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金锡合金中金含量的火试金测定 被引量:3
1
作者 曾荷峰 金娅秋 +5 位作者 甘建壮 鲁瑞智 付仕梅 杨辉 杨梅英 钱彦林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30-133,共4页
当金锡合金中锡含量超过35%,直接进行灰吹时,金、银合粒松散,不聚珠,灰皿中存在灰吹残留渣,导致火试金测定结果偏低。对高含量样品,研究采用熔炼-灰吹的操作可去除锡干扰,得到完整的合粒。对不同含量的样品宜选择不同的分金硝酸浓度。... 当金锡合金中锡含量超过35%,直接进行灰吹时,金、银合粒松散,不聚珠,灰皿中存在灰吹残留渣,导致火试金测定结果偏低。对高含量样品,研究采用熔炼-灰吹的操作可去除锡干扰,得到完整的合粒。对不同含量的样品宜选择不同的分金硝酸浓度。根据不同含量采用不同的操作步骤,测定金锡合金中金的加标回收率为99.74%~100.27%,方法精密度(RSD)为0.021%~0.1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化学 火试金 合金 含锡量 熔炼-灰吹 分金
下载PDF
川西锡矿探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能德 《四川地质学报》 1992年第1期37-41,共5页
本文主要讨论川西锡矿的物质来源、迁移、富集机制,找锡矿远景区。区内元古代—第三纪地层锡含量高出地壳中锡元素丰度的2.75—5倍,是一个锡元素的初始富集区。由地层直接熔融或来自更深部的岩浆上侵过程中的部分熔融而形成的花岗岩浆... 本文主要讨论川西锡矿的物质来源、迁移、富集机制,找锡矿远景区。区内元古代—第三纪地层锡含量高出地壳中锡元素丰度的2.75—5倍,是一个锡元素的初始富集区。由地层直接熔融或来自更深部的岩浆上侵过程中的部分熔融而形成的花岗岩浆都将会造成锡元素的富集而成含锡花岗岩。花岗岩中氟是成矿的主要营力之一,燕山晚期含量最高,亦是含锡花岗岩体。含锡花岗岩体与含火山岩系、含钙质的上三叠统曲嘎寺组、图姆沟组(个别为上二叠统)地层接触处为找锡矿床的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含锡量 矿远景区 花岗岩
下载PDF
3
作者 张小琴 《国际贸易》 1985年第5期55-55,共1页
锡有白锡、灰锡、脆锡三种固体形态。常见的是白锡,银白色金属,软而富有伸展性,容易辗成薄片。熔点231.85℃。白锡遇剧冷即变为粉末状的灰锡。温度在160℃以上时,白锡始变为脆锡。常温下,锡几乎不受影响。锡主要用于生产马口铁。另外,... 锡有白锡、灰锡、脆锡三种固体形态。常见的是白锡,银白色金属,软而富有伸展性,容易辗成薄片。熔点231.85℃。白锡遇剧冷即变为粉末状的灰锡。温度在160℃以上时,白锡始变为脆锡。常温下,锡几乎不受影响。锡主要用于生产马口铁。另外,锡巴比特合金可做轴承;锡铜合金具有很好的铸造性和很高的耐磨性;锡铅合金可作焊料。锡的化合物还可用于搪瓷,玻璃、纺织等工业。世界锡储藏量按含锡量计,1978年为1,010万吨。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240万吨)、中国(150万吨)、泰国(120万吨)、玻璃维亚(98万吨)、马来西亚(83万吨)、苏联(62万吨)、以及巴西(60万吨)。世界锡产量1983年为19.6万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口铁 马来西亚 巴比特合金 铅合金 铜合金 白色金属 耐磨性 世界 含锡量
下载PDF
关于我国古代铜镜铸造技术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
4
作者 何堂坤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3年第4期360-369,共10页
我国古代的铜镜不但是一种生活日用品,也是一种工艺美术品,其形制和花纹一般都具有时代特征,其制作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青铜冶铸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水平.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它作过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仅就有关古代铜镜铸造技术的... 我国古代的铜镜不但是一种生活日用品,也是一种工艺美术品,其形制和花纹一般都具有时代特征,其制作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青铜冶铸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水平.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它作过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仅就有关古代铜镜铸造技术的几个问题略述浅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古代 铸造技术 铜镜 含锡量 镜范 战国 齐家文化 熔模铸造 铜合金 时代特征
下载PDF
锡对高纯铁的合金和低碳钢冲击韧性的影响
5
作者 李绵治 《钢铁研究》 CAS 1977年第2期76-88,共13页
有许多研究人员研究过锡对钢的机械性能的影响,他们证明锡对钢的某些机械性能尤其是对冲击强度有不良影响。但在已发表的文献中似乎没有提过锡对高纯铁的影响的研究。铁中的锡是一种固溶强化元素,在900℃温度下,大约溶解18%的锡,在680... 有许多研究人员研究过锡对钢的机械性能的影响,他们证明锡对钢的某些机械性能尤其是对冲击强度有不良影响。但在已发表的文献中似乎没有提过锡对高纯铁的影响的研究。铁中的锡是一种固溶强化元素,在900℃温度下,大约溶解18%的锡,在680℃温度下,其溶解度下降至9.8%。在铁—锡相图中,锡产生了(?)相的闭合环线,在1100℃温度下,环线范围处在含锡量1.4—2.7%之间。铁(α=2.867A)的晶格参数,通过添加18%的锡直线地增至α=2.931A。较早对高纯铁所进行的大多数研究是为了观察某些少量元素对脆性的影响。在这些研究中,虽然已观察到某些少量元素在促使高纯铁晶间脆性上起了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锡量 高纯铁 高度纯铁 冲击强度 冲击韧性 低碳钢 碳素钢
下载PDF
我国古代铜镜淬火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何堂坤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6年第2期159-170,193-194,共14页
本文主要通过实物的科学分析和有关的文献考证,对我国古代铜镜淬火技术作一初步研究。经过考察的古铜镜共17件,属于自战国至五代的各个时期。
关键词 我国古代 热处理工艺 淬火技术 金相分析 淬火温度 古铜镜 古镜 试样 含锡量 回火温度
下载PDF
明清梵钟的技术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坤仪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8年第3期288-296,298,共10页
因明永乐大钟而得名的北京大钟寺,近年来经过修葺和充实,藏有以明清为主的古钟百余件,已被北京市命名为"古钟博物馆"。本文仅对建馆前原有的40件梵钟及明永乐大钟进行了研究,着重探讨梵钟的制作技术。
关键词 技术分析 失蜡法 明清 博物馆 纹饰 永乐大钟 铸造 含锡量 金相组织 分析结果
下载PDF
出土巴蜀铜器成份的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曾中懋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75+69+76-77,共4页
在四川境内,发掘战国晚期的墓葬时,往往都会出土一些“巴蜀式”的铜器。这些铜器,特别是铜兵器,在形态、装饰、图案、使用方法及功能诸方面都与同一时期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器存在着明显地差别。我们先后对成都罗家碾、新都马家乡、成都枣... 在四川境内,发掘战国晚期的墓葬时,往往都会出土一些“巴蜀式”的铜器。这些铜器,特别是铜兵器,在形态、装饰、图案、使用方法及功能诸方面都与同一时期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器存在着明显地差别。我们先后对成都罗家碾、新都马家乡、成都枣子巷、峨眉符溪、绵竹清道和犍为罗城等地战国晚期墓葬中出土的铜器进行了最主要的合金元素——铜、锡、铅的含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都 巴蜀 战国晚期 青铜器 分析结果 出土 绵竹 中原地区 成都 含锡量
下载PDF
环境镉的气型污染及其危害 被引量:1
9
作者 镉污染调查协作组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1986年第1期1-4,共4页
一个年产6万吨锌、270吨镉的炼锌厂,向环境排放大量镉,给农业生态和人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查清锌厂镉的气型污染规律及其危害特征,我们开展了本调查研究。 研究方法 1.污染源调查:镉的排放总量采用物料平衡法进行估算。废气、废... 一个年产6万吨锌、270吨镉的炼锌厂,向环境排放大量镉,给农业生态和人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查清锌厂镉的气型污染规律及其危害特征,我们开展了本调查研究。 研究方法 1.污染源调查:镉的排放总量采用物料平衡法进行估算。废气、废水、废渣中镉的排放量,则根据厂内各烟道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点 采样地点 PPM 平均 居民地 地点 污染区 含锡量 环境污染程度 正相关关系 年限
下载PDF
从出土文物论先秦剑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苏鹏力 陈飞 《文博》 2006年第4期84-87,共4页
  剑及剑术的兴起   (一)   剑是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或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自古以来就和刀、矛、戟、矢并称为"五刃(五兵)"[1]<说文>曰:"剑,人所带兵也.从刀佥声."<释名...   剑及剑术的兴起   (一)   剑是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或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自古以来就和刀、矛、戟、矢并称为"五刃(五兵)"[1]<说文>曰:"剑,人所带兵也.从刀佥声."<释名·释兵>解释:"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又(佥欠)也,以其在身时,拱(佥欠)在臂内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术 庄子 复合剑 含锡量 越王勾践剑 长兵器 青铜剑 剑身 楚墓
下载PDF
炼钢中的残余元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绵治 《钢铁研究》 CAS 1977年第2期60-68,共9页
多种少量的元素——例如铜、锡、砷和铅冶炼后残余在钢中。这种“少量”(Minor)元素对金属的物理和机械性能有决定的影响。本文叙述这些元素的来源和作用。
关键词 残余元素 钢中 热加工性能 奥氏体不锈钢 真空熔炼 含锡量 残余物 同位素 氧气转炉
下载PDF
“六齐”、商周青铜器化学成分及其演变的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吴来明 《文物》 1986年第11期76-84,共9页
从二十年代起,国内外考古工作者和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对商周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及其发展过程、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文献——《考工记·六齐》——的科学性、青铜器实际成分和"六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由于各种原... 从二十年代起,国内外考古工作者和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对商周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及其发展过程、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文献——《考工记·六齐》——的科学性、青铜器实际成分和"六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由于各种原因,研究的结论互不相同。尽管如此,他们的研究是有很大的启迪意义的。究竟哪些观点比较正确?本文就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试从"六齐"所分各类器物的使用要求出发,以Cu-Sn-Pb三元系代替传统的Cu—Sn二元系研究方法,用现代冶金学知识来评价和探讨上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青铜器 高铅青铜 化学成分 青铜合金 铅青铜 机械性能 含锡量 配料比 使用要求 中原地区
原文传递
几件金代铜镜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堂坤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1-38,115,共9页
从多年的考古资料看,不少金代铜镜是颇具特色的,不管图纹设计还是浇铸技术,都表现出了一定的艺术水平。但过去对它很少作科学分析,大正七年(公元1918年),日本学者近重真澄分析了一枚;昭和十二年(公元1937年),小松茂、山内淑人分析了一枚... 从多年的考古资料看,不少金代铜镜是颇具特色的,不管图纹设计还是浇铸技术,都表现出了一定的艺术水平。但过去对它很少作科学分析,大正七年(公元1918年),日本学者近重真澄分析了一枚;昭和十二年(公元1937年),小松茂、山内淑人分析了一枚,此外便所见甚鲜。这几位学者考察的主要是化学成分,未对金代铜镜工艺的一般情况作全面研究,所以笔者除了对化学成分的分析外,还考察了金相组织和表面状态,旨在更好地了解金代铜镜工艺,并从中探讨它与中原文化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铜镜 科学分析 中原文化 金相组织 日本学者 化学成分 含锡量 试样 固溶体 合金成分
原文传递
试析吉林帽儿山出土的汉代贝形泡饰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玉春 《边疆考古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327-336,共10页
一、前言吉林市帽儿山墓地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东郊,19891993年和199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清理墓葬共160余座,出土文物1000余件,以小型饰件为主。考古学研究和14C的年代测定综合分析,帽儿山墓群其年代跨度在西汉后期... 一、前言吉林市帽儿山墓地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东郊,19891993年和199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清理墓葬共160余座,出土文物1000余件,以小型饰件为主。考古学研究和14C的年代测定综合分析,帽儿山墓群其年代跨度在西汉后期至魏晋。本文考察分析的贝形泡饰出自1992年发掘的3座深穴石圹木椁墓,位于帽儿山墓群帽儿山主峰近顶部南缓坡的第Ⅶ发掘区,分别为92JMMⅦM1、92JMMⅦM2和92JMMⅦM3。这些墓葬凿岩为穴室,木椁为葬具,位置显赫,规模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白 帽儿山 铜饰件 含锡量 铅青铜 金属基体
原文传递
花背镜初步考察
15
作者 何堂坤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64-71,共8页
所谓花背镜,即镜背表面上明显地呈现两种或多种较为悬殊的颜色的古代铜镜。“花背”之名至迟出现于宋,宋赵希鹄《洞天清录》云:“秦陀黑漆古,光背质、后无纹者为上,花背者次之”花背镜在山东、河南、湖北、安徽等许多地方都有出土,其中... 所谓花背镜,即镜背表面上明显地呈现两种或多种较为悬殊的颜色的古代铜镜。“花背”之名至迟出现于宋,宋赵希鹄《洞天清录》云:“秦陀黑漆古,光背质、后无纹者为上,花背者次之”花背镜在山东、河南、湖北、安徽等许多地方都有出土,其中又以鲁西南为夥,多见于汉唐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它往往不太注意,考古发掘亦少见报道。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有关标本的科学分析,以了解花背镜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我国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今分析的标本共10件,年代由汉到宋,标本分别由银雀山汉简博物馆、鄂州市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提供,特此表示感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漆古 表面成分 特殊保护 灰白色 标本 铜镜 金相分析 含锡量 制作工艺 扫描电镜
原文传递
土壤中腐殖酸对铜镜表面“黑漆古”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孙淑云 马肇曾 +2 位作者 金莲姬 韩汝玢 柯俊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2期79-89,共11页
在出土的中国古代铜镜中,有一种表面漆黑发亮、具有光滑晶莹的玉质感,这种铜镜被称为"黑漆古"铜镜。"黑漆古"是古玩收藏家对古铜器表面漆黑发亮特征所做的描述,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铜镜上,"黑漆古"一... 在出土的中国古代铜镜中,有一种表面漆黑发亮、具有光滑晶莹的玉质感,这种铜镜被称为"黑漆古"铜镜。"黑漆古"是古玩收藏家对古铜器表面漆黑发亮特征所做的描述,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铜镜上,"黑漆古"一词早在宋代即已有记载。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记有:"秦陀黑漆古,光背质后无纹者为上。"西方自本世纪20年代起,"黑漆"(black lacquer)一词也被用于描述表面漆黑发亮的一类铜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漆古 腐殖酸 古铜镜 铜表面 玻璃质 表面氧化物 青铜器 土壤 含锡量 锈蚀
原文传递
甲骨文字契刻初探 被引量:18
17
作者 赵铨 钟少林 白荣金 《考古》 1982年第1期85-91,共7页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一种书法篆刻艺术珍品。它那优美雋秀的字体和刚劲有力的刀法,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和赞叹。但是,当初殷人是怎样在龟甲和兽骨上契刻文字的...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一种书法篆刻艺术珍品。它那优美雋秀的字体和刚劲有力的刀法,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和赞叹。但是,当初殷人是怎样在龟甲和兽骨上契刻文字的?数十年来虽有学者对此作过研究和推测,但还没有足以令人信服的论证。因此,这一问题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字 骨料 刀具 刻刀 硬度 出土 中国古代史 刀法 软化处理 含锡量
原文传递
滇池地区几件青铜器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何堂坤 《文物》 1985年第4期59-64,共6页
滇池一带是云南古代文化比较先进的地区,这里的考古发现十分丰富。本文通过几件战国、西汉时期滇池地区青铜器的科学分析,来探讨一下它们的成分配制、成形加工和表面处理技术,为人们了解滇池青铜技术发展状况提供一些资料。所用试样承... 滇池一带是云南古代文化比较先进的地区,这里的考古发现十分丰富。本文通过几件战国、西汉时期滇池地区青铜器的科学分析,来探讨一下它们的成分配制、成形加工和表面处理技术,为人们了解滇池青铜技术发展状况提供一些资料。所用试样承云南省博物馆提供,特此深表谢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滇池 科学分析 含锡量 扫描电镜 表面处理技术 青铜技术 云南 省博物馆 西汉时期
原文传递
刻纹铜器科学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何堂坤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65-468,487,共5页
我国刻纹铜器约始见于春秋末至战国初期,战国中期便达到了繁盛的阶段。因其器壁较薄,图纹细腻工精,所以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但迄今尚未对有关实物进行研究,所以人们对其工艺程序还不十分了解。本文的目的便是为弥补这一不足,并从... 我国刻纹铜器约始见于春秋末至战国初期,战国中期便达到了繁盛的阶段。因其器壁较薄,图纹细腻工精,所以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但迄今尚未对有关实物进行研究,所以人们对其工艺程序还不十分了解。本文的目的便是为弥补这一不足,并从中探讨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先进水平。今分析的试样共6件,皆系1978年江苏淮阴战国中期墓出土。其中一件(Ha3)为匜,原发掘号1:97,其余都是难以复原的刻纹铜器残片。该墓计出土了20多件刻纹铜器,除匜外,还有盘、箅等,今分析的几件残片很可能也属于这类容器。试样壁厚介于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纹 特殊保护 北方青铜器 科学分析 我国古代 试样 再结晶退火 战国 合金成分 含锡量
原文传递
几件琉璃河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何堂坤 《文物》 1988年第3期77-82,共6页
北京琉璃河西周早期墓葬出土了不少很有价值的青铜器,包括礼器、车马器、兵器、生活日用器等。承琉璃河博物馆田敬东先生提供试样,我们对其中部分器物进行了科学考察。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西周铜器曾作过一些科学分析。分析多着重于... 北京琉璃河西周早期墓葬出土了不少很有价值的青铜器,包括礼器、车马器、兵器、生活日用器等。承琉璃河博物馆田敬东先生提供试样,我们对其中部分器物进行了科学考察。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西周铜器曾作过一些科学分析。分析多着重于合金成分,对青铜技术的其他一些内容,如表面处理、大型器物的压力加工等则注意得较少。在表面处理方面,仅见法国学者卫松(AndreVayson de Pradune)分析了一些周代的戈、剑,结果表明是镀了锡。可惜的是所用试样原系传世品,缺少确切的断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西周早期 科学分析 表面处理 琉璃 合金成分 含锡量 车马器 我国古代 青铜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