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咯烷酮类螺环化合物与β-分泌酶活性中心的结合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中婷 钟谢斌 +2 位作者 王汐璆 庄文昌 朱文友 《山东化工》 CAS 2019年第20期6-9,12,共5页
旨在研究吡咯烷酮类螺环化合物抑制剂与β-分泌酶之间的作用机制。通过Autodock4.2软件将20个吡咯烷酮类螺环化合物为核心结构的BACE1抑制剂对接进BACE1的活性中心,分析其与受体BACE1间的结合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活性中心Asp32、Tyr71、... 旨在研究吡咯烷酮类螺环化合物抑制剂与β-分泌酶之间的作用机制。通过Autodock4.2软件将20个吡咯烷酮类螺环化合物为核心结构的BACE1抑制剂对接进BACE1的活性中心,分析其与受体BACE1间的结合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活性中心Asp32、Tyr71、Gln73和Asp228残基对于将抑制剂小分子固定在活性中心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β-分泌酶通过活性中心残基Gln73、Asp32、Asp228与抑制剂分子之间形成的氢键,以及通过TYR71上的苯环与抑制剂的苯环形成π-π堆积作用将抑制剂固定在酶的活性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分泌酶 吡咯烷酮类抑制剂 分子对接 阿尔茨海默症
下载PDF
纺织染整助剂中吡咯烷酮类溶剂残留量的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林金美 《中国纤检》 2022年第11期62-64,共3页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纺织染整助剂中三种吡咯烷酮类溶剂残留。以甲醇为溶剂,超声提取样品,C18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07 nm。结果表明,该方法定量限(S/N=10)为50mg/kg,在50mg/kg、100mg/kg、400...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纺织染整助剂中三种吡咯烷酮类溶剂残留。以甲醇为溶剂,超声提取样品,C18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07 nm。结果表明,该方法定量限(S/N=10)为50mg/kg,在50mg/kg、100mg/kg、400mg/kg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为94.7%~101.8%,相对标准偏差为1.8%~4.5%。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精密度好,能够满足同时测定纺织染整助剂中三种吡咯烷酮类溶剂残留量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烷酮类 纺织染整助剂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N-甲氧基,β-(对-苯酚基甲烷)吡咯烷酮诱导的犬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亚型对三甲双酮代谢的影响
3
作者 朱大岭 孟宪清 +2 位作者 李群伟 掘江透 周莹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5年第3期186-191,共6页
三甲双酮是评价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主要由苯巴比妥类诱导的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亚型代谢。本研究用N-甲氧基,β-(对-苯酚基甲烷)吡咯烷酮(NMPMP)作为细胞色素P450诱导剂,测定犬肝微粒体... 三甲双酮是评价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主要由苯巴比妥类诱导的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亚型代谢。本研究用N-甲氧基,β-(对-苯酚基甲烷)吡咯烷酮(NMPMP)作为细胞色素P450诱导剂,测定犬肝微粒体P450总量及P450亚型2B,3A的含量;同时用肝微粒体重组系统测定P450单加氧酶活力,并用免疫抑制试验确定细胞色素P450亚型,2B和3A对三甲双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经N-MPMP诱导的犬P450,P4502B和P4503A含量都增加;苄甲苯异丙胺N-脱甲基和4-硝基甲醚0-脱甲基活力增高;在重组系统,针对犬P4502B的多克隆抗体可部分抑制三甲双酮和平甲苯异丙胺N-脱甲基活动。本研究结果提示,就三甲双酮N-脱甲基活力这一点上,大鼠和犬间差别不大;与三甲双酮代谢有关的P450亚型是P4502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 三甲双酮 吡咯烷酮类 微粒体
下载PDF
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对绿脓杆菌性角膜炎的抗炎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国玲 吴欣怡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82-684,689,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绿脓杆菌性角膜炎模型,探讨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PDTC)对绿脓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产生的大鼠角膜炎模型的抗炎作用。方法:建立角膜炎动物模型,模型制作前30min于大鼠球... 目的:建立大鼠绿脓杆菌性角膜炎模型,探讨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PDTC)对绿脓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产生的大鼠角膜炎模型的抗炎作用。方法:建立角膜炎动物模型,模型制作前30min于大鼠球结膜下分别注射生理盐水(炎症组)和PDTC(治疗组),模型制作后1、3、6、12h观察大鼠表现,角膜的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的活化情况。结果:LPS刺激后大鼠角膜组织中NF-κB早期活化。治疗组大鼠角膜中的NF-κBp65核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少于炎症组;鼠眼表现和角膜组织学改变较炎症组改善显著。结论:成功建立了绿脓杆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NF-κB活化在绿脓杆菌性角膜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PDTC可有效减轻角膜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炎 吡咯烷酮类 NF-ΚB
下载PDF
左乙拉西坦治疗不同类型癫痫患儿80例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金超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538-540,共3页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不同类型儿童癫痫患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按照癫痫分型将80例癫痫患儿分为部分型(28例),强直阵挛型(17例),强直发作型(12例),肌阵挛发作型(13例),继发全面型(10例)。分别对比各型患儿在接受单药左乙拉...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不同类型儿童癫痫患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按照癫痫分型将80例癫痫患儿分为部分型(28例),强直阵挛型(17例),强直发作型(12例),肌阵挛发作型(13例),继发全面型(10例)。分别对比各型患儿在接受单药左乙拉西坦治疗后症状月平均发作次数及每次平均持续时间;同时对各型患儿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分析;此外对两组治疗期间药物副作用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部分型、强直阵挛型、强直发作型、肌阵挛发作型及继发全面型患儿接受治疗1个月时症状月平均发作次数为3.31±1.85次/月、2.86±1.61次/月、2.66±1.21次/月、3.01±1.12次/月、3.26±1.27次/月,均明显低于各型治疗第13个月的6.77±2.36次/月、6.29±2.11次/月、6.22±1.26次/月、7.11±1.35次/月、6.26±1.41次/月(P<0.01);同时各组治疗后平均每次发作时间分别为7.12±2.16min、8.27±2.27min、7.12±2.15min、7.55±3.18min、7.17±3.32min,同样也明显低于各组治疗前的25.15±9.16min、22.27±8.23min、18.11±7.18min、17.12±6.26min、27.36±8.11min(P<0.01)。而经治疗后部分型、强直阵挛型、强直发作型、肌阵挛发作型及继发全面型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64.71%、83.33%、84.62%及80.00%,各型之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各型之间药物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同样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各型癫痫患者均有着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药物疗法 吡咯烷酮类/治疗应用 儿童 @左乙拉西坦
下载PDF
吡咯列酮对家兔血脂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
6
作者 姚晓伟 潘军强 +1 位作者 陈海潮 寿锡凌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521-522,共2页
目的:探讨吡咯列酮对家兔血脂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饮食组、高胆固醇饮食加吡咯列酮组,喂养8周后处死,取兔血清测定血脂、肝功及肾功。结果:高胆固醇饮食组及高胆固醇饮食加吡咯列酮... 目的:探讨吡咯列酮对家兔血脂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饮食组、高胆固醇饮食加吡咯列酮组,喂养8周后处死,取兔血清测定血脂、肝功及肾功。结果:高胆固醇饮食组及高胆固醇饮食加吡咯列酮组TC、TG、LDL-C均高于正常对照组,HDL-C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胆固醇饮食加吡咯列酮组TG水平低于高胆固醇饮食组,HDL-C高于高胆固醇饮食组(P<0.05)。三组间血清谷丙转氨酶、肌酐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降低高脂饮食兔血清TG水平,升高高脂饮食兔血清HDL-C水平,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药物疗法 高脂血症 血液 吡咯烷酮类 治疗应用 胆固醇 代谢 蛋白 LDL胆固醇 代谢 动物 实验
下载PDF
奥拉西坦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梁飞宇 郝天袍 杜晓红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505-507,共3页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轻中度脑梗死后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后痴呆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应用奥拉西坦,每次静滴4.0g,1次/d,连续用药1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每次为30...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轻中度脑梗死后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后痴呆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应用奥拉西坦,每次静滴4.0g,1次/d,连续用药1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每次为30min,2次/d,共1月。对照组应用吡拉西坦,每次静滴10.0g,1次/d,联合曲克芦丁,每次静滴0.6g,1次/d,连续用药1月。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智力障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判定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MSE和ADL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MSE和ADL评分(21.2±5.2、52.8±8.8)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17.4±3.5、41.8±7.1)及对照组治疗后(18.1±4.3、46.0±8.7)(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75%,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拉西坦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后痴呆能够减轻患者的痴呆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痴呆 吡咯烷酮类 经皮神经电刺激
下载PDF
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者主穹窿蛋白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丽霞 王一晶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者外周血主穹窿蛋白(MVP)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改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作者医院收治的经左乙拉西坦治疗的癫痫患者120例,应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蛋白印迹法对患者...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者外周血主穹窿蛋白(MVP)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改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作者医院收治的经左乙拉西坦治疗的癫痫患者120例,应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蛋白印迹法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外周血MVP mRNA、MVP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应用韦氏智力量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分。结果用药12个月组患者总智商、语言智商、操作智商及短时视觉记忆评分均较用药前和用药6个月组提高(均P<0.05)。用药6个月和用药12个月组患者外周血MVP mRNA和MVP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用药前降低(均P<0.05),且用药12个月组患者MVP mRNA和MVP蛋白表达水平较用药6个月组降低(均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可改善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VP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左乙拉西坦 吡咯烷酮类 认知 主穹窿蛋白
下载PDF
奥拉西坦对急性轻型脑损伤患者脑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但炜 孙晓川 +1 位作者 刘福英 唐文渊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1期121-121,共1页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对急性轻型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的改善作用,并与吡拉西坦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3-12/2004-03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轻型脑损伤患者48例,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12-15分。48例随机分为奥拉西坦组和吡拉西坦组...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对急性轻型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的改善作用,并与吡拉西坦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3-12/2004-03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轻型脑损伤患者48例,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12-15分。48例随机分为奥拉西坦组和吡拉西坦组各24例,应用奥拉西坦或吡拉西坦4 g+生理盐水 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使用21 d。治疗前后测脑电图, 观察用药前脑电图特点、用药后脑电图变化,并进行定量脑电图分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用药前异常脑电图特点:背景脑电活动波幅降低,α节律解体或频率变慢甚至广泛性慢波。②用药后奥拉西坦组所有病例α指数增加,波幅提高,广泛性θ活动减少。吡拉西坦组有3例改变不显著。③定量脑电图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α相对功率值均明显提高,θ相对功率值减少(P<0.01),但奥拉西坦组改善更显著 (P<0.05)。结论奥拉西坦能显著改善急性轻型脑损伤患者脑功能,其作用强于吡拉西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脑电描记术 吡咯烷酮类
下载PDF
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急性角膜炎大鼠角膜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国玲 吴欣怡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9-432,共4页
目的:观察角膜炎大鼠动物模型的组织特征和眼部表现,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adhesion molecule,ICAM)-1在绿脓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急性角膜炎大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角膜炎动物模型制作前30 ... 目的:观察角膜炎大鼠动物模型的组织特征和眼部表现,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adhesion molecule,ICAM)-1在绿脓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急性角膜炎大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角膜炎动物模型制作前30 min,分别在大鼠球结膜下注射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PDTC预处理组)和生理盐水(炎症组)。LPS刺激后1、3、6、12、24 h时,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大鼠的眼部表现并评分;抽取大鼠房水立即涂片,光镜观察房水细胞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角膜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内I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预先用PDTC处理后再给予LPS刺激,可明显改善大鼠角膜炎症状、减轻角膜及房水混浊的程度。PDTC预处理组大鼠房水的细胞改变及角膜的超微结构变化较炎症组均有明显改善,角膜组织中ICAM-1的表达在各个时段较炎症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结论:绿脓杆菌LPS参与了大鼠急性角膜炎的病理过程;PDTC可下调角膜组织ICAM-1的表达,有效减轻了LPS引起的角膜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炎 吡咯烷酮类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奥氮平联合茴拉西坦治疗阿茨海默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房颖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9期1407-1409,共3页
[目的]观察奥氮平联合茵拉西坦治疗阿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在本院精神科明确诊断为AD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奥氮平联合茴拉西坦治疗,对照... [目的]观察奥氮平联合茵拉西坦治疗阿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在本院精神科明确诊断为AD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奥氮平联合茴拉西坦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奥氮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期的临床疗效。疗效评定采用精神症状阳性与阴性量表(PANSS)评定。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痴呆程度评分(CDR)。生活能力评分(ADL),副作用以及智力状况(MMSE)评分及生活质量状况。[结果]两组治疗前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两组PAN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规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MMSE、ADL、CD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MMSE评分、ADL显著高于对照组,CDR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嗜睡及失眠较多,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及皮肤瘙痒等症状,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5,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茴拉西坦治疗AD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悲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是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疗法 吡咯烷酮类/治疗应用
下载PDF
茴拉西坦治疗帕金森痴呆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啬夫 丁玲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8年第1期141-142,共2页
【目的】探讨茴拉西坦治疗帕金森痴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诊断为轻至中度的帕金森病痴呆患者48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服用多巴丝肼的基础上,治疗组予300mg茴拉西坦每日三次,共12周治疗,治疗开始、第12周和24周分别进行简易智... 【目的】探讨茴拉西坦治疗帕金森痴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诊断为轻至中度的帕金森病痴呆患者48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服用多巴丝肼的基础上,治疗组予300mg茴拉西坦每日三次,共12周治疗,治疗开始、第12周和24周分别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帕金森统一评分量表(UPDRS-partⅠ)检查,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及治疗后24周,治疗组MMSE总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高(P<0.01),UPDRS得分两组间治疗前后无差异。【结论】茴拉西坦可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轻至中度痴呆,不良反应小,适于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病因学 帕金森病/并发症 痴呆/药物疗法 吡咯烷酮类/治疗应用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的不同年份晒青红茶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陈丹 赵燕妮 +5 位作者 彭佳堃 高健健 林智 陈雪峰 周长锋 戴伟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0-159,共10页
为探究红茶在贮藏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以贮藏时间为0、1、3 a和4 a的晒青红茶为代表样品,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的代谢组学方法对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份晒青红茶中共鉴定出82种化合物,包括儿茶素类6种、... 为探究红茶在贮藏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以贮藏时间为0、1、3 a和4 a的晒青红茶为代表样品,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的代谢组学方法对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份晒青红茶中共鉴定出82种化合物,包括儿茶素类6种、二聚儿茶素类9种、氨基酸类5种、生物碱类8种、酚酸类8种、有机酸类3种、香气糖苷类2种、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儿茶素(N-ethyl-2-pyrrolidinone-substituted flavan-3-ols,EPSF)类6种、黄酮糖苷类20种、脂类10种和其他化合物5种。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热图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的晒青红茶化学成分具有较大差异,其中66种化合物组间差异显著(P<0.05),儿茶素类、二聚儿茶素类、氨基酸类和大部分黄酮醇-O-糖苷类化合物均在晒青红茶贮藏后含量降低;咖啡碱、黄酮-C-糖苷类和6种EPSF类化合物在贮藏后含量升高;其中EPSF类化合物与贮藏时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达0.802~0.986,表明EPSF类化合物在贮藏过程中呈线性增加趋势。本研究可为不同年份晒青红茶化学物质基础的阐明和科学贮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青红茶 贮藏时间 代谢组学 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儿茶素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硅凝胶乳房假体辐射接枝水凝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展望 朱飞 +2 位作者 方月娥 汪春兰 宁金龙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1年第4期201-203,共3页
目的 研究减轻硅凝胶乳房假体置入体内后纤维囊壁形成的方法。方法 利用60 Co共辐射的方法把亲水性单体N 乙烯基吡咯烷酮 (N VP)接枝到硅凝胶乳房假体表面。选用日本兔 10只 ,将乳房假体置入兔的背部两侧 ,一侧为改性后假体作为实验... 目的 研究减轻硅凝胶乳房假体置入体内后纤维囊壁形成的方法。方法 利用60 Co共辐射的方法把亲水性单体N 乙烯基吡咯烷酮 (N VP)接枝到硅凝胶乳房假体表面。选用日本兔 10只 ,将乳房假体置入兔的背部两侧 ,一侧为改性后假体作为实验组 ,另一侧为未经改性的假体作为对照组 ,隔一定时间后通过大体观察及组织切片研究假体周围纤维囊壁的形成情况。结果 改性后假体周围的炎症反应较轻 ,而且形成的纤维囊壁在各个时间段均薄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在硅凝胶乳房假体表面接枝N -VP后可以有效地改善假体表面的组织相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假体 吡咯烷酮类 辐射接枝 硅凝胶
原文传递
益智药阿尼西坦胶囊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等效陛评价
15
作者 李宏力 文爱东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35-38,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阿尼西坦胶囊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方法18例男性健康志愿受试者,采用标准二阶段交叉设计自身对照试验方法,单剂量口服阿尼西坦胶囊试验品和参比品400mg,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阿尼西坦主要活性... 目的比较两种阿尼西坦胶囊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方法18例男性健康志愿受试者,采用标准二阶段交叉设计自身对照试验方法,单剂量口服阿尼西坦胶囊试验品和参比品400mg,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阿尼西坦主要活性代谢产物--对甲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酸(N-anisoyl-GA-BAABA)的经时浓度,对两种阿尼西坦胶囊制剂的主要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种阿尼西坦胶囊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一级吸收的单室模型,试验品和参比品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达峰时间Tmax(实测值)、最大血药浓度Cmax(实测值)、曲线下面积AUC(0-180min)分别为:(28.9±3.2)和(30.0±6.6)min,(11.33±2.49)和(10.64±2.09)mg/L,(801.62±151.88)和(750.21±147.78)mg·min/L;试验品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8.4%。结论统计学结果显示两种阿尼西坦胶囊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烷酮类/药代动力学 益智 色谱法 高压液相
下载PDF
左乙拉西坦相关肝损伤文献病例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梁霄 沈姗 +3 位作者 魏敦灿 张雅慧 张文 卢翠翠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CSCD 2022年第8期429-434,共6页
目的了解左乙拉西坦(LEV)相关肝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8月31日),收集LEV相关肝损伤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基本信息、LEV应用情况、合并用药情况以及肝损伤发生、处置及转归情况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目的了解左乙拉西坦(LEV)相关肝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8月31日),收集LEV相关肝损伤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基本信息、LEV应用情况、合并用药情况以及肝损伤发生、处置及转归情况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17例,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1个月~76岁,平均35岁;原发性癫痫7例,继发性癫痫10例,其中5例合并其他疾病。13例患者有用药剂量记录,均在说明书推荐范围内;13例存在联合用药情况。17例患者开始应用LEV至出现肝损伤的时间为数小时~5个月,其中≤2个月者14例;肝细胞损伤型7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肝损伤各1例,因缺乏相关数据无法确定肝损伤类型者8例。10例有临床症状记录,包括皮肤或巩膜黄染5例,发热4例,恶心、呕吐和胆汁尿各2例。14例患者停用LEV,其中4例未予其他干预,2~20 d后肝功能好转或恢复正常;10例换用其他抗癫痫药物和/或予对症治疗,9例肝功能好转或恢复正常(5例为5~37 d,4例无转归时间记录),1例行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但再次应用LEV后肝损伤复现,再次停药后好转。2例未停用LEV,1例因肝衰竭和肝性脑病行肝移植术,预后不详;1例发生爆发性肝衰竭并死亡。1例无是否停用LEV记录,予人工肝支持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LEV相关肝损伤多发生在用药2个月内,临床表现与其他药物所致肝损伤类似,停药后肝功能多可好转或恢复正常。未停用LEV者预后较差,严重者可致肝衰竭甚至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吡咯烷酮类 化学及药物性肝损伤 左乙拉西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