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京剧院何时走出低谷——访中国京剧院院长吕瑞明
1
作者 晓耕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8-9,共2页
京剧不景气。中国京剧院在低谷中徘徊了10年。几多仁人志士试图将它拉出低谷,再显辉煌。然而它却象一架运转失灵的机器,在那里痛苦地磨擦着。责怪它甚至痛斥它的同时,是否也应听听它那无奈的呻吟……僧多粥少何以为计京剧院问题成堆。... 京剧不景气。中国京剧院在低谷中徘徊了10年。几多仁人志士试图将它拉出低谷,再显辉煌。然而它却象一架运转失灵的机器,在那里痛苦地磨擦着。责怪它甚至痛斥它的同时,是否也应听听它那无奈的呻吟……僧多粥少何以为计京剧院问题成堆。院长吕瑞明首先谈到经费问题。据他介绍,50年代的中国京剧院不足400人,国家拨款70多万元。现在全院近800人,国家才给近200万。单从数字上看,与过去差不多,其含金量则大打折扣。这些经费,仅用于发工资还有缺口,就甭说那日益沉重的公费医疗和各种福利补贴。吕院长道,毫不夸张,50年代的70万顶现在700万。那时物价稳定,东西便宜,生活待遇好,广大艺人翻身感强,有理想、守纪律,好管理。如今,火车票翻番,剧团出不去,旅馆涨价,剧团住不起,剧场场租高,广告费用大,劳务补贴多,哪儿没钱也行不通。连日常的开销都拮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京剧院 吕瑞明 杜近芳 物价稳定 于魁智 广告费用 江其虎 刘长瑜 李维康 刘琢瑜
原文传递
怀念吕瑞明先生
2
作者 岚岫 《中国京剧》 2022年第12期88-89,共2页
我们怀着十分沉重和悲痛的心情,悼念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名剧作家,一级编剧,原中国京剧院(现国家京剧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京剧》杂志原主编,国家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顾问吕瑞明... 我们怀着十分沉重和悲痛的心情,悼念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名剧作家,一级编剧,原中国京剧院(现国家京剧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京剧》杂志原主编,国家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顾问吕瑞明同志。吕瑞明同志因病不幸于2022年12月27日逝世,享年97岁,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为党的事业忠诚奋斗一生、为京剧事业作出毕生贡献和深受大家爱戴的老同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瑞明 中国京剧院 一级编剧 奋斗一生 中国共产党 老同志
原文传递
京剧中的老英雄
3
作者 马铁汉 《前进论坛》 2002年第8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穆桂英 杨门女将 夏侯渊 杨文广 王晶华 吕瑞明 百岁挂帅 中国京剧院 范钧 人民剧场
下载PDF
北昆举行座谈会庆祝建院三十五周年
4
作者 李锋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7-17,共1页
本刊讯北方昆剧院于1992年6月26日上午在北京市政协礼堂举行了庆祝建院35周年座谈会。陈昌本、张庚、吕瑞明、金紫光、龚和德、李希凡以及新闻界近5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北方昆剧院从解放初期以来,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彭真等老一辈无产... 本刊讯北方昆剧院于1992年6月26日上午在北京市政协礼堂举行了庆祝建院35周年座谈会。陈昌本、张庚、吕瑞明、金紫光、龚和德、李希凡以及新闻界近5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北方昆剧院从解放初期以来,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彭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由侯玉山、马祥麟、韩世昌老一代昆剧艺术大师们,培养了侯永奎、洪雪飞、蔡瑶铣等一批中年艺术家以及刘静、杨凤一、侯爽等新一代力量。三十五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昆 侯玉山 韩世昌 侯永奎 吕瑞明 蔡瑶铣 洪雪 政协礼堂 艺术走向 昌本
原文传递
京剧《宝莲灯》导演散记
5
作者 金桐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0-42,共3页
应香港邓宛霞京昆剧团的邀请,张美娟任艺术顾问,由我任导演、李舒编剧、杨柳青作曲并操琴、郑传恩设计、邓宛霞女士主演(前饰三圣母、中饰王桂英、后饰沉香)的京剧《宝莲灯》,在北京京剧院二团的通力合作下,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排练,于1992... 应香港邓宛霞京昆剧团的邀请,张美娟任艺术顾问,由我任导演、李舒编剧、杨柳青作曲并操琴、郑传恩设计、邓宛霞女士主演(前饰三圣母、中饰王桂英、后饰沉香)的京剧《宝莲灯》,在北京京剧院二团的通力合作下,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排练,于1992年11月中旬在北京公演了。这个戏本是为明年一月参加香港国际艺术节演出而创作排演的。首都戏剧界的专家刘厚生、马少波、赵寻、吴祖光、郭汉城、夏淳、朱家谮、李紫贵、吕瑞明、刘吉典等和新闻界的不少记者,百忙之中冒着严寒,光临北京市工人俱乐部给予指导。更令此次演出增辉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同志在即将出访英国,进行重大国事:活动的前夕,还赶来看戏,并且在长达两小时四十分钟不休息的演出中,从始至终看完全剧。中间还多次兴致勃勃地为演员的精彩演唱鼓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莲灯》 北京京剧院 吕瑞明 王桂英 京昆 夏淳 总理朱镕基 三圣母 国际艺术节 《曹操与杨修》
原文传递
首都文艺、戏剧界热烈欢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访美载誉归来
6
作者 伊平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6,共4页
7月12日上午,首都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洋溢着一片祥和、欢快的气氛。大厅正中,矗立起一座红色屏幛,上写“热烈欢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访美载誉归来”。这里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及《中国戏剧》杂志社联合召开的座谈会。
关键词 京剧表演艺术 张君秋 中国剧协 吕瑞明 中国文联 京剧界 蔡英莲 屏幛 程砚秋 张学津
原文传递
李紫贵教授表、导演艺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7
作者 捷之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5-16,共2页
由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李紫贵表、导演艺术研究小组联合主办的“李紫贵教授表、导演艺术研讨会”于今年7月23日、24日在北京举行。 在23日上午的开幕会上,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国戏曲学会分别向李紫贵... 由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李紫贵表、导演艺术研究小组联合主办的“李紫贵教授表、导演艺术研讨会”于今年7月23日、24日在北京举行。 在23日上午的开幕会上,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国戏曲学会分别向李紫贵教授颁发了荣誉奖状,赠送了纪念品,向他表示深挚的敬意,表彰他在中国戏曲导演艺术的开拓和发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演艺术 戏曲学会 中国戏曲学院 戏曲导演 余笑予 吕瑞明 谢锐青 中国艺术研究院 刘秀荣 齐致翔
原文传递
祝贺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 中国京剧院推出大型京剧《坂本龙马》
8
作者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6-76,共1页
1992年为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为此,中国京剧院在日本新制作座赞助下,于年初在京公演了大型京剧《坂本龙马》,为中国两国文化交流作了新的贡献,为中国京剧的历史谱写了新的篇章。《坂本龙马》是已故日本著名剧作家真山青果先生的杰作之... 1992年为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为此,中国京剧院在日本新制作座赞助下,于年初在京公演了大型京剧《坂本龙马》,为中国两国文化交流作了新的贡献,为中国京剧的历史谱写了新的篇章。《坂本龙马》是已故日本著名剧作家真山青果先生的杰作之一,我国剧作家吕瑞明将其改编成京剧,由著名京剧演员李光、吴钰璋、李欣、沈健瑾、徐美玲等联袂演出。该剧的艺术顾问和总导演是真山美保。她不仅是日本著名的戏剧家,而且一贯热心于中日友好,是中国人民敬重的、真诚的、可以信赖的朋友。在酝酿和排练此剧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以真山美保为首的新制作座的艺术家们全力支持和大力合作。剧中的全部服装、道具和布景均由日方精心制作。《坂本龙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京剧院 坂本龙马 吴钰璋 吕瑞明 中日邦交正常化 吴钮 艺术顾问 徐美玲 文化交流 山美
原文传递
弘扬戏曲艺术 培养红专人才——热烈庆祝中国戏曲学院建校40周年
9
作者 晓溪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1-22,共2页
在刚刚跨入九十年代之际,中国戏曲学院(校)整整度过了奋发创业,艰难曲折,发展兴盛的四十个春秋。全院师生员工以无比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于1月11日上午隆重举行了建校40周年庆祝大会。
关键词 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京剧院 九十年代 吕瑞明 李滨声 袁世海 萧长华 张君秋 刘秀荣 郭汉城
原文传递
被撕毁的甘棠花——评京剧《甘棠夫人》
10
作者 宋大声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59-60,共2页
中国京剧院最近上演的新编春秋故事剧《甘棠夫人》(艺术顾问吕瑞明,编剧戴英录、何明敬,导演任风坡、史燕生)是一出撼动人心的悲剧!
关键词 吕瑞明 中国京剧院 艺术顾问 撼动人心 碰板 艺术创造 间罪 大写意 新编历史剧 舞台艺术
原文传递
麒艺流芳 后继有人——周信芳诞辰95周年纪念演出在京举行
11
作者 巴仁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82-82,共1页
今年是京剧艺术一代宗师、“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先生诞辰95周年,从4月起,上海、江苏、天津,北京,山东等地相继举行了纪念周信芳的演出和研讨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以“麒艺流芳”的题词,表示祝贺。
关键词 周信芳 京剧艺术 麒派 周年纪念 投军别窑 吕瑞明 一代宗师 徐策跑城 艺术革新 艺术享受
原文传递
延安及各解放区京剧改革研讨会简记
12
作者 继延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8-18,共1页
在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会期间,鲁艺戏曲改革研究社和中国京剧院于1991年1月7日在人民剧场举行“延安及各解放区京剧改革研讨会”,近60名戏曲界、新闻界人士出席,其中有不少年届古稀的“老戏改”和著名的戏曲艺术家、... 在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会期间,鲁艺戏曲改革研究社和中国京剧院于1991年1月7日在人民剧场举行“延安及各解放区京剧改革研讨会”,近60名戏曲界、新闻界人士出席,其中有不少年届古稀的“老戏改”和著名的戏曲艺术家、活动家、研讨会由鲁艺戏曲改革研究社负责人王一达、刘景毅主持。吕瑞明、阿甲、马少波、冯牧等10多位同志先后作了发言。齐致翔代表中国剧协、李筠代表北京市振兴京昆协会、王安葵代表纪念委员会学术评论组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从事戏曲改革工作的老前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改革 吕瑞明 中国京剧院 人民剧场 齐致翔 戏曲改革 中国剧协 京昆 徽班 新闻界人士
原文传递
又一批优秀剧目获奖
13
作者 思明 《戏曲艺术》 1984年第3期101-,共1页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1982—1983年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评奖结果揭晓。评奖委员会由顾问曹禺、张庚、陈白尘、赵寻、凤子,主任委员胡可,副主任委员张真、于雁军和委员22人组成。同时聘请了32人作评论员。评选委员会从3月20—5...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1982—1983年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评奖结果揭晓。评奖委员会由顾问曹禺、张庚、陈白尘、赵寻、凤子,主任委员胡可,副主任委员张真、于雁军和委员22人组成。同时聘请了32人作评论员。评选委员会从3月20—5月20日,经过两个月的评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尘 中国戏剧家协会 于雁 评选委员会 评奖委员会 胡可 陈正庆 凤冠梦 杨东标 吕瑞明
原文传递
变希望为现实——从京剧《恩仇恋》谈起
14
作者 陈培仲 《戏曲艺术》 1983年第2期98-100,共3页
要使戏曲艺术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起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群众的任务,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提倡和鼓励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好的和比较好的现代戏,在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以... 要使戏曲艺术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起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群众的任务,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提倡和鼓励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好的和比较好的现代戏,在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以及艺术形式的革新方面,都积累了新鲜的经验。特别是一些地方戏曲,取得了更为可喜的成就。京剧,作为一种程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戏曲 艺术形式 李维康 新人形象 耿其昌 中国京剧院 吕瑞明 古老剧种 专场演出 舞台艺术
原文传递
延安及各解放区京剧改革研讨会在京召开
15
作者 裕中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2-12,共1页
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观摩研讨大会期间,纳入正式活动日程的“延安及各解放区京剧改革研讨会”于1月7日由中国京剧院和鲁艺戏曲改革研究社在北京联合召开。半个世纪左右曾在延安和其他解放区专业或业余从事京剧工作的老戏剧家、文学家... 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观摩研讨大会期间,纳入正式活动日程的“延安及各解放区京剧改革研讨会”于1月7日由中国京剧院和鲁艺戏曲改革研究社在北京联合召开。半个世纪左右曾在延安和其他解放区专业或业余从事京剧工作的老戏剧家、文学家、音乐家、美术家和组织家以及有关人士共6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由王一达、吕瑞明、刘景毅主持。阿甲、马少波、冯牧、王松声、王久晨、金紫光、李纶、任均、魏晨旭、刘元彤、张非、张东川、董战、陈文远、简朴、陈乔、苗培时先后发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改革 吕瑞明 中国京剧院 刘元彤 徽班 京剧艺术 魏晨旭 戏曲改革 江新蓉 活动日程
原文传递
张君秋的艺术道路——在欢迎张君秋同志访美载誉归来座谈会上的开场白
16
作者 赵寻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0年第8期5-6,共2页
7月12日上午,首都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洋溢着一片祥和、欢快的气氛,大厅正中,矗立起一座红色屏幛,上写“热烈欢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访美载誉归来”。这是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及《中国戏剧》杂志社联合召开的座谈会,蜚声海内外... 7月12日上午,首都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洋溢着一片祥和、欢快的气氛,大厅正中,矗立起一座红色屏幛,上写“热烈欢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访美载誉归来”。这是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及《中国戏剧》杂志社联合召开的座谈会,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偕同她的夫人谢虹雯正在向文艺界的领导、专家、艺术家报告他们的美国之行。张君秋是在去年12月27日,应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美华艺术协会的邀请赴美访问的。在美国期间,张君秋接受了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终身艺术成就奖”及林肯大学颁发的“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并在美国讲学,同华人广泛接触,宣传介绍京剧艺术。7月1日凌晨,张君秋载誉归来。为此,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及《中国戏剧》杂志社召开座谈会,对张君秋访美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出席座谈会的有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荣高棠,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副部长陈昌本、徐文伯,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中国剧协副主席张庚,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梁光弟,中国文联党组成员罗扬、李振玉,中国剧协党组书记赵寻,党组成员齐致翔、柳一真,中国剧协副主席刘厚生。中国剧协党组成员、《中国戏剧》杂志社主编霍大寿主持会议。座谈会召开前,中共中央常委李瑞环曾会见张君秋及他的夫人谢虹雯,祝贺他们访美成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万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宋任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打电话致意,祝贺张君秋访美成功。出席座谈会的文艺界及戏剧界的知名人士还有边涛、齐心、舒强、吕瑞明、周怀民、梅绍武、朱文相、钮骠、易凯、安志强。张君秋的子女张学津、张学玲及儿媳、著名电影演员宋佳,学生杨淑蕊、蔡英莲也应邀出席。在座谈会上依次发言的有赵寻、张君秋、高占祥、张庚、荣高棠、梁光弟、罗扬、吕瑞明、朱文相、杨淑蕊等。发言内容摘录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君秋 中国剧协 京剧表演艺术 艺术道路 吕瑞明 蔡英莲 张学津 荣高棠 齐致翔 中宣部文艺局
原文传递
首都各界集会祝贺《梨园一叶》出版
17
作者 小尘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43-43,共1页
由叶盛长叙事、陈绍武撰文的纪实性文艺回忆录《梨园一叶》,目前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政协为此于4月3日下午召开了茶话会,首都政界、文艺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荣高棠、白介夫、赵寻、冯牧、黄宗江、霍大寿、李筠、吕瑞明、... 由叶盛长叙事、陈绍武撰文的纪实性文艺回忆录《梨园一叶》,目前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政协为此于4月3日下午召开了茶话会,首都政界、文艺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荣高棠、白介夫、赵寻、冯牧、黄宗江、霍大寿、李筠、吕瑞明、周述增、吴小如、王金璐以及叶氏子侄叶少兰、叶金援等近百名到会祝贺。《梨园一叶》是一部史料价值较强的著作。其中既有对科班创始人叶春善、萧长华等老一辈戏曲教育家绘声绘色的追述,也有对历届杰出艺术人材的详略不等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少兰 吕瑞明 萧长华 戏曲教育 荣高棠 陈绍武 出版发行 黄宗 中国戏剧出版社 梨园世家
原文传递
整旧出新 新中有旧——京剧《宝莲灯》观后
18
作者 易凯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8-19,共2页
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演出中,中国京剧院二团新排的神话故事剧全部《宝莲灯》(编剧:吕瑞明、高文澜、刘亮、李舒,导演:孙元意),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作为一台完整的传统剧目,全部《宝莲灯》曾在京剧的历史舞台上占据有一定的地位。... 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演出中,中国京剧院二团新排的神话故事剧全部《宝莲灯》(编剧:吕瑞明、高文澜、刘亮、李舒,导演:孙元意),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作为一台完整的传统剧目,全部《宝莲灯》曾在京剧的历史舞台上占据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剧作内部结构之先天不足,该剧在“联姻”、“送子”、“送灯”、“舍子”、“救母”等关目之间缺乏一种紧密的、浑然的、有机的联系。特别是“舍子”一折,明显地游离于整出戏之外,久而久之,剧作内部的这种矛盾日趋尖锐,其结果是,全部【宝莲灯》的演出日渐式微,而“二堂舍子”折子戏的演出却日益兴盛,特别是经过梅兰芳、周信芳等艺术大师的精心创造,“二堂舍子”的艺术品味更为提高。也更加剧了其脱离母体而独立存在的离心力量。然而,“二堂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莲灯》 二堂 中国京剧院 吕瑞明 周信芳 艺术品味 李维康 徽班 日渐式微 整旧
原文传递
纪念翁偶虹先生戏剧活动六十年座谈会在京隆重举行
19
作者 和宝堂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33-33,共1页
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之际,由中国剧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等六单位于1990年12月17日在京联合召开了“祝贺翁偶虹先生戏剧活动60年座谈会”。有关方面负责人及戏剧界知名人士高占祥、赵寻、刘厚... 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之际,由中国剧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等六单位于1990年12月17日在京联合召开了“祝贺翁偶虹先生戏剧活动60年座谈会”。有关方面负责人及戏剧界知名人士高占祥、赵寻、刘厚生、马少波、张庚、郭汉城、吕瑞明、齐致翔,霍大寿,朱文相、佟志贤等200余人出席了会议。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委员会主任高占祥首先讲话,高度赞扬了翁偶虹在编剧、导演、戏剧评论、京剧脸谱研究以及在中华戏曲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在京剧界为弘扬与发展京剧艺本所做的杰出贡献。马少波、袁世海、吕瑞明、张云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瑞明 戏曲学会 中国京剧院 京剧界 京剧脸谱 袁世海 戏剧活动 中国戏曲学院 齐致翔 徽班
原文传递
天下谁人不识君——杨春霞近况
20
作者 晖明 尉迟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1年第8期34-34,共1页
今年5月,正值中国戏剧第八届梅花奖演出期间,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杨春霞的寓所响起,她接过电话对丈夫林鑫涛说:“是中国剧协打来的电话,有一位梅花奖演员病了,今晚我要去救场。”这是梅花奖演出办公室紧急会议上决定的。大家提出让观... 今年5月,正值中国戏剧第八届梅花奖演出期间,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杨春霞的寓所响起,她接过电话对丈夫林鑫涛说:“是中国剧协打来的电话,有一位梅花奖演员病了,今晚我要去救场。”这是梅花奖演出办公室紧急会议上决定的。大家提出让观众熟悉而热爱的著名京剧演员、“老”梅花奖获得者杨春霞来救场是最有保证的,只要她在北京,没别的演出任务,她是不会拒绝的。这就是杨春霞给别人的印象,这就是杨春霞的丰采。当然,演出效果是相当好的。一曲“家住安源”唱完,观众就“炸”了,彩声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春霞 京剧演员 中国剧协 北京京剧院 演出效果 杜鹃山 电话铃声 中国京剧院 京剧艺术 吕瑞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