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9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磨牙后间隙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苏比努尔·玉苏蒲 刘奕杉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8期598-604,共7页
在矫治中,间隙是经过拔牙、牙弓拓宽以及邻面去釉等方式实现,其中,磨牙远移作为矢状向牙弓扩展的优选方法备受瞩目。在传统推磨牙远移的众多技术手段中,从传统推磨牙远移的许多技术方案中,还能够发现分裂簧活动矫治器、摆式矫治器和口... 在矫治中,间隙是经过拔牙、牙弓拓宽以及邻面去釉等方式实现,其中,磨牙远移作为矢状向牙弓扩展的优选方法备受瞩目。在传统推磨牙远移的众多技术手段中,从传统推磨牙远移的许多技术方案中,还能够发现分裂簧活动矫治器、摆式矫治器和口外弓结合颈带牵引等新技术的应用。但由于这种方式在磨牙远移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支抗丧失的难题,这无疑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为了确保治疗效果,患者的高度配合度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保证支抗的稳定性和治疗的顺利进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骨支抗技术的演进,磨牙远移的适用情形正在逐渐拓展,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其移动距离也显著增加。但是,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这就使得正畸学家们越来越重视磨牙后间隙的解剖边界。本章将试图对磨牙后间隙的影响原因以及临床应用情况做出总结。In orthodontic treatment, the gap is achieved by tooth extraction, dental arch widening and interproximal deglazing. Among them, molar distalizati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s a preferred method for sagittal arch expansion. Among the many technical means of traditional molar distalization, from many technical schemes of traditional molar distaliz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split spring active appliance, pendulum appliance and extraoral arch combined with neck belt traction can also be found. However, this method often faces the problem of anchorage loss in the process of molar distalization, which undoubtedly increases the complexity and risk of treat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the patient’s high degree of cooper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ich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anchorage and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treatment. With the evolution of bone anchorage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molar distalization is gradually expanding, its application scop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and its moving distance is also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However, while ensuring the efficacy, safety issues cannot be ignored, which makes orthodontist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anatomical boundary of the posterior molar space. This chapter will try to summarize the cause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retromolar space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后间隙 磨牙远移技术 骨支抗体系
下载PDF
磨牙后间隙的生长、塑建与保持
2
作者 胡笳 贾莹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67-771,共5页
磨牙后间隙是实现正畸磨牙远移的生物学基础和空间基础,作为正畸常用且重要的矫治方法之一,磨牙远移的实现效果常具有不确定性。目前的研究多针对如何提高磨牙远移效率及优化磨牙后间隙的静态测算方法,但关于磨牙后间隙的动态塑建机制... 磨牙后间隙是实现正畸磨牙远移的生物学基础和空间基础,作为正畸常用且重要的矫治方法之一,磨牙远移的实现效果常具有不确定性。目前的研究多针对如何提高磨牙远移效率及优化磨牙后间隙的静态测算方法,但关于磨牙后间隙的动态塑建机制与正畸对其塑建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就磨牙后间隙的生长、塑建机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正确评估和利用磨牙后间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后间隙 生长 塑建 稳定 正畸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联合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在膝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3
作者 崔莉 何荣 +2 位作者 赵伟 左琪 吴玄 《大医生》 2024年第15期34-36,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ACB)联合膝关节囊后间隙(IPACK)阻滞在膝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新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拟行膝关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ACB)联合膝关节囊后间隙(IPACK)阻滞在膝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新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拟行膝关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股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接受ACB联合IPACK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口述评分法(V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5、7 d膝关节活动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3 d股四头肌肌力、行走距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VRS评分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两组术后72 h的VRS评分低于术后12、24、48 h,术后48 h低于术后24 h,术后24 h高于术后12 h,且观察组术后12、24、48 h的V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两组术后7 d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术后1、3、5 d,术后5 d大于术后1、3 d,术后3 d大于术后1 d,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行走距离均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两组术后3 d的股四头肌肌力、行走距离大于术后1、2 d,术后2 d大于术后1 d,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ACB联合IPACK阻滞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能够减轻对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手术 收肌管阻滞 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 镇痛
下载PDF
腹膜后间隙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7
4
作者 邱剑光 陈锡慧 +4 位作者 袁晓旭 司徒杰 高新 吴涛 丁自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1-255,共5页
目的:观察研究肾周腹膜后间隙的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方法:综合采用微创解剖、断层解剖、影像解剖和临床腹腔镜手术研究。包括断层标本1例;新鲜冰冻尸体手术解剖3例(左侧模拟腹腔镜左肾游离手术,右侧模拟开放肾游离手术);CT/MRI肾、肾... 目的:观察研究肾周腹膜后间隙的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方法:综合采用微创解剖、断层解剖、影像解剖和临床腹腔镜手术研究。包括断层标本1例;新鲜冰冻尸体手术解剖3例(左侧模拟腹腔镜左肾游离手术,右侧模拟开放肾游离手术);CT/MRI肾、肾上腺平扫+三维重建25例;腹腔镜手术55例。结果:肾前筋膜分3层,包括结肠融合筋膜、肾前融合筋膜和肾筋膜前叶。肾后筋膜分两层,包括侧锥筋膜和肾筋膜后叶。肾前、后筋膜光滑延续,形成肾筋膜间隙,其内容纳肾周脂肪、肾和肾盂输尿管鞘。肾盂输尿管鞘内容纳肾盂输尿管和肾盂输尿管周围脂肪。侧锥筋膜与腹横筋膜形成肾旁间隙,其内填充肾旁脂肪。肾前融合筋膜、腰肌筋膜和侧锥筋膜包绕形成肾周间隙,该间隙包括肾筋膜间隙及其上、下方的肾上腺间隙和生殖血管间隙。结肠系膜的脏腹膜和结肠融合筋膜形成结肠间隙。胰十二指肠前、后融合筋膜形成胰十二指肠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间隙为原生腹膜后间隙,胰十二指肠间隙和结肠间隙为次生腹膜后间隙。结论:肾前、后筋膜均为多层膜结构。腹膜后间隙借各层筋膜形成层叠状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间隙 肾周间隙 腹腔镜 肾筋膜 侧锥筋膜 临床解剖学
下载PDF
超声对乳腺后间隙与注射式隆乳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马步云 毛维 +2 位作者 魏兵 罗燕 庄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2期1632-1633,共2页
目的 探讨乳腺后间隙与注射式隆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用超声观察和测量正常女性的乳腺后间隙 ,将注射式隆乳后患者的超声检查、手术和病理资料进行相关的分析 ,以明确产生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注射层次的错误和渗漏将导致并发症的出... 目的 探讨乳腺后间隙与注射式隆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用超声观察和测量正常女性的乳腺后间隙 ,将注射式隆乳后患者的超声检查、手术和病理资料进行相关的分析 ,以明确产生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注射层次的错误和渗漏将导致并发症的出现。结论 超声是验证注射式隆乳是否成功的首选检查方法 ,乳腺后间隙的厚度和完整性与是否出现并发症密切相关 ,注射式隆乳的安全性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乳腺后间隙 并发症 注射式隆乳
下载PDF
运用曲面断层全景片测量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文红 段瑞平 +2 位作者 范群 李洪喜 张嘉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6-538,共3页
目的 :早期预测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或萌出的一些客观指标 ,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 2 68例患者 (共 417颗下颌第三磨牙 ) ,将其随机分为萌出组、阻生组 ,运用曲面断层全景机对下颌第三磨牙的近中倾斜角、萌出水平、牙冠... 目的 :早期预测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或萌出的一些客观指标 ,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 2 68例患者 (共 417颗下颌第三磨牙 ) ,将其随机分为萌出组、阻生组 ,运用曲面断层全景机对下颌第三磨牙的近中倾斜角、萌出水平、牙冠近远中径、牙根形成、磨牙后间隙、磨牙后间隙 牙冠近远中径的比值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阻生组中 (15 4例 ,2 18颗下颌第三磨牙 )近中倾斜角平均为 15 .64° ,性别之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阻生组磨牙后间隙比萌出组小 ,二者之间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萌出组与阻生组磨牙后间隙 牙冠近远中径的平均值分别为 1.0 5、0 .74(P <0 .0 0 1)。阻生组与萌出组的牙冠近远中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发生率与近中倾斜角呈正相关 (P <0 .0 1) ,而与磨牙后间隙呈负相关 (P <0 .0 1)。结论 :大多数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磨牙后间隙 牙冠近远中径比值小于 1。由于没有足够的间隙萌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断层全景片 下颌第三磨牙 磨牙后间隙
下载PDF
远端和近端入路腘动脉与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春光 刘蕊 +5 位作者 柳进宁 高美娜 梁浩 龙玉斌 汤世宇 郭颖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比较远端和近端入路腘动脉与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65~80岁,BMI 20~30 kg/m^(2),ASA... 目的比较远端和近端入路腘动脉与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65~80岁,BMI 20~3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远端IPACK组(D组)和近端IPACK组(P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D组采用含肾上腺素0.1 mg的0.25%罗哌卡因20 ml行远端IPACK,P组采用含肾上腺素0.1 mg的0.25%罗哌卡因20 ml行近端IPACK。D组和P组均于IPACK完成后行收肌管阻滞,并留置神经周围导管。当术后VAS疼痛评分>4分,且患者按压镇痛泵后30 min未缓解时,皮下注射羟考酮5 mg进行镇痛补救。记录IPACK操作时间、腓总神经运动阻滞例数、补救镇痛例数、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前及术后1、2、3 d患者主动屈膝最大角度和步行距离,记录局麻药物中毒、穿刺部位感染、血肿、院内跌倒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P组比较,D组IPACK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腓总神经运动阻滞率、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1、2 d步行距离明显延长(P<0.05)。两组术前、术后1、2、3 d患者主动屈膝最大角度及术后3 d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远端IPACK用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操作简便,镇痛效果明显,对运动功能影响小,效果优于近端IPA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腘动脉与膝关节囊后间隙 收肌管 关节成形术 老年
下载PDF
收肌管阻滞联合腘动脉-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或胫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春光 刘蕊 +5 位作者 李艳军 李永旺 王旭伟 胡蕴伟 李艳青 赵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9-232,共4页
目的比较收肌管阻滞(ACB)联合腘动脉-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或选择性胫神经阻滞(TN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6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65~84岁,ASAⅡ或Ⅲ级... 目的比较收肌管阻滞(ACB)联合腘动脉-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或选择性胫神经阻滞(TN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6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65~84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IPACK组(I组)和TNB组(T组)。I组于术前采用含肾上腺素0.1 mg的0.25%罗哌卡因20 ml行IPACK,T组于术前采用含肾上腺素0.1 mg的0.25%罗哌卡因20 ml行TNB。I组与T组完成IPACK或TNB后行ACB,并留置神经周围导管,术后连接患者自控神经阻滞镇痛泵。术后VAS疼痛评分>4分时,患者按压镇痛泵,30 min未缓解,皮下注射羟考酮5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术后4 h腓总神经运动阻滞情况及术前、术后24、48、72 h静息、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1~3 d患者主动屈膝最大角度及步行距离。记录术后72 h内患者补救镇痛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I组腓总神经运动阻滞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1、2 d步行距离明显增加(P<0.05)。两组不同时点静息、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补救镇痛率、术后3 d步行距离及术后1~3 d主动屈膝最大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B联合IPACK或TNB均可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有效地术后镇痛,但IPACK对运动功能影响小于TN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动脉-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 胫神经阻滞 收肌管阻滞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国人直肠后间隙入路轴向行腰骶椎融合的影像学与解剖学测量 被引量:12
9
作者 曾德辉 王文军 +1 位作者 张卫 宋西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0-394,共5页
目的:探讨国人直肠后间隙入路轴向行腰骶椎融合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国人正常成人(男40例、女40例)腰骶椎侧位X线片共80张,通过对腰骶椎侧位X线片L5椎体下缘及S1椎体前缘的测量确定骶骨进入点的位置,计算S1椎体上缘至骶骨进入点与骶骨... 目的:探讨国人直肠后间隙入路轴向行腰骶椎融合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国人正常成人(男40例、女40例)腰骶椎侧位X线片共80张,通过对腰骶椎侧位X线片L5椎体下缘及S1椎体前缘的测量确定骶骨进入点的位置,计算S1椎体上缘至骶骨进入点与骶骨前缘距离的百分比。选取成人(男40例、女40例)骨盆CT片共80张,排除骶骨骨折及盆腔占位性病变,测量骨盆CT(S3、S4平面)骶椎正中前缘到直肠后缘的距离,即建立工作管道矢状面的安全距离。选取40块经防腐处理的干燥成人骶骨标本,排除骨折与占位性病变,游标卡尺测量骶骨横线水平骶前孔内侧缘间距,即建立工作管道冠状面的安全距离。2具经甲醛防腐固定处理的成人男女尸体标本各一具,参照国外AxiaLIF手术方式,建立最大直径为1.2cm的工作管道;工作管道建成后解剖尸体标本,暴露腰骶椎区域及直肠后间隙,观察工作通道周围毗邻解剖结构损伤情况。结果:国人男性腰骶椎侧位片S1椎体前缘进针点位置为(71.6±14.8)%,女性进针点位置为(66.9±18.6)%;CT片测量:国人男性骨盆S3与S4平面直肠后间隙间距为9.9±4.7mm、9.7±4.6mm,女性骨盆S3与S4平面直肠后间隙间距为6.0±2.6mm、5.9±2.4mm,男性直肠后间隙大于女性(P<0.05);骶骨标本骶前孔内侧缘间距(TS1、TS2、TS3、TS4)分别为3.1±0.3mm、2.9±0.2mm、2.7±0.2mm、2.6±0.2mm,不同骶前孔内侧缘间距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尸体标本模拟手术顺利,可顺利建立直径1.2cm工作管道,工作通道周围毗邻解剖结构无损伤,男女性尸体标本骶骨进入点水平最靠近中线的左右髂血管间的距离分别为5.0cm、5.6cm。结论:国人应用直肠后间隙入路轴向行腰骶椎融合术的骶骨进入点位置处于S1椎体正中中下份处,国人经直肠后间隙入路放置1.2cm直径工作管道及骶骨进入点处穿刺、钻孔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植骨融合 直肠后间隙 骶骨进入点 影像学 解剖学
下载PDF
磨牙倾斜角度和萌出间隙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何玉宏 段银钟 +2 位作者 陈学鹏 陈巧玲 赵坤 《口腔医学》 CAS 2006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研究影响第三磨牙阻生或萌出的一些客观因素。方法选择86例(男37例,女49例)平均年龄25.4岁,上下颌第三磨牙均存在的患者,将其分为萌出组和阻生组,利用曲面断层片对患者上下颌第三磨牙的近中倾斜角、牙冠近远中径、磨牙后间隙、磨牙... 目的研究影响第三磨牙阻生或萌出的一些客观因素。方法选择86例(男37例,女49例)平均年龄25.4岁,上下颌第三磨牙均存在的患者,将其分为萌出组和阻生组,利用曲面断层片对患者上下颌第三磨牙的近中倾斜角、牙冠近远中径、磨牙后间隙、磨牙后间隙和牙冠近远中径的比值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上颌萌出组萌出间隙较阻生组大1.95mm,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长轴交角相差12.53°,萌出组第三磨牙近远中径比阻生组小0.69mm,有统计学差异。下颌萌出组萌出间隙L-ES(R)较阻生组平均值大3.33mm;第三磨牙与牙合平面交角阻生组较萌出组大32.48°;萌出组与阻生组的磨牙后间隙/牙冠近远中径平均值分别为1.05、0.85,3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下颌第三磨牙近远中径相差0.3mm,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第三磨牙萌出受萌出间隙和磨牙间交角的影响,对于上颌第三磨牙,磨牙交角影响更大,对于下颌第三磨牙无足够的间隙萌出,是导致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口曲面断层片 第三磨牙倾角 磨牙后间隙 第三磨牙阻生
下载PDF
两种不同入路行乳腺后间隙假体隆乳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姚恒 林卫 +2 位作者 胡晓佳 李世荣 刘剑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122-2124,共3页
目的比较观察腋窝入路和乳晕入路在乳腺后间隙假体隆乳术的效果。方法收集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西南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小乳症患者共120例,应用水滴形毛面硅胶囊假体,均行乳腺后间隙假体隆乳术,其中腋窝组60例应用腋窝入路,乳晕组60例应... 目的比较观察腋窝入路和乳晕入路在乳腺后间隙假体隆乳术的效果。方法收集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西南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小乳症患者共120例,应用水滴形毛面硅胶囊假体,均行乳腺后间隙假体隆乳术,其中腋窝组60例应用腋窝入路,乳晕组60例应用乳晕入路,比较2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切口瘢痕、包膜挛缩、乳头乳晕感觉、假体位置、感染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腋窝组手术操作时间(62.0±4.8)min,与乳晕组[(55.0±3.6)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显示,腋窝组在切口瘢痕、感染、伤口愈合、乳头乳晕感觉方面明显优于乳晕组(P<0.05),能够保持乳腺组织的完整性。结论经腋窝入路行乳腺后间隙假体隆乳术优于经乳晕入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窝入路 乳晕入路 乳腺后间隙 水滴形假体 隆乳术
下载PDF
鼻咽癌茎突后间隙侵犯的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15
12
作者 赵充 陈明 +4 位作者 曾祥发 卢泰祥 崔念基 王者非 黄晓波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72-174,共3页
目的 探讨鼻咽癌茎突后间隙侵犯的临床意义。方法  1992年 12月~ 1993年 12月198例I IVa期鼻咽癌住院初治患者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按茎突后间隙有无侵犯分为茎后侵犯组和茎后无侵犯组。应用Kaplan Meier,Log Rank及卡方检验等方法... 目的 探讨鼻咽癌茎突后间隙侵犯的临床意义。方法  1992年 12月~ 1993年 12月198例I IVa期鼻咽癌住院初治患者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按茎突后间隙有无侵犯分为茎后侵犯组和茎后无侵犯组。应用Kaplan Meier,Log Rank及卡方检验等方法对两组患者 5年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口咽侵犯率分别为 72 1%和 16 8% (P <0 0 0 1) ,后组颅神经侵犯率分别为 2 0 9%和 6 2 % (P <0 0 1) ,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6 9 8%和 35 4%(P <0 0 1) ;两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46 8%和 6 8 9% (P =0 0 0 2 7) ,两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 6 3 7%和78 7% (P =0 0 86 2 ) ,两组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 71 7%和 84 2 % (P =0 0 46 8)。结果表明茎突后间隙侵犯者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降低 ,远处转移增多。结论 茎突后间隙的侵犯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分期上将之划归T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放射疗法 肿瘤浸润 茎突后间隙 预后
下载PDF
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征象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印隆林 宋彬 +1 位作者 雷志华 张华山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87-91,共5页
目的 结合解剖学基础 ,探讨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表现。方法 收集 30例CT扫描发现腹膜后间隙存在异常、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等证实为感染性病变的病例 ,分析其CT和临床资料。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后门静脉期扫描 ,并对CT... 目的 结合解剖学基础 ,探讨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表现。方法 收集 30例CT扫描发现腹膜后间隙存在异常、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等证实为感染性病变的病例 ,分析其CT和临床资料。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后门静脉期扫描 ,并对CT数据进行冠、矢状位的多平面图像重组等后处理。结果 胰腺炎和肾脏感染是造成腹膜后间隙感染性改变的主要病因。依解剖区域的不同 ,炎症在腹膜后不同间隙内 (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 )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和相应的CT征象 ;炎症的跨间隙蔓延现象也较普遍。结论 多排螺旋CT可以全面、准确地显示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原发病灶、毗邻组织器官、炎症蔓延范围等解剖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间隙 感染性病变 多排螺旋CT 炎症 征象 解剖学基础 肾周间隙 结论 收集 准确
下载PDF
经腹膜后间隙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30例报告 被引量:12
14
作者 白剑 陈矢明 +2 位作者 罗顺添 陈选明 谢才兰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79-79,81,共2页
目的 :探讨腹膜后间隙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 1997年以来采用经腹膜后间隙腹腔镜下行肾囊肿去顶 30例 ,男 2 2例 ,女 8例。年龄 36~ 75岁 ,平均 5 6岁。囊肿直径 4~ 8cm ,平均 5 .5cm。左肾2 4例 ,右肾 6例。肾上极... 目的 :探讨腹膜后间隙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 1997年以来采用经腹膜后间隙腹腔镜下行肾囊肿去顶 30例 ,男 2 2例 ,女 8例。年龄 36~ 75岁 ,平均 5 6岁。囊肿直径 4~ 8cm ,平均 5 .5cm。左肾2 4例 ,右肾 6例。肾上极 12例 ,肾下极 10例 ,中部 8例。结果 :手术时间 30~ 12 0min ,平均 6 0min。术后 3个月~ 1年随访 ,肾囊肿消失 ,无复发。结论 :经腹膜后间隙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对病人创伤小 ,恢复快 ,住院天数少。适应于有症状的单纯性肾囊肿 ,比传统的方法更简单而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技术 肾囊肿去顶术 腹膜后间隙 单纯性肾囊肿
下载PDF
膈脚后间隙淋巴腺病的MRI诊断 被引量:3
15
作者 吕发金 罗天友 +4 位作者 石军 李咏梅 袁书伟 史斌 吴景全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945-947,共3页
目的 研究膈脚后间隙淋巴腺病的MRI鉴别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 99例病人行腹部或胸部MRI扫描。分析了 4 0例膈脚后间隙淋巴结增大的特点及对淋巴瘤、肺癌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选择的价值。结果  (1)腹膜后恶性淋巴瘤常累及膈脚后间... 目的 研究膈脚后间隙淋巴腺病的MRI鉴别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 99例病人行腹部或胸部MRI扫描。分析了 4 0例膈脚后间隙淋巴结增大的特点及对淋巴瘤、肺癌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选择的价值。结果  (1)腹膜后恶性淋巴瘤常累及膈脚后间隙淋巴结 (91 3% ) ,多呈广泛增大 (敏感性为 95 2 % ,特异性为 86 9% ) ,而淋巴结转移性肿瘤较少累及膈脚后间隙淋巴结 (2 7 9% ) ,多呈局限增大 (敏感性为 84 2 % ,特异性为 94 1% ) ;(2 )腹膜后恶性淋巴瘤累及膈脚后间隙临床分期为Ⅲ期 ,应选择放化疗结合的综合性治疗方案 ;(3)肺癌纵隔淋巴结广泛转移及部分下叶肿瘤 ,可通过膈脚后间隙淋巴引流 ,向腹膜后间隙扩散。结论 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累及膈脚后间隙淋巴结特点不同 ;膈脚后间隙是胸腹部恶性肿瘤淋巴扩散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恶性淋巴瘤 鉴别诊断 膈脚后间隙 淋巴腺病 MRI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累及腹膜后间隙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14
16
作者 吴咏梅 黄财军 +1 位作者 刘罡 杨振纲 《贵州医药》 CAS 2016年第1期86-88,共3页
急性胰腺炎(AP)是消化系统常见急腹症之一,早期评估病情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目前,已有较多评分系统被广泛用于评价AP严重程度,如Ranson评分系统、Balthazar CT分级、Balthazar CT严重指数(CTSI)等。这些评分系统在评判AP病情... 急性胰腺炎(AP)是消化系统常见急腹症之一,早期评估病情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目前,已有较多评分系统被广泛用于评价AP严重程度,如Ranson评分系统、Balthazar CT分级、Balthazar CT严重指数(CTSI)等。这些评分系统在评判AP病情转归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预测效果,但评分系统指标较多,评估相对繁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腹膜后间隙 筋膜间平面 多层螺旋CT
下载PDF
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CT表现 被引量:7
17
作者 董鹏 王滨 +2 位作者 葛艳明 管玥 刘文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18-1220,共3页
目的分析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CT表现,探讨其侵犯途径和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CT扫描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连续性病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炎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者6例。着... 目的分析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CT表现,探讨其侵犯途径和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CT扫描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连续性病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炎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者6例。着重观察:①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CT表现;②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途径。结果①肺癌腰肌转移2例,肝细胞癌腰肌转移1例,胃癌腰肌转移1例,腰肌肉瘤1例,腰肌黏液腺癌1例,淋巴瘤侵犯腰肌1例,均为单侧;腰椎结核并腰肌冷脓肿10例,其中5例为双侧;腰肌脓肿4例,均为单侧;②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途径为:直接侵犯同侧肾旁后间隙或先侵犯同侧肾周间隙后突破肾后筋膜侵犯肾旁后间隙或两种方式混合出现;③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表现为:与腰肌病变相连的肿块影;肾旁后间隙内结节影、索条影;肾旁后间隙内密度增高;肾后筋膜增厚。结论CT可准确显示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解剖学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肌 肾旁后间隙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经腹膜后间隙抢救骨盆骨折大出血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振新 史增元 +2 位作者 尹维刚 毛海蛟 左荣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5-279,共5页
目的探讨髂腹股沟入路腹膜后间隙的解剖要点及在抢救骨盆骨折大出血中的应用。方法37具国人尸体标本左右两侧髂腹股沟入路显露腹膜后间隙,观测血管、输尿管走行关系及肠系膜下动脉和输尿管、睾丸(卵巢)动静脉的前移距离。并临床应用该... 目的探讨髂腹股沟入路腹膜后间隙的解剖要点及在抢救骨盆骨折大出血中的应用。方法37具国人尸体标本左右两侧髂腹股沟入路显露腹膜后间隙,观测血管、输尿管走行关系及肠系膜下动脉和输尿管、睾丸(卵巢)动静脉的前移距离。并临床应用该入路抢救1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男10例,女2例。结果腹膜后间隙内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总动静脉等紧贴盆壁与壁腹膜间有腹膜外脂肪相隔;肠系膜下动脉、睾丸(卵巢)动静脉与壁腹膜之间有致密结缔组织连接,易随壁腹膜掀起,输尿管上部与壁腹膜有连接,下部连接松弛;在L4椎体平面肠系膜下动脉可前移19.3 mm,睾丸(卵巢)动静脉可前移26.4 mm(右)和28.0 mm(左);输尿管可前移37.0 mm(左)和41.0 mm(右)。临床应用该入路抢救1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术中对腹主动脉临时压迫阻断控制出血,抢救休克,修复或结扎损伤血管,复位固定骨折。11例成功,1例死亡;无血管、神经再损伤发生。结论经髂腹股沟腹膜后间隙入路手术可充分显露盆腔大血管,对腹主动脉临时压迫阻断可快速控制出血,纠正休克,提高了骨盆骨折大出血抢救成功率,是救治骨盆骨折大出血的理想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盆腔大出血 髂腹股沟入路 腹膜后间隙
下载PDF
由腹主动脉破裂分析双侧肾周间隙间的连通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杰 杨牟 +4 位作者 薛洪千 张杰峰 张居文 徐敦元 耿建利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6-427,共2页
关键词 腹主动脉破裂 肾周间隙 通关 双侧 腹膜后间隙 手术病例 血肿扩展 术中所见
下载PDF
经膈脚后间隙穿刺损毁内脏神经治疗胰腺癌疼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于雪 刘妍 +4 位作者 奚奇 万成福 董道松 赵林 宋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1-304,327,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膈脚后间隙穿刺毁损内脏神经治疗胰腺癌疼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就诊的58例胰腺癌痛患者,按病情基本接近结合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原则将患者分为2组,...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膈脚后间隙穿刺毁损内脏神经治疗胰腺癌疼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就诊的58例胰腺癌痛患者,按病情基本接近结合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原则将患者分为2组,内脏神经毁损组(A组,32例)、非毁损组(B组,26例)。A组行膈脚后间隙(内脏神经)穿刺,注入无水乙醇15 mL;B组应用奥施康定配合吗啡即释片止痛治疗。分别在A组术前(T0)、B组为入组当日,术后1 d(T1)、15 d(T15)、30 d(T30)、60 d(T60)观察2组患者疼痛缓解、阿片类药物用量、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 A组患者无穿刺失败,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较T0明显降低(P<0.01)。2组VAS、生活质量评分(Karnofsky评分)、睡眠质量评分(PSQI评分)在T1、T15、T30、T60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明显优于B组。B组阿片类药物应用量与A组比较明显增多(P<0.01)。A组术后出现不良反应为体位性低血压(6例)、肋间神经痛(2例)、腹泻(2例);B组的不良反应为恶心(20例)、便秘(11例)、头晕(8例)。结论 CT引导下经膈脚后间隙内脏神经毁损治疗胰腺癌疼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脚后间隙 内脏神经 毁损 胰腺癌 疼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