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多种听力学检测方法在听性脑干反应(ABR)最大输出未引出患儿的听力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138耳)ABR最大强度未引出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42天到5岁,平均1岁6个月,鼓室导抗图均为A型或正向单峰,声反射均未引出,...目的探讨多种听力学检测方法在听性脑干反应(ABR)最大输出未引出患儿的听力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138耳)ABR最大强度未引出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42天到5岁,平均1岁6个月,鼓室导抗图均为A型或正向单峰,声反射均未引出,影像学检查内耳无畸形。69例患儿均进行ABR、耳蜗微音电位(CM)、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听性稳态反应(ASSR)测试。结果69例138耳中,8例16耳(11.59%)记录到CM,其中10耳(7.25%)记录到DPOAE,0.5、1、2、4 kHz ASSR反应阈值分别为83.2±13.1、82.9±13.0、75.3±12.4、63.1±9.1 dB nHL,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诊断为听神经病。余61例(122耳)CM和DPOAE均未引出,0.5、1、2、4 kHz的ASSR引出率分别为82.3%、81.9%、76.9%、60.2%,其中20耳ASSR各频率均未引出,102耳至少一个频率引出,0.5、1、2、4 kHz ASSR反应阈分别为93.2±6.1、99.8±7.0、105.4±5.4、108.2±9.8 dB nHL,诊断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结论对于ABR最大输出强度未引出的患儿,CM和/或DPOAE引出且ASSR各频率反应阈低于感音神经性聋患儿,有助于听神经病的诊断;CM和DPOAE均未引出有助于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诊断,ASSR测试有助于评估其残余听力。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正常成年人水平特异性CE-Chirp(level specific CE-Chirp,CE-Chirp LS)刺激声与Click刺激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关系及在不同声强下两种刺激声所诱发的ABR波形特点,探讨CE-Chi...目的研究正常成年人水平特异性CE-Chirp(level specific CE-Chirp,CE-Chirp LS)刺激声与Click刺激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关系及在不同声强下两种刺激声所诱发的ABR波形特点,探讨CE-Chirp LS声诱发的ABR在听觉功能客观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正常成年人21例(共42耳)分别在0.5、1.0、2.0、4.0 kHz进行纯音气导听阈测试,获取其双耳各频率的纯音听阈,分别采用CEChirp LS刺激声与Click刺激声诱发ABR,测量2种刺激声在80、60、40 dB nHL的Ⅴ波波幅,获得2种刺激声下受试者的Ⅴ波反应阈,获取其在80 dB nHL刺激强度时Ⅰ、Ⅲ、Ⅴ波潜伏期。按照自身对照的方法对相同刺激强度下2种刺激声诱发的ABR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性进行统计分析,比较2种刺激声下Ⅴ波反应阈与纯音听阈差值。结果正常成年人80、60、40 dB nHL刺激强度下,CE-Chirp LS刺激声诱发的ABR的Ⅴ波波幅均大于Click刺激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E-Chirp LS刺激声诱发的ABR的V波反应阈与纯音平均听阈差值均低于Click刺激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dB nHL声强下CE-Chirp LS刺激声Ⅰ波潜伏期长于Click刺激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E-Chirp LS刺激声Ⅲ、Ⅴ波潜伏期与Click刺激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成年人CE-Chirp LS刺激声与Click刺激声比较,无论在高强度还是低强度刺激下波幅均明显增大,Ⅴ波反应阈更接近于纯音听阈,更有利于纯音听阈判定,但潜伏期个体差异更大。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听力正常青年短声诱发同侧及对侧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征,及性别和记录耳侧别(同侧和对侧)ABR的差异。方法对88例(176耳)18~21岁听力正常青年,在70 dB nHL强度下进行同侧及对侧ABR测试,计录同侧波Ⅰ、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Ⅲ...目的探讨听力正常青年短声诱发同侧及对侧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征,及性别和记录耳侧别(同侧和对侧)ABR的差异。方法对88例(176耳)18~21岁听力正常青年,在70 dB nHL强度下进行同侧及对侧ABR测试,计录同侧波Ⅰ、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Ⅲ-Ⅴ和Ⅰ-Ⅴ波间期,对侧波Ⅲ、Ⅴ潜伏期及Ⅲ-Ⅴ波间期,使用方差分析探究性别间差异和同对侧记录差异。结果男性波Ⅲ、Ⅴ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长于女性(F=13.13~60.82,P<0.001);同侧耳记录的波Ⅲ潜伏期长于对侧记录,波Ⅴ潜伏期和Ⅲ-Ⅴ波间期短于对侧记录(F=22.43~76.18,P<0.00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不同性别听力正常青年在70 dB nHL刺激强度下的同侧及对侧ABR的正常参考值,不同性别和记录耳侧别(同侧和对侧)的ABR波潜伏期和波间期有差异。展开更多
目的总结在有听力损失儿童中行短纯音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tbABR)测试时记录到的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acoustically short latency negative response,ASNR)的特点。方法在有听力损失的0-6岁儿童中应用SmartEP听觉诱发电位仪记录短...目的总结在有听力损失儿童中行短纯音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tbABR)测试时记录到的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acoustically short latency negative response,ASNR)的特点。方法在有听力损失的0-6岁儿童中应用SmartEP听觉诱发电位仪记录短声和短纯音ABR的反应阈,在记录到ASNR的受试者中分析其反应阈和潜伏期。结果在所有80受试耳中共7耳(8.75%)在cABR测试中引出ASNR,40耳(50%)在tbABR测试中引出ASNR,其中1 kHz引出率最高(37耳,46.25%),2 kHz次之(25耳,31.25%)。引出ASNR者ABR波V反应阈最低65 dB nHL,ASNR反应阈最低80 dB nHL。0.5、1、2和4 kHz短纯音诱发的ASNR潜伏期分别为6-8、5-7、3-5、3-4 ms。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其潜伏期缩短。结论有听力损失的儿童tbABR测试中可以记录到AS-NR,但不影响以波V反应阈评估听力。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多种听力学检测方法在听性脑干反应(ABR)最大输出未引出患儿的听力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138耳)ABR最大强度未引出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42天到5岁,平均1岁6个月,鼓室导抗图均为A型或正向单峰,声反射均未引出,影像学检查内耳无畸形。69例患儿均进行ABR、耳蜗微音电位(CM)、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听性稳态反应(ASSR)测试。结果69例138耳中,8例16耳(11.59%)记录到CM,其中10耳(7.25%)记录到DPOAE,0.5、1、2、4 kHz ASSR反应阈值分别为83.2±13.1、82.9±13.0、75.3±12.4、63.1±9.1 dB nHL,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诊断为听神经病。余61例(122耳)CM和DPOAE均未引出,0.5、1、2、4 kHz的ASSR引出率分别为82.3%、81.9%、76.9%、60.2%,其中20耳ASSR各频率均未引出,102耳至少一个频率引出,0.5、1、2、4 kHz ASSR反应阈分别为93.2±6.1、99.8±7.0、105.4±5.4、108.2±9.8 dB nHL,诊断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结论对于ABR最大输出强度未引出的患儿,CM和/或DPOAE引出且ASSR各频率反应阈低于感音神经性聋患儿,有助于听神经病的诊断;CM和DPOAE均未引出有助于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诊断,ASSR测试有助于评估其残余听力。
文摘目的研究正常成年人水平特异性CE-Chirp(level specific CE-Chirp,CE-Chirp LS)刺激声与Click刺激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关系及在不同声强下两种刺激声所诱发的ABR波形特点,探讨CE-Chirp LS声诱发的ABR在听觉功能客观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正常成年人21例(共42耳)分别在0.5、1.0、2.0、4.0 kHz进行纯音气导听阈测试,获取其双耳各频率的纯音听阈,分别采用CEChirp LS刺激声与Click刺激声诱发ABR,测量2种刺激声在80、60、40 dB nHL的Ⅴ波波幅,获得2种刺激声下受试者的Ⅴ波反应阈,获取其在80 dB nHL刺激强度时Ⅰ、Ⅲ、Ⅴ波潜伏期。按照自身对照的方法对相同刺激强度下2种刺激声诱发的ABR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性进行统计分析,比较2种刺激声下Ⅴ波反应阈与纯音听阈差值。结果正常成年人80、60、40 dB nHL刺激强度下,CE-Chirp LS刺激声诱发的ABR的Ⅴ波波幅均大于Click刺激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E-Chirp LS刺激声诱发的ABR的V波反应阈与纯音平均听阈差值均低于Click刺激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dB nHL声强下CE-Chirp LS刺激声Ⅰ波潜伏期长于Click刺激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E-Chirp LS刺激声Ⅲ、Ⅴ波潜伏期与Click刺激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成年人CE-Chirp LS刺激声与Click刺激声比较,无论在高强度还是低强度刺激下波幅均明显增大,Ⅴ波反应阈更接近于纯音听阈,更有利于纯音听阈判定,但潜伏期个体差异更大。
文摘目的 研究长期接噪人群非镇静听性脑干反应特征及其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3年1月—4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与信息工程学院无长期接噪史的15例青年学生为正常组,另选取杭州祖明豆腐工厂有长期接噪史(接噪时间8 h/d左右)的15例工人为接噪组,两组进行非镇静听性脑干反应,比较两组Ⅰ、Ⅴ波潜伏期及Ⅴ波振幅的差异,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两组纯音与非镇静ABR的相关性。结果 在80 dB nHL强度下,I波潜伏期正常组潜伏期早于接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强度下V波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纯音平均阈值与非镇静ABR阈值呈正相关,(r=0.540,P<0.05);接噪组纯音平均阈值与非镇静ABR阈值呈正相关(r=0.688,P<0.01)。结论 在80 dB nHL刺激下Ⅰ波潜伏期延后,对噪声引起的隐性听力损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接噪组非镇静ABR与纯音测听的相关性高于正常组,两者交叉验证准确性更高。
文摘目的探讨听力正常青年短声诱发同侧及对侧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征,及性别和记录耳侧别(同侧和对侧)ABR的差异。方法对88例(176耳)18~21岁听力正常青年,在70 dB nHL强度下进行同侧及对侧ABR测试,计录同侧波Ⅰ、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Ⅲ-Ⅴ和Ⅰ-Ⅴ波间期,对侧波Ⅲ、Ⅴ潜伏期及Ⅲ-Ⅴ波间期,使用方差分析探究性别间差异和同对侧记录差异。结果男性波Ⅲ、Ⅴ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长于女性(F=13.13~60.82,P<0.001);同侧耳记录的波Ⅲ潜伏期长于对侧记录,波Ⅴ潜伏期和Ⅲ-Ⅴ波间期短于对侧记录(F=22.43~76.18,P<0.00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不同性别听力正常青年在70 dB nHL刺激强度下的同侧及对侧ABR的正常参考值,不同性别和记录耳侧别(同侧和对侧)的ABR波潜伏期和波间期有差异。
文摘目的总结在有听力损失儿童中行短纯音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tbABR)测试时记录到的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acoustically short latency negative response,ASNR)的特点。方法在有听力损失的0-6岁儿童中应用SmartEP听觉诱发电位仪记录短声和短纯音ABR的反应阈,在记录到ASNR的受试者中分析其反应阈和潜伏期。结果在所有80受试耳中共7耳(8.75%)在cABR测试中引出ASNR,40耳(50%)在tbABR测试中引出ASNR,其中1 kHz引出率最高(37耳,46.25%),2 kHz次之(25耳,31.25%)。引出ASNR者ABR波V反应阈最低65 dB nHL,ASNR反应阈最低80 dB nHL。0.5、1、2和4 kHz短纯音诱发的ASNR潜伏期分别为6-8、5-7、3-5、3-4 ms。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其潜伏期缩短。结论有听力损失的儿童tbABR测试中可以记录到AS-NR,但不影响以波V反应阈评估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