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7篇文章
< 1 2 1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吟哦”到“歌唱”来看苏州弹词曲调的演化 被引量:1
1
作者 施王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4年第3期129-133,共5页
本文对苏州弹词的曲调进行大致梳理,发现内含一条从"吟哦"到"歌唱"的发展脉络。具体分析:初为宣卷因果,明代渐渐与弹词合并,在演化过程中,受北方南下的"北词(调)"和从杭州等地北上的"南词(调)"... 本文对苏州弹词的曲调进行大致梳理,发现内含一条从"吟哦"到"歌唱"的发展脉络。具体分析:初为宣卷因果,明代渐渐与弹词合并,在演化过程中,受北方南下的"北词(调)"和从杭州等地北上的"南词(调)"影响很大,至清末,形成以"陈俞马"三调为基础的苏州弹词音乐。梳理此脉络,不仅有助于中国曲艺音乐研究,对苏州弹词的起源和衍变研究也大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弹词 吟哦 歌唱 宣卷因果 北词(调) 南词(调)
下载PDF
古诗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吟哦讽诵的能力
2
作者 王银山 《甘肃教育》 2015年第4期62-62,共1页
古诗文最有效的诵读方法就是"吟哦讽诵"。"吟哦讽诵"就是要学生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并有所"得"。
关键词 古诗文 吟哦讽诵 钥匙 桥梁 想象
下载PDF
经验意义系统下《葬花吟》及其英译本的生态话语分析
3
作者 佟秋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诗词的代表作,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这首诗并非因伤春而无病呻吟,也并非因爱情而烦心苦闷,而是作为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林黛玉与贾府封建正统势力斗争冲突的结果。文章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生态...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诗词的代表作,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这首诗并非因伤春而无病呻吟,也并非因爱情而烦心苦闷,而是作为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林黛玉与贾府封建正统势力斗争冲突的结果。文章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生态场所观为理论指导,对《葬花吟》原诗及杨-霍英译本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研究发现:诗中运用了生态场所观中的多个施事,表明人对于场所之间的紧密依附关系;通过及物性过程分析,尤其是心理过程方面,表明诗中主人公及原诗作者对美好生活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渴望与向往。原诗及其英译本在生态话语的深层涵义上具有积极的生态立场,属于生态保护型语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葬花 诗词英译 生态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
下载PDF
论晚清云南“莲湖吟社”的特征及其影响
4
作者 王欢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16,共9页
莲湖吟社在晚清时期成立,恰逢滇云风雅日渐衰落的时期,其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莲湖吟社致力于发掘、提携青年俊才,传承和弘扬滇云地域文化,同时保持与中原诗坛的密切互动,有力推动了滇云诗坛的革新和演变,对近代云南文学产生了深... 莲湖吟社在晚清时期成立,恰逢滇云风雅日渐衰落的时期,其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莲湖吟社致力于发掘、提携青年俊才,传承和弘扬滇云地域文化,同时保持与中原诗坛的密切互动,有力推动了滇云诗坛的革新和演变,对近代云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云诗坛 莲湖 阶段性特征 地域文化 密切互动
下载PDF
《梦游天姥吟留别》“突转”技法意义探微
5
作者 陈文杰 《学语文》 2024年第2期60-62,共3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一大特点是段落之间没有明显的衔接和过渡,只用“忽”字作为转折,形成画面性的描绘,并随着情境的一再扩大,构成螺旋上升式的层次结构。因此,对于本诗主旨的探微,可以“突转”技法为抓手,厘清“突转”背后的逻辑设...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一大特点是段落之间没有明显的衔接和过渡,只用“忽”字作为转折,形成画面性的描绘,并随着情境的一再扩大,构成螺旋上升式的层次结构。因此,对于本诗主旨的探微,可以“突转”技法为抓手,厘清“突转”背后的逻辑设置和情感脉络。通过梳理,可见藏于三次突转背后的情感,一部分代表其游宦经历,积极入世,具有儒家特色。一部分代表其游仙经历,自由洒脱,具有道家气度,而在儒道思想交锋背后所表达出的是其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游天姥留别》 突转 进取精神 自由意志
下载PDF
《吟边燕语》:莎剧汉译史中的“影子经典”
6
作者 杨冰玉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1-109,共9页
《吟边燕语》是著名翻译家林纾的代表性译作,也是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的相关译本之一,对莎剧的中国化产生了关键作用。但在其出版数十年之后,《吟边燕语》的影响却消退殆尽,逐渐淡出读者和学者的视野,未能确立经典译本的地位。借鉴... 《吟边燕语》是著名翻译家林纾的代表性译作,也是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的相关译本之一,对莎剧的中国化产生了关键作用。但在其出版数十年之后,《吟边燕语》的影响却消退殆尽,逐渐淡出读者和学者的视野,未能确立经典译本的地位。借鉴比较文学理论家达姆罗什“影子经典”的相关概念对《吟边燕语》的经典化进程进行分析发现,众多行动者和历史语境共同参与了其经典地位的建构,但由于翻译场域内规范的变化以及相应优质新译本的出现,《吟边燕语》的经典化进程中断,最终沦为莎剧汉译史中的一部“影子经典”。这给中国文学外译事业带来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燕语》 林纾 莎剧翻译 影子经典 《莎士比亚故事集》
下载PDF
认知识解视角下中国诗词《葬花吟》法译本比较研究
7
作者 郑文晴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2期1006-1013,共8页
《红楼梦》中的大量诗词歌赋赋予其“文备众体”的艺术特性,这些诗歌的翻译也成为译文能否准确传达《红楼梦》文化特性与人物情感的关键环节。《葬花吟》作为红楼诗词的重要杰作,其外译有助于国外读者感受属书中的悲剧基调,理解中国诗... 《红楼梦》中的大量诗词歌赋赋予其“文备众体”的艺术特性,这些诗歌的翻译也成为译文能否准确传达《红楼梦》文化特性与人物情感的关键环节。《葬花吟》作为红楼诗词的重要杰作,其外译有助于国外读者感受属书中的悲剧基调,理解中国诗歌的艺术特色。因此,本文基于认知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从翻译策略和互动过程对《葬花吟》的三个法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揭示译者、原文和读者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为诗歌翻译译者主体性提供合理的认知解读,并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法语世界的译介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借鉴。研究发现译者主观体验认知的不同导致了对《葬花吟》不同的解读,产生了不同的文本互动。这使得三位译者在面对《葬花吟》中大量的中国传统意象和人称模糊等特点时采取了不同的详略选择、视角转换、语句聚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识解 葬花 翻译策略
下载PDF
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研究——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
8
作者 李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1期90-94,共5页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进行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研究,并从学科融合的理论依据,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的具体依据,以及两门学科融合具体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展开。在具体教学策略部分提出了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设计螺旋式...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进行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研究,并从学科融合的理论依据,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的具体依据,以及两门学科融合具体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展开。在具体教学策略部分提出了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设计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环节、利用美术语言建构诗歌的精神世界三种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融合 语文 美术 核心素养 《梦游天姥留别》
下载PDF
蒲溪吟社及其诗钞初探
9
作者 任聪颖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0-54,共5页
蒲溪吟社是清朝乾隆年间山西高平的一个文学社团,代表作家有苗令琮、张又华、张承纶等,他们创作的诗歌由司昌龄整理辑录为《蒲溪吟社三家诗钞》。蒲溪吟社诗人的作品呈现“格高韵远”的特色,是迥异于江南文风的“西北之文”的代表。诗... 蒲溪吟社是清朝乾隆年间山西高平的一个文学社团,代表作家有苗令琮、张又华、张承纶等,他们创作的诗歌由司昌龄整理辑录为《蒲溪吟社三家诗钞》。蒲溪吟社诗人的作品呈现“格高韵远”的特色,是迥异于江南文风的“西北之文”的代表。诗作受到著名诗人沈德潜的激赏,并得到其弟子顾诒禄的点评推扬,从而在当时诗坛获得广泛赞誉。蒲溪吟社诗人与沈德潜、顾诒禄的诗文交谊,亦呈现出清代中叶南北方诗学交融互进的时代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溪社三家诗钞》 苗令琮 张又华 张承纶 司昌龄 山西诗学
下载PDF
通行本《凤池吟稿》补正
10
作者 张洪四 高磊 《语文学刊》 2023年第5期87-91,共5页
《凤池吟稿》,明初政治家汪广洋所著诗集,又名《汪右丞诗集》,在明清诗坛享有盛誉。广洋才俊,于洪武初年晋任中书右丞,后因政治迫害,而未得善终。受之牵连,其诗集流播范围极其有限。降及晚明,万历王百祥刻本通行于世,余者寡见。宁波天... 《凤池吟稿》,明初政治家汪广洋所著诗集,又名《汪右丞诗集》,在明清诗坛享有盛誉。广洋才俊,于洪武初年晋任中书右丞,后因政治迫害,而未得善终。受之牵连,其诗集流播范围极其有限。降及晚明,万历王百祥刻本通行于世,余者寡见。宁波天一阁博物院所藏清抄本《汪右丞诗集》,与王百祥明刻本《凤池吟稿》相比,或诗歌体裁归类有所不同,或诗歌题目表述有所差异,这与二者所据底本不一,以及刻书、抄书者的审慎程度有关。尤可珍贵者,清抄本所登载的诗歌中,有20首诗为王百祥刻本所失载,可补王氏通行本之未备。本文比校两种版本之异同,正本清源,可丰富汪广洋其人其诗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广洋 《凤池稿》 明刻本 清抄本
下载PDF
《呼兰河传》吟谣式叙事风格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汤仁云 周跃新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4-28,共5页
萧红(1911-1942)承袭鲁迅的写作风格,针对现实的社会,写下她对乡土和女性的关怀,而《呼兰河传》中更呈现她个人特殊的风格和情感。本文从《呼兰河传》的话语、悖论语境及吟谣式叙事方面分析其重复书写、视角交替与嘲讽手法,探究萧红所... 萧红(1911-1942)承袭鲁迅的写作风格,针对现实的社会,写下她对乡土和女性的关怀,而《呼兰河传》中更呈现她个人特殊的风格和情感。本文从《呼兰河传》的话语、悖论语境及吟谣式叙事方面分析其重复书写、视角交替与嘲讽手法,探究萧红所批判、关怀的乡土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悖论语境 谣式叙事
下载PDF
古诗词艺术歌曲《葬花吟》音乐创作探究
12
作者 李暮凡 陈晓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73-175,188,共4页
歌曲《葬花吟》从最早的电视剧《红楼梦》插曲经过钢琴伴奏的编配,已经成为中国经典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代表。《葬花吟》歌词文学内涵,反映了该音乐作品中作曲者和钢琴伴奏编配者的音乐创作构思。通过文学分析、曲式分析和旋律分析等方法... 歌曲《葬花吟》从最早的电视剧《红楼梦》插曲经过钢琴伴奏的编配,已经成为中国经典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代表。《葬花吟》歌词文学内涵,反映了该音乐作品中作曲者和钢琴伴奏编配者的音乐创作构思。通过文学分析、曲式分析和旋律分析等方法,可以探究出该音乐作品的古法音乐调式,音乐材料与乐段的协调,及古调式复杂化的构思创作。《葬花吟》的真实性创作与表演有机结合,实现历史文学与现代表演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葬花 诗词艺术歌曲 文学内涵 真实性
下载PDF
混合电子音乐《吟》的语言结构分析
13
作者 张赢 《艺术评鉴》 2023年第3期53-56,共4页
本文对混合电子音乐作品《吟》的音乐语言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是对作曲家从创作观念的形成到最终音响呈现的全程研究。作曲家将禅意心境投射于音乐语言的表层、深层结构之中,实现音声与意境的圆融如一。
关键词 张小夫 中国电子音乐 语言结构
下载PDF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多重创作意图探究
14
作者 程志伟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20期86-88,共3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通过对诗歌题目中“梦游天姥”与“留别”关系的分析,可以见出留别只是诗人创作此诗的目的之一。除此之外,诗人创作此诗其实还有多重意图:借梦表达人生失意的不满,借梦宽慰自己与朋友,借梦表明行踪去...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通过对诗歌题目中“梦游天姥”与“留别”关系的分析,可以见出留别只是诗人创作此诗的目的之一。除此之外,诗人创作此诗其实还有多重意图:借梦表达人生失意的不满,借梦宽慰自己与朋友,借梦表明行踪去向,借梦表明自己的心志。由此也可见出这首诗在情感指向方面具有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游天姥留别》 创作意图
下载PDF
《吟边燕语》文体之辨与《聊斋志异》
15
作者 代云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8-159,共12页
20世纪初,中西文化壁垒尚不曾被打破。处于转折期的晚清译者如何理解原文的文体,如何在本土的文学传统中选择相对应的文体,实则体现文化沟通的初始状态。1904年出版的翻译作品《吟边燕语》与其原文《莎士比亚故事集》存在巨大的文体差... 20世纪初,中西文化壁垒尚不曾被打破。处于转折期的晚清译者如何理解原文的文体,如何在本土的文学传统中选择相对应的文体,实则体现文化沟通的初始状态。1904年出版的翻译作品《吟边燕语》与其原文《莎士比亚故事集》存在巨大的文体差异。林纾和魏易通过模仿《聊斋志异》一书兼二体的文体特征,以“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方式翻译《莎士比亚故事集》。在翻译过程中,他们既学习前人的文体实践,从中汲取养分;也形成自己的文体主张,以传奇志怪为阵地,排斥白话文体的介入,力守文言小说的纯粹。借此个案管窥传奇志怪体在晚清翻译文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文学体式在面对外来诗学冲击时,不仅没有如摧枯拉朽般一碰即灭,反而一度借力于翻译,通过自我革新,焕发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燕语》 《聊斋志异》 志怪传奇 《莎士比亚故事集》
下载PDF
个体的吟唱:唐宋诗中“诗/吟+个体指涉”诗语考论
16
作者 刘林云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3年第2期58-72,共15页
中晚唐以降,“诗/吟+个体指涉”系列诗语萌兴,并在宋代大放异彩,充分表明了对于“诗”和“诗人”(“我”)身份与价值的自我确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个体诗学”。特别是其中的“身体指涉”方面,直接指向了具象的身体器官或部位,反映出唐... 中晚唐以降,“诗/吟+个体指涉”系列诗语萌兴,并在宋代大放异彩,充分表明了对于“诗”和“诗人”(“我”)身份与价值的自我确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个体诗学”。特别是其中的“身体指涉”方面,直接指向了具象的身体器官或部位,反映出唐宋时期身体审美观念的变迁。书写身体是杜甫以降新的诗歌特质,而具象化的身体书写,也在“诗/吟”的修饰下实现了诗意化的表达,获得了品格上的提升。以“诗”为名,对“我”和“诗人”身份的突显,是个体生命和存在价值的吟唱,同时表明了唐宋诗人对于私人世界和世俗精神的关注,反映了唐宋之际审美思维的内向化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个体指涉 +个体指涉 唐宋诗歌 身体书写 个体诗学
下载PDF
唐宋诗中的“苦吟”现象研究
17
作者 杨梦雅 《艺术科技》 2023年第6期101-103,120,共4页
“苦吟”这一古典诗学中重要的创作潮流和诗学精神在晚唐兴盛,在宋代经历理论化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诗歌创作法度。对于“苦吟”现象尤其是晚唐五代的“苦吟”现象,前人研究中不乏偏颇的评价,认为其只不过是某几个诗人的创作特点,且过... “苦吟”这一古典诗学中重要的创作潮流和诗学精神在晚唐兴盛,在宋代经历理论化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诗歌创作法度。对于“苦吟”现象尤其是晚唐五代的“苦吟”现象,前人研究中不乏偏颇的评价,认为其只不过是某几个诗人的创作特点,且过分追求内心的“自我陶醉”,鲜少关注社会民生,诗风狭窄,诗调哀叹,不能算是上乘之作。文章通过梳理晚唐和宋代诗歌中的“苦吟”现象,研究“苦吟”在这两个时期的兴起原因、发展概况,对比分析,洞见唐宋“苦吟”的演变,从而对两个时期的“苦吟精神”和美学追求进行新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 中晚唐 宋代 发展概况 美学追求 唐宋诗歌
下载PDF
月泉吟社征诗活动的地域因素及影响
18
作者 吴安妮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0-93,98,共5页
月泉吟社是一个以婺州为中心,经征诗活动辐射至福建、江西等周边省份的地方性诗歌集体。此次征诗活动的顺利举行除了与主事者的声望有关外,也离不开婺州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深厚的人文底蕴。此次征诗活动不仅塑造了重视气节的地方文化... 月泉吟社是一个以婺州为中心,经征诗活动辐射至福建、江西等周边省份的地方性诗歌集体。此次征诗活动的顺利举行除了与主事者的声望有关外,也离不开婺州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深厚的人文底蕴。此次征诗活动不仅塑造了重视气节的地方文化形象,鼓励了婺州当地的诗歌人才,而且传承了遗民的守志不阿的人格精神,对婺州一带的地方文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泉 遗民诗人 地域因素 地域文化
下载PDF
论紫砂艺术作品《秋风吟》的陶刻手法和传统韵味
19
作者 田传谱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3年第12期194-194,共1页
紫砂陶刻艺术可以直观地展示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秋风吟》,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精湛的陶刻技艺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以及在长期的实践之中形成的独特艺术魅力,通过刻刀的深... 紫砂陶刻艺术可以直观地展示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秋风吟》,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精湛的陶刻技艺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以及在长期的实践之中形成的独特艺术魅力,通过刻刀的深浅不一和疏密不一,把其中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完美地呈现出来,让我们在饮茶过程之中使用雅器的时候,体会到那种古人慢节奏的生活和传统的文化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艺术 秋风 陶刻手法 传统韵味
下载PDF
抗战时期湄江吟社述论
20
作者 赵远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7-70,共4页
抗战时期,一群流亡的浙江大学教授结成“湄江吟社”。他们在边远的西南小县进行了八次雅集活动,品茶吟诗,先后作成诗词二百余首并编纂出版《湄江吟社诗存》。诗词内容多样,包括:对侵华战争之控诉;对家乡故友之怀念;对自由闲适生活之热爱... 抗战时期,一群流亡的浙江大学教授结成“湄江吟社”。他们在边远的西南小县进行了八次雅集活动,品茶吟诗,先后作成诗词二百余首并编纂出版《湄江吟社诗存》。诗词内容多样,包括:对侵华战争之控诉;对家乡故友之怀念;对自由闲适生活之热爱;对日常生活之记录。该诗社为后世了解与研究抗战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及古典诗词的创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贵州地区文化传播及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湄江 雅集活动 诗歌内容 文化传播 文学史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