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话语——权力——作者——富科后结构主义理论管窥 被引量:4
1
作者 李航 《文学评论》 1987年第4期138-144,共7页
富科(Michel Foueault 1926—1984)是当代西方哲学历史界著名的思想家,被誉为堪与德里达(Jaeques Derrida)并驾齐驱的后结构主义大师。西方理论界把他对“权力”的分析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媲美,称富科为“权力思想家”,开掘了研究“... 富科(Michel Foueault 1926—1984)是当代西方哲学历史界著名的思想家,被誉为堪与德里达(Jaeques Derrida)并驾齐驱的后结构主义大师。西方理论界把他对“权力”的分析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媲美,称富科为“权力思想家”,开掘了研究“权力”的新领域。富科一生孜孜不倦,探求真理,勤奋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思想遗产。法同评论界曾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在他去世时,有人甚至认为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死亡”。然而,对于我国读者来说,富科还鲜为人知。笔者希望通过简要的概述,从一个侧面介绍他的基本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 后结构主义理论 权力 作者 精神分析 社会文化 作品 语言系统 声明 弗洛伊德
原文传递
开口处的快感——关于罗兰·巴特后结构主义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夏欢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6-38,共3页
一、文本的“快感” 从关注作者意图到重视作品本身,是20世纪西方文论最显著的变化。而在20世纪末,作为重要流派的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的继续和变体),为文论在21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读者批评。
关键词 后结构主义理论 快感 巴特 罗兰 西方文论 20世纪 作者意图 读者批评
原文传递
分歧与对话——后结构主义批评下的叙事学研究
3
作者 王丽亚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0年第1期399-416,共18页
批评与争端1.在后结构主义旗帜下风起云涌的当代西方文论,似乎要对自柏拉图以来的文艺理论进行一番全面的批评与解构。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在本世纪60年代自成体系的叙事学自然也不例外。
关键词 叙事学分析 结构主义叙事学 后结构主义理论 结构主义诗学 分析模式 文本意义 阅读过程 叙事文本 叙事结构 读者
下载PDF
后结构主义与中国电影的阐释冲突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卫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17-26,共10页
中国电影文本的讨论从来没有象近几年这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断发生着激烈的闸释冲突。诸如:《红高粱》问世,舆论大哗,有人赞其为野性生命的悲壮之歌,有人斥其为伤风败俗的低劣之作;有人说它弘扬了民族的文化精神,有人说它强化了腐... 中国电影文本的讨论从来没有象近几年这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断发生着激烈的闸释冲突。诸如:《红高粱》问世,舆论大哗,有人赞其为野性生命的悲壮之歌,有人斥其为伤风败俗的低劣之作;有人说它弘扬了民族的文化精神,有人说它强化了腐朽的封建残余;更有人说它在与观众的对话中潜藏着法西斯主义的强权逻辑……面对《给咖啡加点糖》,操着各种理论兵器的阐释者经过对原作的解释、拆构之后,读出了各种不同的本文:有人从文化学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 文化精神 文字 后结构主义理论 反映现实 民族 从文化学 中国电影 电影文本 客观事物
下载PDF
理论的记忆与踪迹——《解构与文学的现代性》自序
5
作者 陈晓明 《长江学术》 2006年第1期140-146,共7页
关键词 现代性问题 解构主义 德里达 后现代性 解构理论 后结构主义理论 历史概念 文学批评 当代文学 形而上学
下载PDF
驳人工智能的作者身份论 被引量:1
6
作者 翟鹏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8,共15页
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变革性力量正挑战着传统版权法中作者身份认定的理论范式,当下将人工智能主体性与作者身份之间等量齐观的做法尤值反思。确认作者身份实际上是版权机制实现创造资源倾斜性分配的有效社会组织手段,是赋予不同人格主体以... 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变革性力量正挑战着传统版权法中作者身份认定的理论范式,当下将人工智能主体性与作者身份之间等量齐观的做法尤值反思。确认作者身份实际上是版权机制实现创造资源倾斜性分配的有效社会组织手段,是赋予不同人格主体以实际资格身份的一种分配技术。版权法中的作者身份并非“浪漫主义”作者观的简单投射,而是包含后结构主义与关系型作者理论参与建构的结果,其重在强调作者之于作品的本源性意蕴,并突出了自身的社会建构价值和鼓励文化交流与社会互动之功能。人工智能作者身份的“浪漫化”忽视了作者概念的人性要素及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后结构主义理论着力于作者身份的符号化,以解构与消除作者身份中的传统要素,因此其无法用来实现人工智能作者身份的理论证成;因人工智能不能满足关系型作者关于文化对话与意义交换的社会主体定位,亦排除成为作者的可能。对人工智能“作者”身份问题的本质澄清与反思,将有助人工智能时代版权法回归以人为本的制度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作者身份 浪漫主义作者观 后结构主义作者理论 关系型作者理论
下载PDF
资本主义的终结:等待革命 被引量:1
7
作者 J.K.吉布森.格雷汉姆 陈冬生 袁卫华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4-49,共6页
作者认为 ,目前西方左派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原因是他们所一致攻击的目标是虚幻的。“取代资本主义的革命任务似乎是过时了和不现实” ,“不过或许我们可以把一些改革精力集中到剥削和剩余分配上面去”。这样 ,我们不论是在家里 ,还是... 作者认为 ,目前西方左派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原因是他们所一致攻击的目标是虚幻的。“取代资本主义的革命任务似乎是过时了和不现实” ,“不过或许我们可以把一些改革精力集中到剥削和剩余分配上面去”。这样 ,我们不论是在家里 ,还是在上班 ,到处都能遇到社会主义 ,随意都能建设社会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 后结构主义理论 统一性 单一性 整体性 替代方法
下载PDF
解构:电影与理论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育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6-16,共11页
在近几年的西方文论界,人们开始对后结构主义的研究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电影理论界在风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理论后,人们再去接触后结构主义理论并且想谈谈它与电影的关系的时候,又会注意到什么样的事实并提出哪一类的... 在近几年的西方文论界,人们开始对后结构主义的研究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电影理论界在风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理论后,人们再去接触后结构主义理论并且想谈谈它与电影的关系的时候,又会注意到什么样的事实并提出哪一类的问题呢? 从严格意义上说,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并没有严格的时间标志。当麦茨、帕索里尼、和艾柯《电影手册》派等拆除了爱森斯坦、巴赞等人在电影理论这块沃土上建立的经典艺术本体中心主义的篱墙,从而把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符号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电影的大门后,突然之间,电影理论的阵营形成了一种罕有的鼎盛时期。但与此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研究 后结构主义理论 结构系统 现实世界 电影理论 兴趣 思想 意识形态 主体 统一性
下载PDF
分歧与对话——后结构主义批评下的叙事学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丽亚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39,共8页
关键词 叙事学 后结构主义理论 主义批评 叙事文本 分析模式 阅读过程 叙事形式 叙事结构 意识形态 叙事话语
原文传递
精神危机的来源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后结构主义分析《红字》中的齐灵窝思
10
作者 李元菁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45-48,共4页
这篇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章对小说《红字》的人物和主题的特色做了简单的介绍,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问题。对研究问题的理论拉康的后结构主义也做了概括。第二章用移情的理论分析了齐灵窝斯在与丁梅斯代尔的关系中作为一个医生和精神分析家... 这篇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章对小说《红字》的人物和主题的特色做了简单的介绍,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问题。对研究问题的理论拉康的后结构主义也做了概括。第二章用移情的理论分析了齐灵窝斯在与丁梅斯代尔的关系中作为一个医生和精神分析家的身份,并且揭示了齐灵窝斯的病态心理。由于不满意社会法律的制裁,他扮演了他者的角色,拒绝"阉割",导致了自我的迷失,成了一个邪恶的施虐者。第三章得出结论:小说中的人物经过拉康后结构主义的阐释,有了新的独特的意义。我们对于精神危机的来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在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中,真理穿身而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结构主义理论 自我认证 精神病 移情 镜像阶段 阉割 他者 象征界 能指与所指 《红字》 齐灵窝思
原文传递
怎样才算忠于原著
11
作者 厉震林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7-38,共2页
近几期的《上海戏剧》,里面有几篇关于名著改编成为戏剧的讨论和争鸣文章,心里颇有一些想法。 第一,什么才是原著。原著多是用文字符号组成的,符号只是人的感情的替代物。这里,这种符号能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微妙艰深的人的思想感情先不说... 近几期的《上海戏剧》,里面有几篇关于名著改编成为戏剧的讨论和争鸣文章,心里颇有一些想法。 第一,什么才是原著。原著多是用文字符号组成的,符号只是人的感情的替代物。这里,这种符号能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微妙艰深的人的思想感情先不说,作为一种替代物必然经过读者的解读以后,才能显现它的意义。由此,每一位解读者就必然先决地与原著发生了距离,而且这种距离永远不可能消灭它。因为原著是死的,只是一种文字符号的组合,而人是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化” 现代意识 文字符号 原著 后结构主义理论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替代物 语言结构 现代人 古典名著
下载PDF
传记是这样“出炉”的:理论的想象和虚构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姝波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1,共9页
A.S.拜厄特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学者型作家,对理论的高度自觉是她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本文探讨了她的近作《传记家的故事》中作家对于后结构主义理论、特别是"作者的消失"和"历史文本性"理念的想象和虚构,认为它是一... A.S.拜厄特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学者型作家,对理论的高度自觉是她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本文探讨了她的近作《传记家的故事》中作家对于后结构主义理论、特别是"作者的消失"和"历史文本性"理念的想象和虚构,认为它是一部将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反思作为主题和情节,"文学地"揭示其局限性的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拜厄特 《传记家的故事》 后结构主义理论 作者 历史
原文传递
解构主义的后现代哲学观及文学批评意义
13
作者 孙伟民 《群文天地》 2011年第10期134-137,共4页
一、解构的本源 上世纪末以来,以德里达解构理论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理论从东方人的角度第一次空前彻底地清理了西方从古希腊到现代的各种在场的形而上学,全方位地拆解了西方传统的文化思想,彻底摧毁了旧的文化系统,将西方文化导入... 一、解构的本源 上世纪末以来,以德里达解构理论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理论从东方人的角度第一次空前彻底地清理了西方从古希腊到现代的各种在场的形而上学,全方位地拆解了西方传统的文化思想,彻底摧毁了旧的文化系统,将西方文化导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后现代主义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解构主义 文学批评 哲学观 后结构主义理论 意义 西方文化导入 西方传统
原文传递
罗兰·巴特的本文理论 被引量:3
14
作者 戈华 《文学评论》 1987年第5期163-168,162,共7页
人所公认,在当代西方文艺思潮飞速嬗变的进程中,罗兰·巴特是那些屈指可数的指点潮流的大家之一。确实,不论是在结构主义达到全盛的五、六十年代,还是在后结构主义方兴未艾的七十年代,巴特都撰写了大量堪称“经典”的理论著作,仅在... 人所公认,在当代西方文艺思潮飞速嬗变的进程中,罗兰·巴特是那些屈指可数的指点潮流的大家之一。确实,不论是在结构主义达到全盛的五、六十年代,还是在后结构主义方兴未艾的七十年代,巴特都撰写了大量堪称“经典”的理论著作,仅在纯文学领域,较重要的就有《作品的零度》(1953)、《论莱辛》(1963)《批评文集》(1964),《符号学原理》(1964)、《方法体系》(1966)以及《S/Z》(19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结构主义理论 罗兰·巴特 能指 作品 文学研究 符号学 所指 六十年代 阅读 意义结构
原文传递
理论与商品化
15
作者 木子 《电影艺术》 1988年第10期10-10,共1页
大概是两年前了,有一天和某同志聊天,谈起他前不久在刊物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他说:“咳,那已经过时了,现在又有新的理论了。”我说:“这么快?”他说:“那是。西方的理论变化得更快。”我当时心里颇为疑惑。因为按照常识,一种理论之所以能... 大概是两年前了,有一天和某同志聊天,谈起他前不久在刊物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他说:“咳,那已经过时了,现在又有新的理论了。”我说:“这么快?”他说:“那是。西方的理论变化得更快。”我当时心里颇为疑惑。因为按照常识,一种理论之所以能够称为理论,总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具体的经验,具体的时空,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因而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时效。否则,今天刚提出一种理论,明天就过时了,这种毫无时效的理论还能够称为理论吗?当时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结构主义理论 商品化 杰姆逊 时效 稳定性 普遍性 概括性 前不久 法国 西方
原文传递
小说死了吗?──随你怎么说
16
作者 王逢振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7,30,共3页
小说死了吗?──随你怎么说王逢振“小说死了”,“小说死了吗?”“小说会不会死?”这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不少人常常谈论的一个问题。富恩特斯的文章《小说死了吗?》是一篇绝好的辩护,不仅为小说本身辩护,而且为他的小说主张辩护... 小说死了吗?──随你怎么说王逢振“小说死了”,“小说死了吗?”“小说会不会死?”这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不少人常常谈论的一个问题。富恩特斯的文章《小说死了吗?》是一篇绝好的辩护,不仅为小说本身辩护,而且为他的小说主张辩护。他引经据典,纵横捭阖,显示了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小说 民族主义 社会承诺 米兰·昆德拉 拉什迪 现代主义 意识形态 人的思维方式 艺术形式 后结构主义理论
原文传递
意识形态批判的合理性:对拉克劳意识形态的反思 被引量:1
17
作者 M.库克 程晓萱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59,共9页
本文深入分析了拉克劳意识形态理论的得与失。首先,作者充分肯定了拉克劳对意识形态争论的贡献:关于被终结的意识的虚假意识的描述;关于同一性的否定性论题;有关主观动机涵盖了虚假意识的解释。其次,作者指出了拉克劳意识形态理论的主... 本文深入分析了拉克劳意识形态理论的得与失。首先,作者充分肯定了拉克劳对意识形态争论的贡献:关于被终结的意识的虚假意识的描述;关于同一性的否定性论题;有关主观动机涵盖了虚假意识的解释。其次,作者指出了拉克劳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弱点:没有在无害的形而上学终结与有害的意识形态终结之间做出区分,从而无法深入解释社会压迫关系的永存性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结构主义理论 拉克劳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后殖民理性批判:走向消失的当下的历史
18
作者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 严蓓雯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4-74,共1页
在本书中,斯皮瓦克将批评视角转向90年代的全球化、后殖民和跨文化研究。其批评可分成四部分:哲学(对康德、黑格尔以及马克思的阅读)、文学(重读吉普林、雪莱、库切及其他作家的作品)、历史(对档案文献的思考及她对有关“殖民地... 在本书中,斯皮瓦克将批评视角转向90年代的全球化、后殖民和跨文化研究。其批评可分成四部分:哲学(对康德、黑格尔以及马克思的阅读)、文学(重读吉普林、雪莱、库切及其他作家的作品)、历史(对档案文献的思考及她对有关“殖民地人民能否言说”回答的修改与重写)和文化(对全球纺织工业及其所体现出的矛盾的关注)。斯皮瓦克有力质询了各种思想形态的实践、政治和托词,如先天论、精英后结构主义理论、大都市女权主义和文化马克思主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 理性批判 历史 文化马克思主义 后结构主义理论 跨文化研究 批评视角 斯皮瓦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