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听戏”到“看戏”?——民国北京京剧感官文化与音乐变迁
1
作者 仲立斌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4-23,共10页
广和楼作为民国时期一座传统的茶园式戏园,内部设施决定了这是一个社交场所,而舞台表演仅仅是背景,其坚持“科班主义”并面向男性观众。开幕于1914年的第一舞台是北京第一座现代剧场,面向男女观众开放,有梅兰芳等名伶驻场演出。比较传... 广和楼作为民国时期一座传统的茶园式戏园,内部设施决定了这是一个社交场所,而舞台表演仅仅是背景,其坚持“科班主义”并面向男性观众。开幕于1914年的第一舞台是北京第一座现代剧场,面向男女观众开放,有梅兰芳等名伶驻场演出。比较传统与现代的两个表演场合,探究普通受众在其中的音乐感官体验,发现无论是广和楼还是第一舞台,都是兼顾“视觉”与“听觉”的,而当时剧场外配合戏曲表演的印刷出版“视觉文化”生产是新生事物。从现代戏剧表演场合探讨音乐本体变迁,应将京剧旦角唱腔艺术的高度发展、【南梆子】唱腔的京剧化与流行化、唱腔段落句数精简与句式紧凑等因素置于其中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戏 民国 北京 京剧声音景观
下载PDF
《燕行录》中“赏听戏”记述及其历史意义——兼论清代内廷演剧的礼化契机
2
作者 李黎媛 《文化遗产》 2023年第3期83-90,共8页
清中后叶以来,《燕行录》中留存了大量朝鲜使臣的宫廷观剧笔记,思慕大明的心理促使他们以复杂眼光看待舞台上的汉服衣冠,并重新思考与清廷的交往和关系。作为外交政策的一部分,自乾隆朝始,面向朝贡使臣的演剧活动成为宫廷戏曲礼化契机... 清中后叶以来,《燕行录》中留存了大量朝鲜使臣的宫廷观剧笔记,思慕大明的心理促使他们以复杂眼光看待舞台上的汉服衣冠,并重新思考与清廷的交往和关系。作为外交政策的一部分,自乾隆朝始,面向朝贡使臣的演剧活动成为宫廷戏曲礼化契机之一。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风格、装置精巧华贵的清音阁戏台及与当年流行于内廷的《升平宝筏》,都是塑造清国大一统、重礼教等对外文化形象的重要步骤,彰显着乾隆所刻意加强的“华夷一家”意识在多民族体系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燕行录》中来自域外的观剧书写和相关论述,从接受史的角度大大丰富了后人对清代宫廷戏曲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行录》 听戏 大一统 礼化
下载PDF
蒙昧的先知 柔弱的坚守——论《听戏》的女性休闲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文小妮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1-63,共3页
关键词 听戏 女性 休闲意识 刘庆邦 短篇小说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听戏”还是“看戏”——近代戏曲欣赏方式的分野与身份认同的建构
4
作者 李小东 《中华戏曲》 2023年第2期203-224,共22页
近代文献中多有提及上海人“看戏”而北京人“听戏”,或南方人“看戏”而北方人“听戏”,并认为看戏不如听戏,因看戏者不懂得欣赏戏曲唱腔,而听戏者才是内行。考察近代日记、小说、报刊等文献,可知近代日常语境中对“看戏”与“听戏”... 近代文献中多有提及上海人“看戏”而北京人“听戏”,或南方人“看戏”而北方人“听戏”,并认为看戏不如听戏,因看戏者不懂得欣赏戏曲唱腔,而听戏者才是内行。考察近代日记、小说、报刊等文献,可知近代日常语境中对“看戏”与“听戏”并无特殊分别。目前已知最早由北京文人庄荫堂提出北京“听戏”高于外省“看戏”,相关表述意在借此塑造京派戏迷欣赏水平高于南方外省戏迷的身份认同,随后在传播过程中这一表述逐渐为南方戏迷所接受。1928年后,由于北京改为北平,京派戏迷话语分量有所下降,开始有戏迷反思“听戏”高于“看戏”的表述。“听看之争”的背后,既是京派戏迷着力构建的听戏者懂戏的身份认同,更是近代以来文人群体渲染的懂高于不懂、理解文化内涵高于获取感官刺激的艺术欣赏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 听戏 京派 身份认同 外江派
原文传递
听“戏”品“韵” 姜万通钢琴三重奏《戏韵》解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珊珊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122,共11页
本文以姜万通创作的钢琴三重奏《戏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旋律构思、润腔表达、结构形态、音响塑型的研究,总结归纳了作品所呈现的独特艺术特色:作品用钢琴三重奏的音乐表现形式,始终突出京剧的风格神韵和精神表达,将中国传统京剧音... 本文以姜万通创作的钢琴三重奏《戏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旋律构思、润腔表达、结构形态、音响塑型的研究,总结归纳了作品所呈现的独特艺术特色:作品用钢琴三重奏的音乐表现形式,始终突出京剧的风格神韵和精神表达,将中国传统京剧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思维巧妙融合,创造出一些既熟悉又新奇的个性化音响,凸显了戏曲音乐的质感和风格韵味的别致。这不仅体现了作曲家姜万通对当代室内乐作品创作的价值追求,也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万通 钢琴三重奏《韵》 京剧风格 艺术特色 ”品“韵”
下载PDF
“听戏”与“看戏”——中国戏剧的双重属性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连生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26,共10页
中国戏剧听戏和看戏的演化牵扯到诸如声腔剧种、戏曲流派、角色行当、剧场与观众、文学与舞台、写实与写意、视听之关系等问题。戏、曲之别正是南戏与杂剧、看戏和听戏之分野。借鉴大、小传统的分析框架,我国戏剧的发展实有两条路径:以... 中国戏剧听戏和看戏的演化牵扯到诸如声腔剧种、戏曲流派、角色行当、剧场与观众、文学与舞台、写实与写意、视听之关系等问题。戏、曲之别正是南戏与杂剧、看戏和听戏之分野。借鉴大、小传统的分析框架,我国戏剧的发展实有两条路径:以社会上层文人士大夫代表的大传统的"曲"(听戏)的道路和以市民、农民代表的小传统的民间戏曲即"戏"(看戏)的发展道路,两者互相交流并影响。戏剧是听戏和看戏双线并存、交叉发展的历史过程,反映出中国戏剧错综复杂的双重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戏 写意 韵味 剧场
原文传递
论从“听戏”到“看戏”欣赏模式的转型——以京剧《赤壁》的三度回归为例谈起 被引量:1
7
作者 倪洋 《作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5-196,共2页
2009年中旬京剧《赤壁》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两次共20场,场面火爆,2010年5月第三度回归舞台。本文试分析京剧《赤壁》如何在流行文化与现代传媒的充斥下挣扎求存:该剧恢弘壮丽的场面点燃了观众看戏的激情,同时也借电影《赤壁》的"东风... 2009年中旬京剧《赤壁》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两次共20场,场面火爆,2010年5月第三度回归舞台。本文试分析京剧《赤壁》如何在流行文化与现代传媒的充斥下挣扎求存:该剧恢弘壮丽的场面点燃了观众看戏的激情,同时也借电影《赤壁》的"东风"造势,挑战了观众对戏剧功能及属性的想象极限。人们对京剧的欣赏模式从"听戏"到"看戏"发生了转变,这样的转型虽然引发了争议,但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却是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赤壁 听戏
原文传递
海派京剧:听戏向看戏的美学转向
8
作者 倪君 《中国京剧》 2021年第10期90-93,共4页
19世纪末期的上海正经历着激烈的现代化过程,京剧在上海也很快创造出新的文化景观,诞生出海派京剧。在上海发展起来的新形式与在北京表演的传统京剧有两方面不一样:从强调听觉到强调视觉的转变,即审美观由虚拟到写实的转向;以及戏剧商... 19世纪末期的上海正经历着激烈的现代化过程,京剧在上海也很快创造出新的文化景观,诞生出海派京剧。在上海发展起来的新形式与在北京表演的传统京剧有两方面不一样:从强调听觉到强调视觉的转变,即审美观由虚拟到写实的转向;以及戏剧商业化的启蒙形态。欣赏方式的转变,是基于这座先行开埠城市商业市场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京剧 剧商业化 美学转向 海派京剧 文化景观 开埠城市 听戏 审美观
原文传递
听戏琐忆二则
9
作者 钱世明 《中国京剧》 2016年第6期70-70,共1页
我听戏很少被演员的表演招乐过,记得真叫我乐得前仰后合的有两次。上世纪50年代,在中和戏园听《十八扯》,小花脸唱【娃娃调]“手提着这没毛的笔修书文”这句词时,右手拿着道具笔摇晃,还用左手指着唱出“这没有毛的笔”。台下观众... 我听戏很少被演员的表演招乐过,记得真叫我乐得前仰后合的有两次。上世纪50年代,在中和戏园听《十八扯》,小花脸唱【娃娃调]“手提着这没毛的笔修书文”这句词时,右手拿着道具笔摇晃,还用左手指着唱出“这没有毛的笔”。台下观众哄地笑了,我也乐了,且是越咂摸这句词越乐,用嘴咬着手背痴痴地乐得止不住了,咬着手背是怕乐出声影响旁边人听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戏琐忆 表演 招乐 艺术创作者
原文传递
在潮州茶馆听戏
10
作者 李丹崖 《知识窗(教师版)》 2020年第19期49-49,共1页
潮州这个名字真好!一座很“潮”的城市,这座城市的“潮”不仅仅体现在街景的现代化,以及潮州人穿着的时髦,更多的是体现在潮州人的生活方式。吃过了午饭,打个盹儿,就去茶馆听潮剧。在潮州的载阳茶馆,我听过一场潮剧,演的是《莫愁女》,... 潮州这个名字真好!一座很“潮”的城市,这座城市的“潮”不仅仅体现在街景的现代化,以及潮州人穿着的时髦,更多的是体现在潮州人的生活方式。吃过了午饭,打个盹儿,就去茶馆听潮剧。在潮州的载阳茶馆,我听过一场潮剧,演的是《莫愁女》,戏词若不看字幕,还真难听得懂,只觉得台上的演员,眉眼清秀,一笑一颦格外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剧 潮州人 茶馆 一笑一颦 听戏 现代化
原文传递
毛主席听戏爱挑错
11
作者 刘振修 《时代邮刊》 2020年第23期59-59,共1页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不像以前戎马倥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光,除了醉心诗词、书法,听戏成了他最大的精神享受.他最爱听老生戏,能一字不差地背出许多唱段.毛主席看戏时还有一大"爱好",那就是常常给剧目挑错.《空城计》中诸葛亮...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不像以前戎马倥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光,除了醉心诗词、书法,听戏成了他最大的精神享受.他最爱听老生戏,能一字不差地背出许多唱段.毛主席看戏时还有一大"爱好",那就是常常给剧目挑错.《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楼上唱"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毛主席听后则提出,"兵"和"埋伏"传递的是一个意思.应该是"内无埋伏外无救兵"或者是"既无埋伏又无救兵",不能说"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这句唱词表意不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城计》 精神享受 听戏 闲暇时光 唱词 书法 埋伏 诸葛亮
原文传递
听戏
12
作者 梁实秋 《中华活页文选(初一)》 2010年第2期6-9,共4页
听戏,不是看戏。从前在北平,大家都说听戏,不大说看戏。这一字之差,关系甚大。我们的旧戏究竟是以歌唱为主,所谓载歌载舞,那舞实在是比较的没有什么可看的。我从小就喜欢听戏,常看见有人坐在戏园子的边厢下面,靠着柱子,闭着眼... 听戏,不是看戏。从前在北平,大家都说听戏,不大说看戏。这一字之差,关系甚大。我们的旧戏究竟是以歌唱为主,所谓载歌载舞,那舞实在是比较的没有什么可看的。我从小就喜欢听戏,常看见有人坐在戏园子的边厢下面,靠着柱子,闭着眼睛,凝神危坐,微微地摇晃着脑袋,手在轻轻地敲着板眼,聚精会神地欣赏那台上的歌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戏 文学 梁实秋 作品
原文传递
很多人不知道,年轻人开始听戏了
13
作者 格林 《快乐青春(经典阅读)(中学生必读)》 2022年第9期71-72,共2页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京剧是老古董一样的存在,经典但离生活很远。不过,最近,“上戏416女团”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京剧热潮,她们演绎的戏腔歌曲频频登上微博、抖音等的热搜榜,抖音的视频点赞量已经超过2200万,吸引着无数年轻人品味国粹之美。
关键词 抖音 互联网 听戏 京剧 年轻人
原文传递
听戏
14
作者 梁实秋 《中华活页文选(初二)》 2010年第2期6-9,共4页
听戏,不是看戏。从前在北平,大家都说听戏,不大说看戏。这一字之差,关系甚大。我们的旧戏究竟是以歌唱为主,所谓载歌载舞,那舞实在是比较的没有什么可看的。我从小就喜欢听戏,常看见有人坐在戏园子的边厢下面,靠着柱子,闭着眼... 听戏,不是看戏。从前在北平,大家都说听戏,不大说看戏。这一字之差,关系甚大。我们的旧戏究竟是以歌唱为主,所谓载歌载舞,那舞实在是比较的没有什么可看的。我从小就喜欢听戏,常看见有人坐在戏园子的边厢下面,靠着柱子,闭着眼睛,凝神危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听戏
原文传递
上海都市中的看戏听唱民俗
15
作者 蔡丰明 《上海艺术家》 2000年第2期29-31,共3页
上海人素来喜欢看戏听唱,早在元、明时期,上海地区的一些封建士大夫们凡有喜庆筵饮之类的活动,便经常邀请一些戏班到家中来唱戏,有些富裕人家还经常在家里建戏台,蓄戏班,形成了一股浓重的嗜曲听唱风气。当地农村中的平民百姓虽然不能像... 上海人素来喜欢看戏听唱,早在元、明时期,上海地区的一些封建士大夫们凡有喜庆筵饮之类的活动,便经常邀请一些戏班到家中来唱戏,有些富裕人家还经常在家里建戏台,蓄戏班,形成了一股浓重的嗜曲听唱风气。当地农村中的平民百姓虽然不能像士大夫和富家子弟那样拥有较好的看戏听曲条件,但是每当村中有庙会戏、酬神戏之类的活动,他们便成了最为主要的观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都市文化 唱民俗
下载PDF
由“听音为字”看“戏”“?”“丫麻”
16
作者 崔山佳 《汉字汉语研究》 2019年第2期85-94,127,共11页
由于“听音为字”,明清白话文献与现代汉语中作为“性交”义的字有多种写法。从理据来看,“戏”字最准确。“女性的阴部”也有不同写法,“[月匹]”字最准确。与“[月匹]”有关的还有“丫麻”等,与“[月匹]”同义,是隐喻用法。
关键词 近代汉语 方言 [月匹] 丫麻 音为字
下载PDF
川剧速写中的艺术人生——谭昌镕
17
作者 一朵青莲 《四川统一战线》 2024年第4期84-87,共4页
在四川画坛,有一位九十一岁的老画家,他与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名字叫谭昌镕。谭老一生听戏、画戏,用他的画笔记录下了川剧的精彩瞬间,他的川剧速写作品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对川剧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 川剧 艺术人生 速写 精彩瞬间 听戏 传承和弘扬 不解之缘
下载PDF
西安,自乐班的变迁
18
作者 王薇 《西部大开发》 2023年第10期148-150,共3页
在西安,自乐班通常指自发组织起来的非专业戏班。从环城公园的树下到空旷广场的一隅,在晨光冉冉升起之前,或夕阳将落未落之时,只要抑扬顿挫的板胡声一起,随后便是破空而出的一嗓子,撞上高笃的城墙,又“振聋发”地四散开来。西安人除了面... 在西安,自乐班通常指自发组织起来的非专业戏班。从环城公园的树下到空旷广场的一隅,在晨光冉冉升起之前,或夕阳将落未落之时,只要抑扬顿挫的板胡声一起,随后便是破空而出的一嗓子,撞上高笃的城墙,又“振聋发”地四散开来。西安人除了面,也爱好听戏,这戏主要指秦腔,豫剧、京剧或其他戏种也常常散落其中。作为本地戏种,秦腔的“主角”地位自不必说。不同于专业戏班子,不图场面,只求一乐,被看作是自乐班的唯一“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班 秦腔 豫剧 环城公园 听戏 京剧 抑扬顿挫 非专业
下载PDF
《红楼梦》中的“听”戏与“看”戏及其异文考辨 被引量:9
19
作者 朱萍 麻永玲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37,共14页
《红楼梦》中部分"听"戏与"看"戏用词准确,体现作者对于戏曲描写卓越的把握能力。其中"听"戏与"看"戏的异文体现出清代南北地域不同的戏曲文化、"戏"与"戏文"的区别以及... 《红楼梦》中部分"听"戏与"看"戏用词准确,体现作者对于戏曲描写卓越的把握能力。其中"听"戏与"看"戏的异文体现出清代南北地域不同的戏曲文化、"戏"与"戏文"的区别以及修订者戏曲素养的差异。"听"戏与"看"戏用词是《红楼梦》刻画人物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诸版本特色的体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听戏 异文 版本
原文传递
论科学发声在京剧演唱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
20
作者 段晓羚 《人文天下》 2020年第4期113-116,共4页
京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要求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的表演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演绎出精彩的故事。就京剧常说的“唱、念、做、打”四功中,唱功无疑是第一位的。在过去,很多痴迷京剧的戏迷提起看戏不叫看戏,而称“听戏”。因此,无论... 京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要求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的表演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演绎出精彩的故事。就京剧常说的“唱、念、做、打”四功中,唱功无疑是第一位的。在过去,很多痴迷京剧的戏迷提起看戏不叫看戏,而称“听戏”。因此,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从京剧舞台上的整体艺术效果来讲,京剧唱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对于京剧演唱和教学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截至目前,科学的京剧声乐教学在实际应用的推广程度依然不容乐观,因此,科学发声在京剧演唱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目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声 表演手段 京剧演唱 塑造人物形象 整体艺术 声乐教学 唱功 听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