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纵裂入路切除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解剖学 被引量:5
1
作者 孙崇璟 谢涛 +6 位作者 张晓彪 朱卫 李文生 顾晔 王红章 刘腾飞 黄智才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7-222,共6页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探索顶枕部注入上矢状窦桥静脉的分布规律,比较各种至侧脑室三角区的经纵裂入路在外侧方向暴露范围,为临床设计、选择和改良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4%甲醛固定、乳胶灌注动静脉血管的国人头颅标本5具,开颅...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探索顶枕部注入上矢状窦桥静脉的分布规律,比较各种至侧脑室三角区的经纵裂入路在外侧方向暴露范围,为临床设计、选择和改良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4%甲醛固定、乳胶灌注动静脉血管的国人头颅标本5具,开颅并保留人字缝作为测量标志,观察后囟点前后桥静脉的分布情况,总结顶枕部桥静脉在后囟点前、后的分布规律。取4%甲醛固定、乳胶灌注的国人头颅标本5具,导航辅助下模拟同侧和对侧的经胼胝体、经扣带回、经楔前叶入路共6种手术入路的手术路径,以导航棒模拟手术视线,以导航棒与正中矢状面所成的角度代表手术入路在外侧方向的暴露范围,记录、计算各入路在外侧方向的暴露范围,并相互比较。结果没有桥静脉于后囟点和窦汇之间注入上矢状窦。在后囟点前方距离为s(s代表后囟点到窦汇的距离)的范围内注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平均每个标本左侧有(1.4±0.5)条,右侧(1.6±0.5)条,双侧共(3.0±0.6)条。在同侧入路中,外侧方向的暴露范围经胼胝体入路<经扣带回入路<经楔前叶入路;对侧入路与同侧入路相同,暴露范围经胼胝体入路<经扣带回入路<经楔前叶入路。在切开脑组织位置相同的同侧和对侧入路中,外侧方向暴露范围同侧入路<对侧入路。所有比较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顶枕部桥静脉集中分布在后囟点之前,后纵裂入路采用人字缝后方开颅较其前方更为安全。在经纵裂入路中,向外侧方向的暴露,经楔前叶入路优于经扣带回入路、优于经胼胝体入路,对侧入路优于同侧入路;对侧入路有利于保证导航准确性。对侧后纵裂经大脑镰经楔前叶(CITT)入路在功能保护、增加外侧方向暴露、保证导航准确性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裂入路 侧脑室三角区 桥静脉 暴露范围 解剖学
下载PDF
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处理松果体区肿瘤的解剖与临床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玉海 蔡学见 +5 位作者 董吉荣 刘斌 王剑超 朱军 杨理坤 冯毅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97-900,共4页
目的通过对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的解剖和临床研究,为处理松果体区病变提供切实可行的外科策略。方法取10具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在6~25倍显微镜下模拟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测量入路中相关重要结构间的距离,并回顾性分析和... 目的通过对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的解剖和临床研究,为处理松果体区病变提供切实可行的外科策略。方法取10具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在6~25倍显微镜下模拟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测量入路中相关重要结构间的距离,并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与幕下小脑上入路处理的15例松果体区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可以人字缝作为入路的标志点,并以人字缝与鼻根部连线的方向作为入路的方向。在标本和T2RMRI上,人字缝至松果体中心部的距离平均分别是71.40mm和70.14mm。15例松果体区肿瘤中,11例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其中4例全切,重残1例,死亡2例;4例采用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者均做到了肿瘤的全切,重残1例,无死亡。结论松果体区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侵及的范围,尤其要注意其与脑室系统、中线、胼胝体及Galen静脉的关系,而术前T2RMRI和MRV或DSA可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体区肿瘤 后纵裂经胼胝体 显微外科 解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