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姓蕃名:吐蕃时期敦煌地区汉藏语言文化的交融
1
作者 张艺凡 陶志莹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9,M0004,共13页
吐蕃时期敦煌地区实行了一系列新政,推动了敦煌地区汉藏文化交流,并出现了一批汉姓蕃名的人群,其中以汉族为主。敦煌当地居民受族群记忆的影响,在冠藏文名字前加其本来的汉姓,此种情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从汉文名字音译而来,另一种是重... 吐蕃时期敦煌地区实行了一系列新政,推动了敦煌地区汉藏文化交流,并出现了一批汉姓蕃名的人群,其中以汉族为主。敦煌当地居民受族群记忆的影响,在冠藏文名字前加其本来的汉姓,此种情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从汉文名字音译而来,另一种是重新取用。重新取用的藏族名字多采用藏文寓意美好的一些词汇。对汉姓蕃名的梳理有利于挖掘语言文化中的交融,构建文化交流的深层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敦煌时期 汉姓蕃名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劳度叉斗圣变未出现于敦煌吐蕃时期洞窟原因试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晓青 沙武田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3-82,共10页
学术界传统意见认为,敦煌中唐吐蕃之后洞窟中以整壁一铺巨幅画面大量出现的劳度叉斗圣变,主要是意在表现当时人们对推翻吐蕃统治的喜悦心情,属洞窟中的反蕃历史题材。但文章作者并不同意这一传统观点,而从艺术与形式的关系入手,经过对... 学术界传统意见认为,敦煌中唐吐蕃之后洞窟中以整壁一铺巨幅画面大量出现的劳度叉斗圣变,主要是意在表现当时人们对推翻吐蕃统治的喜悦心情,属洞窟中的反蕃历史题材。但文章作者并不同意这一传统观点,而从艺术与形式的关系入手,经过对劳度叉斗圣变绘画特点的综合分析,认为劳度叉斗圣变之所以在经过北周初唐的表现后而在中唐吐蕃期洞窟中突然中断,又在晚唐五代宋洞窟中大幅表现,主要是受该类经变画表现形式的限制,其思想仍在阐释主尊造像的性格,并非是用来表现反吐蕃的洞窟绘画历史题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度叉斗圣变 敦煌吐蕃洞窟 吐蕃绘画题材 艺术与形式
下载PDF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土地纠纷问题研究——以S.2228与P.t.1078B古藏文诉讼文书为中心 被引量:2
3
作者 何志文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121-128,共8页
敦煌地区出土的两件古藏文土地纠纷诉状,为理解吐蕃统治下的土地纠纷问题提供了契机。吐蕃统治者占领敦煌后,对土地进行重新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土地几经流转造成归属权不清,从而引发矛盾纠纷。在兴佛政策下,若纠纷涉及寺产,统治者会保... 敦煌地区出土的两件古藏文土地纠纷诉状,为理解吐蕃统治下的土地纠纷问题提供了契机。吐蕃统治者占领敦煌后,对土地进行重新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土地几经流转造成归属权不清,从而引发矛盾纠纷。在兴佛政策下,若纠纷涉及寺产,统治者会保护寺院的利益。吐蕃占领初期土地不足,百姓通过开垦荒地来获得土地,但需经申报入册。在开荒地外,百姓还拥有授田契的领受土地。吐蕃统治者为防止出现侵地行为,采取了有效的预防与惩罚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统治敦煌 土地纠纷 诉讼文书
下载PDF
PT1249藏文音写四分律抄断片
4
作者 高田时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4-39,共6页
法藏PT1249号残片,是用藏文音写的汉文文献,其内容难以解读,以往并无人涉及。笔者通过对该残片的研究认为:其内容是式叉摩那受大戒时所使用的问答的一部分,除了起首的导言外,作白的语句均是抄录自《四分律·比丘尼揵度》。目前为止... 法藏PT1249号残片,是用藏文音写的汉文文献,其内容难以解读,以往并无人涉及。笔者通过对该残片的研究认为:其内容是式叉摩那受大戒时所使用的问答的一部分,除了起首的导言外,作白的语句均是抄录自《四分律·比丘尼揵度》。目前为止,从未发现有使用藏文音写的汉文律藏文献。而与该文献完全一致的汉字文本,似也未能留存下来。不过,受戒时此类对白是必须的,因此必定为僧尼所记诵。从其对音的特点来看,该写本时代约在吐蕃统治时期。本文提出藏汉文的对照文本,不见于《四分律》的部分语句由笔者按照对音补缺。据此文献可知,在吐蕃时期的敦煌,不识汉字的式叉摩那也能够受大戒,成为正式的尼师。而这一残片除了丰富我们对敦煌佛教的实际情况的认识之外,也加深了我们对敦煌语言文字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敦煌 藏文音写汉文文献 《四分律》 受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