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吕赫若小说中的“审父”意识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红林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57-60,共4页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吕赫若的家庭背景与卡夫卡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他小说中强烈的审父意识,与巴金们更为接近,都是用小说在历史性的“文化法庭”中,无情地审判自己的父辈文化,以期拯救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国家。他笔下的“被吃者”多表现为...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吕赫若的家庭背景与卡夫卡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他小说中强烈的审父意识,与巴金们更为接近,都是用小说在历史性的“文化法庭”中,无情地审判自己的父辈文化,以期拯救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国家。他笔下的“被吃者”多表现为处于社会最弱势群体的妇女,被“吃”的不只是她们的肉体,还有她们的灵魂。这既是中国特色,也是吕赫若的个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赫若小说 审父意识 女性悲剧 文学评论 中国
下载PDF
吕赫若小说的诗性追求
2
作者 沈庆利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4年第3期9-13,共5页
吕赫若小说具有明显的诗性特征 ,而且与中国叙事文学中的诗性传统密切相关。他的小说常常截取生活流中的一段 ,在对细节的描摹中体现出浓郁的诗意 ;那宁静和谐的乡土田园、山川草木 ,及传统文学中的月亮、黄昏、星空等意象 ,则是吕赫若... 吕赫若小说具有明显的诗性特征 ,而且与中国叙事文学中的诗性传统密切相关。他的小说常常截取生活流中的一段 ,在对细节的描摹中体现出浓郁的诗意 ;那宁静和谐的乡土田园、山川草木 ,及传统文学中的月亮、黄昏、星空等意象 ,则是吕赫若小说的主要诗性表现对象。同时 ,他的多才多艺也决定了在小说创作中融合了音乐、绘画、摄影等诗兴审美的多种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赫若小说 诗性
下载PDF
乡土启蒙·女性觉醒·归乡母题——日据时期吕赫若小说的"五四"基因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桂波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7期90-95,共6页
吕赫若小说的文学精神内核,学界大抵以"中国性""国族认同""士人精神"等传统特质笼括之,而疏漏了对小说潜含的"五四"精神基因的系统抉发.透视日据时代吕赫若的小说世界,浮现出启蒙观照下衰危的... 吕赫若小说的文学精神内核,学界大抵以"中国性""国族认同""士人精神"等传统特质笼括之,而疏漏了对小说潜含的"五四"精神基因的系统抉发.透视日据时代吕赫若的小说世界,浮现出启蒙观照下衰危的乡土生态——农民破产命运、乡民"看客"病征和家族财产纠纷;酝酿着威权宰制下沉痛的女性悲剧——"娜拉"出走失败、"弃妇"挣扎沉沦和"狂人"宣泄反抗;暴露了家族桎梏下复杂的归乡矛盾——童年回忆与残酷现实、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以及家族使命与个人理想的矛盾.考掘吕赫若小说内蕴的"五四"基因(乡土启蒙、女性觉醒和归乡母题),有助于更为全面深切领会吕赫若反殖民写作的精神原动力,进一步增强海峡两岸人民"一个中国"的文化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赫若小说 日据时期 "五四"基因
下载PDF
左翼文学视野下的吕赫若小说研究
4
作者 林梦晓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8-22,共5页
吕赫若的小说以1936年日本“皇民化运动”与1945年台湾光复为界,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无论哪个时期创作的小说都始终带有左翼文学色彩,这与吕赫若自觉接受左翼进步思想和坚持左翼文学创作的理念息息相关。吕赫若小说创作中的左翼思... 吕赫若的小说以1936年日本“皇民化运动”与1945年台湾光复为界,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无论哪个时期创作的小说都始终带有左翼文学色彩,这与吕赫若自觉接受左翼进步思想和坚持左翼文学创作的理念息息相关。吕赫若小说创作中的左翼思想由早期的“激进的直抒胸臆式”到中期的“隐晦的潜藏暗涌式”,再到后期的“激进的直抒胸臆式”往“隐晦的潜藏暗涌式”方向流变,总体上呈现出由“激进”到“隐晦”循环的规律,吕赫若作为一名左翼文学家的写作立场之坚定由此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赫若 吕赫若小说 左翼 左翼文学
下载PDF
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吕赫若以隐喻重构现实的反殖民策略
5
作者 常彬 黄桂波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5-127,共13页
吕赫若小说《逃跑的男人》《山川草木》分别发表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和日本战败的前夜,作者选择两个“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作为历史发展的次高潮进入到了更为广阔的历史场域,既观照过去,又预见未来;运用“家道中落—继母压迫—... 吕赫若小说《逃跑的男人》《山川草木》分别发表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和日本战败的前夜,作者选择两个“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作为历史发展的次高潮进入到了更为广阔的历史场域,既观照过去,又预见未来;运用“家道中落—继母压迫—学业中断—离家出走”的隐喻书写,重构具有民族主体性的“现实世界”,与台湾殖民地现实相抗衡,显示了吕赫若在日据高压下更为隐晦成熟的反殖民策略,隐喻张力的“跨领域映射”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浑融贯通,预示侵略者的战争/殖民以最终的失败/台湾的光复为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赫若小说 隐喻书写 反殖民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