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8篇文章
< 1 2 1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验意义系统下《葬花吟》及其英译本的生态话语分析
1
作者 佟秋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诗词的代表作,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这首诗并非因伤春而无病呻吟,也并非因爱情而烦心苦闷,而是作为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林黛玉与贾府封建正统势力斗争冲突的结果。文章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生态...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诗词的代表作,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这首诗并非因伤春而无病呻吟,也并非因爱情而烦心苦闷,而是作为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林黛玉与贾府封建正统势力斗争冲突的结果。文章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生态场所观为理论指导,对《葬花吟》原诗及杨-霍英译本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研究发现:诗中运用了生态场所观中的多个施事,表明人对于场所之间的紧密依附关系;通过及物性过程分析,尤其是心理过程方面,表明诗中主人公及原诗作者对美好生活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渴望与向往。原诗及其英译本在生态话语的深层涵义上具有积极的生态立场,属于生态保护型语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葬花 诗词英译 生态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
下载PDF
论晚清云南“莲湖吟社”的特征及其影响
2
作者 王欢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16,共9页
莲湖吟社在晚清时期成立,恰逢滇云风雅日渐衰落的时期,其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莲湖吟社致力于发掘、提携青年俊才,传承和弘扬滇云地域文化,同时保持与中原诗坛的密切互动,有力推动了滇云诗坛的革新和演变,对近代云南文学产生了深... 莲湖吟社在晚清时期成立,恰逢滇云风雅日渐衰落的时期,其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莲湖吟社致力于发掘、提携青年俊才,传承和弘扬滇云地域文化,同时保持与中原诗坛的密切互动,有力推动了滇云诗坛的革新和演变,对近代云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云诗坛 莲湖 阶段性特征 地域文化 密切互动
下载PDF
林译莎士比亚“冤案”与新文学史的“权力”省思——以《吟边燕语·序》为中心
3
作者 李向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8-196,219,共10页
林纾译莎士比亚戏剧为小说一直是新文学史上的“定论”,直到日本当代学者樽本照雄考证出林译《雷差得纪》等几部历史剧故事的英文原本,才使真相水落石出,昔日“定论”变为“冤案”。“冤案”起点为《吟边燕语·序》,它虽以“笔记”... 林纾译莎士比亚戏剧为小说一直是新文学史上的“定论”,直到日本当代学者樽本照雄考证出林译《雷差得纪》等几部历史剧故事的英文原本,才使真相水落石出,昔日“定论”变为“冤案”。“冤案”起点为《吟边燕语·序》,它虽以“笔记”“莎诗之记事”明示底本文体,但在民初新旧文学论战的紧张气氛中,这些关键线索受到忽视,该序包含的学术信息没能得到完全释放,它因此成为一篇未被充分解读的文献。林译莎士比亚“冤案”事件,再次表明新史料在文学研究及历史人物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启发研究者省思新文学史的“权力”和需要面对的“重写”挑战。而对“旧文学”研究来说,尤其需要在重写现代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弥补新文学话语一直以来单方面叙述的不足,进而完成对“旧文学”的充分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边燕语》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新文学史
下载PDF
故宫博物院藏钱选款《西湖吟趣图》卷及相关问题考辨
4
作者 熊言安 《美术大观》 2024年第4期59-63,共5页
故宫博物院藏钱选款《西湖吟趣图》卷,有刘球、黄约仲、周岐凤等明人题跋,曾经清徐乾学和乾隆内府收藏,被收入《石渠宝笈三编》。谢稚柳、徐邦达先生认为此画“是钱舜举之作”,然其画风、款题书法、印章皆与钱选真迹不合,应系伪作。此... 故宫博物院藏钱选款《西湖吟趣图》卷,有刘球、黄约仲、周岐凤等明人题跋,曾经清徐乾学和乾隆内府收藏,被收入《石渠宝笈三编》。谢稚柳、徐邦达先生认为此画“是钱舜举之作”,然其画风、款题书法、印章皆与钱选真迹不合,应系伪作。此画之外另有《观梅图》两种,虽经乾隆品题,但其诗跋与《西湖吟趣图》诗跋内容基本相同,亦非真迹。明朱存理《珊瑚木难》著录钱选《和靖观梅图》有可能是真迹或最接近真迹。钱选《观梅图》被多次伪造,应与林逋“梅妻鹤子”典故成为绘画母题,及钱选的南宋遗民文人品格在元初绘画新变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选 西湖趣图 观梅觅句图 和靖观梅图
下载PDF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路径——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为例
5
作者 胡莉萍 林文桐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78-80,共3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目标,还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实施路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目标,还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实施路径。本文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为例,进一步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到实处,以期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类似的古诗词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梦游天姥留别》 教学路径
下载PDF
汉乐府诗《梁甫吟》本事、作者及创作时间考
6
作者 刘妍辛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5-79,共5页
过去多认为《梁甫吟》是诸葛亮之作,并多将该诗视为葬歌。通过《梁甫吟》之本事、作者及创作时间的考证可以发现,《梁甫吟》非诸葛亮所作。而且,该诗蕴含着对东汉末年董卓迫害皇甫嵩、朱儁以及卢植3位名将的恶行的强烈批判,由此可判定... 过去多认为《梁甫吟》是诸葛亮之作,并多将该诗视为葬歌。通过《梁甫吟》之本事、作者及创作时间的考证可以发现,《梁甫吟》非诸葛亮所作。而且,该诗蕴含着对东汉末年董卓迫害皇甫嵩、朱儁以及卢植3位名将的恶行的强烈批判,由此可判定其创作时间在公元191年到192年4月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甫 诸葛亮 汉乐府诗
下载PDF
《梦游天姥吟留别》“突转”技法意义探微
7
作者 陈文杰 《学语文》 2024年第2期60-62,共3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一大特点是段落之间没有明显的衔接和过渡,只用“忽”字作为转折,形成画面性的描绘,并随着情境的一再扩大,构成螺旋上升式的层次结构。因此,对于本诗主旨的探微,可以“突转”技法为抓手,厘清“突转”背后的逻辑设...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一大特点是段落之间没有明显的衔接和过渡,只用“忽”字作为转折,形成画面性的描绘,并随着情境的一再扩大,构成螺旋上升式的层次结构。因此,对于本诗主旨的探微,可以“突转”技法为抓手,厘清“突转”背后的逻辑设置和情感脉络。通过梳理,可见藏于三次突转背后的情感,一部分代表其游宦经历,积极入世,具有儒家特色。一部分代表其游仙经历,自由洒脱,具有道家气度,而在儒道思想交锋背后所表达出的是其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游天姥留别》 突转 进取精神 自由意志
下载PDF
《吟边燕语》:莎剧汉译史中的“影子经典”
8
作者 杨冰玉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1-109,共9页
《吟边燕语》是著名翻译家林纾的代表性译作,也是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的相关译本之一,对莎剧的中国化产生了关键作用。但在其出版数十年之后,《吟边燕语》的影响却消退殆尽,逐渐淡出读者和学者的视野,未能确立经典译本的地位。借鉴... 《吟边燕语》是著名翻译家林纾的代表性译作,也是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的相关译本之一,对莎剧的中国化产生了关键作用。但在其出版数十年之后,《吟边燕语》的影响却消退殆尽,逐渐淡出读者和学者的视野,未能确立经典译本的地位。借鉴比较文学理论家达姆罗什“影子经典”的相关概念对《吟边燕语》的经典化进程进行分析发现,众多行动者和历史语境共同参与了其经典地位的建构,但由于翻译场域内规范的变化以及相应优质新译本的出现,《吟边燕语》的经典化进程中断,最终沦为莎剧汉译史中的一部“影子经典”。这给中国文学外译事业带来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燕语》 林纾 莎剧翻译 影子经典 《莎士比亚故事集》
下载PDF
认知识解视角下中国诗词《葬花吟》法译本比较研究
9
作者 郑文晴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2期1006-1013,共8页
《红楼梦》中的大量诗词歌赋赋予其“文备众体”的艺术特性,这些诗歌的翻译也成为译文能否准确传达《红楼梦》文化特性与人物情感的关键环节。《葬花吟》作为红楼诗词的重要杰作,其外译有助于国外读者感受属书中的悲剧基调,理解中国诗... 《红楼梦》中的大量诗词歌赋赋予其“文备众体”的艺术特性,这些诗歌的翻译也成为译文能否准确传达《红楼梦》文化特性与人物情感的关键环节。《葬花吟》作为红楼诗词的重要杰作,其外译有助于国外读者感受属书中的悲剧基调,理解中国诗歌的艺术特色。因此,本文基于认知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从翻译策略和互动过程对《葬花吟》的三个法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揭示译者、原文和读者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为诗歌翻译译者主体性提供合理的认知解读,并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法语世界的译介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借鉴。研究发现译者主观体验认知的不同导致了对《葬花吟》不同的解读,产生了不同的文本互动。这使得三位译者在面对《葬花吟》中大量的中国传统意象和人称模糊等特点时采取了不同的详略选择、视角转换、语句聚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识解 葬花 翻译策略
下载PDF
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研究——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
10
作者 李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1期90-94,共5页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进行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研究,并从学科融合的理论依据,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的具体依据,以及两门学科融合具体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展开。在具体教学策略部分提出了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设计螺旋式...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进行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研究,并从学科融合的理论依据,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的具体依据,以及两门学科融合具体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展开。在具体教学策略部分提出了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设计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环节、利用美术语言建构诗歌的精神世界三种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融合 语文 美术 核心素养 《梦游天姥留别》
下载PDF
取西方之乐器,奏华夏之音韵——谈储望华钢琴前奏曲《筝箫吟》
11
作者 段雪 《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66-72,共7页
自钢琴传入中国以来,便被快速传播。从上世纪起,一大批中国作曲家致力于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开拓了中华古韵传承的新路径。钢琴前奏曲《筝箫吟》便是中西方音乐完美融合的典型代表... 自钢琴传入中国以来,便被快速传播。从上世纪起,一大批中国作曲家致力于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开拓了中华古韵传承的新路径。钢琴前奏曲《筝箫吟》便是中西方音乐完美融合的典型代表之一。筝与箫本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乐器,作曲家用西洋乐器表现其声,既赋予了钢琴作品别样的韵味,更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华古韵的传承。文章从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传承的视角,分析《筝箫吟》的创作理念和音乐本体中的中国之韵,并探讨其具体的演奏技法,以期为更好地欣赏和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筝箫 储望华 古韵 钢琴前奏曲
下载PDF
应从虚构看真实 须由梦境悟人生——《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片段赏析
12
作者 倪蕴佳 《中学语文》 2024年第16期102-104,共3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的教学通过“虚构”与“真实”这一组概念推动课堂,由表层的虚实之辨到深层的虚实之探,最终在虚实的相互补充、叠加中,体会诗歌情感的共振与强化。以此探索走进经典作品的教学路径,实现从“这一首”到“这一类”...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的教学通过“虚构”与“真实”这一组概念推动课堂,由表层的虚实之辨到深层的虚实之探,最终在虚实的相互补充、叠加中,体会诗歌情感的共振与强化。以此探索走进经典作品的教学路径,实现从“这一首”到“这一类”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游天姥留别》 真实 虚构 教学思考
下载PDF
蒲溪吟社及其诗钞初探
13
作者 任聪颖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0-54,共5页
蒲溪吟社是清朝乾隆年间山西高平的一个文学社团,代表作家有苗令琮、张又华、张承纶等,他们创作的诗歌由司昌龄整理辑录为《蒲溪吟社三家诗钞》。蒲溪吟社诗人的作品呈现“格高韵远”的特色,是迥异于江南文风的“西北之文”的代表。诗... 蒲溪吟社是清朝乾隆年间山西高平的一个文学社团,代表作家有苗令琮、张又华、张承纶等,他们创作的诗歌由司昌龄整理辑录为《蒲溪吟社三家诗钞》。蒲溪吟社诗人的作品呈现“格高韵远”的特色,是迥异于江南文风的“西北之文”的代表。诗作受到著名诗人沈德潜的激赏,并得到其弟子顾诒禄的点评推扬,从而在当时诗坛获得广泛赞誉。蒲溪吟社诗人与沈德潜、顾诒禄的诗文交谊,亦呈现出清代中叶南北方诗学交融互进的时代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溪社三家诗钞》 苗令琮 张又华 张承纶 司昌龄 山西诗学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吟话语形态探微
14
作者 贾奋然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8-72,共5页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审美方式与"吟"有密切关系,从口头之吟、情感之吟、思维之吟,到行于笔端之文字之吟,诗"吟"的特点贯穿在诗歌构思、情感表现、语言表达、与鉴读赏识的完整审美活动中,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诗...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审美方式与"吟"有密切关系,从口头之吟、情感之吟、思维之吟,到行于笔端之文字之吟,诗"吟"的特点贯穿在诗歌构思、情感表现、语言表达、与鉴读赏识的完整审美活动中,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诗歌话语形态。本文从古人零散的诗吟论中梳理和阐释古代诗吟话语较为完整的理论形态:从诗乐结合之"歌吟"到诗乐分离之"吟诵",诗歌始终不离"吟";"长吟"、"呻吟"是诗人凄苦情感的自然抒发;"吟"还发展成为一种抒发悲情的特殊诗体形式;从"沈吟"到"苦吟"则体现了诗人对意象揣摩、诗意开拓,意境营建、语言锤炼的动态运思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形态 情感之 思维之 文字之
下载PDF
通行本《凤池吟稿》补正
15
作者 张洪四 高磊 《语文学刊》 2023年第5期87-91,共5页
《凤池吟稿》,明初政治家汪广洋所著诗集,又名《汪右丞诗集》,在明清诗坛享有盛誉。广洋才俊,于洪武初年晋任中书右丞,后因政治迫害,而未得善终。受之牵连,其诗集流播范围极其有限。降及晚明,万历王百祥刻本通行于世,余者寡见。宁波天... 《凤池吟稿》,明初政治家汪广洋所著诗集,又名《汪右丞诗集》,在明清诗坛享有盛誉。广洋才俊,于洪武初年晋任中书右丞,后因政治迫害,而未得善终。受之牵连,其诗集流播范围极其有限。降及晚明,万历王百祥刻本通行于世,余者寡见。宁波天一阁博物院所藏清抄本《汪右丞诗集》,与王百祥明刻本《凤池吟稿》相比,或诗歌体裁归类有所不同,或诗歌题目表述有所差异,这与二者所据底本不一,以及刻书、抄书者的审慎程度有关。尤可珍贵者,清抄本所登载的诗歌中,有20首诗为王百祥刻本所失载,可补王氏通行本之未备。本文比校两种版本之异同,正本清源,可丰富汪广洋其人其诗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广洋 《凤池稿》 明刻本 清抄本
下载PDF
《呼兰河传》吟谣式叙事风格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汤仁云 周跃新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4-28,共5页
萧红(1911-1942)承袭鲁迅的写作风格,针对现实的社会,写下她对乡土和女性的关怀,而《呼兰河传》中更呈现她个人特殊的风格和情感。本文从《呼兰河传》的话语、悖论语境及吟谣式叙事方面分析其重复书写、视角交替与嘲讽手法,探究萧红所... 萧红(1911-1942)承袭鲁迅的写作风格,针对现实的社会,写下她对乡土和女性的关怀,而《呼兰河传》中更呈现她个人特殊的风格和情感。本文从《呼兰河传》的话语、悖论语境及吟谣式叙事方面分析其重复书写、视角交替与嘲讽手法,探究萧红所批判、关怀的乡土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悖论语境 谣式叙事
下载PDF
古诗词艺术歌曲《葬花吟》音乐创作探究
17
作者 李暮凡 陈晓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73-175,188,共4页
歌曲《葬花吟》从最早的电视剧《红楼梦》插曲经过钢琴伴奏的编配,已经成为中国经典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代表。《葬花吟》歌词文学内涵,反映了该音乐作品中作曲者和钢琴伴奏编配者的音乐创作构思。通过文学分析、曲式分析和旋律分析等方法... 歌曲《葬花吟》从最早的电视剧《红楼梦》插曲经过钢琴伴奏的编配,已经成为中国经典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代表。《葬花吟》歌词文学内涵,反映了该音乐作品中作曲者和钢琴伴奏编配者的音乐创作构思。通过文学分析、曲式分析和旋律分析等方法,可以探究出该音乐作品的古法音乐调式,音乐材料与乐段的协调,及古调式复杂化的构思创作。《葬花吟》的真实性创作与表演有机结合,实现历史文学与现代表演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葬花 诗词艺术歌曲 文学内涵 真实性
下载PDF
混合电子音乐《吟》的语言结构分析
18
作者 张赢 《艺术评鉴》 2023年第3期53-56,共4页
本文对混合电子音乐作品《吟》的音乐语言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是对作曲家从创作观念的形成到最终音响呈现的全程研究。作曲家将禅意心境投射于音乐语言的表层、深层结构之中,实现音声与意境的圆融如一。
关键词 张小夫 中国电子音乐 语言结构
下载PDF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多重创作意图探究
19
作者 程志伟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20期86-88,共3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通过对诗歌题目中“梦游天姥”与“留别”关系的分析,可以见出留别只是诗人创作此诗的目的之一。除此之外,诗人创作此诗其实还有多重意图:借梦表达人生失意的不满,借梦宽慰自己与朋友,借梦表明行踪去...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通过对诗歌题目中“梦游天姥”与“留别”关系的分析,可以见出留别只是诗人创作此诗的目的之一。除此之外,诗人创作此诗其实还有多重意图:借梦表达人生失意的不满,借梦宽慰自己与朋友,借梦表明行踪去向,借梦表明自己的心志。由此也可见出这首诗在情感指向方面具有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游天姥留别》 创作意图
下载PDF
《吟边燕语》文体之辨与《聊斋志异》
20
作者 代云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8-159,共12页
20世纪初,中西文化壁垒尚不曾被打破。处于转折期的晚清译者如何理解原文的文体,如何在本土的文学传统中选择相对应的文体,实则体现文化沟通的初始状态。1904年出版的翻译作品《吟边燕语》与其原文《莎士比亚故事集》存在巨大的文体差... 20世纪初,中西文化壁垒尚不曾被打破。处于转折期的晚清译者如何理解原文的文体,如何在本土的文学传统中选择相对应的文体,实则体现文化沟通的初始状态。1904年出版的翻译作品《吟边燕语》与其原文《莎士比亚故事集》存在巨大的文体差异。林纾和魏易通过模仿《聊斋志异》一书兼二体的文体特征,以“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方式翻译《莎士比亚故事集》。在翻译过程中,他们既学习前人的文体实践,从中汲取养分;也形成自己的文体主张,以传奇志怪为阵地,排斥白话文体的介入,力守文言小说的纯粹。借此个案管窥传奇志怪体在晚清翻译文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文学体式在面对外来诗学冲击时,不仅没有如摧枯拉朽般一碰即灭,反而一度借力于翻译,通过自我革新,焕发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燕语》 《聊斋志异》 志怪传奇 《莎士比亚故事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