伤、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4个月,平均32.8个月。两组术后3、12、24个月的HSS评分、WOMAC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个月内有5例发生膝前痛,其中高屈曲度组1例,后稳定组4例,发生率分别为3.70%及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检查未见假体周围透亮区,关节力线正常,无髌骨低位。结论采用高屈曲度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及临床功能评分与普通后稳定假体无明显差异,但膝前痛发生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高屈曲度假体 后稳定假体 关节功能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全膝关节置换修复膝内翻畸形:胫股角及膝关节活动度随访评价(英文)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广伟 王红军 +4 位作者 孙晓智 陈林斌 高宇亮 白忠旭 程新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13-1320,共8页
背景:膝关节内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目前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修复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胫股角及膝关节活动度的1年以... 背景:膝关节内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目前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修复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胫股角及膝关节活动度的1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对31例(35膝)膝内翻畸形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软组织松解,以恢复膝关节正常力线和软组织平衡,获得膝关节的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全膝关节置换前后拍X射线片测量胫股角,置换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 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96个月,随访方式为门诊复查随访。胫股角由置换前平均内翻17.69°(5°-30°)纠正至置换后的5.66°(2°-8°),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的74.29°(60°-95°)提高到置换后119.46°(105°-130°);HSS评分由置换前的26.60分(14-42分)提高到置换后89.03分(82-95分),优28膝,良7膝;WOMAC评分由42.83分(28-54分)提高到置换后90.17分(85-95分)。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提示,所有病例置换后胫股角、膝关节活动度、HSS及WOMAC评分均较置换前显著改善(P<0.01)。置换后X射线片检查未见假体周围透亮区,关节力线正常,无髌骨低位、髌骨骨折。提示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1年以上随访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明显改善,修复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内翻畸形 后稳定假体 软组织平衡 随访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广伟 王红军 孙晓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9期1535-1542,共8页
背景:膝关节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专家学者各不相同,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 背景:膝关节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专家学者各不相同,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纳入42例(48膝)严重膝关节疾病合并畸形患者,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由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的软组织松解,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力线和软组织平衡,获得膝关节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曲度并进行HSS评分、WOMAC评分。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5-84个月,平均35.5个月。所有患者置换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最大屈曲度、HSS评分、WOMAC评分较置换前比较,均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膝关节僵硬、血管及神经损伤、髌骨骨折、髌骨低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说明成人严重膝关节畸形经全膝关节置换,置换后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较前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畸形 后稳定假体 软组织平衡 截骨 膝关节活动度 最大屈曲度 HSS评分 WOMAC评分 髌骨骨折 假体松动 相容性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线上移对临床功能和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及松洁 姜旭 +2 位作者 王广志 丁晖 周一新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8年第11期1526-1531,共6页
目的探讨关节线上移对后稳定假体和后交叉韧带保留假体的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的临床功能和运动学参数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使用GⅡ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例,符合标准的纳入研究,共57膝。按手术假体分为... 目的探讨关节线上移对后稳定假体和后交叉韧带保留假体的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的临床功能和运动学参数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使用GⅡ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例,符合标准的纳入研究,共57膝。按手术假体分为后稳定假体(PS)组和交叉韧带保留假体(CR)组。随访1年,临床功能使用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评分、AKS功能评分和Feller髌骨评分进行评定。用透视技术采集患者的运动学数据,并用2D-3D的注册匹配技术将假体的数字模型还原在影像学动态数据上进行测量。分析患者屈伸活动时股骨内髁、股骨外髁在胫骨平台上的运动,以及股骨胫骨之间的相对旋转。结果 PS组术后的AKS评分(P<0. 05)、AKS功能评分(P<0. 05)、Feller髌骨评分(P<0. 01)和术后活动度(P<0. 01)均比CR组好。PS组股骨内髁的移动是(4. 9±3. 0) mm,外髁的移动是(12. 8±3. 3) mm,股胫关节旋转12. 9°±4. 5°; CR组股骨内髁的移动是(4. 3±3. 5) mm,外髁的移动是(7. 9±4. 2) mm,股胫关节旋转6. 7°±5. 9°。PS组更接近生理。结论关节线(JL)上移对CR假体的不良影响比PS假体大,在关节线上移的病例中尽量选择PS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学 全膝关节置换术 后交叉韧带保留 后稳定 透视分析
下载PDF
不同类型膝关节假体对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蒲超 张珊珊 +3 位作者 白亦光 李伟 吴青霞 吴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15期76-79,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膝关节假体对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初次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50例,根据不同膝关节假体分为A组(旋转平台,180例)和B组(后稳定固定平...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膝关节假体对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初次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50例,根据不同膝关节假体分为A组(旋转平台,180例)和B组(后稳定固定平台,170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美国膝关节学会(HSS)评分、世界膝关节学会(KSS)评分、膝关节屈曲度(ROM)及静态稳定性指标,记录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HSS评分、KSS评分、ROM均显著上升,横轴向GCP偏移位置、GCP漂移轨迹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个月GCP漂移轨迹显著小于B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平台与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均能明显促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恢复,并发症类似,但前者相对静态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膝关节置换术 旋转平台假体 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 患肢功能 静态稳定
下载PDF
不置换髌骨的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曾纪洲 成文浩 +5 位作者 潘江 于振山 张亚奎 陈学明 张星火 曲铁兵 《实用骨科杂志》 2010年第5期343-346,共4页
目的探讨不置换髌骨的高屈曲型膝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65例(71膝)行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前、术后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并根据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获随访56例(62膝),随访时间24-54个月,平均(40.00... 目的探讨不置换髌骨的高屈曲型膝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65例(71膝)行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前、术后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并根据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获随访56例(62膝),随访时间24-54个月,平均(40.00±8.02)个月。活动度从术前平均(67.52±9.17),°改善到术后平均(125.62±9.01)°。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术前膝关节评分平均为(45.8±12)分,术后平均为(91.4±13)分,优24例,良26例,中6例,优良率达89.28%。结论不置换髌骨的高屈曲型膝关节置换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能获得膝关节高屈曲度,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屈曲 后稳定 膝关节 关节成形术 假体
下载PDF
NexGen LPS-Flex全膝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纪洲 石逸杰 +5 位作者 于振山 张亚奎 潘江 陈学明 张星火 曲铁兵 《临床骨科杂志》 2008年第5期397-399,共3页
目的探讨高屈曲型NexGen LPS-Flex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41例(47膝)行高屈曲型NexGen LPS-Flex人工膝假体置换。术前、术后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并根据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获随访32例(38膝),时间12~42(28.03±... 目的探讨高屈曲型NexGen LPS-Flex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41例(47膝)行高屈曲型NexGen LPS-Flex人工膝假体置换。术前、术后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并根据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获随访32例(38膝),时间12~42(28.03±8.86)个月。活动度从术前平均67.45°±10.50°改善到术后平均125.68°±10.14°。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术前HSS评分平均为44.7分±11分,术后HSS评分平均为90.3分±12分;根据HSS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14例,良16例,中2例,优良率达93.75%。结论高屈曲型NexGen LPS-Flex全膝关节置换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屈曲 后稳定 膝关节/外科学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下载PDF
Telomerase activity in colorectal cancer,prognostic factor and implications in the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pathway 被引量:8
19
作者 M Vidaurreta ML Maestro +4 位作者 S Rafael S Veganzones MT Sanz-Casla J Cerdán M Arroy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8期3868-3872,共5页
AIM: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telomerase activity is related to the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 genetic pathway and whether it means a difference in the survival.METHODS: The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97 colore... AIM: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telomerase activity is related to the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 genetic pathway and whether it means a difference in the survival.METHODS: The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97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MSI determination was perform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CI criteria using PCR and Genescan. Telomerase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by the TRAP-assay, an ELISA procedure based on the amplification of telomeric repeat sequences.RESULTS: 6.2% showed high MSI (MSI-H), 10.3% showed low MSI (MSI-L) and 83.5% did not show this alteration (MSS). Positive telomerase activity was detected in 92.8% of the patients. 83.3% of MSI-H tumors showed positive telomerase against 93.8% of MSS tumors. In the overall survival analysis the absence of telomerase activity conferred a better prognosis.CONCLUSION: Previous works have shown that tumors which develop via the MSI pathway present a better prognosis. No link between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MSl status is observed, although sample sizes are small. Patients with telomerase negative tumors had better overall survival than patients with telomerase positive tum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TELOMERASE Colorectal cancer PROGNOSIS
下载PD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chemes for constructing concrete pillars in large section finishing cut in backfill coal mining 被引量:3
20
作者 Sun Qiang Zhang Jixiong +2 位作者 Ju Feng Li Linyue Zhao X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5年第6期915-920,共6页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controlling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by constructing concrete pillars in large section finishing cut in backfill coal 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al stress on concrete pillars a...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controlling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by constructing concrete pillars in large section finishing cut in backfill coal 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al stress on concrete pillars and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pillar stability are analyzed. By building a Winkler elastic foundation mechanical model for the support system constituted of coal pillar, backfill body and concrete pillars, mechanical calculation on stability of concrete pillar i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pillar stability and safety. Seven numeral models in three schemes with different pillar sizes, inter-row distances and compression ratios at the stop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according to width reduction principle. The practice of finishing cut at IIIB44 workface at Yangzhuang coal mine shows that: when the actual compression ratio is 86.5%, construction size inside the finishing cut is 2000 mm x 2000 mm and the interval between concrete pillars is 2000 mm x 2000 mm, the pillars can be stable with the maximum movement of two sides of each pillar being only 83 mm and 54 mm, which achieves the expected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pillar Finishing cutNumerical simulation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