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侧顶叶皮层参与卒中急性期脑功能重组:fMRI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焦杨 杨凤民 +3 位作者 张暹东 夏圣梅 张晓莉 翁旭初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69-572,共4页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脑功能重组特点。资料与方法采用被动单指运动任务,对4例急性皮质下梗死患者和4名正常人进行fMRI研究,比较正常人与卒中患者之间以及每个卒中患者之间fMRI结果的异同。结果正...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脑功能重组特点。资料与方法采用被动单指运动任务,对4例急性皮质下梗死患者和4名正常人进行fMRI研究,比较正常人与卒中患者之间以及每个卒中患者之间fMRI结果的异同。结果正常人被动单指运动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层(SMC)、后顶叶皮层(PPC)和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卒中患者健手运动fMRI结果基本同正常人;患手运动时,除1例同(健)侧SMC、SMA、前运动皮层(PMC)激活外,4例均呈现出同侧PPC的激活。结论首次应用fMRI技术采用恒定的被动刺激探讨卒中急性期患者运动恢复的神经机制,结果显示了正常人和脑卒中患者之间fMRI结果的显著差异,反映了卒中急性期脑功能的重组情况,也为卒中急性期健侧半球PPC中介运动恢复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侧顶叶皮层 功能重组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缺血性卒中 被动运动
下载PDF
恒河猴感觉皮层手区切除后的脑功能重组
2
作者 黄倩兰 阳仁达 +1 位作者 周灿 谢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2期1572-1574,1580,共4页
目的:研究切除恒河猴感觉皮层手区对恒河猴感觉皮层脑功能重组的影响,探讨病理状况下大脑皮层对手区与面区感觉功能的调控作用是否发生代偿,揭示"面口合谷收"可能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手术切除恒河猴感觉皮层手区,通过微电极... 目的:研究切除恒河猴感觉皮层手区对恒河猴感觉皮层脑功能重组的影响,探讨病理状况下大脑皮层对手区与面区感觉功能的调控作用是否发生代偿,揭示"面口合谷收"可能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手术切除恒河猴感觉皮层手区,通过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寻找恒河猴感觉皮层SⅠ神经元的放电,观察其外周感受野的变化。结果:恒河猴感觉皮层手区切除后3个月、6个月、9个月,手区神经元的外周感受野消失,随着切除时间的延长,在已切除的手区可逐步记录到数量不等对面部和前臂刺激起反应的神经元,对面部刺激起反应的区域明显大于对前臂刺激起反应的区域。结论:1)感觉皮层手区功能的丧失导致与其毗邻的面区、前臂之间发生功能重组,面区和前臂区均逐步向手区扩展。2)功能重组似乎有一定的趋向性,即面区和手区之间的功能重组强于前臂区和手区。3)病理状况下大脑皮层手区和面区的功能重组可能是"面口合谷收"重要的生物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河猴 皮层切除 面口合谷收 功能重组
下载PDF
数字加工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进展及其皮层定位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红川 董奇 周新林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6-60,共5页
数字加工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功能之一。当前的脑功能成像研究有助于对数字加工与皮层之间的联系进行更精确的 定位。基于对上世纪80年代来有关数字加工脑功能成像研究的主要成果的回顾,尤其是一些重要区域,如双侧顶叶与前额叶等 ... 数字加工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功能之一。当前的脑功能成像研究有助于对数字加工与皮层之间的联系进行更精确的 定位。基于对上世纪80年代来有关数字加工脑功能成像研究的主要成果的回顾,尤其是一些重要区域,如双侧顶叶与前额叶等 在数字加工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不同脑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一个广泛运用的数字加工神经机制模型进行了简要评 述。在此基础上,对数字加工的皮层定位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加工 功能成像 皮层定位 认知功能 顶叶皮层 前额叶皮层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改善皮层下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RI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郑芳芳 刘慧华 +3 位作者 燕铁斌 靳晓坤 段小慧 沈君 《康复学报》 2015年第3期1-6,共6页
目的: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 MRI)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功能的影响,探讨FES在皮层下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康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5例皮层下脑卒中患者,同时收集5例同期同年龄的健康者作为对照者。用FES仪刺激健康对照组左侧... 目的: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 MRI)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功能的影响,探讨FES在皮层下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康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5例皮层下脑卒中患者,同时收集5例同期同年龄的健康者作为对照者。用FES仪刺激健康对照组左侧与皮层下脑卒中患侧的腕背伸和拇外展肌群,产生腕背伸和拇外展动作,刺激同时进行全脑的f MRI检查,获取脑功能图像。用SPM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得到接受运动任务时2组脑区的激活图谱,比较2组感觉运动区(SMC)的激活强度和范围,计算SMC的单侧化指数(LI),并探讨其与上肢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FES主要激活了对侧脑区的SMC,对侧运动前区(PMC)、顶下小叶(IPL)、扣带回运动区(CMA)、小脑(CRB)等运动相关区域也有不同程度激活;皮层下脑卒中组出现更多同侧脑区激活,包括同侧SMC、IPL等。2组双侧脑SMC激活范围及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皮层下脑卒中组显示出同侧SMC激活增强的趋势,且LI值与Fugl-Meyer上肢评分呈正相关趋势(P<0.05)。结论:FES通过感觉输入和被动运动两种方式激活感觉及运动相关的脑区,这可能是FES改善皮层下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核磁共振 功能重组
下载PDF
顶骨损伤后空间转换的功能重组
5
作者 Zacks J.M. Michelon P. +2 位作者 Vettel J.M. Ojemann J.G. 赵正卿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1期36-36,共1页
Background: Mental spatial transformations are ubiquitous and necessary for everyday spatial cognition, such as packing luggage into a car or repairing a broken vase. The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 is known to be invol... Background: Mental spatial transformations are ubiquitous and necessary for everyday spatial cognition, such as packing luggage into a car or repairing a broken vase. The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 is known to be involved in performing such transformations. Objective: To measure reorganization after lesioning of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 areas subserving spatial transformation. Method: Brain activity in a patient who underwent a resection of right parietal cortex to manage intractable epilepsy was measured using fMRI while he performed a set of spatial transformation tasks. These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data from a group of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Results: During spatial transformations, activity in the regions overlapping the resection was reduced in the patient compared with control subjects, but activity in the contralateral cortex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subjects. Conclusions: After a lesion the left hemisphere can adopt components of spatial reasoning normally subserved by the right hemisphere. This converges with evidence that components of language proces sing normally subserved by the left hemisphere can be taken over by the right hemisphere, suggesting that plasticity of function in the adult human cortex is a general characteris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后 功能重组 空间转换 顶叶皮层 活动 顽固性癫痫 切除术 左半球 转换活动 空间推理
下载PDF
fMRI在额顶叶胶质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金晓 陈书达 +3 位作者 朱君明 张卫华 毛德旺 狄幸波 《浙江医学》 CAS 2006年第3期192-194,共3页
关键词 胶质瘤 手术 顶叶 神经功能障碍 皮层下结构 切除程度 神经外科医师 功能
下载PDF
脑卒中后神经康复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7
作者 何祥 韩丹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9期2722-2723,共2页
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有不同程度的自行改善,残存脑组织的可塑性起重要作用。脑损伤后在结构或功能上有重新组织的能力以担任失去的功能,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功能磁共振,经颅刺激和脑磁图的研究都支持卒中后功能重组的概念。由于... 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有不同程度的自行改善,残存脑组织的可塑性起重要作用。脑损伤后在结构或功能上有重新组织的能力以担任失去的功能,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功能磁共振,经颅刺激和脑磁图的研究都支持卒中后功能重组的概念。由于脑的两半球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使脑具有双侧支配的特征,以及神经元之间的广泛突触联系使脑可塑性具有有力的物质形态学基础。近年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方法的机制研究有许多进展,对此进行探讨,可望得出能使患者功能恢复达到理想程度的有价值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康复治疗 神经功能缺损 皮层功能重组 偏瘫 功能恢复训练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对脑缺血运动功能重组和康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陈自谦 张碧云 +5 位作者 倪萍 肖慧 钱根年 许尚文 杨熙章 叶友强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02-205,246,共5页
目的:本研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运动相关皮层的激活图,探讨卒中后脑功能重组特点及其与运动恢复的关系。方法:采用GE1.5T双梯度16通道磁共振成像系统,对9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9例志愿者... 目的:本研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运动相关皮层的激活图,探讨卒中后脑功能重组特点及其与运动恢复的关系。方法:采用GE1.5T双梯度16通道磁共振成像系统,对9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9例志愿者进行Bold-fMRI检查。fMRI应用被动对指运动作为任务刺激,所有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应用SPM2软件处理fMRI图像,观察运动相关皮层激活情况。比较正常被试与卒中病人之间fMRI结果的异同,测量脑激活区体积以及信号强度,计算单侧化指数(LI),考察卒中病人患手运动时LI与肌力的关系。结果:正常被试对指运动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层(SMC)、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卒中病人患手运动时健侧半球激活增多,健手运动时fMRI结果基本同正常被试。LI也进一步确定,卒中病人患手运动时健侧激活增多。相关分析表明,卒中病人患手运动时LI与肌力呈正相关趋势。结论:本研究表明fMRI能客观地显示脑卒中后患者运动皮层激活与正常被试不同,提示存在脑功能代偿与重组。本研究探讨了病人患侧和健侧半球激活体积与肌力的关系,提示fMRI是研究脑卒中后运动康复与脑功能重组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被动运动 后顶叶皮层脑功能重组
原文传递
皮层下脑梗死运动功能自发恢复的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史洁 耿同超 +4 位作者 乔立艳 王英 谢静晖 黄方杰 左焕琮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09-812,共4页
目的评价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早期运动相关的脑激活部位及其与Fugl—Meyer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发病后14d内的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和志愿者进行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检查。实验采用模块设计、抓握任务,经数据处理、统计和脑功能区定位,比... 目的评价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早期运动相关的脑激活部位及其与Fugl—Meyer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发病后14d内的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和志愿者进行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检查。实验采用模块设计、抓握任务,经数据处理、统计和脑功能区定位,比较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激活区域的差别。结果对照组仅激活右侧大脑半球初级感觉运动皮层,脑梗死组还激活左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和前额叶,激活范围较对照组广泛(P〈0.01)。Oxy—Hb数据与Fugl—Meyer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发生后早期即可出现皮层功能重组,fNIRS适用于监测卒中后运动相关的脑激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梗死 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 功能重组
原文传递
脑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陈自谦 倪萍 +8 位作者 肖慧 叶友强 钱根年 杨熙章 王锦良 许尚文 聂玫 宋宇 张碧云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38-843,共6页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下简称急性期患者)运动相关皮质的激活情况,并探讨脑卒中后脑功能重组特点及其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采用GE1.5 T双梯度16通道磁共振成像系统,对9例急性期...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下简称急性期患者)运动相关皮质的激活情况,并探讨脑卒中后脑功能重组特点及其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采用GE1.5 T双梯度16通道磁共振成像系统,对9例急性期患者和9例健康志愿者行Bold-fMRI检查。fMRI检查以被动对指运动(以下简称运动)为刺激任务.所有数据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离线后处理。比较健康志愿者与急性期患者fMRI结果的异同点,计算脑激活区体积和单侧化指数(LI),考察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LI值与患手运动功能的关系。结果健康志愿者单手运动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质(SMC)、双侧辅助运动区(SMA)。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时同侧半球脑激活增多,健手运动的fMRI结果与健康志愿者基本一致。LI值也进一步确定,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时同侧半球脑激活增多。统计学分析表明,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的LI值与患手运动功能呈正相关。结论fMRI检查能客观地反映急性期患者运动相关皮质改变,提示存在脑功能代偿与重组。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LI值与患手运动功能呈正相关,提示fMRI是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与脑功能重组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被动运动 后顶叶皮质 功能重组
原文传递
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机制的功能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盂亮亮 徐大伟 张敬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18-720,共3页
运动功能障碍是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对手运动功能的影响最常见。但无论患者是否接受康复治疗,其运动功能都会不同程度的恢复,而这种自发性的功能恢复被归因于运动网络内的皮层功能重组,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运动网络主... 运动功能障碍是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对手运动功能的影响最常见。但无论患者是否接受康复治疗,其运动功能都会不同程度的恢复,而这种自发性的功能恢复被归因于运动网络内的皮层功能重组,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运动网络主要包括双侧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ayes,M1)、运动前区皮层(premotor cortex,PMC)和辅助运动(supplementary motorayca,S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障碍 功能恢复机制 急性梗死 功能MRI 皮层功能重组 死后 康复治疗 运动皮层
原文传递
病例二
12
作者 黄信颖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9年第3期1717-1719,共3页
1简要病史性别:女。年龄:8岁。主诉:反复发作性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半年余。2检查方法及图像颅脑MR平扫+增强+功能成像+MRS+PWI所示如下。3影像描述颅脑MR平扫+增强+功能成像+MRS+PWI示:右侧顶叶皮层见斑片状异常信号,边界清楚,大小约3.1... 1简要病史性别:女。年龄:8岁。主诉:反复发作性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半年余。2检查方法及图像颅脑MR平扫+增强+功能成像+MRS+PWI所示如下。3影像描述颅脑MR平扫+增强+功能成像+MRS+PWI示:右侧顶叶皮层见斑片状异常信号,边界清楚,大小约3.1 cm×1.6 cm,T2WI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DWI呈低信号,水抑制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余脑内未见局灶性信号异常,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幕下小脑、脑干无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成像 四肢抽搐 中线结构 信号异常 T2WI 顶叶皮层 T1WI
下载PDF
Alzheimer病视觉注意缺陷的功能MRI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郝晶 李坤成 +5 位作者 李可 张德玄 王葳 闫镔 杨延辉 王岩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3-458,共6页
目的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RI, fMRI)技术考察Alzheimer病(AD)视觉注意缺陷的原因,并对其相应的神经解剖基础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13例临床诊断可能为AD的患者和13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参加了2种不同视觉搜索... 目的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RI, fMRI)技术考察Alzheimer病(AD)视觉注意缺陷的原因,并对其相应的神经解剖基础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13例临床诊断可能为AD的患者和13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参加了2种不同视觉搜索的实验测试(即联合特征搜索和子集搜索任务:其中的靶刺激均具有2个特征,但前者是通过特征捆绑策略,后者是通过项目分组形成子集来完成任务)。同时采用SiemensSonata1 5T成像系统, 采集其脑部fMRI数据,通过功能神经成像分析软件SPM 99 (statisticalparametricmappingsoftware, SPM)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脑功能活动的图像。结果 尽管2个研究组在完成不同搜索任务时的脑区大部分相互重叠,包括顶叶、额叶、颞枕交界区、原始视皮层和皮层下结构等脑区,但不同脑区的激活强度和范围明显不同,AD组主要表现为双侧顶叶和左侧额叶激活减少,并以子集搜索任务时的组间差异更显著。结论 AD患者在项目分组和特征捆绑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功能失调,其视觉注意缺陷可能是由于顶叶病变使注意焦点在不同空间位置转换困难所致,同时伴有前扣带回和前额叶功能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病 视觉注意 功能MRI 缺陷 功能磁共振成像 Siemens mapping 成像分析软件 功能活动 皮层下结构 初步探讨 解剖基础 临床诊断 实验测试 视觉搜索 成像系统 fMRI 统计分析 不同 双侧顶叶 主要表现 功能失调
原文传递
成年大鼠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对侧运动皮层可塑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占玉 徐文东 +1 位作者 徐建光 顾玉东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 探讨成年大鼠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不同时间段对侧运动皮层的可塑性变化。方法 将 3 0只SD雄性大鼠分为 6组 ,即正常对照组和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术后 1d、7d、1个月、3个月、1年共 5个时间组 ,每组 5只。采用皮层内微电极电刺激技术 ... 目的 探讨成年大鼠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不同时间段对侧运动皮层的可塑性变化。方法 将 3 0只SD雄性大鼠分为 6组 ,即正常对照组和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术后 1d、7d、1个月、3个月、1年共 5个时间组 ,每组 5只。采用皮层内微电极电刺激技术 ,定量评价大鼠左前肢代表区内的可塑性变化。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组在原前肢代表区内可诱发出不同的运动类型 ,包括左侧胡须、下颌、颈部和左下肢 4个部位点的运动 ,但只有颈部位点自始至终占据着术前前肢代表区。结论 成年大鼠的运动皮层仍具有可塑性 ,术后对侧运动皮层在术前前肢代表区发生了功能重组 ,并且这种功能重组是动态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大鼠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 运动皮层可塑性 实验 功能重组
原文传递
Gap-task模式下反射性视觉诱导性眼扫动的左侧皮层控制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刚 谢瑞满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4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 研究 gap task模式下反射性视觉诱导性眼扫动的左侧皮层控制机制。 方法 以左侧额叶脑梗死患者、左侧顶叶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 gap task模式测定左右眼扫动速度及潜伏期 ,并观察眼动波形 ,通过组间对照以探... 目的 研究 gap task模式下反射性视觉诱导性眼扫动的左侧皮层控制机制。 方法 以左侧额叶脑梗死患者、左侧顶叶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 gap task模式测定左右眼扫动速度及潜伏期 ,并观察眼动波形 ,通过组间对照以探讨该模式眼扫动的皮层控制机制。结果 左侧顶叶病变患者出现双向启动延迟 ,但以右向眼动的受累更为显著 ;左侧顶叶与额叶病变均会引起右向眼扫动准确性下降。结论 对于 gap task模式下反射性视觉诱导性眼扫动 ,左侧顶叶可以启动双向眼动 ,并表现出支配向右侧的眼球运动优势 ,额叶则不参与启动过程 ;左侧顶叶与额叶共同参与调节向对侧的眼球运动幅度 ,以保证眼扫动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性视觉诱导眼扫动 皮层控制区域 额叶 顶叶 功能 Gap-task模式 电生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