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卫云医疗数据分析...目的: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卫云医疗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经过数据处理分析提供的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河北省及北京市共15家三级甲等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患者的脱敏数据资料。统计分析比较感染组(SSI)和非感染组(non-SSI)的分类数据,得到对术后感染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使用SPSS Modeler 20数据建模系统作为工具,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进行分析,得到术后感染的患者特征,即感染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764例患者数据,其中373例患者被诊断为SSI,发病率为4.4%(95%CI,2.2%~6.5%)。经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确定六个变量[包括肥胖、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Ⅲ级及以上、手术时间延长、慢性心脏病、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与SSI独立相关。以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分类可获得较高的精度,为90.6%,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易发生感染的患者特征,即两种感染模式:[(BMI=1)and(SD=1)and(ASA=1)and(RI=1)]or[(BMI=0)and(SD=1)and(DM=1)and(RI=1)]。结论: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应用于本研究可获得90.6%的平均精度,并得到两种感染模型,(1)患者肥胖,肾功能不全,ASA分级Ⅲ级及以上,且手术时间≥3h;(2)患者无肥胖,但同时患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且手术时间≥3h。展开更多
目的对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手术后的深部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deep infection,SSDI)病原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总结其治疗经验和SSDI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自2017年9月~2021年9月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手术后并发S...目的对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手术后的深部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deep infection,SSDI)病原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总结其治疗经验和SSDI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自2017年9月~2021年9月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手术后并发SSDI的21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彻底清创、冲洗、引流术处理(症状严重者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并同期接受抗感染治疗,以及病原学检测。将此21例患者列为SSDI组,另按1:3的原则抽取同期于本科手术、但术后未发生SSDI的63例患者列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针对SSDI的潜在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疗效:21例患者治疗后,切口顺利愈合,触痛消失。经术后1年以上随访,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沉和C反应蛋白指标均恢复正常,且内固定稳固、均已实现椎间融合。②病原菌分布特征:21例分离出病原菌26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7株(65.3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57.69%)最为常见;革兰氏阴性菌9株(34.62%),以大肠埃希菌(23.08%)最为常见。③风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体质量指数(OR=2.759)、饮酒(OR=3.126)、糖尿病(OR=5.524)和引流管放置时间(OR=1.835),均是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手术后并发SSDI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手术后并发SSDI的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大肠埃希菌。给予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充分清创、冲洗引流处理,尽量保留原内固定物,可避免二次或多次清创。SSDI风险因素较多,对于体质量指数偏高、饮酒和合并糖尿病的人群,术后引流时间较长者,应高度警惕SSDI的发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卫云医疗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经过数据处理分析提供的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河北省及北京市共15家三级甲等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患者的脱敏数据资料。统计分析比较感染组(SSI)和非感染组(non-SSI)的分类数据,得到对术后感染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使用SPSS Modeler 20数据建模系统作为工具,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进行分析,得到术后感染的患者特征,即感染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764例患者数据,其中373例患者被诊断为SSI,发病率为4.4%(95%CI,2.2%~6.5%)。经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确定六个变量[包括肥胖、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Ⅲ级及以上、手术时间延长、慢性心脏病、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与SSI独立相关。以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分类可获得较高的精度,为90.6%,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易发生感染的患者特征,即两种感染模式:[(BMI=1)and(SD=1)and(ASA=1)and(RI=1)]or[(BMI=0)and(SD=1)and(DM=1)and(RI=1)]。结论: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应用于本研究可获得90.6%的平均精度,并得到两种感染模型,(1)患者肥胖,肾功能不全,ASA分级Ⅲ级及以上,且手术时间≥3h;(2)患者无肥胖,但同时患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且手术时间≥3h。
文摘目的对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手术后的深部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deep infection,SSDI)病原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总结其治疗经验和SSDI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自2017年9月~2021年9月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手术后并发SSDI的21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彻底清创、冲洗、引流术处理(症状严重者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并同期接受抗感染治疗,以及病原学检测。将此21例患者列为SSDI组,另按1:3的原则抽取同期于本科手术、但术后未发生SSDI的63例患者列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针对SSDI的潜在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疗效:21例患者治疗后,切口顺利愈合,触痛消失。经术后1年以上随访,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沉和C反应蛋白指标均恢复正常,且内固定稳固、均已实现椎间融合。②病原菌分布特征:21例分离出病原菌26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7株(65.3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57.69%)最为常见;革兰氏阴性菌9株(34.62%),以大肠埃希菌(23.08%)最为常见。③风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体质量指数(OR=2.759)、饮酒(OR=3.126)、糖尿病(OR=5.524)和引流管放置时间(OR=1.835),均是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手术后并发SSDI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手术后并发SSDI的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大肠埃希菌。给予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充分清创、冲洗引流处理,尽量保留原内固定物,可避免二次或多次清创。SSDI风险因素较多,对于体质量指数偏高、饮酒和合并糖尿病的人群,术后引流时间较长者,应高度警惕SSDI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