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氏伤科手法辅助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然 彭亮 +4 位作者 李萍萍 魏国华 巫宗德 张强 刘亮 《四川中医》 2023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通过对郑氏伤科手法辅助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临床观察,探讨其优势。方法:2017年3月~2020年10月期间,收集94例在四川省骨科医院住院的后踝骨折移位且运用郑氏伤科手法辅助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患者,根据Bartonicek分型... 目的:通过对郑氏伤科手法辅助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临床观察,探讨其优势。方法:2017年3月~2020年10月期间,收集94例在四川省骨科医院住院的后踝骨折移位且运用郑氏伤科手法辅助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患者,根据Bartonicek分型[2]进行分型,其中Ⅱ型:41例(43.6%);Ⅲ型24例(25.5%);Ⅳ型:29例(30.9%),收集患者住院期间基本情况、跟腱旁入路与联合入路的间隔距离、后踝骨间小骨复位情况、以及术后CT结果评估此入路对后踝骨折的复位效果及固定是否牢靠、术后并发症,收集末次AOFAS后足评分。结果:共收集完整随访资料94例,随访时间9月-21月,平均时间13.4±1.3月;94例患者达到临床愈合,均未出现术后骨位丢失、螺钉钢板松动或断裂等;术后未出现腓肠神经损伤,均无感染、皮肤坏死等情况发生。后踝复位情况:解剖复位84例(87.5%);复位良好8例(8.3%);对位一般2例(2.1%)。AOFAS踝与后足评分情况:92.40±2.28,其中优良率达94例(100%)。结论:通过郑氏正骨手法结合跟腱旁改良入路联合外踝上改良切口、或者内侧切口处理后踝BartonicekⅡ、Ⅲ、Ⅳ骨折,能有效复位的同时很好地兼顾下胫腓联合的复位固定,恢复踝关节冠状面踝穴连续性以及横截面下胫腓联合的匹配度、矢状面胫骨远端连续性;能直观的安置内固定物,避免内固定物松动,能避免部分的腓骨肌腱刺激等并发症,术后结果优良,是治疗后踝入路的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氏伤科手法 手术入路 后踝骨折 后踝分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