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后郊区化空间发育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绍博 罗小龙 +2 位作者 陆建城 徐坤瑶 毛锦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伴随着城市经济向都市区经济的转变,城市空间加速向郊区扩张,远郊区域由此得到快速发展,郊区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郊区化。研究将上海郊区置于后郊区化图景,用后郊区化的理论审视上海郊区空间增长。研究发现:(1)后郊区化是郊区化进程中... 伴随着城市经济向都市区经济的转变,城市空间加速向郊区扩张,远郊区域由此得到快速发展,郊区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郊区化。研究将上海郊区置于后郊区化图景,用后郊区化的理论审视上海郊区空间增长。研究发现:(1)后郊区化是郊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多元要素离心分散发展后呈现的新的空间聚落形态。与传统郊区化相比,后郊区化在空间分布、空间利用、空间关系、空间治理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表现。(2)上海郊区已经进入后郊区化时代,远郊功能空间更加复杂多元,郊区空间更加独立,类城市体形态凸显。(3)后郊区化空间的形成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49年后服务工业生产的工业卫星城镇;改革开放后先行先试的开发区;2000年后综合功能空间营造的新城。不同空间载体重塑着郊区景观格局,推动着新空间聚落形态的形成。(4)开发导向下的后郊区化空间建设,是地方政府新一轮郊区大规模开发建设保持自身增长的资本积累策略,其形成是地方政府主导下增长联盟共同推动的结果。政府企业化行为;资本的空间修补;居民的空间生产参与,均对中国后郊区化空间的形成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郊区 空间发育 空间重塑 空间增长 郊区
下载PDF
后郊区化?——政府视角下广州萝岗的空间生产与转型 被引量:6
2
作者 胡秀媚 李志刚 冯健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79,共8页
中国大城市远郊地域城与乡的边界不断模糊,新型郊区聚落空间大量涌现。中国的郊区化进程是否已经走出了一般意义的"郊区化"而进入"后郊区化"时代?以广州萝岗为例,结合广州大都市区化进程,从空间扩张演变、管理体制... 中国大城市远郊地域城与乡的边界不断模糊,新型郊区聚落空间大量涌现。中国的郊区化进程是否已经走出了一般意义的"郊区化"而进入"后郊区化"时代?以广州萝岗为例,结合广州大都市区化进程,从空间扩张演变、管理体制变革、功能定位转型三个方面勾勒萝岗郊区成长的独特性,揭示其丰富的空间演进内涵,探讨在此过程中政府通过土地调控、管理体制、规划手段进行干预和作用的机制,进而展现其后郊区成长和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郊区 政府视角 广州大都区化 萝岗(广州开发区)
下载PDF
后郊区时代的美国城市发展政策调整及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和平 《中国名城》 2017年第6期4-8,共5页
二战后美国城市化转向郊区化,在经济继续发展之时,城市蔓延也带来棘手的问题,极大地困扰着城市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挑战。80年代起,美国城市化进入后郊区时代,在"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等思想影响下,美国... 二战后美国城市化转向郊区化,在经济继续发展之时,城市蔓延也带来棘手的问题,极大地困扰着城市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挑战。80年代起,美国城市化进入后郊区时代,在"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等思想影响下,美国各级政府就城市发展出台了系列调整政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城市再发展及资源节约、耕地保护作用显著,但蔓延开发的负面影响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通过美国城市发展政策的研究,希望为今日我国新型城市化提供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郊区 城市发展政策 城市发展趋势
下载PDF
后郊区化的中国范式及规划应对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绍博 罗小龙 唐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64,共6页
全球化发展浪潮下,中国部分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早已进入或正在进入后郊区化发展新阶段。基于后郊区化理论审视中国郊区空间增长的同时,系统总结我国郊区空间开发模式的演进规律、后郊区化的内涵和特征及未来规划应对。结果表明:中国大... 全球化发展浪潮下,中国部分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早已进入或正在进入后郊区化发展新阶段。基于后郊区化理论审视中国郊区空间增长的同时,系统总结我国郊区空间开发模式的演进规律、后郊区化的内涵和特征及未来规划应对。结果表明:中国大都市郊区开发模式已经历4代,当前正处于特殊发展期,远郊空间变得相对独立,呈现“类城市体”的属性,后郊区化特性明显。与传统郊区化相比,后郊区化在空间分布、空间利用、空间关系、空间治理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异质性表现,且特殊的制度背景使得中国后郊区化空间呈现明显的本土特点。未来应关注郊区空间的再定位、空间的高效利用、节点间的互动联系及空间治理的转型,推动后郊区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郊区 郊区开发模式 重塑 空间增长
下载PDF
中国城市后郊区化特征与地方政府作用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周之聪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第3期61-66,共6页
首先从时间、空间和参与者三个维度对"后郊区化"概念进行解析,简略介绍了中外研究进展。继而以南京市为例,从人口、收入和土地非农化三个方面出发,指出南京市江宁区呈现出了较为典型的后郊区化特征。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 首先从时间、空间和参与者三个维度对"后郊区化"概念进行解析,简略介绍了中外研究进展。继而以南京市为例,从人口、收入和土地非农化三个方面出发,指出南京市江宁区呈现出了较为典型的后郊区化特征。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企业化"和"地方自治"是中国地方政府影响后郊区化进程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有别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郊区 地方政府 南京
下载PDF
美国的郊区化历程以及后郊区的特征
6
作者 马栋 《科学与管理》 2010年第2期36-37,共2页
本文主要对美国的郊区化过程进行简单的描述,郊区化受到交通、技术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与郊区化理念密切相关。并对后郊区的碎裂性特征进行了描述,指出后郊区与传统郊区相比,形态功能以及社会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关键词 郊区 后郊区 美国
下载PDF
西方城市郊区史研究略论
7
作者 欧阳萍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68-73,共6页
城市是人类的伟大创造,而郊区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对人类历史和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郊区发展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郊区起源的争论,学者们对近代郊区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持不同意见;二是关于... 城市是人类的伟大创造,而郊区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对人类历史和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郊区发展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郊区起源的争论,学者们对近代郊区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持不同意见;二是关于郊区发展过程的研究,学者们考察了近代郊区的特征、郊区兴起的原因,并且对郊区发展史进行了个案分析;三是关于郊区发展趋势的思考,学者们提出了城市化阶段理论、郊区消亡论和后郊区论等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区 城市 起源 后郊区
下载PDF
基于多功能的环城乡村游憩潜力评价与类型区划——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
8
作者 于鑫磊 马晓冬 甄雨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3期1-6,共6页
乡村游憩带是传统环城游憩带中的一个重要环带,随着我国后生产主义乡村和城市后郊区化的发展,传统乡村游憩的功能与空间格局均发生了重构,这种重构在城郊乡村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基于对新时期乡村游憩资源新的认知观,多... 乡村游憩带是传统环城游憩带中的一个重要环带,随着我国后生产主义乡村和城市后郊区化的发展,传统乡村游憩的功能与空间格局均发生了重构,这种重构在城郊乡村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基于对新时期乡村游憩资源新的认知观,多维构建环城乡村游憩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阐释研究区内乡村游憩潜力特征及分布规律,并根据潜力评价结果划分发展类型、提出发展建议.研究发现:铜山区乡村游憩中的生态观光潜力和农事参与潜力普遍较高,康养休闲潜力和民俗体验与文化传承潜力普遍较低.铜山区乡村游憩发展潜力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吕梁山一带、中西部近城区一带和北部环微山湖一带.根据潜力评价结果,将铜山区划分为乡村综合游憩区、乡村生态康养休闲区、乡村农事观光体验区和乡村风土民俗娱乐区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产主义乡村 后郊区 环城乡村游憩 空间重构 潜力评价 铜山区
下载PDF
Simulation Analysis on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Population in Shenyang City,China in Late 20th Century 被引量:5
9
作者 QIN Zhiqin ZHANG Pingy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1期110-118,共9页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can reflect significantly urban function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Shenyang, as a typical old industrial city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considerable changes in spatial dist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can reflect significantly urban function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Shenyang, as a typical old industrial city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considerable changes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resulting in the change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sub-district data of Chinese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es in 1982, 1990 and 2000, this study simulates the evolution patter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in Shenyang City.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 and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 we found that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n the whole, has presented a balanced and decentralized trend since the 1980s, which characterizes with Chinese suburbanization.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atter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egative exponential model fitted the distribution best, and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 the inner suburb kept increasing gradually, meanwhil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has presented a polycentric feature since the 1980s.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show that population in the urban core concentrate significantly all the time.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in the inner suburb influences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ly, but the concentration intensity of population cores in inner suburb is still 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simulation analysis Shenyang City
下载PDF
Schizophrenia and Other Psychoses in Polish Middletown
10
作者 Piotr Waclaw Gorczyca Piotr Scislo +1 位作者 Agnieszka Wesecka Marcin Kozak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2年第8期833-839,共7页
The most of studies conducted up till now have shown a frequent occurrence of schizophrenia and other psychoses in cities compared to rural and suburban area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work was done on the basis of addr... The most of studies conducted up till now have shown a frequent occurrence of schizophrenia and other psychoses in cities compared to rural and suburban area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work was done on the basis of address data in a medium size town of people placed in psychiatric hospitals schizophrenia and other psychoses in the years 1989-2002. ICD9 criteria were initially used for hospital diagnosis, and then ICD10 criteria.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among particular districts of the town the test for two proportions was conducted. The analyzed group of persons amounted to 380 patients, including 169 men and 211 women. It indicated that patients more frequently lived in more urbanized and postindustrial districts of town as well as men aged 20-29 years old in postindustrial districts. It should be mentioned that more of patients placed the inner city, but also in postindustrial district and in districts with city housinz oroi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ZOPHRENIA hospitalized patients middletown STRATIFICATION epidemiolog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