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7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G金融专网中终端后路由应用部署研究
1
作者 郑圣 姚勇 贺龙飞 《江苏通信》 2023年第6期18-21,共4页
随着5G标准的完善,行业用户逐渐基于运营商公共基础设施构建出属于自己企业的安全专网,实现端到端的移动办公远程接入。移动终端后路由(Routing Behind)应用于移动VPN网络,是一种通过一台无线设备将多台终端设备接入网络并与网络侧设备... 随着5G标准的完善,行业用户逐渐基于运营商公共基础设施构建出属于自己企业的安全专网,实现端到端的移动办公远程接入。移动终端后路由(Routing Behind)应用于移动VPN网络,是一种通过一台无线设备将多台终端设备接入网络并与网络侧设备进行双向数据业务的技术方案,实现了企业分支机构的移动办公,通过一台无线设备将多个企业用户接入企业内部网络,并支持企业用户与企业内部网络进行双向互访,使企业用户和总部间的互访更加灵活、快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由 AAA 5G专网
下载PDF
后路C_(2-3)固定结合顶棒置入与单纯后路C_(2-3)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比较
2
作者 张浩 王清 +2 位作者 张建 李广州 王高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48-1854,共7页
背景:Hangman骨折中Ⅱ、ⅡA、Ⅲ型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均存在术后复位不全及畸形愈合等不足;前期作者团队使用C_(2-3)拉力螺钉结合经口顶棒技术间歇性推顶C2椎体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 背景:Hangman骨折中Ⅱ、ⅡA、Ⅲ型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均存在术后复位不全及畸形愈合等不足;前期作者团队使用C_(2-3)拉力螺钉结合经口顶棒技术间歇性推顶C2椎体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期研究样本少,且缺少对照组比较。目的:比较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和单纯后路C_(2-3)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行后路C_(2-3)固定手术治疗的55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2组,其中23例患者接受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治疗(A组),32例接受单纯后路C_(2-3)固定术(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和患者满意度(Odom’s分级);另外对比各观察时间点C_(2-3)移位和成角及其他影像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末次随访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获得显著改善(P<0.05),Odom’s分级显示A组优良21例(91%);B组优良29例(91%);两组各项临床疗效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③两组术前C_(2-3)成角和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_(2-3)成角和位移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和末次随访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A组C_(2-3)位移和成角较B组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均未发生残余畸形,B组发生残余畸形4例(13%,4/32);⑤因此,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可能有利于枢椎体复位和稳定,减少畸形愈合,获得更好的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顶棒技术 后路拉力螺钉 骨折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钟沃权 李卓夫 +5 位作者 李危石 刘杉杉 齐强 郭昭庆 孙垂国 郭新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1-567,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器脱出(cage retropulsion,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因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CR行翻修手术的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63.7±9.9岁,纳入CR组。根...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器脱出(cage retropulsion,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因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CR行翻修手术的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63.7±9.9岁,纳入CR组。根据相同的融合及固定节段、初次手术时间(±1年)、性别、年龄(±2岁)在无融合器脱出及移位的患者中按照2∶1的比例进行配对共匹配3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65.2±10.2岁。CR组初次手术平均固定节段数为1.8±0.8个,融合节段数为1.5±0.6个;发现CR距离初次手术时间为7个月(0.75~132个月);17例患者中单个节段CR 15例,两个节段CR 2例。在两组患者术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病变节段椎间高度(disc height,DH)、屈伸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通过术前腰椎CT检查测量腰椎椎体CT值;通过腰椎MRI检查定义椎间盘形态;在术后即刻腰椎X线片上测量融合器位置(融合器后缘标记线到下位椎体后上缘的距离与下位椎体上终板前后径的比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两组间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CR组椎体CT值小于对照组(124.8±39.7 vs 147.7±38.2,P=0.011),术后即刻X线片上融合器位置较对照组更靠后(0.15±0.09 vs 0.31±0.07,P<0.001);两组间术前LL(40.8°±12.9°vs 42.4°±7.5°,P=0.717)、PT(19.6°±7.1°vs 17.1°±6.7°,P=0.356)、SS(27.7°±6.5°vs 31.0°±4.3°,P=0.144)、PI(44.3°±13.8°vs 44.7°±13.9°,P=0.926)、DH(10.1±2.4mm vs 8.8±1.4mm,P=0.066)、ROM(4.3°±2.8°vs 4.4°±2.2°,P=0.950)、梨形椎间盘比例(33.3%vs 21.4%,P=0.40)均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椎体CT值低(骨质疏松)(OR=0.975,P=0.043)和融合器位置靠后(OR=28.393,P=0.003)是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质疏松与融合器放置靠后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CR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融合器脱出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即刻保持常压引流与负压引流效果的比较
4
作者 高阳 王勇 +2 位作者 刘阳 杨枭雄 吴坤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53-557,共5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术后即刻保持常压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6月我院9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EOL,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常压引流组(n=43)和负压引流组(n=51)...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术后即刻保持常压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6月我院9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EOL,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常压引流组(n=43)和负压引流组(n=51),常压组病例时间为2023年1~3月,负压组为2023年4~6月。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发热、切口感染、颈部切口血肿、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等。结果常压引流组术后24 h引流量中位数45(15~150)ml,显著少于负压引流组中位数170(70~400)ml(Z=-7.934,P=0.000);常压引流组术后总引流量中位数45(15~285)ml,显著少于负压引流组中位数315(165~730)ml(Z=-7.924,P=0.000);常压引流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27.1±13.9)h,明显短于负压引流组(82.2±20.6)h(t=-14.933,P=0.000);常压引流组住院时间(3.5±1.1)d,明显短于负压引流组(5.6±0.8)d(t=-10.322,P=0.000);常压引流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3.9±3.1)g/L,显著低于负压引流组(16.5±7.2)g/L(t=-2.165,P=0.033);常压引流组住院费用(3.00±0.30)万元,显著少于负压引流组(3.48±0.29)万元(t=-7.924,P=0.000)。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切口感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均无深部切口感染或血肿发生。2组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t=0.861,P=0.391)。结论颈后路EOL术后常压引流可以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且并不增加术后血肿、发热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手术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常压引流 负压引流 血肿
下载PDF
Delta大通道内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
5
作者 陈云生 伍耀宏 +2 位作者 徐灿华 陈荣春 石江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4-710,共7页
目的:探讨Delta大通道内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61.0... 目的:探讨Delta大通道内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61.0±4.9岁)和对照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60.5±5.4岁),观察组患者采取Delta大通道内镜下Endo-PLIF治疗,对照组采取开放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比较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腰痛情况,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使用改良Macnab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根据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的腰椎影像学复查结果,使用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对患者手术节段融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低于对照组(88.46±10.98mL vs 112.99±12.01mL、159.73±18.42mL vs 201.36±23.06mL,P<0.05),手术切口及住院时间分别短于对照组(1.54±0.36cm vs 5.43±1.01cm、6.79±1.22d vs 8.03±1.43d,P<0.05),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162.33±19.57min vs 126.87±23.15min,P<0.05)。80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0个月(19.0±6.3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2.46±0.51分、1.21±0.38分,ODI分别为(17.84±4.15)%、(10.69±1.88)%,均低于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3.68±0.62分、2.01±0.41分,ODI分别为(21.33±3.48)%、(12.33±2.17)%,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2.11%,与对照组的85.7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87)。两组患者融合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7,P=0.624)。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与对照组的9.5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78)。结论:Delta大通道内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效果良好,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切口和住院时间,更快改善患者术后短期内疼痛、腰椎功能,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疾病 后路内镜下融合术 Delta大通道内镜 疼痛 腰椎功能
下载PDF
经后路显微手术切除胸椎神经根束膜囊肿1例
6
作者 杨晓勇 刘小波 +4 位作者 廖进 张勇 周杰 魏厚禄 邓磊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神经根束膜囊肿发病率不高,多数学者认为其形成原因与先天发育异常、创伤等因素有关,其形成机制以“球阀机制”学说较为合理。多数神经根束膜囊肿无临床症状,无需特殊处理;少数伴有临床症状者,建议手术治疗,但手术方式仍存在争议。本文... 神经根束膜囊肿发病率不高,多数学者认为其形成原因与先天发育异常、创伤等因素有关,其形成机制以“球阀机制”学说较为合理。多数神经根束膜囊肿无临床症状,无需特殊处理;少数伴有临床症状者,建议手术治疗,但手术方式仍存在争议。本文报道1例59岁女性,因检查发现胸腰椎多发囊肿2年、左侧卧位时右侧腹部疼痛不适1年余入院,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4分,胸腰椎增强MRI检查示胸10/11双侧、胸12/腰1右侧椎间孔区多发无确切强化囊性病灶。病人存在大小不等、位置不同的4个囊肿,仅右侧胸10/11椎间孔区处的较大囊肿在左侧卧位时才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其余三个囊肿均未引起临床症状。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右侧胸10/11囊肿囊壁部分切除+神经根袖套成形+自体脂肪-肌肉-蛋白胶囊肿填塞术治疗,术后6 h右侧腹部疼痛消失,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无右侧腹痛,未再行影像学复查。这提示对于有症状的胸腰椎神经根束膜囊肿,行神经根束膜囊壁部分切除+自体脂肪-肌肉-纤维蛋白胶囊肿填塞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神经根束膜囊肿 显微手术 后路手术 疗效
下载PDF
经后路脊柱侧弯患儿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7
作者 刘小艳 滕思思 +2 位作者 陈思 徐宏敏 彭惠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878-881,共4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脊柱侧弯患儿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高危因素,并构建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2021年10月~2023年2月间长沙市三家三甲医院进行的经后路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患儿237例。根据是否发生压力性损伤分为损伤组(31例)与未损伤组(206例... 目的探讨经后路脊柱侧弯患儿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高危因素,并构建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2021年10月~2023年2月间长沙市三家三甲医院进行的经后路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患儿237例。根据是否发生压力性损伤分为损伤组(31例)与未损伤组(206例)。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危因素,并构建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术前皮肤情况、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贫血、手术时间、术中体温和术中出血等因素与血管危象的发生有关。BMI、术前皮肤情况、术前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是影响经后路脊柱侧弯患儿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高危因素。基于高危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612,灵敏度为89.7%,特异度91.0%,说明本模型具有较好的风险预测能力。结论BMI、术前皮肤情况、术前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是影响经后路脊柱侧弯患儿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矫形术 脊柱侧弯 压力性损伤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经皮微创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郭伟杰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43-145,共3页
目的分析经皮微创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TLSF)患者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2-04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TLS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4例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74例采... 目的分析经皮微创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TLSF)患者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2-04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TLS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4例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74例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第1天、3天、7天的疼痛程度。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测量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压缩率、伤椎Cobb角影像学参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第1天、3天、7天的VAS评分均低(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的椎体高度压缩率、伤椎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的椎体高度压缩率、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TLSF均有确切效果,但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下载PDF
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9
作者 张黎龙 邵睿 +1 位作者 耿彦南 徐天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8-462,共5页
目的:探究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18例,年龄为64.4±... 目的:探究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18例,年龄为64.4±8.5岁。于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测量C7/T1椎间孔面积,根据C7/T1椎间孔面积分为两组:A组,C7/T1椎间孔面积≤平均值(40例),B组,C7/T1椎间孔面积大于平均值(3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计算JOA改善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轴性症状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分析术前不同C7/T1椎间孔面积的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后是否存在疗效的差异性。结果:C7/T1椎间孔面积A组为35.2±9.7mm^(2),B组为65.7±13.1mm^(2);术前C2~C7 Cobb角A组为14.0°±3.6°,B组为16.0°±5.5°,两组间椎间孔面积和C2~C7 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A组127.5±23.6min,B组120.3±32.6min;出血量A组176.8±88.2mL,B组183.6±100.2mL,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A组10.9±2.0分,B组10.3±2.1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A组12.8±1.5分,B组14.0±2.2分;术后12个月JOA评分A组14.1±1.5分,B组15.9±1.7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术后12个月的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42.5%和19.4%,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较大的患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更好,JOA改善率更高,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C7/T1椎间孔面积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轴性症状
下载PDF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10
作者 罗德军 何发友 +2 位作者 杨博 张兆尧 何洪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22期74-76,共3页
目的 观察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3年6月简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6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 目的 观察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3年6月简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6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常规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替加环素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情况,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自然杀伤细胞(NK)]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的70.97%(χ^(2)=5.415,P=0.020)。观察组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细菌替换率、细菌再次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2组IgA水平低于治疗前,IgG、IgM、NK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45%,低于对照组的25.81%(χ^(2)=4.292,P=0.038)。结论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其细菌清除能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手术 术后引流 多重耐药菌感染 替加环素 头孢哌酮舒巴坦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后路显微内镜联合椎间孔镜双通道套叠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11
作者 孙明明 邱淳烈 潘亚林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4期748-751,共4页
目的观察后路显微内镜联合椎间孔镜双通道套叠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单双号分组法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02例DLSS患者分为对照组(n=51)和观... 目的观察后路显微内镜联合椎间孔镜双通道套叠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单双号分组法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02例DLSS患者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1)。对照组行常规后路显微内镜下椎间盘手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观察组行后路显微内镜联合椎间孔镜双通道套叠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手术前后的疼痛、腰椎功能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各指标水平均较低(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而JOA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术后1、3、6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9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61%(P<0.05)。结论后路显微内镜联合椎间孔镜双通道套叠术治疗DLSS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且手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后路显微内镜 椎间孔镜 双通道套叠 腰椎功能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板成形术后继发颈椎曲度丢失的风险因素
12
作者 孟宪志 韩新勇 +1 位作者 李文龙 刘殿鹏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286-290,295,共6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cervical open-door expansive laminoplasty,LAMP)手术后的颈椎曲度丢失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骨科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开展LAMP手术(开门侧均采用微型钛板固定...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cervical open-door expansive laminoplasty,LAMP)手术后的颈椎曲度丢失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骨科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开展LAMP手术(开门侧均采用微型钛板固定)的8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评价患者术前、术后2年时的VAS评分、mJOA评分和改善率,并观察患者术前、术后2年时的C1-2Cobb角、C_(2-7)Cobb角、C_(2-7)屈曲和伸展ROM、C_(2-7)矢状位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变化情况。对上述影像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上述指标与VAS评分和mJOA评分改善程度的相关性,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LAMP术后C_(2-7)Cobb角、C_(2-7)ROM减少和C_(2-7)SVA增加的风险因素。结果(1)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LAMP术后2年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mJOA评分显著升高(P<0.05),mJOA改善率达到(50.5±10.5)%;术后2年的C_(2-7)Cobb角和C_(2-7)ROM均显著减少,而C_(2-7)SVA显著增加(P<0.05)。(2)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C_(2-7)Cobb角与T_(1)斜率和C_(2-7)屈曲ROM呈正相关性(r=0.223,r=0.386);术后C_(2-7)SVA值与C1-2Cobb角和T_(1)斜率呈正相关性(r=0.295,r=0.491),与术后C_(2-7)屈曲ROM呈负相关性(r=-0.325)。术后VAS改善程度、mJOA改善率与C_(2-7)Cobb角、C_(2-7)屈曲ROM和C_(2-7)SVA的变化值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T_(1)斜率越大,则术后C_(2-7)Cobb角减少越明显(β=0.331;P=0.007);术前C_(2-7)伸展ROM越大,则术后C_(2-7)Cobb角的减少越轻微(β=-0.312;P=0.022)。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LAMP手术后,可出现颈椎曲度丢失、活动度减少和颈椎重心位置前移等变化,但尚未对术后早期疗效造成明显影响。术前颈椎伸展能力越大,术后颈椎曲度丢失越少;术前T_(1)斜率越大,则术后颈椎曲度丢失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颈椎曲度 后凸畸形 风险因素
下载PDF
经皮微创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近远期效果观察
13
作者 倪建平 周国柱 +3 位作者 顾军 黄亮 包文龙 魏斐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9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经皮微创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固定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2年1月我院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开椎弓根内固定治疗,...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经皮微创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固定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2年1月我院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开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固定治疗,对比2组各项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的伤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后缘高度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伤椎后凸Cobb角均降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后缘高度均升高,观察组变化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ODI、Harris评分、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VAS评分降低,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ODI评分降低,Harris评分升高,观察组变化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经皮微创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能得到有效保障,对于促进患者腰椎指标及功能改善、缓解疼痛程度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均具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皮微创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固定 近期疗效 远期疗效 腰椎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脊柱感染性疾病前路与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固定术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14
作者 刘云涛 马良 +1 位作者 苏来曼·热合曼 何传宇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8期1710-1719,共10页
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收住接受前路和后路治疗的40例胸腰椎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两种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分别为前路组(n = 20)... 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收住接受前路和后路治疗的40例胸腰椎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两种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分别为前路组(n = 20)和后路组(n = 20)。前路组和后路组疗效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受累节段、吸烟史及既往史等。结果:术前资料: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受累节段,既往史(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及结核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腰部VAS评分,腰部ODI评分及JOA评分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和末次随访腰部VA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3月腰部VAS评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发生硬脊膜撕裂、下肢肌间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窦道形成及术后复发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上述数据结果提示两种手术安全性方面无差异。前路组手术时间为121.50 ± 54.63,后路组为111.75 ± 49.84,后路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前路组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0.590, P > 0.05);后路组术中出血量为197.50 ± 92.95,前路组为314.00 ± 131.76,后路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前路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231, P 0.05)。结论: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在治疗脊柱感染性疾病时,均被视为有效的治疗方式选择。这两种手术方法各有其特点,但它们在安全性和疗效性上并无显著的差异。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tuberculosi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0 patients receiving anterior and posterior treatment for thoracolumbar infectious disease from January 2021 to June 2023 were collected for retrospective stud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on the two different procedures. The two groups were anterior group (n = 20) and posterior group (n = 20). The effect of efficacy i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groups was analyzed statistically. General data in the two groups included patient gender, age, body mass index, affected segments, smoking history and past history. Results: preoperative data: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ge, gender, body mass index, affected segments, past history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spiratory diseases, endocrine system disease, metabolic disease and tuberculosis history), smoking history, drinking history, waist VAS score, waist ODI score and JOA score a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No difference in lumbar VAS scores between 1 month and last follow-up (P > 0.05);the difference between lumbar VAS scores was significant (P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ural tear, intermuscular venous thrombosis, deep vein thrombosis, incision infection, sinus formation and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rate (P > 0.05). The above data suggest no difference in the safety of the two procedures. The operation time was 121.50 ± 54.63, 111.75 ± 49.84, posterior and less (t = 0.590, P > 0.05);197.50 ± 92.95, and 314.00 ± 131.76 in the anterior group (t = 3.231, P 0.05). Conclusion: Both anterior surgery and posterior surgery are considered as effective treatment op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infections. These two surgical methods each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safety and effic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感染性疾病 前路 后路 脊柱结核 布氏杆菌病
下载PDF
头颈半棘肌间平面阻滞对颈椎后路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应激与镇痛的影响
15
作者 熊瑞昌 张桦 +1 位作者 章扬 胡凯 《中外医疗》 2024年第6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头颈半棘肌间平面(Inter Semispinal Plane,ISP)阻滞对颈椎后路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应激与镇痛的影响。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23年6—9月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行择期颈椎后路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 目的探讨头颈半棘肌间平面(Inter Semispinal Plane,ISP)阻滞对颈椎后路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应激与镇痛的影响。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23年6—9月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行择期颈椎后路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在麻醉诱导前行ISP阻滞,对照组直接进行麻醉诱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4、12、24、48 h的静息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药物使用量、术中镇静镇痛药物使用量、切皮即刻、手术开始后1 h及出室时的心率(Heart Rate,HR)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术后24、48 h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4、12、24 h静息状态VAS评分分别为(6.87±0.90)分、(5.86±1.01)分、(3.23±1.10)分、(2.47±1.2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8.33±0.95)分、(7.23±1.01)分、(3.97±1.10)分、(3.17±1.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10、5.255、3.440、4.873,P均<0.05);两组术后48 h的静息状态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药物与术中镇静镇痛药物使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研究组切皮即刻、手术开始后1 h及出室时的HR与M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24、48 h的血清IL-6水平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穿刺相关并发症。结论ISP阻滞可安全用于颈椎后路手术老年患者,能降低术中应激反应,并能提供充分的术后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半棘肌间平面阻滞 颈椎后路手术 镇痛 应激
下载PDF
不同负压引流方式联合氨甲环酸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病人失血量、引流量及并发症的影响
16
作者 刘红正 郜顺兴 张楠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920-924,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负压引流方式联合氨甲环酸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失血量、引流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按照研究目标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多... 目的探究不同负压引流方式联合氨甲环酸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失血量、引流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按照研究目标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18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负压引流情况分为A组(持续负压引流联合氨甲环酸,46例)、B组(间断负压引流联合氨甲环酸,46例)、C组(持续负压引流,不使用氨甲环酸,45例)及D组(间断负压引流,不使用氨甲环酸,45例)。对比四组病人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72 h血红蛋白水平,生化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结果手术后,四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24 h引流量[A组(191.21±22.38)mL、B组(175.34±17.85)mL、C组(205.62±20.78)mL、D组(210.43±20.14)mL]、术后隐性失血量[A组(275.37±30.12)mL、B组(251.42±26.12)mL、C组(321.47±35.62)mL、D组(296.78±32.14)mL]、引流管留置时间[A组(1.85±0.51)d、B组(1.45±0.42)d、C组(2.32±0.65)d、D组(2.78±0.7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最优,其次为A组。四组术后72 h血红蛋白水平[A组(112.43±12.57)g/L、B组(120.53±17.85)g/L、C组(103.47±10.78)g/L、D组(102.58±11.12)g/L]均明显降低(P<0.05),但是B组下降最少,其次为A组。四组血清APTT、PT、Fib水平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各指标变化最明显,B组血清APTT水平变化最小;四组VAS评分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发热、脑脊液漏、血肿压迫脊髓、下肢深静脉血栓、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中应用间断负压引流联合氨甲环酸利于手术时间缩短,并减少术后引流量及隐性失血量,改善血红蛋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管 持续负压引流 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 氨甲环酸 凝血酶原时间 间断负压引流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
17
作者 任喜颂 杜娟 时艳华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3期1859-1865,共7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8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8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行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观察组患者行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优良率、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椎体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椎体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围手术期应激激素[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去甲肾上腺素(NE)]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X线透视次数分别为(86.85±12.37)min、(4.29±1.02)min、(91.75±16.29)m L、(13.24±4.07)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5.34±20.83)min、(14.26±2.15)min、(127.56±29.63)mL、(18.64±5.12)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3 d,观察组患者的COR、ACTH及NE分别为(734.27±53.21)nmol/L及(586.34±45.66)nmol/L、(20.41±2.14)pmol/L及(14.26±1.43)pmol/L、(562.37±32.15)ng/L及(410.37±29.41)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87.26±68.44)nmol/L及(705.69±50.12)nmol/L、(25.63±2.37)pmol/L及(17.85±1.62)pmol/L、(779.82±40.16)ng/L及(568.94±30.2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效果明显,可增强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缓解应激,且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 胸腰段椎体骨折 功能 应激反应
下载PDF
影像学脊柱脂肪指数对腰椎后路器械融合术后深部手术部位感染的预测价值
18
作者 王静杰 于超 +3 位作者 张贺庆 丁岩 魏晓东 王磊升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4期621-625,共5页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脊柱脂肪指数(SAI)对腰椎后路器械融合术后深部手术部位感染(DSS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接受腰椎后路器械融合术后发生DSSI的31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3∶1比例抽取同期在该院行腰椎后路...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脊柱脂肪指数(SAI)对腰椎后路器械融合术后深部手术部位感染(DSS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接受腰椎后路器械融合术后发生DSSI的31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3∶1比例抽取同期在该院行腰椎后路器械融合术后无DSSI的9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腰椎中矢状位T2加权MRI图像上测量患者皮下脂肪厚度和SAI值,观察两组患者皮下脂肪厚度和SAI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平衡其他临床资料后,观察SAI与DSSI的关系。结果研究组皮下脂肪厚度和SA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糖尿病、ASA分级、术前类固醇、术前免疫抑制剂、非手术部位感染史、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AI≥0.45、年龄≥75岁、ASA分级>2级、术后引流时间>3 d、手术节段>2节段是DSSI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SAI是腰椎后路器械融合术后DSSI的风险因素,可用于术前手术患者的风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 深部手术部位感染 脊柱脂肪指数 核磁共振 风险因素
下载PDF
腰椎结核后路手术致下腔静脉隐匿性破裂1例报道
19
作者 胡建锋 王永强 +3 位作者 杨博 马国栋 宁亚鹏 王文豪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8期3167-3169,3206,共4页
在骨关节结核中,发病率最高的首推脊柱结核(STB),于1779年被英国学者Pott首次报道,故称为Pott病,几乎占所有骨关节结核的一半[1]。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各种因素导致椎体病变而致后凸畸形或截瘫,将成为脊柱结核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 在骨关节结核中,发病率最高的首推脊柱结核(STB),于1779年被英国学者Pott首次报道,故称为Pott病,几乎占所有骨关节结核的一半[1]。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各种因素导致椎体病变而致后凸畸形或截瘫,将成为脊柱结核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身体伤害有很大影响。为了避免其并发症的发生,目前积极的外科手术干预仍是治疗脊柱结核的主要方式。而脊柱结核的治疗目标是彻底消除脊柱内的结核病灶[2],但要想彻底清除该病菌则显得十分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结核 后路手术 下腔静脉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的效果分析
20
作者 张文远 陈艳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8期52-54,共3页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3年1月北京丰台医院收治的84例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开门组和双开门组,各4...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3年1月北京丰台医院收治的84例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开门组和双开门组,各42例。单开门组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双开门组采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双开门组手术时间短于单开门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单开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术后,两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膀胱功能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膀胱功能评分及总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术后,两组颈椎曲度、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颈椎曲度小于术前,疼痛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脊髓病均可取得较好效果,但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