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被对含碎石土壤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夏振尧 梁永哲 +3 位作者 张雪娇 许文年 牛鹏辉 张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2-97,共6页
在建立的径流小区内铺设三峡地区含碎石土壤,并配置不同种类和不同覆盖度的植被,通过人工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植被对含碎石土壤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产流量及产沙量均为裸坡>灌木坡面>草本坡面>草灌混合坡面;80%覆盖... 在建立的径流小区内铺设三峡地区含碎石土壤,并配置不同种类和不同覆盖度的植被,通过人工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植被对含碎石土壤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产流量及产沙量均为裸坡>灌木坡面>草本坡面>草灌混合坡面;80%覆盖度的灌木坡面产沙量小于覆盖度为60%的坡面,而产流量正好相反;60%覆盖度的草本坡面的减沙效益已经相当于80%的覆盖度;累计产流量和累计产沙量均随降雨历时的增加呈线性变化;当灌木覆盖度从80%降至60%时,含沙量有显著的升高,但当草本覆盖度从80%降至60%时,2个覆盖度对应含沙量差异很小,且含沙量都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含碎石土壤 植被 人工降雨 产流产沙
下载PDF
植被对含碎石土壤坡面降雨入渗和径流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夏振尧 梁永哲 +3 位作者 牛鹏辉 许文年 高家祯 李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3期88-93,共6页
[目的]研究植被对含碎石土壤坡面入渗和径流侵蚀的影响,为合理配置三峡地区含碎石土壤坡面植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建立的径流小区内铺设含碎石土壤,并配置不同种类、不同覆盖度的植被,进行人工降雨试验。[结果]各类小区径流量排序为... [目的]研究植被对含碎石土壤坡面入渗和径流侵蚀的影响,为合理配置三峡地区含碎石土壤坡面植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建立的径流小区内铺设含碎石土壤,并配置不同种类、不同覆盖度的植被,进行人工降雨试验。[结果]各类小区径流量排序为:裸坡>灌木坡面>草本坡面>草灌混合坡面,入渗量与径流量排序相反,有植被覆盖坡面的壤中流大于裸坡;入渗率服从对数函数规律,产流强度呈幂函数变化;草地对水沙的调控机制更多的是直接拦沙;累计径流量和累计侵蚀量的关系均满足幂函数形式。[结论]植被措施可有效地减少含碎石土壤坡面的水土流失,不同的植被措施减少的效益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含碎石土壤 植被 人工降雨 入渗 径流侵蚀
下载PDF
含碎石土壤酶活性对植被建植模式的响应
3
作者 薛海龙 许文年 刘大翔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48-252,共5页
以含碎石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建植模式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三大类14种建植模式中,除了单植草本A2模式外,其余13种建植模式的土壤容重都有一定程... 以含碎石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建植模式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三大类14种建植模式中,除了单植草本A2模式外,其余13种建植模式的土壤容重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其中单植灌木模式下容重增大幅度最为明显;土壤含水率变化均明显;总孔隙度在三大类14种建植模式中出现降低现象,其中单植灌木模式下降低幅度明显且最大,草灌混植模式次之,单植草本模式没有明显变化;p H值没有明显变化。不同建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土层;不同建植模式间土壤酶活性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蔗糖酶活性差异最为显著,在B1模式(多花木兰栽植密度20%)下酶活性最高,A6模式(狗牙根栽植密度为100%)下最低,C模式(狗牙根多花木兰混植)下较为稳定;磷酸酶活性在C3模式(狗牙根栽植密度60%+多花木兰栽植密度40%)下最高;脲酶活性变化范围较小,且在整个土壤剖面中受建植模式影响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三大类建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间也存在着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碎石土壤 建植模式 酶活性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碎石土坡地不同植被配置下的养分流失途径 被引量:5
4
作者 杜祥运 梁永哲 +3 位作者 夏振尧 夏栋 许文年 王英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7,共7页
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及覆盖度对碎石土壤坡地养分流失途径的影响,采用模拟径流小区降雨,研究了6种植被配置模式下地表径流、壤中流及侵蚀泥沙氮、磷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坡地氮流失量比裸地减少了0.91~4.60倍,磷流失量减少了6... 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及覆盖度对碎石土壤坡地养分流失途径的影响,采用模拟径流小区降雨,研究了6种植被配置模式下地表径流、壤中流及侵蚀泥沙氮、磷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坡地氮流失量比裸地减少了0.91~4.60倍,磷流失量减少了6.25~63.9倍,养分控制效果排序为草灌>草本>灌木>裸地。6种植被配置下的地表径流、壤中流及侵蚀泥沙养分流失量存在显著差异,裸地氮、磷的主要损失途径是侵蚀泥沙,灌木是地表径流,草本与草灌结合处理则是地表径流和壤中流;而草本、灌木以及草灌结合土壤磷的主要损失途径是侵蚀泥沙与地表径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植物覆盖措施对含碎石土裸地氮、磷的流失起到显著的截留作用,主要通过由侵蚀泥沙向非侵蚀泥沙途径转化而实现对氮磷的截留。灌木覆盖度与地表径流的氮磷流失量、径流总量的氮磷流失量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壤中流的氮磷流失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覆盖度 含碎石土壤 养分流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