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功能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志 沈晓钟 +1 位作者 陈刚 马建武 《四川医学》 CAS 2019年第10期1039-1042,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手术治疗的88例DL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4例患者采用长节段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长节段组)、44例患者采用短节段后路减压... 目的探讨两种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手术治疗的88例DL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4例患者采用长节段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长节段组)、44例患者采用短节段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短节段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减压节段数目、固定节段数、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JOA评分、骨性融合率。结果长节段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固定节段数均显著的大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组患者的手术减压节段数目与短节段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长节段组患者的腰椎侧凸Cobb角低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JOA评分与短节段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长节段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与短节段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长节段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与短节段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需要实施相同减压节段的情况下,DLS患者采用长节段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较短节段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能更好的改善术后Cobb角、固定节段数目更多,但是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具有一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 退变性腰椎侧凸
下载PDF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亦合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24期74-75,共2页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39例。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冠状位Cobb角及矢状位腰椎前凸角,并...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39例。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冠状位Cobb角及矢状位腰椎前凸角,并评价生存质量,计算术后改善率评价疗效。结果术后12个月,疗效评价优22例、良11例、可6例;患者术前VAS(7.6±1.3)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33.6±11.5)分、冠状位Cobb角27.6°±2.3°、矢状位腰椎前凸角11.7°±2.2°,术后12个月分别为(2.1±0.5)分、(12.4±4.7)分、10.5°±1.6°、35.7°±3.2°,P均<0.01;术前SF-36量表总分(87.7±6.2)分,术后12个月为(96.5±7.4)分,P<0.05。结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疗效较好,并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病变 脊柱侧凸 椎管狭窄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
下载PDF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对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蔺福辉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5期230-232,236,共4页
目的研究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对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DLSS)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接诊的36例DLS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行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采用腰痛JOA评分系统评... 目的研究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对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DLSS)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接诊的36例DLS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行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采用腰痛JO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临床疗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腰部症状,应用SF-36调查问卷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1.5年的随访,比较患者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冠状位Cobb角、腰部症状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36例行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的DLSS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65.83±42.35)min,平均出血量(682.43±42.13)mL,平均住院时间(18.73±3.42)d,平均随访时间(1.12±0.10)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33/36)。末次随访时,患者的ODI评分、VAS评分和Cobb角均下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VAS评分和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健康情况、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生理功能、情感职能、自我感觉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分值均升高,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的DLSS患者临床疗效显著,疼痛症状缓解,腰背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侧凸 椎管狭窄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 功能障碍指数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聂海滨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6年第3期502-503,共2页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4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均给予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随访记录术后12个月患者腰椎前凸角、...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4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均给予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随访记录术后12个月患者腰椎前凸角、Cobb角情况,并统计其术后12、18个月的功能障碍指数和腰腿部疼痛情况。结果手术12个月后患者的腰椎前凸角、Cobb角、ODI指数及腰腿部VA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患者的ODI指数及腿部VAS评分情况均优于术后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期疗效较好,可促进患者腰部功能恢复,减轻腰腿部疼痛感,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 退变性脊柱侧凸 中期疗效
下载PDF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观察
5
作者 魏琛 《中华养生保健》 2020年第9期58-59,共2页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DLSS)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对45例DLSS患者采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DLSS)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对45例DLSS患者采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部功能障碍,疼痛视觉模拟标尺(VAS)评价疼痛缓解情况,X线片测量侧凸Cobb角,依据JOA腰痛评分系统评价疗效。结果45例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长(180.36±34.8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80.35±95.86)mL,平均减压节段数(2.72±0.35)节,平均固定节段数(2.95±0.42)节。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临床治疗优良率75.56%(优19例,良15例),总有效率91.11%(优、良、可共41例);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为73.33%(33例)。患者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ODI、VAS评分和侧凸Cobb角显著降低(P<0.05),且随着时间延长改善效果越明显。结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能够显著缓解DLSS患者疼痛症状,促进腰背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 椎管狭窄 退行性腰椎侧凸
下载PDF
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Ⅰ、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伴椎管狭窄对比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席健伟 马超 +4 位作者 刘磊 刘光普 韩猛 卜晋辉 王鑫宇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82-85,共4页
目的比较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伴椎管狭窄(spinal stenosis,SS)的疗效。方法78例DS伴SS患者根据Berjano分型分为Ⅰ型组42例和Ⅱ型组36例,两组均行后路短节段... 目的比较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伴椎管狭窄(spinal stenosis,SS)的疗效。方法78例DS伴SS患者根据Berjano分型分为Ⅰ型组42例和Ⅱ型组36例,两组均行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DS指标[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矢状面平衡(SVA)]、SS指标[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PT、SVA均减小,LL均增大(P均<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LL、PT、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P均<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均>0.05。结论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的DS伴SS效果均较好,且并发症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植骨融合固定 脊柱融合术 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 脊柱侧凸 退行性脊柱侧凸 椎管狭窄
下载PDF
不同镇痛方法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效果对比
7
作者 曾娘华 易伟宏 +2 位作者 王尔天 杨大志 褚千琨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8期135-137,共3页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镇痛。比较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结果 术后2、4、12、24 h,研究组疼痛评分分别为(1.25±0.15)、(3.11±0.98)、(2.54±0.52)、(1.64±0.3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6±0.68)、(5.13±1.57)、(4.63±1.65)、(3.79±1.03)分(P<0.05)。结论 对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来说,在其治疗过程中加以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干预,止痛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泵 切口浸润 腰椎后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术 术后疼痛
下载PDF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8
作者 黄东永 黄远源 +2 位作者 陈敏 黄仕光 王友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15期2252-2253,共2页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JOA下腰痛治疗评价标准、VAS评价表、ODI功能障碍指数、Henderson疗效标准...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JOA下腰痛治疗评价标准、VAS评价表、ODI功能障碍指数、Henderson疗效标准及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为评价标准,评价PLIF在DLSS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JOA评分升高,VAS评分、ODI指数降低,经检验,以上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enderson疗效评价标准,50例患者治疗效果为优、良、可、差的患者例数分别为39、5、3、3,治疗优良率为88.00%。随访统计结果显示,术后发生ASD的患者有7例,术后ASD发病率为14.00%,处于正常水平。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术后ASD发病率较低,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俞宏保 《医疗装备》 2016年第21期89-90,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不同入路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效果。方法按照入路方式不同将6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采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试验组选择上关节突外缘...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不同入路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效果。方法按照入路方式不同将6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采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试验组选择上关节突外缘的垂线与横突上1/3与下2/3水平线交点作为椎弓根进钉点,对照组选择人字脊顶点作为进钉点,对比两组手术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腰背痛手术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优良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最佳恢复期JOA和OD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随访期两组JOA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上关节突外缘的垂线与横突上1/3与下2/3水平线交点可作为优选进钉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价值
下载PDF
微创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罗家魁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第9期48-48,51,共2页
目的:探讨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采取微创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DLSS行PLIF的临床资料,在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手术治疗效果,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邻近节段退变(ASD)进行分组,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目的:探讨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采取微创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DLSS行PLIF的临床资料,在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手术治疗效果,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邻近节段退变(ASD)进行分组,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JOA评分与ODI评分均较术前提高,VAS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SD发生同术前是否存在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结论:应用PLIF治疗DLSS的疗效满意,但术前患者存在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会增加术后ASD的发生率,为此需谨慎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前路经口减压后路固定和枕骨大孔减压治疗颅底凹陷症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军伟 盛伟斌 +4 位作者 郭海龙 普拉提 买尔旦 梁卫东 徐涛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6期601-604,共4页
目的探讨前路经口寰枢关节松解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TAAR)与后路枕骨大孔减压术(FMD)治疗颅底凹陷症的疗效。方法对18例颅底凹陷患者采用TAAR治疗9例、FMD治疗9例。术前测量Chamberlain线、McRae线、Wackenheim线、寰齿前间距(AID)、Klau... 目的探讨前路经口寰枢关节松解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TAAR)与后路枕骨大孔减压术(FMD)治疗颅底凹陷症的疗效。方法对18例颅底凹陷患者采用TAAR治疗9例、FMD治疗9例。术前测量Chamberlain线、McRae线、Wackenheim线、寰齿前间距(AID)、Klaus高度指数及延脊髓角;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总量。应用JOA颈椎病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种方式的疗效。结果 McRae线、Wackenheim线和AID值TAAR组均明显大于F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amberlain线值、Klaus值和延脊髓角度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TAAR组优4例,良3例,好转1例,差1例;FMD组优7例,良1例,好转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固定寰枢关节脱位颅底凹陷症且齿状突高于McRae线和Wackenheim线者行TAAR,对无寰枢关节脱位且齿状突低于McRae线和Wackenheim线者行FMD,两种方法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ARNOLD-CHIARI畸形 固定寰枢关节脱位 前路经口寰枢关节松解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 后路枕骨大孔减压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锐 许财元 +1 位作者 孙贺 张义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1-496,共6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DLSS患者103例,按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n=51,行OLIF),腰椎后路减压内固...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DLSS患者103例,按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n=51,行OLIF),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组(n=52,行PLIF)。对比两组手术情况、疗效与围手术期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脊髓功能、腰腿疼痛(VAS)、腰椎功能(JOA)。结果OLIF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1年疗效优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1 d、3 d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1 d、3 d血清晚期蛋白氧化产物、丙二醛水平低于PLIF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6个月、1年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JOA评分高于PLIF组,潜伏期、腰腿疼痛VAS评分低于PLIF组(P<0.05)。结论OLIF治疗DLSS效果显著,创伤更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 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 炎症因子 氧化应激
下载PDF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观察
13
作者 平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0期8-10,共3页
分析研究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68例研究对象筛选自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对上数患者采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予以会回顾性分析... 分析研究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68例研究对象筛选自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对上数患者采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予以会回顾性分析。结果:由下腰痛评分数据方面上可见,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由功能障碍指数数据方面上可见,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由疼痛评分数据方面上可见,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施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较好的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对其疼痛进行缓解,由此可以见得,此种治疗方法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功能障碍 疼痛评分
下载PDF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应用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分析
14
作者 夏辉 《医药论坛杂志》 2017年第12期121-122,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应用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永城市中心医院于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78例D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疗效指标、Henderson疗效标准及...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应用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永城市中心医院于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78例D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疗效指标、Henderson疗效标准及术后临近节段退变(ASD)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病患经过治疗后的JOA评分明显比治疗前高,但患者的VAS评分和ODI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则显著下降,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Henderson优良率为89.74%(70/78),随访期间ASD发病人数为11例,发病率为14.10%,处于正常范围。结论 DLSS患者应用PLIF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其神经经功能症状,恢复日常生活行为能力。因此,该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积极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前后路联合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15
作者 刘晋斐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432-435,共4页
目的分析前后路联合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Chiari)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6年2月诊治的12例颅底凹陷症合并Chiari畸形患者。分析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影像参数变化及预后。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7 d... 目的分析前后路联合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Chiari)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6年2月诊治的12例颅底凹陷症合并Chiari畸形患者。分析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影像参数变化及预后。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7 d至20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的改善;术后的JOA评分(14.14±2.04)分明显高于术前的JOA评分(6.65±1.23)分(P<0.05);12例患者术后CL值、ML值、WL值、Klaus高度指数、延颈髓角及颅底角参数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并发症少。结论经前后路联合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对脊髓功能改善明显,并发症发生率少,短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 小脑扁桃体下疝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 前路经口咽入路磨除术
下载PDF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效果观察
16
作者 郑烽 《中国实用医刊》 2015年第8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效果。方法选择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骨科行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40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年及以后每年1次随访,给予影像学检查,评...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效果。方法选择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骨科行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40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年及以后每年1次随访,给予影像学检查,评估Cobb角、腰椎前凸角及内固定相关情况。并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推荐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进行疗效评价,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腰痛及腿痛治疗前后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术前术后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相比术前显著降低(P〈0.01),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较术后1年显著降低(P〈0.01),腿痛VAS评分相比术后1年则无显著降低(P〉0.05);术后1年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末次随访ODI评分相比术后1年亦有一定降低(P〈0.05)。结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中期效果较好,且安全有效,术后脊柱整体更趋稳定、平衡,活动能力得到改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 退变性脊柱侧凸
原文传递
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减少腰椎手术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江 贾育松 +3 位作者 米博文 孙旗 李晋玉 郑晨颖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53-56,共4页
目的观察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患者共128例,其中治疗组64例:于术切皮前静脉输注500 mg TXA,术中使用TXA浸湿的方... 目的观察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患者共128例,其中治疗组64例:于术切皮前静脉输注500 mg TXA,术中使用TXA浸湿的方纱局部浸润压迫止血;对照组64例:TXA换成生理盐水,操作同治疗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6 h自体血回输量均显著减少(P<0.01)。治疗组患者术后次日晨血红蛋白浓度及术后3日晨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均无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静脉联合局部运用氨甲环酸可明显减少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术中及术后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未增加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 静脉 局部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治疗术式探讨 被引量:23
18
作者 陈鑫营 陈子华 +3 位作者 李志忠 刘丹 钟鑫 方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451-1456,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5年6月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39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2例,C级14例,D级8例。根据骨折类型、脱位程度、脊髓受压评估情...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5年6月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39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2例,C级14例,D级8例。根据骨折类型、脱位程度、脊髓受压评估情况、是否存在关节突骨折及交锁或者前后复合体损伤等因素选择手术方案。其中24例椎体骨折、椎间盘损伤、术前经颅骨牵引可复位者采用前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术;7例颈椎脱位伴小关节骨折或脱位但不伴明显前中柱损伤者采用后路复位侧块螺钉内固定术;8例颈椎椎体骨折、椎间盘损伤、椎小关节脱位交锁、术前经大重量颅骨牵引不能复位者采用前后路联合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术。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平均固定节段数;术后定期复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测量Cobb角、椎体水平移位和Frankel评分表,评估脊髓功能恢复与脊柱损伤重建稳定性等情况。[结果]患者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4~6个月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平均固定节段数均较单纯前路或后路组长,而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平均固定节段数明显多于前路手术组(P<0.05);除2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无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2级。所有患者的术前JOA评分和颈椎复位参数较术后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路手术、后路手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均能获得不错的治疗效果,但应根据颈椎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根据病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骨折脱位 脊髓损伤 前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 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 后路联合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