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于成龙《示亲民官自省六戒》探究
1
作者 高春平 《晋阳学刊》 2021年第4期139-144,共6页
明清鼎革,清初统治者面临着能否革除明末积弊、选用优秀汉族官员,通过奖廉惩贪,整治官场和社会风气,进而巩固清朝贵族统治的问题。《清史稿》《于清端公政书》展现了清官于成龙的卓著政绩和优秀品德。收录于《于清端公政书》的《示亲民... 明清鼎革,清初统治者面临着能否革除明末积弊、选用优秀汉族官员,通过奖廉惩贪,整治官场和社会风气,进而巩固清朝贵族统治的问题。《清史稿》《于清端公政书》展现了清官于成龙的卓著政绩和优秀品德。收录于《于清端公政书》的《示亲民官自省六戒》定稿在于成龙两江总督任内,是他一生忠君报国、勤政爱民、廉洁从政的经验总结。通过认真研读,我们既可以了解,为什么从吕梁山沟走出的毫无政治根基背景,且在偏远落后的广西罗城县艰难起步的于成龙,能够在短短20年内三次被举“卓异”,官至位高权重的直隶巡抚、两江总督,并被康熙帝甄选褒奖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又可为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生态 君明臣贤 清官廉吏 亲民六戒
下载PDF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昌盛的几个原因
2
作者 张作理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1-113,共3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人类历史中谱写了光辉夺目的篇章.这一时期,齐国曾是"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魁.认真总结齐国昌盛的经验,对今世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齐国 文化兼容 行政务实 君明臣贤
下载PDF
宰相不问琐事
3
作者 陈甲取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I0002-I0002,共1页
西汉年间,丙吉尽力辅佐“中兴之主”汉宣帝,结果君明臣贤,自己也被誉为“中兴良宰”。 有一次,丙吉外出,在路上正好遇上群斗,死伤的人很多,横七竖八地躺在路上。丙吉却什么都不管,手下官员都觉得十分奇怪。他们一行走到前面,... 西汉年间,丙吉尽力辅佐“中兴之主”汉宣帝,结果君明臣贤,自己也被誉为“中兴良宰”。 有一次,丙吉外出,在路上正好遇上群斗,死伤的人很多,横七竖八地躺在路上。丙吉却什么都不管,手下官员都觉得十分奇怪。他们一行走到前面,看见有个人赶着一头牛,那头牛走得气喘吁吁,热得直吐舌头。丙吉见状马上命令停车,吩咐侍卫去问清赶牛人已经走了多远的路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宰相 君明臣贤 丙吉 汉宣帝 官员
下载PDF
中国古代战略思想(下)
4
作者 董根洪 《资料通讯》 2001年第5期18-23,共6页
四、中国古代战略的手段、措施为了实现治平的战略目标,除了坚持以礼为本、以君为本、以民为本的方略大针外,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根本性手段、措施、途径。这些战略手段措施主要有崇本抑末、外儒内法,君明臣贤、修... 四、中国古代战略的手段、措施为了实现治平的战略目标,除了坚持以礼为本、以君为本、以民为本的方略大针外,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根本性手段、措施、途径。这些战略手段措施主要有崇本抑末、外儒内法,君明臣贤、修身齐家等。 1.崇本抑末中国传统治国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任一社会生存发展前提的物质经济基础的思想观点。应该说,中国古代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都高度重视物质经济基础,把发展经济视为治国的根本战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战略思想 崇本抑末 外儒内法 君明臣贤 修身家
下载PDF
怎样劝人才能获得最佳效果——从薛广德谏汉元帝说起
5
作者 张晓政 《月读》 2017年第6期4-9,共6页
历史上,关于进谏、纳谏的格言警句数不胜数,人们也常津津乐道于君明臣贤、从谏如流的美谈乐事。理想状态下,进谏者固然要直面矛盾、敢于直言,而不可瞻前顾后、拈轻怕重,受谏者也应当虚怀若谷、闻过则喜,而不可讳疾忌医、文过饰非... 历史上,关于进谏、纳谏的格言警句数不胜数,人们也常津津乐道于君明臣贤、从谏如流的美谈乐事。理想状态下,进谏者固然要直面矛盾、敢于直言,而不可瞻前顾后、拈轻怕重,受谏者也应当虚怀若谷、闻过则喜,而不可讳疾忌医、文过饰非。但现实情况中,还应当考虑当时的情势状况、受谏者的个性特征、事情的轻重缓急等种种因素,从而达到进谏者成其功、受谏者得其益的皆大欢喜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效果 汉元帝 才能 格言警句 君明臣贤 理想状态 个性特征 进谏
原文传递
宰相丙吉问牛的启示
6
作者 陈甲取 《第二课堂(A)》 2012年第8期80-81,共2页
西汉年间,丙吉尽力辅佐“中兴之主”汉宣帝,结果君明臣贤,丙吉因此被誉为“中兴良宰”,身后极尽哀荣。 有一次,丙吉外出,在路上正好遇上百姓群斗,死伤的人很多,他们横七竖八地躺在路上。丙吉却什么都不管,手下官员都觉得十分... 西汉年间,丙吉尽力辅佐“中兴之主”汉宣帝,结果君明臣贤,丙吉因此被誉为“中兴良宰”,身后极尽哀荣。 有一次,丙吉外出,在路上正好遇上百姓群斗,死伤的人很多,他们横七竖八地躺在路上。丙吉却什么都不管,手下官员都觉得十分奇怪。他们一行继续走,不久看见有个人赶着一头牛,那头牛走得气喘吁吁,热得直吐舌头。丙吉见状马上命令停车,吩咐侍卫去问赶牛人已经赶着牛走了多远的路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吉 宰相 君明臣贤 汉宣帝 官员
原文传递
《大学》学史研究
7
作者 张兴 《国际儒学论丛》 2022年第1期216-233,共18页
郑玄、孔颖达、朱熹、王阳明四人的注疏可谓是历代《大学》注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经学诠释的角度来看,汉唐时期学者的《大学》注解完全是以政治为核心,尤其是以国君与大臣为核心。而宋明时期学者的《大学》注解主要是从道德角度出发... 郑玄、孔颖达、朱熹、王阳明四人的注疏可谓是历代《大学》注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经学诠释的角度来看,汉唐时期学者的《大学》注解完全是以政治为核心,尤其是以国君与大臣为核心。而宋明时期学者的《大学》注解主要是从道德角度出发,尤其以学者的道德修养为核心。郑玄的《大学注》体现了郑玄的政治理想,即以“君明臣贤”为核心的“为政”思想解读;而孔颖达的《大学正义》则是以“诚意之道”为理论基础,以“为政之道”的顺利实行为宗旨;而朱子的《大学章句》则是以学者的“修己治人”作为宗旨,以“格物致知”作为学者的最重要修养工夫,自然而然推之“新民”(即治人);而王阳明的《大学》学,虽然早年以“诚意”为主,但在晚年则以“致知”结合《孟子》之“良知”,结合自身之切身体悟,提出“致良知”学说,则阳明的《大学》学是以“致良知”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后世之学者,虽时有不同之见解,但依然逃不出这四种主要的解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明臣贤 为政之道 修己治人 致良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