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调性音乐分析中三大理论的应用比较及一些思考——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6的分析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高畅 《音乐探索》 2016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文章选取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6作为本文相关论述的音乐范例。文中首先对一些著名音乐理论家应用20世纪三大经典分析理论(即申克分析理论、音级集合理论和转换理论)对该作品所作的经典分析案例进行解读,进而结合相关分析... 文章选取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6作为本文相关论述的音乐范例。文中首先对一些著名音乐理论家应用20世纪三大经典分析理论(即申克分析理论、音级集合理论和转换理论)对该作品所作的经典分析案例进行解读,进而结合相关分析对这三大分析理论在后调性音乐分析中的分析步骤、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等方面进行简要的比较和评析,最后提出笔者一些关于后调性音乐分析的思考和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调性音乐分析 申克分析理论 音级集合理论 转换理论 勋伯格作品19之6
下载PDF
理论·实践·聆听三位一体的“后调性音乐分析”课程建设探究——以美国哈佛大学音乐系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郑艳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0-126,共7页
文章以哈佛大学音乐系音乐理论专业学科带头人克里斯托弗·哈斯蒂教授开设的"后调性音乐分析"课程作为研究对象,评析了他在教学实践中将理论、实践、聆听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解读了跨学科研究视域下后调性音乐的创新... 文章以哈佛大学音乐系音乐理论专业学科带头人克里斯托弗·哈斯蒂教授开设的"后调性音乐分析"课程作为研究对象,评析了他在教学实践中将理论、实践、聆听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解读了跨学科研究视域下后调性音乐的创新性分析视角,探讨了后调性音乐教学的可行性方法与多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调性音乐 课程 理论 实践 聆听
下载PDF
从调性音乐走向后调性音乐:《和声学教程》之内涵与技法研究
3
作者 孙博 《艺术评鉴》 2021年第17期37-40,共4页
从学术上讲,根据莫斯科1984年(第九版)《和声学教程》的研究,本著作将和声学编著成为一个科学严谨的逻辑体系。这个体系经过广大音乐理论学习者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一直在不断的修改。在研究过程中,各程度的学习者对于这部著作的理解各有... 从学术上讲,根据莫斯科1984年(第九版)《和声学教程》的研究,本著作将和声学编著成为一个科学严谨的逻辑体系。这个体系经过广大音乐理论学习者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一直在不断的修改。在研究过程中,各程度的学习者对于这部著作的理解各有不同。本文尝试以调性音乐向后调性音乐发展的现代意识创作为目的,从和声理论发展的角度展开,对和声学的理解与创作进行相关技术性阐述。笔者期望通过本文得出新的领悟,将这部著作中后调性和声的技术理论进一步挖掘,为广大和声研究方向的学者提供一个更为接近当代创作实践的依据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声学教程》 和声学 调性音乐 后调性音乐
下载PDF
韦伯恩《多么快乐》音高组织研究
4
作者 张钦铭 《戏剧之家》 2022年第16期58-60,共3页
安东·韦伯恩(Anton Webern,1883-1945年)的《多么快乐》(Wie bin ich froh),选自《三首歌曲》(Op.25),创作于1935年,采用的是近现代无调性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技法进行创作的一首声乐作品。在韦伯恩的这首音乐作品中,运用了后调性音... 安东·韦伯恩(Anton Webern,1883-1945年)的《多么快乐》(Wie bin ich froh),选自《三首歌曲》(Op.25),创作于1935年,采用的是近现代无调性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技法进行创作的一首声乐作品。在韦伯恩的这首音乐作品中,运用了后调性音乐理论中的音程关系与十二音体系,其中涉及音程级、音程级向量、有序音级音程等概念,音级集合中的移位、反演、指数等方法以及十二音基本运算的方法进行创作。本文将从节拍节奏、音高材料、音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品构成等方面来分析该作品的创作思路与创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调性音乐理论 音程级向量 十二音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