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剥皮制粉去除霉变小麦中“致吐毒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陆刚 高永清 薛英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5,共3页
污染真菌毒素的小麦,采用剥皮制粉的加工工艺,经二次剥皮处理可去除25.3%和51.9%的毒素,从而使霉变小麦加工出能够食用的面粉。
关键词 剥皮制粉 霉变小麦 吐毒素 制粉
下载PDF
小麦中致吐毒素的去毒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陆刚 高永清 秦树阳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72-72,共1页
小麦中致吐毒素的去毒研究陆刚高永清秦树阳(安徽医科大学,合肥230032)漂浮、浸泡和NaHSO3处理小麦中致吐毒素的去毒效果:用自来水、食盐水、泥浆水等漂浮方法,和自来水、5%石灰水,5%NaHSO3浸泡方法以及自... 小麦中致吐毒素的去毒研究陆刚高永清秦树阳(安徽医科大学,合肥230032)漂浮、浸泡和NaHSO3处理小麦中致吐毒素的去毒效果:用自来水、食盐水、泥浆水等漂浮方法,和自来水、5%石灰水,5%NaHSO3浸泡方法以及自来水、5%NaHSO3漂浮+浸泡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吐毒素 小麦制粉工艺 自来水 霉变小麦 浸泡方法 剥皮制粉 去毒试验 毒效 食盐水 成品面粉
下载PDF
“分层碾磨”制粉法去除小麦中“致吐毒素”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陆刚 薛英 高永清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2-5,共4页
“致吐毒素”又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简称DON),是引起人畜赤霉病麦中毒的主要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小麦、大麦及玉米中,麦类赤霉病是我国农作物的10大病虫害之一,全国除新疆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但主要流行于长江中... “致吐毒素”又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简称DON),是引起人畜赤霉病麦中毒的主要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小麦、大麦及玉米中,麦类赤霉病是我国农作物的10大病虫害之一,全国除新疆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但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各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碾磨 小麦 吐毒素 去毒加工
下载PDF
“分层碾磨”制粉法去除小麦中“致吐毒素”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陆刚 高永清 薛英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1996年第5期29-32,共4页
本文研究了“分层碾磨”制粉新工艺加工赤霉病小麦各组分中“致吐毒素”的变化及去毒效果。全部13个组分中都含有“致吐毒素”,以头、二碾麦皮中含量最高为15600-20000μg/kg,最终产品富养2号粉、次粉和后麸皮中“... 本文研究了“分层碾磨”制粉新工艺加工赤霉病小麦各组分中“致吐毒素”的变化及去毒效果。全部13个组分中都含有“致吐毒素”,以头、二碾麦皮中含量最高为15600-20000μg/kg,最终产品富养2号粉、次粉和后麸皮中“毒素”含量在1700-2000μg/kg之间。新工艺制粉,使面粉中“致吐毒素”含量比原麦减少了5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碾磨制粉 吐毒素
下载PDF
用理化方法去除赤霉病麦中“致吐毒素”的研究
5
作者 高永清 陆刚 秦树阳 《安徽医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4,共3页
用薄层色谱分析法研究了一些理化方法去除赤霉病麦中“致吐毒素”的效果。结果表明:以食盐水漂浮、5%NaHSO_3浸泡60min和5%NaHSO_3漂浮后再浸泡30min去毒效果最好,可使毒素减少80%以上,含量均<500μg/kg;泥浆水漂浮使毒素含量降至... 用薄层色谱分析法研究了一些理化方法去除赤霉病麦中“致吐毒素”的效果。结果表明:以食盐水漂浮、5%NaHSO_3浸泡60min和5%NaHSO_3漂浮后再浸泡30min去毒效果最好,可使毒素减少80%以上,含量均<500μg/kg;泥浆水漂浮使毒素含量降至670μg/kg以下。提示:食盐水和泥浆水漂浮为经济实用的方法,NaHSO_3可处理漂浮分离出的病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病 吐毒素 漂浮 浸泡 小麦
下载PDF
赤霉病麦感官指标与“致吐毒素”含量相关的研究
6
作者 陆刚 薛英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5-36,共2页
小麦中赤霉病麦率、病粒率、病麦百粒重比等感官指标与“致吐毒素”含量呈正相关,病麦率和病粒率在1000μg/kg以上的各组间差别有显著性。千粒重、病麦千粒重与“致吐毒素”含量无相关性,千粒重比与“致吐毒素”含量呈负相关... 小麦中赤霉病麦率、病粒率、病麦百粒重比等感官指标与“致吐毒素”含量呈正相关,病麦率和病粒率在1000μg/kg以上的各组间差别有显著性。千粒重、病麦千粒重与“致吐毒素”含量无相关性,千粒重比与“致吐毒素”含量呈负相关,但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感官指标 赤霉病麦率 吐毒素
下载PDF
蜡样芽孢杆菌致吐毒素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2
7
作者 顿玉慧 赵更峰 郑启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59-263,共5页
蜡样芽孢杆菌致吐毒素是热处理也不能灭活的毒素,没有方法可以去除食品中致吐毒素Cereulide。因此,探讨食品中哪些因素影响致吐毒素产生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对蜡样芽孢杆菌孢子、致吐毒素产生株的特点及致吐食源性中毒,分离、检测和定量... 蜡样芽孢杆菌致吐毒素是热处理也不能灭活的毒素,没有方法可以去除食品中致吐毒素Cereulide。因此,探讨食品中哪些因素影响致吐毒素产生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对蜡样芽孢杆菌孢子、致吐毒素产生株的特点及致吐食源性中毒,分离、检测和定量食品中Cereulide的国内外新方法及影响致吐毒素产生的因素等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样芽孢杆菌 吐毒素Cereulide
下载PDF
蜡样芽孢杆菌致吐毒素的毒性作用与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崔一芳 郑敏 +1 位作者 丁双阳 朱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666-2674,共9页
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类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可以产生芽孢抵抗不良环境,并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多种食物中。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是常见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之一,其引发的食物中毒主要是由其产生的毒素导致的。致吐毒素cereulide... 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类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可以产生芽孢抵抗不良环境,并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多种食物中。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是常见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之一,其引发的食物中毒主要是由其产生的毒素导致的。致吐毒素cereulide是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产生的重要毒素之一,是一种小分子亲脂性十二环肽,结构性质十分稳定。Cereulide能够引起恶心、呕吐等轻微的食物中毒症状,也可导致如肝性脑病、急性肝脏衰竭等严重致死的疾病。当前对于cereulide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局限于其刺激传入迷走神经引起呕吐症状,以及作为钾离子载体,诱导线粒体膜电位丧失,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而对于其导致的严重肝脏和脑部病变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仍十分不足。Cereulide是由cereulide合成酶基因簇(ces)编码,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synthetase,NRPS)系统控制合成的。Cereulide由两个羟基酸和两个氨基酸残基[-D-HIC-D-Ala-L-HIV-L-Val-]经3次迭代组成三聚体缩酚酞,其结构特殊并有很强的代表性,但因NRPS合成系统的灵活性会产生许多变体,因此cereulide的毒性与其生物合成过程息息相关。文章在现有文献报道和研究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cereulide的生物合成机理:首先,cereulide合成基因簇的CesA和CesB结构域分别识别D-α-酮羧酸、L-丙氨酸、L-α-酮异戊酸和L-缬氨酸,通过共价结合形成cereulide的主要合成单元二肽;其次,依照上述过程重复合成四肽;再通过重复反应合成第二个四肽,两个四肽通过酯化形成八肽;再次重复上述反应,形成三元络合的产物肽;最后,由于ces-NRPS的硫酯酶结构域活性中心表面结构阻止外部水分子进入,并诱导内部亲核攻击反应,最终释放出环状cereulide。目前,由产cereulide的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风险被低估。并且,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部分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中混有产cereulide的蜡样芽孢杆菌菌株。因此,产cereulide蜡样芽孢杆菌的存在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均构成了潜在风险。文章综述了cereulide的毒性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研发cereulide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总结并提出了cereulide的生物合成机理,强调了催化酮酸形成酯的酮还原酶域(KR),及形成重复单元和环肽的硫酯酶域(TE)在其合成中的重要作用,为阐明类似结构的非核糖体肽合成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样芽孢杆菌 吐毒素cereulide 生物合成 非核糖体肽合成酶 毒性
下载PDF
一起由蜡样芽胞杆菌致吐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江南 苏彦萍 +1 位作者 赵凤玲 王艳春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8年第19期2402-2403,共2页
目的回顾并分析一起发生在冬季的由蜡样芽胞杆菌致吐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为该类食物中毒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开展流行病学及卫生学调查,采集样品并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所有患者符合典型蜡样芽胞杆菌致吐毒素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 目的回顾并分析一起发生在冬季的由蜡样芽胞杆菌致吐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为该类食物中毒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开展流行病学及卫生学调查,采集样品并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所有患者符合典型蜡样芽胞杆菌致吐毒素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在剩炒饭、环境拭子及厨师手涂拭子等多份样本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结论制售环境及剩米饭中蜡样芽胞杆菌产生的致吐毒素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寒冷季节细菌性食物中毒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蜡样芽胞杆菌 吐毒素 冬季
原文传递
蜡状芽孢杆菌分泌的致吐毒素对胰岛β细胞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都建苹 安振梅 《华西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771-774,共4页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认为这种上升趋势与环境因素有关,但具体的影响因素目前尚不明确。特定蜡状芽孢杆菌株分泌的致吐毒素主要存在于淀粉类食物中,由于其耐热、耐酸及不易被蛋白水解酶破坏的特性,使其很...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认为这种上升趋势与环境因素有关,但具体的影响因素目前尚不明确。特定蜡状芽孢杆菌株分泌的致吐毒素主要存在于淀粉类食物中,由于其耐热、耐酸及不易被蛋白水解酶破坏的特性,使其很难从食物及消化道清除。致吐毒素具有钾离子载体的特性,通过破坏胰岛β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以及细胞凋亡。体外研究显示,极低剂量的致吐毒素也具有毒性作用,而胰岛β细胞对其尤为敏感。然而目前尚缺乏相关的体内研究,未来亟需进行相关体内研究,以进一步阐明致吐毒素与糖尿病发生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状芽孢杆菌 吐毒素 食品污染 糖尿病 胰岛Β细胞
原文传递
致吐毒素CBD1和CBD2的分离与测定
11
作者 汪昭贤 谢毓芬 《动物毒物学》 1991年第2期12-14,共3页
关键词 吐毒素 CBD1 CBD2 分离 测定
原文传递
用化学方法脱除赤霉病麦毒素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茂昌 王明祖 《粮食储藏》 1999年第6期37-40,共4页
对天然污染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的小麦,进行机械加工去皮和化学 试剂处理脱毒。结果机械加工去皮可以去除23.6%~34.7%的DON毒素。化学试剂处理中, 对麦粒的脱毒效果以 0.1mol/L碳酸钠为最好,去... 对天然污染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的小麦,进行机械加工去皮和化学 试剂处理脱毒。结果机械加工去皮可以去除23.6%~34.7%的DON毒素。化学试剂处理中, 对麦粒的脱毒效果以 0.1mol/L碳酸钠为最好,去毒效果达到 82.1%~85.0%,平均为 83.9%;其次是1%亚硫酸氢钠,其DON降低率为69.9%;4%过氧化氢和5%石灰水对DON 降低率分别为 45.1%和21.8%;对麸皮的脱毒效果也以 0.1mol/L碳酸钠为最好,去毒效果 达89.6%~91.2%,平均90.4%;4%甲醛和5%石灰水对DON降低率分别为刀73.9%和 52.1%。试验结果还表明,0.1mol/L碳酸钠和 5%石灰水清液去除小麦麸皮的DON效果要 比去除麦粒的DON效果好,它们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和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病麦 小麦 脱毒效果 化学方法 吐毒素
下载PDF
NZ系列组合式碾麦机
13
《机电新产品导报》 1994年第4期17-17,共1页
该机是小麦分层碾磨制粉新工艺的关键设备。具有小麦微量着水、湿热两道碾脱、一道刷光的功能,可以根据小麦品种的不同,实现水量调节、碾脱率调节,一次完成小麦皮层的碾脱。经碾脱后的小麦制粉,使营养丰富的糊粉原组织磨入面粉,提高了... 该机是小麦分层碾磨制粉新工艺的关键设备。具有小麦微量着水、湿热两道碾脱、一道刷光的功能,可以根据小麦品种的不同,实现水量调节、碾脱率调节,一次完成小麦皮层的碾脱。经碾脱后的小麦制粉,使营养丰富的糊粉原组织磨入面粉,提高了面粉营养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列组合 分层碾磨制粉 小麦赤霉病 吐毒素 传统工艺 小麦品种 营养成分 小麦制粉 面粉质量 水量调节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Fusarium Graminearum Growth and Deoxynivalenol Content in Susceptible and Tolerant Varieties of Triticum Aestivum
14
作者 Chiara Nobili Massimo Reverberi +5 位作者 Alessandra Ricelli Valeria Scala Gabriella Aureli Flavia Pinzari Anna Adele Fabbri Corrado Fanelli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1年第2期81-90,共10页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verify if the wheat susceptibility/tolerance phenotype to Fusarium head blight (FHB) into the field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ability of the re-activated seeds to hamper deoxynivalenol (DO...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verify if the wheat susceptibility/tolerance phenotype to Fusarium head blight (FHB) into the field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ability of the re-activated seeds to hamper deoxynivalenol (DON) synthesis by Fusarium graminearum into non optimal (i.e. high humidity) storage conditions. On this purpose, two Fusariurn graminearum strains, Fg126 and Fg8308, were separately inoculated on active but not germinating kernels of Triticum aestivum L. cv "Sagittario" (FHB-susceptible) and cv "Blasco" (FHB-tolerant), The growth of the fungal strains on wheat kernels was monitored from 0 to 15 days post inoculation through a quantitative SYBR green real-time PCR, as well as ergosterol content through HPLC for comparison. DON biosynthesis into the contaminated wheat seeds was quantified by HPLC method in the same time intervals as abo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bility to grow and synthesize DON, acetylated and glucosylated forms, emerged between the strains also in relation to the wheat variety on which the pathogen developed. The results obtained indicated that the wheat variety which from th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carried out into the field is FHB-tolerant, i.e. Blasco, resulted as the more efficient in hampering DON synthesis in both F. graminearum strains. Thus, this preliminary study could represent a contribution to find out less time consuming methods for screening the wheat varieties tolerant to DON accumulation in non optimal storag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ticum aestiwtm Fusarium graminearum FHB-susceptible FHB-tolerant deoxynivalenol (DON) 15-acetyldeoxynivalenol (15-ADON) 3-acetyldeoxynivalenol (3-ADON) 3-glucosyldeoxynivalenol (3-GD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