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跟腱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夹心形骨折
1
作者 郑加法 宋秀锋 +3 位作者 李宏志 周锦明 关盛溢 于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4-938,共5页
背景:踝关节骨折直视下精准复位已经成为足踝外科医生的共识,如何充分显露后踝的游离或压缩骨折块,仍然是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目的:探讨经跟腱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夹心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大连... 背景:踝关节骨折直视下精准复位已经成为足踝外科医生的共识,如何充分显露后踝的游离或压缩骨折块,仍然是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目的:探讨经跟腱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夹心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后踝夹心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跟腱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经跟腱外侧入路21例,经跟腱内侧入路5例;男19例,女7例;年龄24-69岁,平均38.6岁。记录手术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通过Burwell-Charnley影像学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踝关节跖屈及背伸活动度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1)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4.6个月;手术时间52-85 min,平均64.2 min;(2)1例患者术后外踝切口部分皮缘坏死,通过换药后完全愈合;其余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3)Burwell-Charnley影像学标准评价:24例解剖复位,2例复位良好,优良率为100%;(4)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为(1.19±0.40)分,较术前(6.81±0.80)分明显下降(P<0.01);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跖屈为(33.5±5.02)°,踝关节背伸为(17.23±0.99)°,较术前(14.58±2.50)°、(5.81±1.02)°均明显增加(P<0.01);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为(89.31±3.62)分,较术前(46.00±5.45)分明显升高(P<0.01);其中优23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5)提示经跟腱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夹心形骨折手术时间短,骨折复位良好,并发症少,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损伤 后踝夹心形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 手术入路
下载PDF
后踝内侧垂直联合线后前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张先启 余正友 林四龙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72-275,共4页
目的 探讨参考后踝内侧垂直联合线(PVSL)行闭合复位经皮后前(PA)入路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后踝骨折患者23例,均参考PVSL行闭合复位经皮PA入路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记录... 目的 探讨参考后踝内侧垂直联合线(PVSL)行闭合复位经皮后前(PA)入路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后踝骨折患者23例,均参考PVSL行闭合复位经皮PA入路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记录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踝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及恢复情况。结果 23例患者术后获得6~20个月的随访。术后所有患者后踝骨折块均得到良好复位,移位均小于2 mm。X射线显示,患者骨折均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为76~100分,平均(89.8±8.2)分;术后踝关节功能优17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为95.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参考PVSL闭合复位经皮PA入路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手术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内固定术 后踝内侧垂直联合线 前后入路 后前入路
下载PDF
空心螺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对比研究
3
作者 张鹏 李平元 +6 位作者 何双建 杨照耀 徐峰 徐希斌 陆健 曹成 周龙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19-25,共7页
目的比较经后外侧入路由后向前三枚空心螺钉三角分布固定与钢板固定治疗累及关节面≥25%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2016年5月至2022年5月行外科手术治疗的63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行三... 目的比较经后外侧入路由后向前三枚空心螺钉三角分布固定与钢板固定治疗累及关节面≥25%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2016年5月至2022年5月行外科手术治疗的63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行三枚空心螺钉三角分布固定(空心钉组),30例行钢板固定(钢板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和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6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20.5±2.1)个月。两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空心钉组短于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空心钉组(3.03%)低于钢板组(13.33%);而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后踝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良率比较,空心钉组(90.9%)与钢板组(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退出、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此类后踝骨折中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而空心螺钉三角分布固定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易于取出等众多优点,是此类后踝骨折内固定有效且经济的方法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后踝 闭合性 内固定
下载PDF
后踝移位骨折的关节镜监视下复位经皮螺钉固定与开放复位疗效比较
4
作者 赵晶晶 方真华 黄若昆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17-20,共4页
目的 比较后踝移位骨折的关节镜监视下复位经皮螺钉固定和后外侧入路开放复位之间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踝关节骨折合并后踝骨折行手术治疗的48例病例资料。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32~74岁... 目的 比较后踝移位骨折的关节镜监视下复位经皮螺钉固定和后外侧入路开放复位之间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踝关节骨折合并后踝骨折行手术治疗的48例病例资料。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32~74岁,平均45.5岁。根据后踝骨折的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关节镜组21例,开放组27例。比较两组病例的止血带使用时间、骨愈合时间、影像评估、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及手术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48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23±1.56)个月。止血带使用时间:关节镜组[(77.7±12.3) min]长于开放组[(66.8±11.2) 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关节镜组[(9.4±2.3)周]短于开放组[(10.2±3.1)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患者术后CT显示关节内台阶大于2 mm者关节镜组有3例,开放组有7例;术后6个月时AOFAS踝-后足评分:关节镜组[(80.6±8.4)分]高于开放组[(70.5±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开放复位手术方式比较,采用后路关节镜监视下经皮复位螺钉固定后踝骨折,复位更精确,软组织损伤小,术后足踝部功能恢复更好,手术相关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关节镜 后踝 骨折
下载PDF
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固定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林正坚 侯平 +1 位作者 许环顺 郑一鸣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25-428,共4页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中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固定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采用手术治疗的伴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的118例三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中后踝固定与否分为固定组(57例)、未固定组(6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中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固定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采用手术治疗的伴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的118例三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中后踝固定与否分为固定组(57例)、未固定组(6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美国矫形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关节平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固定组患者AOFAS踝-后足量表中疼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未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固定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未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伴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的三踝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固定可有效减轻术后关节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踝骨折 HaraguchiⅡ型 后踝 内固定术
下载PDF
后踝固定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6
作者 胡华刚 邵莉剑 +1 位作者 罗贤芳 张仲华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5期728-729,732,共3页
目的分析研究后踝固定方案在治疗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23年7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25例,采用手术后踝固定方案;对照组25例,采用传统手法整复+石膏固定方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分析研究后踝固定方案在治疗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23年7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25例,采用手术后踝固定方案;对照组25例,采用传统手法整复+石膏固定方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疗效优良率、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内外翻活动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手术侧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内外翻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手术侧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内外翻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踝固定治疗III-IV型踝关节患者可促进踝关节早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后踝固定 并发症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郑氏伤科手法辅助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然 彭亮 +4 位作者 李萍萍 魏国华 巫宗德 张强 刘亮 《四川中医》 2023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通过对郑氏伤科手法辅助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临床观察,探讨其优势。方法:2017年3月~2020年10月期间,收集94例在四川省骨科医院住院的后踝骨折移位且运用郑氏伤科手法辅助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患者,根据Bartonicek分型... 目的:通过对郑氏伤科手法辅助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临床观察,探讨其优势。方法:2017年3月~2020年10月期间,收集94例在四川省骨科医院住院的后踝骨折移位且运用郑氏伤科手法辅助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患者,根据Bartonicek分型[2]进行分型,其中Ⅱ型:41例(43.6%);Ⅲ型24例(25.5%);Ⅳ型:29例(30.9%),收集患者住院期间基本情况、跟腱旁入路与联合入路的间隔距离、后踝骨间小骨复位情况、以及术后CT结果评估此入路对后踝骨折的复位效果及固定是否牢靠、术后并发症,收集末次AOFAS后足评分。结果:共收集完整随访资料94例,随访时间9月-21月,平均时间13.4±1.3月;94例患者达到临床愈合,均未出现术后骨位丢失、螺钉钢板松动或断裂等;术后未出现腓肠神经损伤,均无感染、皮肤坏死等情况发生。后踝复位情况:解剖复位84例(87.5%);复位良好8例(8.3%);对位一般2例(2.1%)。AOFAS踝与后足评分情况:92.40±2.28,其中优良率达94例(100%)。结论:通过郑氏正骨手法结合跟腱旁改良入路联合外踝上改良切口、或者内侧切口处理后踝BartonicekⅡ、Ⅲ、Ⅳ骨折,能有效复位的同时很好地兼顾下胫腓联合的复位固定,恢复踝关节冠状面踝穴连续性以及横截面下胫腓联合的匹配度、矢状面胫骨远端连续性;能直观的安置内固定物,避免内固定物松动,能避免部分的腓骨肌腱刺激等并发症,术后结果优良,是治疗后踝入路的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氏伤科手法 手术入路 后踝骨折 后踝分型
下载PDF
闭合性跟腱断裂术前MRI评估与术后踝关节疼痛及功能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宇 陈文 方宜宥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2期348-352,共5页
目的探讨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术前MRI评估与跟腱吻合术后踝关节疼痛及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评估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中MRI诊断准确率及患者的临床预后评估。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60例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作... 目的探讨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术前MRI评估与跟腱吻合术后踝关节疼痛及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评估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中MRI诊断准确率及患者的临床预后评估。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60例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MRI检查,以术中探查为金标准,并记录术前、术后12周的SF-MPQ评分及AOFAS评分。按照术前MRI评估及术中探查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部分断裂组(20例)和完全断裂组(40例)。分析MRI检查的诊断准确性;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周时SF-MPQ评分及AOFAS评分;分析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术前MRI评估与术后踝关节疼痛及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MRI检查在严重程度不同的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中诊断准确率为100%(60/60,例),在新鲜闭合性完全跟腱断裂Myerson分型中诊断准确率为92.50%(37/40,例)。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术前MRI评估与术后踝关节疼痛相关性分析,术后12周时部分断裂组患者在SF-MPQ各项量表评分下降均优于完全断裂组(P<0.05);且严重程度(完全断裂)、完全性跟腱断裂Myerson分型(Ⅲ型)、断裂部位(跟腱下段)是导致术后12周时踝关节仍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术前MRI评估与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术后12周时部分断裂组患者的AOFAS评分高于完全断裂组患者(P<0.05);且严重程度(完全断裂)、完全性跟腱断裂myerson分型(Ⅱ型;Ⅲ型)、断裂部位(跟腱下段)是导致术后12周时踝关节功能恢复一般及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RI在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术前MRI评估相关参数跟腱断裂严重程度、完全性跟腱断裂Myerson分型及跟腱断裂部位可作为术后踝关节疼痛及功能恢复的预后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 术前MRI 后踝关节 疼痛 功能恢复
下载PDF
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郝良 李含 +2 位作者 孟祥翔 李晖 张超远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38-140,65,共4页
目的:研究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化随机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后内侧入路... 目的:研究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化随机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后内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研究组采用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血清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AOFAS评分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踝关节内翻、外翻活动度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hs-CRP和PCT水平均升高(P<0.05),但研究组hs-CRP和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疗效更为显著,术后恢复时间短,且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炎症反应小,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 微型钢板内固定术 BartonicekⅢ型 后踝关节骨折
下载PDF
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范沙沙 王久清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363-366,共4页
目的比较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98例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化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 目的比较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98例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化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后内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踝关节活动度(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美国矫形足与踝关节协会评分(AOFAS)变化;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AOFAS评分均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踝关节内翻、外翻活动度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空心钉内固定,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疗效确切,可加快骨折愈合速度,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 微型钢板内固定术 空心钉内固定术 BartonicekⅢ型 后踝关节骨折
下载PDF
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正 胡正军 欧民胜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5期66-68,共3页
目的 探讨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镇江市丹徒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取手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未对后踝骨折进行固... 目的 探讨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镇江市丹徒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取手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未对后踝骨折进行固定治疗)和观察组(实施后踝固定治疗),各25例。两组患者均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术后骨折复位评分、临床评分及临床指标,术前与术后6个月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KPS评分,以及术后3、6个月踝关节活动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术后骨折复位评分、临床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AOFAS踝与后足功能、KP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与术后3个月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内翻、外翻、背伸、跖屈活动度均增大,且术后3、6个月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有益于加快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尽快恢复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后踝固定 踝关节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改良后内侧入路在后踝HaraguchiⅡ型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12
作者 刘勇 陈国川 +1 位作者 张富宁 赵磊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423-426,共4页
在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posterior malleolar fractures,PMF)占7%~44%,常合并内外踝骨折或韧带损伤,很少单独出现[1,2].后踝骨折分型方法较多,包括AO、Haraguchi、Mangnus、Bartonícek等,临床常用Haraguchi分型:I型后外侧斜行,... 在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posterior malleolar fractures,PMF)占7%~44%,常合并内外踝骨折或韧带损伤,很少单独出现[1,2].后踝骨折分型方法较多,包括AO、Haraguchi、Mangnus、Bartonícek等,临床常用Haraguchi分型:I型后外侧斜行,Ⅱ型内侧延伸,Ⅲ型小壳即小片剥脱型.后踝骨折因位置较深,手术入路选择要求更高,其最佳入路选择,目前没有达成最终共识[3-5].近年国内外部分学者根据内踝后方胫后动静脉、胫神经、肌腱及跟腱的解剖学关系,并结合后踝HaraguchiⅡ型骨折线向内侧延伸的特点,认为改良后内侧入路(跟腱旁后内侧入路)通过屈踇长肌与胫神经间隙显露后踝,不干扰踝管,术野清晰,容易行后踝骨折复位及固定[6,7].本研究主要探讨改良后内侧入路在后踝HaraguchiⅡ型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后踝 改良后内侧入路 损伤
下载PDF
CT4D动态成像在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中的应用
13
作者 范鑫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6期460-461,共2页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是足踝外科常见疾病,根据撞击发生的解剖部位可分为前踝、前外踝、前内踝、后踝及后内踝撞击综合征,最常见的是前踝、前外踝和后踝撞击综合征。目前,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确诊需关节镜。...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是足踝外科常见疾病,根据撞击发生的解剖部位可分为前踝、前外踝、前内踝、后踝及后内踝撞击综合征,最常见的是前踝、前外踝和后踝撞击综合征。目前,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确诊需关节镜。临床常用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4D动态成像 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
下载PDF
后踝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被引量:6
14
作者 唐建军 王淑丽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33-636,共4页
后踝撞击综合征系因反复的踝关节过度跖屈或突然的急性跖屈并内翻损伤后,导致跟骨后突和胫骨后方的骨性结构及其间的距骨周围软组织受压而造成踝后部的骨与软组织撞击。强调早期诊断、恰当评价可有效防止慢性踝不稳、骨性关节炎。MRI是... 后踝撞击综合征系因反复的踝关节过度跖屈或突然的急性跖屈并内翻损伤后,导致跟骨后突和胫骨后方的骨性结构及其间的距骨周围软组织受压而造成踝后部的骨与软组织撞击。强调早期诊断、恰当评价可有效防止慢性踝不稳、骨性关节炎。MRI是主要的诊断方法。临床上多数患者行保守治疗,60%以上的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后踝关节镜被认为是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 撞击综合征 MRI 后踝关节镜
下载PDF
后踝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不稳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
15
作者 马志强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2年第10期1536-1538,共3页
目的探讨后踝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不稳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后踝骨折患者12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126例后踝骨折患者分为踝关节不稳组... 目的探讨后踝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不稳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后踝骨折患者12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126例后踝骨折患者分为踝关节不稳组与对照组,统计两组基础资料,分析术后踝关节不稳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术后随访1年,126例后踝骨折患者,有30例发生踝关节不稳,发生率为23.81%。单因素分析发现,发生组年龄≥60岁、后踝骨折Haraguchi为Ⅱ型、骨折块占关节面比例≥25%、术后并发症、踝关节脱位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骨折后至手术时间、糖尿病史、骨折原因、饮酒史、术中有无神经损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后踝骨折Haraguchi为Ⅱ型、骨折块占关节面比例≥25%、术后并发症、踝关节脱位是后踝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不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后踝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不稳发生率较高,年龄≥60岁、后踝骨折Haraguchi为Ⅱ型、骨折块占关节面比例≥25%、术后并发症、踝关节脱位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进行重点关注,谨防术后踝关节不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后踝关节不稳 高危因素
下载PDF
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同期手术中长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江东 胡跃林 +5 位作者 焦晨 郭秦炜 谢兴 陈临新 赵峰 皮彦斌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5-509,共5页
目的: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综合征患者术后进行3~9年的随访,探讨其中长期疗效,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0年2月—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接受外踝韧带修复和后踝关节镜清理同期手术的患者共47例,... 目的: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综合征患者术后进行3~9年的随访,探讨其中长期疗效,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0年2月—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接受外踝韧带修复和后踝关节镜清理同期手术的患者共47例,随访4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28.9±10.0)岁。通过问卷及查体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及运动机能等,对比术前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后足评分、运动机能Tegner评分,并分析临床评分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受伤时间、手术用时、软骨损伤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71.8±22.8)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AOFAS评分及Tegner评分均优于术前水平( 1.0 vs. 5.0, 92 vs. 80, 6.5 vs. 2.0, P 均<0.001),疗效优良率为97.6%,术后VAS评分( t =2.719, P =0.10)、AOFAS评分( t =-2.853, P =0.10)、Tegner评分( t =-3.443, P =0.001)和恢复运动时间( t =2.814, P =0.008)均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术后VAS评分与软骨损伤呈负相关( Z =-2.195, P =0.028)。结论: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同期手术后的中长期临床效果良好,患者年龄与临床疗效呈负相关,合并软骨损伤可加重患者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韧带损伤 后踝撞击综合征 关节镜
下载PDF
后踝撞击综合征MRI影像特征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浩 张伟 +4 位作者 李凤陈 陈雯 于代友 郭福庆 刘闯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后踝撞击综合征(PAIS)MRI影像特征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7年5月临床疑诊PAIS病人117例,其中男62例,女55例,年龄17~72岁,平均(40.4±12.2)岁,均行MRI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副三角骨、副... 目的探讨并分析后踝撞击综合征(PAIS)MRI影像特征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7年5月临床疑诊PAIS病人117例,其中男62例,女55例,年龄17~72岁,平均(40.4±12.2)岁,均行MRI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副三角骨、副三角骨骨髓水肿、副三角骨囊变或/和硬化、距骨后突过长、距骨后突骨髓水肿、距骨后突囊变或/和硬化、后踝滑膜炎、后踝关节腔积液、距骨后缘骨髓水肿、踇长屈肌腱鞘积液及后踝软组织肿胀共11个影像征象与PAIS诊断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117例病人中41例(35.0%)经临床确诊为PAIS,其中副三角骨24例,副三角骨骨髓水肿13例,副三角骨囊变或/和硬化3例,距骨后突过长17例,距骨后突骨髓水肿7例,距骨后突囊变或/和硬化1例,后踝滑膜炎38例,后踝关节腔积液40例,距骨后缘骨髓水肿12例,踇长屈肌腱鞘积液14例,后踝软组织肿胀10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副三角骨、副三角骨骨髓水肿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副三角骨骨髓水肿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OR)为0.302(95%CI:0.108~0.839),P=0.022]。结论副三角骨骨髓水肿是PAIS诊断的影响因素,副三角骨出现骨髓水肿可高度提示病人患有PA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后踝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副三角骨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俊 沈燕国 +3 位作者 尹伟忠 邱永敏 丁菊红 曹师锋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第11期990-993,共4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运用后外侧入路治疗的54例移位大于25%的后踝骨折,按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Ⅲ度2例,旋后外旋型Ⅳ度4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12例。后踝骨折采用螺...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运用后外侧入路治疗的54例移位大于25%的后踝骨折,按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Ⅲ度2例,旋后外旋型Ⅳ度4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12例。后踝骨折采用螺钉或支撑钢板固定。外踝骨折采用钢板固定,52例合并内踝骨折用螺钉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2±6.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4.5±3.6)周。2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口服营养神经药物治疗,3个月后症状消失。踝关节活动范围:背屈15°~30°,平均(20.5±4.6)。;跖屈25°-50°,平均(38.7±7.9)°。根据Olerud—Molander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优32例,良18例,可4例,优良率92.6%。结论后外侧人路是治疗后踝骨折的一个有效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 骨折 后外侧入路 骨折内固定术
下载PDF
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诊治 被引量:9
19
作者 谢鸣 郑琼 +1 位作者 勘武生 胡勇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年第2期163-164,共2页
关键词 后踝 骨折 胫骨
下载PDF
后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20
作者 俞广 张树志 +3 位作者 姜良德 齐玉新 李宇俊 王继芳 《河北医药》 CAS 2017年第19期2995-2997,共3页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后踝骨折6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31例患者采用内外后侧联合入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复位及石膏固定,2组患者术...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后踝骨折6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31例患者采用内外后侧联合入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复位及石膏固定,2组患者术后随访5~36个月,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完全负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等均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结果 2组患者均获随访,平均21个月,骨折复位效果均满足以下标准:恢复踝穴的正常解剖关系;踝关节负重面与小腿纵轴垂直;踝关节面平滑。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83.9%;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89.2%,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后踝骨折可显著改善临床效果,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康复时间,可获得满意疗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 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