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弹性参数反演预测潮汕坳陷目标构造的含油气性
1
作者 钟广见 强昆生 +8 位作者 杨建礼 孙鸣 赵静 冯常茂 王超 易海 赵忠泉 阎贫 刘大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48-1760,共13页
【研究目的】潮汕坳陷构造隆起部位受砂岩储层发育程度和构造条件的双重控制,其侧翼洼陷为其提供烃源,是油气聚集最有利区。利用地震反演的弹性参数进行含油气性预测的潮汕坳陷中生界砂岩储层具有明显的低密度特征,而其他岩性的密度偏... 【研究目的】潮汕坳陷构造隆起部位受砂岩储层发育程度和构造条件的双重控制,其侧翼洼陷为其提供烃源,是油气聚集最有利区。利用地震反演的弹性参数进行含油气性预测的潮汕坳陷中生界砂岩储层具有明显的低密度特征,而其他岩性的密度偏高。【研究方法】利用叠前地震全道集资料直接反演密度、泊松比等弹性参数,通过密度反演成果预测砂岩储层发育情况和烃类分布,实现对中生界含油气性的预测。【研究结果】泊松比对烃类比较敏感,储层含烃后具有明显的低泊松比特征。【结论】利用地震反演的弹性参数进行含油气性预测表明,烃类异常特征明显,预测构造隆起部位具有较好的含油气性。叠前弹性参数反演技术使无井区域储层预测的多解性与不确定性大大降低,提高了反演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项技术的应用对于类似研究新区的储层预测和烃类检测工作,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界 叠前地震 弹性参数反演 油气勘查工程 含油气性预测 南海
下载PDF
频率矫正广义S变换及在储层含油气性预测中的应用
2
作者 刘乃豪 魏圣焘 +5 位作者 张泽洲 杨阳 王治国 刘镕菖 路漫 高静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20-2829,共10页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加深,陆相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逐渐成为我国勘探开发的重点,陆相页岩非均质性强、储层薄且纵横向变化剧烈等典型特征导致含油气性预测精度差,影响后续井位部署和生产等.时频变换方法是储层含油气性预测最有...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加深,陆相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逐渐成为我国勘探开发的重点,陆相页岩非均质性强、储层薄且纵横向变化剧烈等典型特征导致含油气性预测精度差,影响后续井位部署和生产等.时频变换方法是储层含油气性预测最有效的工具.为了提高储层含油气性预测的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频率矫正广义S变换(Frequency-Corrected Generalized S-Transform, FCGST),该变换既具有S变换多尺度多分辨率的特性,又可以通过自适应选取窗函数参数以控制窗函数的带宽和主频等,这一特性可以适用于不同工区地震数据的处理与解释.与传统的S变换和广义S变换不同,该变换修正了传统S变换和广义S变换中的尺度因子,改善了S变换和广义S变换等传统方法中时频谱主频向高频方向偏移的问题,有利于精确描述复杂储层含油气性.合成数据算例表明,频率矫正广义S变换提升了地震信号局部时频特征的表征能力;将频率矫正广义S变换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某工区储层含油气性预测中,实钻结果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该时频分析方法在储层含油气性解释中的有效性和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频分析 广义S变换 频率矫正广义S变换 储层含油气性预测
下载PDF
基于录井资料的低阻储层含油气性评价方法
3
作者 杨飞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276-277,233,共3页
针对中高孔渗条件下,低阻储层识别难度较大的问题,利用工区气测资料、三维定量荧光和地化热解轻烃等数据,开展低阻成因录井含油气综合评价工作。研究表明:(1)目的层低阻成因主要高含量束缚水、黏土矿物附加导电性、骨架矿物导电和钻井... 针对中高孔渗条件下,低阻储层识别难度较大的问题,利用工区气测资料、三维定量荧光和地化热解轻烃等数据,开展低阻成因录井含油气综合评价工作。研究表明:(1)目的层低阻成因主要高含量束缚水、黏土矿物附加导电性、骨架矿物导电和钻井液浸入地层等方面造成;(2)录井气测和荧光数据组合,地化热解轻烃和荧光数据,录井气测和地化热解轻烃组合等三类较好的构成了低阻储层含油气综合评价,其中气测与地化组合相对较好的代表了含油气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IR气测 含油气性 三维定量荧光 地化热解轻烃 录井
下载PDF
优化型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在储层含油气性判别中的应用
4
作者 苏凯 任健 朱勇超 《海洋石油》 CAS 2024年第4期66-70,共5页
录井信息是油气勘探实践中储层含油气性分析的重要依据,传统的图版分析法录井信息利用程度不高,且不同的研究区往往不具备可对比性。为了更加合理利用多种类录井信息,实现钻井过程中储层含油气性的定量判别,该文引入灰色关联分析对录井... 录井信息是油气勘探实践中储层含油气性分析的重要依据,传统的图版分析法录井信息利用程度不高,且不同的研究区往往不具备可对比性。为了更加合理利用多种类录井信息,实现钻井过程中储层含油气性的定量判别,该文引入灰色关联分析对录井信息进行了系统研究。考虑到灰色关联分析无量纲化过程中去除的数据大小属性是录井中至关重要的信息,针对单一依据曲线相似性来衡量关联度大小的局限性,引入模大小关联度,建立了更完善的参数序列空间相似性的评价体系,提出了针对录井信息的有效评价指标。实例分析表明,以蓬莱A构造为靶区,利用优选的录井参数的优化型灰色关联分析,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储层含油气性定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录井信息 优化型灰色关联分析 模大小关联度 含油气性判别
下载PDF
对南黄海盆地构造层特征及含油气性的新认识 被引量:67
5
作者 姚永坚 冯志强 +3 位作者 郝天珧 徐行 李学杰 万荣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2-240,共9页
南黄海是由古、中、新生界叠置而成的一个大型叠合盆地,发育4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层:构造层Ⅰ(Z-S)、构造层Ⅱ(D-T)、构造层Ⅲ(T3-E)和构造层Ⅳ(N-Q)。构造层Ⅰ在海区广泛分布,主要为一套下古生界的盆地相-台地相沉积建造,最新地震资料推测... 南黄海是由古、中、新生界叠置而成的一个大型叠合盆地,发育4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层:构造层Ⅰ(Z-S)、构造层Ⅱ(D-T)、构造层Ⅲ(T3-E)和构造层Ⅳ(N-Q)。构造层Ⅰ在海区广泛分布,主要为一套下古生界的盆地相-台地相沉积建造,最新地震资料推测,其厚度大且稳定,但构造特征不清楚。构造层Ⅱ由上古生界至中生界三叠系组成,是以碎屑岩和灰岩为主的一套海相地层,主要受到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的强烈影响,南、北部残留地层及结构不同,但以挤压构造样式为主。与陆区比较,南黄海盆地海相构造层Ⅰ和构造层Ⅱ的构造格局相对稳定,变形强度较弱。构造层Ⅲ发育白垩系和古近系,局部存在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主要赋存在坳陷或凹陷内,隆起或凸起基本缺失,为一套陆相砂泥岩沉积,在北部坳陷分布较广,但厚度变化快,剖面上表现为地堑、半地堑的结构特征,以拉张构造样式为主。构造层Ⅳ(N-Q)为区域沉降的产物。南黄海盆地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北部坳陷发育有古生古储、古生新储、新生古储等油气成藏组合类型,是油气勘探最有利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构造层 构造样式 含油气性 成藏组合类型
下载PDF
黄骅坳陷孔店油田新近系馆陶组辫状河砂体构型及含油气性差异成因 被引量:50
6
作者 侯加根 刘钰铭 +3 位作者 徐芳 张国一 王连敏 阎煜彪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59-464,共6页
应用河流砂体构型理论,首先识别出单个心滩坝,并对单个心滩坝进行构型解剖,建立了心滩坝的三维构型模型。从砂体构型的角度阐明了储集层初始含油气性差异的成因,解决了孔店油田馆陶组油水关系矛盾突出的问题。指出在厚砂体连片分布的单... 应用河流砂体构型理论,首先识别出单个心滩坝,并对单个心滩坝进行构型解剖,建立了心滩坝的三维构型模型。从砂体构型的角度阐明了储集层初始含油气性差异的成因,解决了孔店油田馆陶组油水关系矛盾突出的问题。指出在厚砂体连片分布的单个沉积时间单元内,河道的侧向迁移可使不同期叠置砂体各自具有独立的流体系统;在同一河道内,心滩坝砂体与河道充填砂体之间的构型界面也会使不同成因砂体不完全连通,导致含油级别不同;同一成因砂体内部界面也能使界面上下含油饱和度及油水界面等存在较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孔店油田 辫状河 砂体构型 含油气性差异
下载PDF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分析 被引量:69
7
作者 周进高 赵宗举 邓红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24,共10页
本文对合肥盆地侏罗系之下前中生代海相构造层的归属进行了总结,将其划分为北淮阳型、华北板块型及其大陆边缘过渡型3种类型,探讨了该盆地的构造演化,认为该盆地曾经历了裂谷-被动大陆边缘(Pt_3—O_2)、弧后盆地(O_3—D_2)、(弧后)前陆... 本文对合肥盆地侏罗系之下前中生代海相构造层的归属进行了总结,将其划分为北淮阳型、华北板块型及其大陆边缘过渡型3种类型,探讨了该盆地的构造演化,认为该盆地曾经历了裂谷-被动大陆边缘(Pt_3—O_2)、弧后盆地(O_3—D_2)、(弧后)前陆盆地(D_3—T_1)、再生前陆盆地(J—K_1)及后继盆地(K_2—E)等盆地发育阶段,并探讨了该盆地的生储盖组合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与构造的基本关系,认为印支期不整合面(侏罗系底)下伏的古生界风化淋滤带和中、下侏罗统是最具意义的油气勘探目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含油气性 合肥盆地 储层 盖层 油气藏
下载PDF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南部沙三段储层沉积特征及含油气性分析 被引量:42
8
作者 鞠俊成 张凤莲 +1 位作者 喻国凡 于天才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3-70,共8页
西部凹陷南部为辽河油田的重点探区之一 ,具有十分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本区在老第三纪沙河街组第三段即沙三段沉积时期断陷活动强烈 ,发育了巨厚的深水泥岩和多期次缓坡型湖底扇沉积 ,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丰富的油气源条件和储集条件... 西部凹陷南部为辽河油田的重点探区之一 ,具有十分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本区在老第三纪沙河街组第三段即沙三段沉积时期断陷活动强烈 ,发育了巨厚的深水泥岩和多期次缓坡型湖底扇沉积 ,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丰富的油气源条件和储集条件。沙三段沉积时期 ,在西部凹陷南部发育齐家—杜家台和锦州—欢喜岭两大湖底扇沉积体系。受物源区的距离、基底构造和主干断层活动的控制 ,湖底扇平面上具有分带性 ,可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 3个亚相带。齐家—杜家台和锦州—欢喜岭湖底扇在沙三早期规模较小 ,中期规模最大 ,晚期萎缩。本区沙三段储层物性普遍较差 ,以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主 ,其中湖底扇中扇辫状沟道微相砂体储集性能最好 ,平面上由中扇辫状沟道→中扇前缘→外扇亚相储层物性由好变差。储集性能的优劣主要受母岩区岩性、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沙三段湖底扇砂体在区内分布广泛 ,处于成熟生油岩的包围之中 ,位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方向上 ,成藏条件优越 ,勘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沉积特征 含油气性分析 沙三段 储集性能 勘探前景
下载PDF
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演化及含油气性 被引量:46
9
作者 付晓飞 胡春明 李景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6-362,共7页
利用全区38条平衡剖面,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形成及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主要有3种类型,即早期潜山、中期潜山和长期潜山。尽管断裂活动规律差异导致潜山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不同,但3种类型潜山有效的储... 利用全区38条平衡剖面,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形成及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主要有3种类型,即早期潜山、中期潜山和长期潜山。尽管断裂活动规律差异导致潜山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不同,但3种类型潜山有效的储集空间都主要是裂缝。根据不同方向断裂生长指数并结合平衡剖面分析了断裂形成演化历史。该区主要有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早期伸展中期张扭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4种类型的断裂系统,其中后两种断裂系统控制着潜山有效裂缝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烃源岩演化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表明,布达特群潜山油气成藏主要时期为伊敏组沉积末期,早期北北东和北东东向伸展断裂系统在此时近东西向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张扭复活,为油气向潜山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其中北东东向断裂扭动强度大,可能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同时,断裂活动使潜山早期闭合裂缝开启,并产生了大量的新生裂缝,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效的空间;主要发育基岩风化壳、断裂破碎带和潜山内部裂缝带3种油气藏类型。因此,受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控制的近源潜山是布达特群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凹陷 布达特群 潜山 断裂系统 裂缝 含油气性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种沉积物重力流及其含油气性 被引量:57
10
作者 李相博 陈启林 +4 位作者 刘化清 完颜容 慕敬魁 廖建波 魏立花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3期16-21,共6页
依据大量岩心、露头观察与分析测试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深水区延长组长6段识别出3种类型的沉积物重力流,即砂质碎屑流、经典浊积岩和滑塌岩,其中砂质碎屑流是在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中新发现的一种砂体成因类型,属于层流;而经典... 依据大量岩心、露头观察与分析测试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深水区延长组长6段识别出3种类型的沉积物重力流,即砂质碎屑流、经典浊积岩和滑塌岩,其中砂质碎屑流是在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中新发现的一种砂体成因类型,属于层流;而经典浊积岩由浊流作用形成,属于紊流;滑塌岩则是在深水环境中由于滑动、滑塌作用形成的滑塌变形体。三者在流变学特征上存在本质差别,以往延长组深水沉积研究夸大了浊流的沉积作用。从时空分布看,三者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在时间上相互转化;从含油气性看,砂质碎屑流最好,经典浊积岩A段次之,而滑塌岩较差。进一步研究认为,砂质碎屑流为湖盆中心地区油井产量的主力贡献者,其平面分布控制着油气藏的富集与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碎屑流 浊积岩 沉积物重力流 含油气性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储层含油气性气测解释方法 被引量:12
11
作者 连承波 李汉林 +2 位作者 钟建华 蔡福龙 张军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9-32,共4页
为了探讨储层含油气性评价的有效方法,将灰色关联分析用于储层含油气性气测解释。气测资料与储层含油气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过气测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可以确定相对独立的储层含油气性气测解释参数。选取储层含油气性构造参考序列,把... 为了探讨储层含油气性评价的有效方法,将灰色关联分析用于储层含油气性气测解释。气测资料与储层含油气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过气测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可以确定相对独立的储层含油气性气测解释参数。选取储层含油气性构造参考序列,把储层对应的气测参数当作比较序列,利用均权灰色关联分析求得不同气测参数与储层含油气性的关联度,进而确定待识别储层与已知含油气性储层加权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中不同气测参数的权重。将待识别储层对应的气测参数当作比较序列,利用加权灰色关联理论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待识别储层与已知含油气性储层的关联度,建立适当的隶属函数,并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待识别储层的含油气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气测资料均权和加权灰色关联分析储层含油气性模式识别方法对数据量没有太高的要求,且计算方法简单,正判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测 灰色关联分析 含油气性 解释方法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沉积微相及其含油气性 被引量:16
12
作者 黄彦庆 张昌民 +2 位作者 汤军 侯读杰 余明发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7-70,共4页
在对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储层岩石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储层的沉积结构和构造、粒度分布和层序组合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形成环境为洪积扇,识别出了扇根、扇中和扇缘亚相,其中扇根又细分为主槽、侧缘槽、槽滩、漫洪带,扇中又细分为... 在对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储层岩石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储层的沉积结构和构造、粒度分布和层序组合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形成环境为洪积扇,识别出了扇根、扇中和扇缘亚相,其中扇根又细分为主槽、侧缘槽、槽滩、漫洪带,扇中又细分为辫流河道、辫流砂岛、漫流带等微相,然后分析了各个砂层沉积微相的展布规律,最后,探讨了沉积微相与含油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冲积扇 克下组 含油气性
下载PDF
气测参数信息的提取及储层含油气性识别 被引量:10
13
作者 连承波 钟建华 +3 位作者 李汉林 赵永军 蔡福龙 张军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39-1443,共5页
储层含油气性是评价储层的重要指标,而气测资料与储层含油气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利用R型因子分析对大量气测参数优化组合降维分析,在气测参数大部分信息不丢失的情况下,提取少数几个因子得分意义下的气测解释综合参数,根据其方差贡献... 储层含油气性是评价储层的重要指标,而气测资料与储层含油气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利用R型因子分析对大量气测参数优化组合降维分析,在气测参数大部分信息不丢失的情况下,提取少数几个因子得分意义下的气测解释综合参数,根据其方差贡献的相对大小确定权重。在试油证实的层位中,分别选取油层样品、油水同层样品、含油水层样品和干层样品对应的气测解释参数构造参考序列,把待识别样品对应的气测解释综合参数当作比较序列,进行加权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已证实储层与待识别储层的关联度。建立适当的隶属函数,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待判储层的含油气性。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计算简单,正判率高,实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测 R型因子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 含油气性 识别
下载PDF
陕北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划分与含油气性 被引量:36
14
作者 杨雷 梅志超 熊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83-88,共6页
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是以河流—湖泊沉积体系为主的陆源碎屑岩系。依据野外剖面和井下资料 ,本文对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 ,共划分出 4个三级层序 ,其中一个属于湖相层序 ,另外 3个为冲积层序。每个层序包括 3个... 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是以河流—湖泊沉积体系为主的陆源碎屑岩系。依据野外剖面和井下资料 ,本文对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 ,共划分出 4个三级层序 ,其中一个属于湖相层序 ,另外 3个为冲积层序。每个层序包括 3个体系域 ,它们分别是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每个体系域由不同的相组合构成 ,呈现不同的堆砌样式。湖相层序和冲积层序的层序界面和层序内部单元的构成特征均不相同。由于河流冲刷在陆相地层中普遍发育 ,以冲刷面为层序界面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如砂体厚度的展布和相的构成等 ,而且纵向的比较也很重要 ,纵向的相变是划分陆相层序的一个重要标志。最大洪泛面和水进面在冲积地层中较难确定 ,往往以一套地层的出现为标志 ,而不是某个单层为代表。在陕北地区延长组陆相层序地层中 ,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陕北地区陆相层序对盆地含油气性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3个方面 :①层序控制了生储盖的组合 ;②层序控制着储层的展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延长组 层序地层 含油气性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特征与含油气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余一欣 汤良杰 +3 位作者 马达德 马玉杰 张启全 谭万金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5期1-5,共5页
构造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圈闭的形成、发展与演化对油气聚集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以背斜、断背斜、断鼻和断块为主,主要分布在七个泉—油砂山—东柴山、红沟子—南翼山—碱石山—落雁山、冷湖零... 构造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圈闭的形成、发展与演化对油气聚集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以背斜、断背斜、断鼻和断块为主,主要分布在七个泉—油砂山—东柴山、红沟子—南翼山—碱石山—落雁山、冷湖零号—冷湖七号—马海以及中内部等4个NW走向的密集分布区带内.构造圈闭的平面展布主要受应力作用状况、构造变形程度和断裂发育状况等因素控制.平衡剖面复原结果表明构造圈闭主要开始形成于古新世和中新世,主要定型于中新世、上新世和第四纪.喜山运动控制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圈闭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圈闭含油气性综合分析表明,生烃凹陷附近的古构造圈闭和同沉积构造圈闭应该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构造圈闭 断裂 古构造 同沉积构造 含油气性
下载PDF
不同级别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的含油气性 被引量:23
16
作者 宋国奇 纪友亮 赵俊青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35,共4页
将济阳坳陷不同级别的层序边界及层序内各体系域发育的储集层与油气探明储量的关系进行对比 ,发现处于主要烃源层之上的低频层序的低位体系域中发育的砂砾岩储集层油气储量最多 ,中频层序的低位体系域发育的储集层油气储量中等 ,高频层... 将济阳坳陷不同级别的层序边界及层序内各体系域发育的储集层与油气探明储量的关系进行对比 ,发现处于主要烃源层之上的低频层序的低位体系域中发育的砂砾岩储集层油气储量最多 ,中频层序的低位体系域发育的储集层油气储量中等 ,高频层序的低位体系域中发育的储集层油气储量最少。湖侵体系域中油气储集层相对不发育 ,油气储量较少。河流相层序高位域发育的储集层呈透镜状 ,封闭性好 ,因此含油性好。湖泊相层序高位域的三角洲相进积式准层序组和准层序边界对油气封闭性的影响取决于后期的构造变动 ,后期构造活动不影响低位域储集层的含油气性 ,但通过改造高位域原始层序地层几何形态和倾向 ,可以大大增加高位域储集层的封闭性 ,从而提高其含油气性。图 4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层序界面 体系域 含油气性
下载PDF
滨南地区沙三段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含油气性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徐冠华 蔡进功 +2 位作者 盖蓓 郑德顺 闫建平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2-286,共5页
利用岩心、测井曲线及地震等资料,总结了东营凹陷滨南地区沙河街组三段重力流沉积特征,并将研究区重力流沉积类型划分为近岸水下扇及滑塌浊积岩,滑塌浊积岩又可分为远岸滑塌浊积扇及三角洲前滑塌浊积岩。在总结不同沉积相成因模式的基础... 利用岩心、测井曲线及地震等资料,总结了东营凹陷滨南地区沙河街组三段重力流沉积特征,并将研究区重力流沉积类型划分为近岸水下扇及滑塌浊积岩,滑塌浊积岩又可分为远岸滑塌浊积扇及三角洲前滑塌浊积岩。在总结不同沉积相成因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重力流沉积模式。结合油源、运移及圈闭条件,分析了各微相砂体的含油气性,结果表明,近岸水下扇滑塌形成的浊积扇体及近岸水下扇中扇辫状水道微相是最有利的储集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沉积特征 成因模式 含油气性 滨南地区
下载PDF
基于精确Zoeppritz方程的储层含油气性预测方法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林 廖建平 +2 位作者 李景叶 陈小宏 刘兴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788-3806,共19页
流体指示因子和泊松比作为重要的指标参数在储层含油气性预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学者开展了这两个参数的直接反演研究.然而,现有反演方法主要是以精确Zoeppritz方程的近似公式为正演方程,近似公式诸多的假设条件及较低的计算... 流体指示因子和泊松比作为重要的指标参数在储层含油气性预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学者开展了这两个参数的直接反演研究.然而,现有反演方法主要是以精确Zoeppritz方程的近似公式为正演方程,近似公式诸多的假设条件及较低的计算精度极大地限制了这类方法在复杂储层的应用效果.因此,为了提升储层含油气性预测精度,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精确Zoeppritz方程的流体因子和泊松比反演方法.首先,借助敏感流体因子定量分析法对现有流体指示因子进行优选,并将传统形式的精确Zoeppritz方程改写为包含该优选流体指示因子和泊松比的新形式.然后,基于新方程构建贝叶斯理论框架下的非线性反演目标函数.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流体因子和泊松比对储层的刻画精度,在假设背景先验模型服从高斯分布的同时引入服从微分拉普拉斯分布的块约束项.最后,借助泰勒级数展开对上述非线性目标函数进行求解.合成数据和油田数据验证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够稳定合理地估计流体指示因子和泊松比,且精度远高于基于近似公式的传统方法.此外,实际数据测试表明新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储层含油气性预测精度,降低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确Zoeppritz方程 流体指示因子 泊松比 块约束 含油气性预测
下载PDF
中亚与中国西北盆地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 被引量:44
19
作者 王素华 钱祥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1-325,共5页
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中生代以来就一直处于欧亚大陆的南缘。侏罗纪以来两地区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即侏罗纪-老第三纪的伸展构造阶段和新第三纪-第四纪的挤压构造阶段。始新世以来由于受印度板块和古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并持续向北... 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中生代以来就一直处于欧亚大陆的南缘。侏罗纪以来两地区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即侏罗纪-老第三纪的伸展构造阶段和新第三纪-第四纪的挤压构造阶段。始新世以来由于受印度板块和古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并持续向北推移的影响,形成了现今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的盆山构造格局。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贫地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优越。各盆地受后期改造程度不同,前陆冲断带是这些盆地山前带共有的构造特征,盆地内部构造差异大,新构造对油气的储集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中国 西北盆地 构造演化 含油气性 中生代
下载PDF
陆缘和陆内前陆盆地主要特征及含油气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金之钧 汤良杰 +1 位作者 杨明慧 王清晨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2,18,共6页
依据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剖面结构、层序关系和生储盖组合特点 ,将前陆盆地划分为陆缘前陆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两大类 ,其中陆缘前陆盆地包括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 1)从盆地构造演化上看 ,陆缘前陆... 依据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剖面结构、层序关系和生储盖组合特点 ,将前陆盆地划分为陆缘前陆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两大类 ,其中陆缘前陆盆地包括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 1)从盆地构造演化上看 ,陆缘前陆盆地经历了裂谷被动边缘或弧后裂谷阶段 ,陆内前陆盆地则缺乏这一阶段 ;( 2 )从盆地层序结构上看 ,陆缘前陆盆地下伏海相被动大陆边缘层序或弧后裂谷层序 ,陆内前陆盆地一般缺失海相层序 ;( 3 )从成因机制上看 ,陆缘前陆盆地与碰撞造山或弧后造山作用有关 ,陆内前陆盆地则主要与造山期后碰撞带再旋回活动有关 ;( 4 )从烃源岩发育特征上看 ,陆缘前陆盆地发育海相和陆相烃源岩 ,陆内前陆盆地主要形成陆相烃源岩。由此可见 ,这两类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含油气性有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缘前陆盆地 陆内前陆盆地 地质特征 含油气性 划分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