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生物蛋白胶影响乳腺癌术后腋窝引流量的客观指标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斌 曹路遥 +1 位作者 孙娟 田鸿钧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829-1830,共2页
关键词 客观指标 乳腺癌术 后腋窝 引流量 生物蛋白胶 创面愈合 引流液
下载PDF
乳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腋窝引流淋巴结的免疫病理形态学观察
2
作者 鲁培 武烽 +2 位作者 王智彪 曹友德 陈文直 《河南肿瘤学杂志》 2003年第6期401-403,共3页
目的 通过观察乳癌患者肿瘤同侧腋窝引流淋巴结微结构免疫病理形态学的改变 ,分析乳癌病人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治疗后局部引流淋巴结的免疫反应特点 ,进一步揭释HIFU治疗对肿瘤病人抗肿瘤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  48例女性乳癌病人被... 目的 通过观察乳癌患者肿瘤同侧腋窝引流淋巴结微结构免疫病理形态学的改变 ,分析乳癌病人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治疗后局部引流淋巴结的免疫反应特点 ,进一步揭释HIFU治疗对肿瘤病人抗肿瘤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  48例女性乳癌病人被分为HIFU治疗组 (HIFU组 ,2 3例 )和常规外科手术组 (对照组 ,2 5例 )。HIFU组在接受HIFU治疗后 7~ 14天进行外科常规乳癌改良根治术 ,对照组仅行乳癌改良根治术。术中收集肿瘤同侧腋窝引流淋巴结。制备 4μm组织切片 ,常规HE染色 ,按照Cottieer等提出的淋巴结免疫形态学参数标准判断 :窦组织细胞反应 (SH )、副皮质区淋巴细胞增生 (PHCL)、皮质区淋巴滤泡增生 (FHCA)。根据DiGiorgio等提出的淋巴结免疫反应分级方法 ,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型 (CR)、体液免疫反应为主型 (HR)、混合免疫反应增强型 (CR +HR)、无反应型 (R0 )对病人淋巴结免疫状况进行分类统计记录 ,并采用对数似然比检验对两组病人的淋巴结免疫反应状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HIFU治疗后乳癌病人腋窝引流淋巴结免疫反应发生率提高 ,反应强度增强 ,呈混合高等级免疫反应。两组比较 ,淋巴结免疫反应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HIFU治疗激发机体免疫反应 ,有利于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癌 高强度聚焦超声 后腋窝 淋巴结 免疫病理形态学 免疫机能
下载PDF
53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术后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
3
作者 张良峰 《医学信息》 2011年第21期426-427,共2页
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对当前乳腺癌术后放疗有指导性意义,本文总结分析我院原发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阳性情况,旨在探讨其应用价值可行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8年1月一2009年5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乳腺癌病... 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对当前乳腺癌术后放疗有指导性意义,本文总结分析我院原发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阳性情况,旨在探讨其应用价值可行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8年1月一2009年5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乳腺癌病人53例(其中1例为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原发乳腺癌 后腋窝 新辅助化疗 移情 淋巴结阳性率 腋窝淋巴结 2009年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
4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0年第8期13-13,共1页
目前对于接受新辅助化疗(NACT)乳腺癌患者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时间和准确性问题还存有争议,美国费城Thomas Jefferson大学医院外科的研究人员为了研究NACT后行SLNB的准确性,
关键词 前哨淋巴结活检 新辅助化疗 乳腺癌患者 后腋窝 Thomas SLNB NACT 研究人员
原文传递
皮下分层剪切微创治疗腋臭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小波 杨力 李小萍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9期1276-1277,共2页
近年来关于微创治疗腋臭的术式不断出现[1-2],但传统手术切除整个腋窝区域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愈合后腋窝遗留条索样瘢痕,影响美观和功能。笔者2007年3月~2009年3月采用皮下分层剪切进行微创手术治疗腋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微创治疗 腋臭 剪切 2009年 皮下组织 手术切除 手术治疗 后腋窝
下载PDF
改良式先娩后肩法处理肩难产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刘颖 高圆梦 +3 位作者 陈秋冰 石静楠 张格 赵芳 《循证护理》 2019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式先娩后肩法处理肩难产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1日—2017年10月31日在我院阴道分娩中发生肩难产的123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采用传统牵后臂娩后肩法成功克服肩难产的45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将采用改良式先娩后肩法成功... [目的]探讨改良式先娩后肩法处理肩难产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1日—2017年10月31日在我院阴道分娩中发生肩难产的123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采用传统牵后臂娩后肩法成功克服肩难产的45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将采用改良式先娩后肩法成功克服肩难产的78例产妇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助产工具使用情况(胎头吸引器、低位产钳)、胎肩娩出时间、技术失败率、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4~7分发生率、新生儿锁骨骨折或肱骨骨折发生率、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发生率、新生儿转入重症监护室率、产妇会阴Ⅲ度或Ⅳ度撕裂发生率、产妇会阴切开率、产妇产后血红蛋白<80 g/L发生率、产妇会阴血肿发生率、产妇产后发热发生率。[结果]改良式先娩后肩法与传统牵后臂娩后肩法相比,胎肩娩出时间较短,技术失败率、新生儿Apgar评分4~7分发生率、新生儿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率、新生儿肱骨骨折发生率、产妇会阴切开率及会阴Ⅲ度或Ⅳ度撕裂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在肩难产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改良式先娩后肩法技术失败率较低,且对产妇和新生儿均有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娩后肩法 后腋窝悬吊牵拉法 技术改良 肩难产 新生儿窒息 骨折 会阴切开 会阴裂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